学术投稿

血红素加氧酶-1对食管癌Eca109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夏利龙;朱成楚;陈保富;孔敏;陈宇;黄磊;胡炳川;张健

关键词:食管肿瘤, 血红素加氧酶-1, RNA干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 (heme oxygenase,HO-1)对食管癌Eca109细胞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及体外设计合成的靶向抑制HO-1的小分子RNA (siRNA)分别诱导和沉默食管鳞癌Eca109细胞HO-1基因的表达,应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H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实验分为Hemin(10 μmol/L)处理组、HO-1siRNA+Hemin(10 μmol/L)组、HO-1 siRNA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以Western blot和ELASA法检测各组细胞VEGF的表达.结果: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emin(10 μmol/L)可以有效诱导HO-1及VEGF的表达,而转染HO-1 siRNA可以成功抑制食管鳞癌Eca109细胞HO-1的表达;干扰Hemin诱导的HO-1后,VEGF的表达水平也随之降低.结论:HO-1 siRNA可有效沉默食管癌Eca109细胞HO-1的表达,并抑制HO-1诱导的VEGF的表达.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四联方案联合口腔洁治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目的:观察四联方案联合口腔洁治对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根除率及1年后再感染率.方法:经14C-呼气试验(14C-UBT)或快速尿素酶法(RUT)确诊胃HP感染并采用唾液测定螺杆菌技术(HPS)诊断口腔HP感染,对同时有胃和口腔HP感染者310例随机分成2组,口腔洁治组162例给予四联方案10d,同时给予口腔洁治;单纯根除治疗组148例仅给予相同的四联方案,不进行口腔洁治.两组结束后,停药1个月后复查14C-UBT.比较2组患者HP根除率,对成功根除者继续观察约1年,再次复查14C-UBT或RUT,观察2组HP的再感染率.结果:口腔洁治组162例,成功根除141例,根除率为87.0%;单纯根除治疗组148例,成功根除115例,根除率为77.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304).1年后口腔洁治组再感染率为8.5%,单纯根除治疗组再感染率为20.0%,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78).结论:对同时有胃和口腔HP感染者进行口腔洁治可提高根除率,并可降低胃HP再感染,表明口腔HP和胃HP有较密切的相关,口腔HP感染可能是患者HP根除失败及复发的一个重要和直接的原因之一.

    作者:诸葛建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重组HBsAg-GFP载体的构建及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pCMV-HBsAg-GFP真核表达载体,鉴定重组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及抗原性.方法:以HBV转基因鼠C57BL/6J-TgN(AlblHBV)44Bri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HBsAg基因片段,并将其插入到带绿色荧光蛋白标签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AC-GFP.通过阳离子聚合物将重组质粒pCMV-HBsAg-GFP转入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重组蛋白的表达,ELISA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抗原性.结果: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PCR扩增片段大小符合HBsAg基因699 bp的理论值.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后也与理论值相符.荧光显微镜显示,转染293T细胞48 h后,约50%呈亮绿色,细胞形态好,荧光表达强度高.ELISA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均为阳性.结论:成功构建了pCMV-HBsAg-GFP真核表达质粒,其表达的重组蛋白与天然HBsAg具有相同的抗原性.

    作者:刘璇;肖强;吴砂;蒋小滔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隔离肺合并鳞状细胞癌及结核1例

    患者男,4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自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有胸闷、胸痛、疼痛为钝痛,左侧胸部为主,活动后更加明显.近2个月来出咳嗽加重、咳少许黄痰,偶有发热等症状,高体温38.5℃.无气促、盗汗等症状.2013年4月25日在到当地医院行胸部CT检查发现:肺隔症.为进一步治疗到我院就诊,并以“肺隔症”收入住院.起病以来,食欲尚可,精神稍差,大小便正常.体力活动正常.

    作者:郝华;徐芬;邬黎青;李里香;汪庆余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三维腔内超声对肛瘘手术指导价值的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肛瘘患者术前三维腔内超声测量指标,评估三维腔内超声对肛瘘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9月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肛瘘住院手术患者4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肛瘘直接切开组和切开挂线组.术前三维腔内超声测量: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长度(EAS+PR),内括约肌长度(IAS),外括约肌远端到内口的距离(EAS-IO),内括约肌远端到内口的距离(IAS-IO)以及瘘管累及内外括约肌的长度及百分比.采用Wexner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结果:肛瘘切开挂线组EAS-IO及IAS-IO明显大于直接切开组,切开挂线组经括约肌肛瘘累及内、外括约肌的长度及百分比均明显大于直接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例(7%)患者出现轻微肛门失禁症状,Wexner失禁评分平均2分.结论:三维腔内超声能精确定位内口,测量瘘管累及括约肌的范围,有利于选择安全的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失禁的发生.

    作者:薛雅红;丁曙晴;刘飞;章蓓;裴穗东;王小峰;谭妍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分析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是一种微创气管切开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特点.常规PDT因不可直视,是一种盲操作,手术风险高.为降低手术风险,我科自2007年2月起开展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共5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3例患者中男37例,女16例,年龄46~ 87岁,平均(72±7)岁.APACHEⅡ评分(19.32±7.12)分.行气管切开手术前均已行气管插管.大部分患者气管切开原因为脑卒中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需长期戴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余原因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及神经外科术后气道保护.气管切开术前排除颈部感染,颈部解剖结构和凝血功能异常.

    作者:陆非平;陈炜;王锁柱;盛博;甄洁;韩聪聪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百色市居民胃癌与慢性胃炎相关影响因素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胃癌发病机制研究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家综合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的百色市居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取同期胃镜检查、同性别、年龄(±5)和籍贯的慢性胃炎病例按1:1配对作对照组,通过28项胃癌相关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使用条件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比较胃癌与慢性胃炎之间相关影响因素的差异,筛选胃癌发病的独立因素.结果:胃癌与慢性胃炎各667例纳入研究,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的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水源匮乏、吸烟、饮食不规律、胃溃疡病史、上消化道症状时间<1年者,与胃癌发病呈正相关,间断使用抑酸或制酸药则呈负相关.结论:环境因素可能是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主因,而遗传易感性的作用尚存争议.

    作者:岑朝;周喜汉;王超;李雄;黄达;龙少根;张通书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Survivin与Smac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抑凋亡蛋白survivin与促凋亡蛋白Smac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发病中的作用及关系.方法:收集38例AM患者子宫全切标本,取其异位内膜(异位组)及非异位区内膜(在位组);收集2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全切标本,取其非肌瘤区内膜(对照组).采用Tunel法与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三组内膜细胞凋亡及survivin与Smac表达情况.结果: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异位组略小于在位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在位组明显小于对照组.Survivin的表达,异位组略高于在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Smac的表达,异位组明显低于在位组和对照组,在位组明显低于对照组.Survivin与Smac的表达在异位组呈负相关,在在位组和对照组均呈不相关.结论:Survivin与Smac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或相互拮抗作用打破凋亡平衡,促进AM发生.

    作者:唐利;龙玉芬;李燕;郑芹林;李宗恒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加强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治

    鉴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危害性和多发性,学科界加强了对本病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3].但由于对本病认识的时间比较短,国内是1982年首届风湿病专题学术会议以来开始强调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不是一类疾病.1987年《中华内科杂志》第7期发表的述评“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不是一个病”以来,国内对本病的认识得到了广泛普及[4].但就目前的诊治现状而言,本病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明确和认识.

    作者:李义凯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同源性分析

    目的: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同源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治疗MDR-Ab引起的感染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脑外科重症病房分离的12株MDR-Ab,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12株MDR-Ab试验菌株中,经PFGE指纹图谱分析,可分为A、B、C、D、E、F6个基因型,其中A型和B型是主要流行基因型.结论:该研究证明该院脑外科患者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呈多克隆系并存,但尚不能证明存在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爆发流行,PFGE是研究临床菌株流行,菌株分型的有效手段.

    作者:方艳平;张耀康;江凌晓;姜长宏;林丽娟;付亮;龙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综合征,可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EVB)、腹水及肝性脑病等,其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预防PHT的发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方向.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必须明确PHT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发病机制,且近20年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普勒超声(Doppler ultrasound,DUS)、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间接门静脉造影(indirect portal vein angiography,IPVG)等检查在PHT血流动力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文娜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精原细胞瘤合并腹茧症致肠梗阻1例

    患者,男,48岁,因“间歇性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5d”于2012年2月18日入院,缘于入院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以下腹部为主,呈间歇性胀痛,疼痛为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伴咖啡样物,呕吐后症状无明显缓解,疼痛不向其他部位放射,且呈渐进性加重,为求诊治,在当地医院住院,行腹部平片检查提示:肠管扩张,下腹部见多个小气液平面,考虑肠梗阻.给予灌肠对症等治疗5d症状未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逐来我院.

    作者:姬永忠;牟啸东;燕建洲;滕爱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净化辅助治疗老年急性肝功能衰竭4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lysis,CVVH)对老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收集老年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临床资料104例,其中45例经患者家属同意,在基本治疗基础上采用CVVH辅助治疗,其余59例只采用基础急救,两组在年龄、性别、感染原因以及并发症上均没有差异性,比较分析2组的疗效.结果:患者开始治疗均为入院后2 ~ 24 h,治疗时间为24 ~ 144h,基础治疗组存活15例,死亡30例,死亡率为66.67%;辅助治疗组存活28例,死亡31例.死亡率为52.50%;实验室检查CVVH可以明显降低血液中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血氨的含量,但对胆碱酯酶无效,另外CVVH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也为无效.结论:CVVH辅助治疗肝功能衰竭,能够基本改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另外CVVH虽不能明显降低老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死亡率,但也不失为一种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廖文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石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双源CT对20例痛风患者(试验组)和20例临床排除痛风的手足肿胀患者(对照组)进行手和足部双能量扫描,用痛风石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双能量CT成像表现.结果:对照组20例患者手足部位均未发现绿色标记的尿酸盐结晶;试验组20例患者共42个部位共计发现116处病变;行X线平片检查的16个部位仅7个部位发现骨质吸收破坏、软组织肿胀等非特异性改变.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够显示痛风结节中的尿酸盐沉积,对痛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卢道延;黄伟;郑纪永;徐益明;王德杭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七氟醚联合丙泊酚在特殊人群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七氟醚联合丙泊酚对于特殊人群无痛胃镜下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于50例拒绝行静脉穿刺的上消化道异物的特殊人群行七氟醚联合丙泊酚全身麻醉下无痛胃镜异物取出术,记录麻醉前、静脉给药时、静脉给药后30 s、治疗结束时和苏醒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操作时间、苏醒时间及各时间点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接受胃镜治疗.与麻醉前相比,静脉给药时MAP和HR明显升高(P<0.05);而RR与SpO2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中仅1例患者治疗中出现低血压.结论:对特殊人群的上消化道异物,七氟醚联合丙泊酚下无痛胃镜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法印;张先龙;徐峰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CaMKⅡ和SynGAP在大鼠脑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脑缺血诱导的SynGAP丝氨酸磷酸化、CaMKⅡ与SynGAP的相互作用及内在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四动脉结扎全脑缺血模型,通过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的手段观察CaMKⅡ自身磷酸化、从胞浆转位到胞膜以及SynGAP的丝氨酸磷酸化,并利用脑室注射CaMKⅡ的特异性抑制剂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导致胞膜部分总的CaMKⅡ和磷酸化的CaMKⅡ的水平均显著升高,CaMKⅡ与SynGAP的结合显著高于对照组,SynGAP的丝氨酸磷酸化水平也显著升高;CaMKⅡ的抑制剂KN62能抑制CaMKⅡ的自身磷酸化、SynGAP的丝氨酸磷酸化以及CaMKⅡ和SynGAP的相互结合,但对胞膜CaMKⅡ的水平没有影响.结论:脑缺血诱导的SynGAP丝氨酸磷酸化是由CaMKⅡ所催化的,SynGAP发生丝氨酸磷酸化后导致激活MAPK信号通路,在缺血过程中可能为一种细胞应激反应,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作者:宋波;敖强;公衍道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改变

    随着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逐渐增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解除白内障的同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尤其是对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越来越被关注.为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我们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技术,比较术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变.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入工晶体植入术的2型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且无术中并发症、术前能获取理想黄斑区OCT扫描的患者.

    作者:王雪菁;翟楠;陈一兵;秦伟;张月;曾东兴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分层治疗在不同预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疗效

    目的:观察不同预后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的不同治疗方案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APL成人病例,高/中/低危各67/74/41例,观察不同预后患者中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主的方案和以三氧化二砷(ATO)为主的方案的完全缓解(CR)率、获得CR时间、总体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及中枢神经系统累积复发率(CIR).结果:以ATRA为主组患者OS在高危与低危组间存在差异(P=0.042),以ATO为主患者该统计学差异消失(P=0.23);中危(P=0.007)和高危(P=0.011)的ATO组患者较ATRA组患者OS明显延长.高危患者(P=0.001)和中危患者(P=0.002)在ATO组DFS明显提高,对于低危患者(P=0.28)是否以ATO为主该差异不明显.ATO组与ATRA组中枢系统CI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对于高、中危患者以ATO为主的方案能明显改善APL患者的预后,但对于低危患者可考虑仅以ATRA为主的方案.

    作者:王信峰;黄红铭;杨力;秦燕;徐瑞容;尤学芬;滕熔;刘红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双源CT行全肝CT灌注检查,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灌注参数及灌注伪彩图像,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1)肝转移瘤肝动脉灌注量及动脉灌注指数较周围肝实质均升高,而门静脉灌注量则降低,达峰时间明显缩短.(2)肝转移瘤TDC(时间密度曲线)变化较大,但均表现出比较明显上升坡度,峰值出现时间较早.(3)富血供与乏血供转移瘤灌注图有一定差异,在ALP及HPI伪彩图上,病灶外周皆呈高灌注表现,乏血供转移瘤中心多呈低灌注,富血供转移瘤中心不均匀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略低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呈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4)HPI和ALP灌注伪彩图像中显示的病灶面积较CT增强图像面积更大.结论:双源CT灌注可反映肝转移瘤血供情况,对肿瘤真实大小的评估、转移瘤术前指导及术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波;卞佳;姜兴岳;张林;张兰;代彩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CFTR在囊性纤维化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是一种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由囊性纤维化跨膜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基因突变致其编码的CFTR蛋白功能缺陷所致[1].全球约70000名CF患者,其中白种人常见[2],临床资料显示该病在我国也有一定发病率.CF死亡率极高,中位生存期短[3],亟需找到有效治疗措施改善CF患者生存质量.针对CFTR基因突变及其编码的CFTR缺陷选择个性化治疗[4],是近年CF治疗研究的热点.

    作者:王秋琼;秦光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转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O 2例

    病例1 患者女,42岁,以面色苍白,乏力,易感冒1年为主诉,于2010年1月10日入院.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可见散在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触及,胸骨无压痛.入院后查血常规:Hb 65g/L,RBC 2.3×1012/L,WBC 2.6×109/L,PLT 25×109/L,Ret 0.2%,白细胞分类:N 35%,L 65%.骨髓检查:增生减低,粒系占30%,红系10%,淋系55%相对增高,浆细胞占3%,网状细胞占2%细胞形态正常,未见巨核细胞,骨髓小粒中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未见病态造血现象.

    作者:孙庆国;张艳灵;徐春朝 刊期: 2013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