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初步应用

卢道延;黄伟;郑纪永;徐益明;王德杭

关键词:双源CT, 双能量成像, 痛风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石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双源CT对20例痛风患者(试验组)和20例临床排除痛风的手足肿胀患者(对照组)进行手和足部双能量扫描,用痛风石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双能量CT成像表现.结果:对照组20例患者手足部位均未发现绿色标记的尿酸盐结晶;试验组20例患者共42个部位共计发现116处病变;行X线平片检查的16个部位仅7个部位发现骨质吸收破坏、软组织肿胀等非特异性改变.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够显示痛风结节中的尿酸盐沉积,对痛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41岁,因“泡沫尿半年余”入院.20年前有过脑外伤史,经积极治疗后无后遗症.既往有高血压史2年余,血压高140/100 mmHg.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患者半年前出现解泡沫尿,无肉眼血尿,无明显浮肿,无畏寒、发热,查尿蛋白阳性,未予特殊处理.20余天前,因“上呼吸道感染”于我院门诊给予蒲地蓝口服液消炎、止咳治疗.查肾功能:ALB 40.6 g/L,BUN7.30 mmol/L,CR 93.3 μmol/L,eGFR81.2 mL/min;尿常规:RBC 55.6/μL,BLD(++++),PRO(+),为进一步治疗入院.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Ⅰ级.

    作者:蔡小军;宋惠珠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白醋染色指导Barrett食管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可伴有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目前使用碘液和美蓝染色等手段较易确定BE范围,但如何判断BE中是否存在IM及异型增生却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研究表明采用醋酸喷洒可提高BE肿瘤的检出率[1].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的内镜技术,可清晰显现黏膜表面结构和微血管形态,能提高BE白光内镜筛查及监测肠化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的效率[2].但NBI尚未在国内普及.本文探讨白醋染色指导活检在BE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吴蓉;李国熊;李丽;陈晶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置鼻胆管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置鼻胆管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4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一期缝合鼻胆管引流组(94例)和T管引流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胆汁引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胆汁引流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置鼻胆管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高志强;俞亚红;申铭;薛新波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石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双源CT对20例痛风患者(试验组)和20例临床排除痛风的手足肿胀患者(对照组)进行手和足部双能量扫描,用痛风石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双能量CT成像表现.结果:对照组20例患者手足部位均未发现绿色标记的尿酸盐结晶;试验组20例患者共42个部位共计发现116处病变;行X线平片检查的16个部位仅7个部位发现骨质吸收破坏、软组织肿胀等非特异性改变.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够显示痛风结节中的尿酸盐沉积,对痛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卢道延;黄伟;郑纪永;徐益明;王德杭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全麻下人工流产术后恶心呕吐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全麻下人工流产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141例接受人工流产术的患者,术前填写相关因素登记表,术中观察并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药用量,麻醉苏醒期及术后24 h追踪记录PONV发生情况.PONV定义为苏醒期至术后24h内发生恶心、干呕或呕吐.对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Forward法)逐步回归.结果:54例患者发生了PONV,发病率为38.3%.单因素分析显示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是PONV的危险因素(均P< 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并未能进一步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全麻下人工流产术后PONV的发病率为38.3%,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可能是PONV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黎尚荣;王韧;沈宁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极低出生体重儿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不同开始喂养时间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足月新生儿和VLBWI各60例,每例出生后1h均采集空腹静脉血,其中VLBWI采用静脉营养结合母乳及早产奶混合喂养,分为早喂养组(生后3d内开奶,生后2周补充维生素D 600U)及迟喂养组(生后7~10d开奶,生后3周补充维生素D 600U)各30例,分别于生后14d及28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及25-OHD3的浓度.两组VLBWI于生后2周起每天由理疗师做早期干预操10 min.结果:生后1h VLBWI的Ca、P、25-OHD3血浓度较足月儿显著低下(P<0.05),VLBWI中早喂养组14 d及28 d Ca、P、25-OHD3的血浓度较迟喂养组显著增高(P<0.05),早喂养组OC血浓度较迟喂养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VLBWI出生时已存在骨代谢异常,及早经口喂养及补充维生素D可明显改善骨代谢异常,动态观察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对预防和治疗VLBWI代谢性骨病有指导意义.

    作者:谭岱峰;胡结明;崔其亮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大隐静脉曲张合并皮肤溃疡治疗体会

    大隐静脉曲张合并皮肤溃疡是外科常见病,由于反复发作,不易愈合,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科自2000年5月至2012年8月,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皮肤溃疡205例.疗效均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5例患者,其中男116例,女89例,年龄34~75岁,平均56岁,病程6个月~34年.皮肤溃疡均位于足靴区,面积小为0.8cm×0.6 cm,大为15 cm×5 cm.其中单侧病变185例,双侧病变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下肢色素沉着,160例合并慢性湿疹.

    作者:傅平;曾庆黎;周凯;符建平;彭星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经肠系膜上动脉交通支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2例

    病例1,患者男,47岁,因腹胀20 d入院.入院后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2009年12月4日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图1).术中发现腹腔干开口处闭塞,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通过胰十二指肠动脉与肝动脉、脾动脉交通.予微导管(progreat)经肠系膜上动脉超选至脾动脉近脾门处用明胶海绵颗粒(艾力康,560~710 μm)成功栓塞脾脏约50%.术后复查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升高.术后患者脾区疼痛3d,发热8d,予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

    作者:于长辉;黄纯炽;毛华;余建林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食管癌的MR研究新进展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X线钡餐、超声内镜等在食管癌的诊疗方面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其综合评价能力均存在不足.MR作为一种无辐射的检查手段,在乳腺、肺部、肝脏等体部脏器已经逐步成熟使用,而有关食管癌MR的应用报道一直以来并不多见.近年来,诸多功能成像手段(动态增强MR、弥散成像等)也开始在食管癌的诊疗中得到初步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食管癌MR成像,尤其是功能成像方面的新进展情况.

    作者:刘官馥;李智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百色市居民胃癌与慢性胃炎相关影响因素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胃癌发病机制研究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家综合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的百色市居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取同期胃镜检查、同性别、年龄(±5)和籍贯的慢性胃炎病例按1:1配对作对照组,通过28项胃癌相关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使用条件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比较胃癌与慢性胃炎之间相关影响因素的差异,筛选胃癌发病的独立因素.结果:胃癌与慢性胃炎各667例纳入研究,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的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水源匮乏、吸烟、饮食不规律、胃溃疡病史、上消化道症状时间<1年者,与胃癌发病呈正相关,间断使用抑酸或制酸药则呈负相关.结论:环境因素可能是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主因,而遗传易感性的作用尚存争议.

    作者:岑朝;周喜汉;王超;李雄;黄达;龙少根;张通书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同源性分析

    目的: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同源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治疗MDR-Ab引起的感染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脑外科重症病房分离的12株MDR-Ab,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12株MDR-Ab试验菌株中,经PFGE指纹图谱分析,可分为A、B、C、D、E、F6个基因型,其中A型和B型是主要流行基因型.结论:该研究证明该院脑外科患者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呈多克隆系并存,但尚不能证明存在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爆发流行,PFGE是研究临床菌株流行,菌株分型的有效手段.

    作者:方艳平;张耀康;江凌晓;姜长宏;林丽娟;付亮;龙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促胃动力药在神经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置管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多潘立酮混悬液提高神经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置管成功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我院ICU内需行肠内营养支持的神经重症患者,置入螺旋型鼻肠管,跟踪观察至置管后24 h.采用床边X线评估管端位置,管端位于幽门后为置管成功.按在置管过程中是否使用促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多潘立酮混悬液)分为促胃动力药组和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病例的置管成功率.结果:促胃动力药组的置管成功率为42.7%(47/110),对照组为29.7%(3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 0.05),其中,使用甲氧氯普胺时置管成功率为51.0%(25/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 0.012 5);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时置管成功率为36.1%(22/6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94).结论:在神经重症患者中使用促胃动力药可以提高螺旋型鼻肠管置管成功率,但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多潘立酮混悬液对提高成功率的有效性不一致,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维生;张一臣;胡北;孙诚;吕波;叶珩;解迪;陈纯波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性粒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胰岛素强化治疗(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IIT)对严重创伤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性粒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抗休克、复苏、止血、机械通气、抗菌药物、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IIT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8 h,72 h和1周血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外周血PMN凋亡率和血浆TNF-α和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糖、SIRS评分和血浆TNF-α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周PMN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严重创伤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同时起到降血糖与抗炎的双重作用,而其抗炎机制可能通过促进PMN凋亡,下调血浆TNF-α和CRP水平来实现的.

    作者:刘同华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精原细胞瘤合并腹茧症致肠梗阻1例

    患者,男,48岁,因“间歇性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5d”于2012年2月18日入院,缘于入院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以下腹部为主,呈间歇性胀痛,疼痛为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伴咖啡样物,呕吐后症状无明显缓解,疼痛不向其他部位放射,且呈渐进性加重,为求诊治,在当地医院住院,行腹部平片检查提示:肠管扩张,下腹部见多个小气液平面,考虑肠梗阻.给予灌肠对症等治疗5d症状未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逐来我院.

    作者:姬永忠;牟啸东;燕建洲;滕爱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产时限制会阴切开对母儿的近期影响

    目的:观察头位初胎阴道产时限制会阴切开,对产妇及新生儿近期指标的影响,以评估产时常规会阴切开对于母儿安全是否必要.方法:2011年我院头位足月阴道初产妇932例,产时尽量不做会阴切开;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阴道产时常规会阴切开,共727例.比较两组产妇近期指标(会阴裂伤、新生儿窒息、产后排尿及产程)情况.结果:限制会阴切开组与常规组相比,会阴切开率分别为35.0%与78.4%,严重会阴裂伤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导尿率与产程时间等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限制切开组产后2h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结论:限制会阴切开不增加严重会阴裂伤与新生儿窒息率、不延长产程、减少产时出血量,头位初胎自然产时没有必要常规会阴切开.

    作者:郭培奋;孔欣;凌金凤;彭翠霞;李庆宇;杨小丽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MP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监测系统13200例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MP监测系统对妊高征的预测准确性及预测阳性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的效果.方法:对13 200例正常孕妇按孕周不同分4阶段进行MP预测,直至分娩,测量并记录其血压变化.预测阴性者每4周复查1次,计算预测阴性孕妇的错误率;预测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25例,进行药物治疗加生活指导;对照组705例,仅进行生活指导,每2周行MP检测1次,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预测阴性孕妇的错误率为3.87%.预测阳性患者治疗组妊高征发生率2.83%;对照组妊高征发生率14.93%;两组妊高征发生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通过MP监测系统可以很好的筛查出妊高征的高风险孕妇,对预测阳性患者在生活指导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可以大大降低了妊高征的发生率.

    作者:朱爱玲;张东红;王俊霞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全盆底重建术与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全盆底重建术(Prolift)与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45例中、重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非随机分为观察组即全盆底重建组(20例)和对照组即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组(25例)进行治疗,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平均16个月,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以术后12个月至18个月内高,分别为10%(2/20)和28%(7/25).观察组1例出现补片暴露,观察组术后性生活恢复和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rolift全盆底重建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少,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付燕燕;鲁菊英;梁新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加强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治

    鉴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危害性和多发性,学科界加强了对本病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3].但由于对本病认识的时间比较短,国内是1982年首届风湿病专题学术会议以来开始强调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不是一类疾病.1987年《中华内科杂志》第7期发表的述评“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不是一个病”以来,国内对本病的认识得到了广泛普及[4].但就目前的诊治现状而言,本病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明确和认识.

    作者:李义凯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分层治疗在不同预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疗效

    目的:观察不同预后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的不同治疗方案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APL成人病例,高/中/低危各67/74/41例,观察不同预后患者中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主的方案和以三氧化二砷(ATO)为主的方案的完全缓解(CR)率、获得CR时间、总体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及中枢神经系统累积复发率(CIR).结果:以ATRA为主组患者OS在高危与低危组间存在差异(P=0.042),以ATO为主患者该统计学差异消失(P=0.23);中危(P=0.007)和高危(P=0.011)的ATO组患者较ATRA组患者OS明显延长.高危患者(P=0.001)和中危患者(P=0.002)在ATO组DFS明显提高,对于低危患者(P=0.28)是否以ATO为主该差异不明显.ATO组与ATRA组中枢系统CI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对于高、中危患者以ATO为主的方案能明显改善APL患者的预后,但对于低危患者可考虑仅以ATRA为主的方案.

    作者:王信峰;黄红铭;杨力;秦燕;徐瑞容;尤学芬;滕熔;刘红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三维腔内超声对肛瘘手术指导价值的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肛瘘患者术前三维腔内超声测量指标,评估三维腔内超声对肛瘘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9月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肛瘘住院手术患者4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肛瘘直接切开组和切开挂线组.术前三维腔内超声测量: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长度(EAS+PR),内括约肌长度(IAS),外括约肌远端到内口的距离(EAS-IO),内括约肌远端到内口的距离(IAS-IO)以及瘘管累及内外括约肌的长度及百分比.采用Wexner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结果:肛瘘切开挂线组EAS-IO及IAS-IO明显大于直接切开组,切开挂线组经括约肌肛瘘累及内、外括约肌的长度及百分比均明显大于直接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例(7%)患者出现轻微肛门失禁症状,Wexner失禁评分平均2分.结论:三维腔内超声能精确定位内口,测量瘘管累及括约肌的范围,有利于选择安全的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失禁的发生.

    作者:薛雅红;丁曙晴;刘飞;章蓓;裴穗东;王小峰;谭妍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