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继发性恶性病变的CT表现

董鹏;卢春燕;闵鹏秋;王滨

关键词:肠系膜肿瘤, 继发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继发性肠系膜恶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继发性肠系膜恶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腹腔内肿瘤和(或)癌性腹膜炎经病理证实或细胞学检查证实.着重观察肠系膜病变和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肠系膜病变包括肿块影19.2%,系膜饼状改变3.8%,结节影53.8%,索条影67.3%,系膜密度增高71.2%,血管增粗伴或不伴有边缘模糊17.3%,系膜淋巴结增大42.3%.28例系膜结节中,均匀强化64.3%,环状强化14.3%,无强化21.4%.结论:螺旋CT可良好显示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继发性恶性病变.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少儿MELAS综合征临床、影像、病理和基因分析

    目的:分析少儿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对5例MELAS综合征少儿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病理进行分析,并用PCR-RFLP结合基因测序方法进行线粒体基因突变检测.结果:MELAS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肌无力、听力或视力障碍、失语、脑卒中样发作、智力下降、生长发育迟滞、血乳酸增高等.MRI表现为不符合脑血管分布的多发长T1长T2信号,主要累及颞枕顶叶.超微病理学检查仅见一例患者线粒体增加及形态结构异常.基因检测可见所有患者均有A3243G位点杂合突变.结论:MELAS综合征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血乳酸测定、影像学、病理学和基因突变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mtDNA突变检测是诊断MELAS敏感、可靠的方法之一.

    作者:周君霞;张淑芳;逯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继发性恶性病变的CT表现

    目的:探讨继发性肠系膜恶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继发性肠系膜恶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腹腔内肿瘤和(或)癌性腹膜炎经病理证实或细胞学检查证实.着重观察肠系膜病变和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肠系膜病变包括肿块影19.2%,系膜饼状改变3.8%,结节影53.8%,索条影67.3%,系膜密度增高71.2%,血管增粗伴或不伴有边缘模糊17.3%,系膜淋巴结增大42.3%.28例系膜结节中,均匀强化64.3%,环状强化14.3%,无强化21.4%.结论:螺旋CT可良好显示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继发性恶性病变.

    作者:董鹏;卢春燕;闵鹏秋;王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年龄≥60岁的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危险因素,为预防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提供有用的临床数据.方法: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按骨折椎体个数将患者分为单椎体骨折组和多椎体骨折组,再将患者分别按年龄和体质指数分组,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结果:单椎体骨折组和多椎体骨折组患者的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集中发生在L1、L2和T12,三者合计占骨折椎体总数的57.4%;仅14.6%的患者骨折诱因明确;仅9.6%的患者进行了规范的骨折二级预防;随年龄增高,椎体骨折发病率增加.结论:骨密度、椎体骨折史、年龄是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的风险因素,腰椎及髋骨骨密度对椎体脆性骨折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临床上在重视骨密度的同时,也应对骨折高危人群进行骨折的筛查,以便及早进行干预以减少再发骨折的风险.

    作者:袁辉辉;楼慧玲;彭程;陈巧聪;丘惠嫦;朱国辉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重组HBsAg-GFP载体的构建及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pCMV-HBsAg-GFP真核表达载体,鉴定重组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及抗原性.方法:以HBV转基因鼠C57BL/6J-TgN(AlblHBV)44Bri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HBsAg基因片段,并将其插入到带绿色荧光蛋白标签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AC-GFP.通过阳离子聚合物将重组质粒pCMV-HBsAg-GFP转入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重组蛋白的表达,ELISA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抗原性.结果: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PCR扩增片段大小符合HBsAg基因699 bp的理论值.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后也与理论值相符.荧光显微镜显示,转染293T细胞48 h后,约50%呈亮绿色,细胞形态好,荧光表达强度高.ELISA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均为阳性.结论:成功构建了pCMV-HBsAg-GFP真核表达质粒,其表达的重组蛋白与天然HBsAg具有相同的抗原性.

    作者:刘璇;肖强;吴砂;蒋小滔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四联方案联合口腔洁治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目的:观察四联方案联合口腔洁治对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根除率及1年后再感染率.方法:经14C-呼气试验(14C-UBT)或快速尿素酶法(RUT)确诊胃HP感染并采用唾液测定螺杆菌技术(HPS)诊断口腔HP感染,对同时有胃和口腔HP感染者310例随机分成2组,口腔洁治组162例给予四联方案10d,同时给予口腔洁治;单纯根除治疗组148例仅给予相同的四联方案,不进行口腔洁治.两组结束后,停药1个月后复查14C-UBT.比较2组患者HP根除率,对成功根除者继续观察约1年,再次复查14C-UBT或RUT,观察2组HP的再感染率.结果:口腔洁治组162例,成功根除141例,根除率为87.0%;单纯根除治疗组148例,成功根除115例,根除率为77.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304).1年后口腔洁治组再感染率为8.5%,单纯根除治疗组再感染率为20.0%,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78).结论:对同时有胃和口腔HP感染者进行口腔洁治可提高根除率,并可降低胃HP再感染,表明口腔HP和胃HP有较密切的相关,口腔HP感染可能是患者HP根除失败及复发的一个重要和直接的原因之一.

    作者:诸葛建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白醋染色指导Barrett食管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可伴有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目前使用碘液和美蓝染色等手段较易确定BE范围,但如何判断BE中是否存在IM及异型增生却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研究表明采用醋酸喷洒可提高BE肿瘤的检出率[1].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的内镜技术,可清晰显现黏膜表面结构和微血管形态,能提高BE白光内镜筛查及监测肠化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的效率[2].但NBI尚未在国内普及.本文探讨白醋染色指导活检在BE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吴蓉;李国熊;李丽;陈晶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百色市居民胃癌与慢性胃炎相关影响因素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胃癌发病机制研究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家综合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的百色市居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取同期胃镜检查、同性别、年龄(±5)和籍贯的慢性胃炎病例按1:1配对作对照组,通过28项胃癌相关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使用条件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比较胃癌与慢性胃炎之间相关影响因素的差异,筛选胃癌发病的独立因素.结果:胃癌与慢性胃炎各667例纳入研究,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的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水源匮乏、吸烟、饮食不规律、胃溃疡病史、上消化道症状时间<1年者,与胃癌发病呈正相关,间断使用抑酸或制酸药则呈负相关.结论:环境因素可能是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主因,而遗传易感性的作用尚存争议.

    作者:岑朝;周喜汉;王超;李雄;黄达;龙少根;张通书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产时限制会阴切开对母儿的近期影响

    目的:观察头位初胎阴道产时限制会阴切开,对产妇及新生儿近期指标的影响,以评估产时常规会阴切开对于母儿安全是否必要.方法:2011年我院头位足月阴道初产妇932例,产时尽量不做会阴切开;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阴道产时常规会阴切开,共727例.比较两组产妇近期指标(会阴裂伤、新生儿窒息、产后排尿及产程)情况.结果:限制会阴切开组与常规组相比,会阴切开率分别为35.0%与78.4%,严重会阴裂伤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导尿率与产程时间等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限制切开组产后2h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结论:限制会阴切开不增加严重会阴裂伤与新生儿窒息率、不延长产程、减少产时出血量,头位初胎自然产时没有必要常规会阴切开.

    作者:郭培奋;孔欣;凌金凤;彭翠霞;李庆宇;杨小丽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单切口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比较:Meta分析

    目的:评价单切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LC)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LC)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等数据库,查找发表于2010-2013年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1 300例患者,研究发现与CLC相比,SILC在出血量、疼痛、美观效果方面有优势,在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方面无差异,手术时间、并发症方面存在劣势.结论:SILC在美观等方面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手术时间长;总之,两种术式各有长短,需酌情选择.

    作者:黄乾鹏;朱立新;许小亮;耿小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石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双源CT对20例痛风患者(试验组)和20例临床排除痛风的手足肿胀患者(对照组)进行手和足部双能量扫描,用痛风石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双能量CT成像表现.结果:对照组20例患者手足部位均未发现绿色标记的尿酸盐结晶;试验组20例患者共42个部位共计发现116处病变;行X线平片检查的16个部位仅7个部位发现骨质吸收破坏、软组织肿胀等非特异性改变.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够显示痛风结节中的尿酸盐沉积,对痛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卢道延;黄伟;郑纪永;徐益明;王德杭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不同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将90例AECOPD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吸入组、静脉组、联合组.观察3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d及治疗后7d的BODE评分、血气分析以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3d与治疗前比较,吸入组与联合组的BODE、FEV1%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7d与治疗后3d比较,静脉组的BODE、FEV1%以及联合组的FEV1%改善显著(P<0.01).3组患者治疗期间总不良事件发生率静脉组>联合组>吸入组.结论:激素雾化给药能够更早(0~3d)改善患者气流受限、生活质量,而静脉给药作用时间持久且在激素治疗后期(4~7 d)作用更为明显.静脉组给药副作用发生率高于吸入组及联合组给药.联合给药可能为治疗AECOPD的佳选择.

    作者:龚建化;何丽;张家洪;熊邦琴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麻醉管理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23例,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外科切除室间隔心肌疏通左心室流出道,二尖瓣结构功能异常者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术中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指导麻醉管理和外科治疗.结果:全组患者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TEE监测提示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满意.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6例,其中2例TEE监测提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二尖瓣中大量返流改行二尖瓣置换术.共行二尖瓣置换术8例,TEE监测提示人工二尖瓣功能良好.术后并发症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7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活动性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各1例.术后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脑卒中.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剂、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有助于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术中TEE监测对血流动力学管理和手术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雷迁;曾庆诗;王文贤;罗沙;谢斌;张晓慎;罗智超;郭惠明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低剂量双相CT扫描成像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低剂量双相CT扫描成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COPD患者44例,对照组15例,均在肺功能试验1周内完成低剂量双相CT扫描,得到大吸气末和大呼气末CT肺容积数据.采用GE公司Lungs定量软件测定全肺容积、气体潴留体积及所占百分比,进行组间比较,并与肺功能试验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OPD组大吸、呼气末全肺容积(Vin、Vex)、大呼气末肺内气体潴留体积(Vtrap)及百分比(Vtra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Vin与肺总量(TLC)(r=0.675,P< 0.01)、Vex与残气量(RV)(r=0.651,P< 0.01)存在明显的正相关,Vtrap及Vtrap%与FEV1/FVC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506、-0.602;P< 0.05、<0.01).结论:低剂量双相CT扫描肺功能成像对COPD患者肺功能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作者:王晓华;段江晖;杜毅鹏;沈宁;贺蓓;袁慧书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精原细胞瘤合并腹茧症致肠梗阻1例

    患者,男,48岁,因“间歇性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5d”于2012年2月18日入院,缘于入院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以下腹部为主,呈间歇性胀痛,疼痛为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伴咖啡样物,呕吐后症状无明显缓解,疼痛不向其他部位放射,且呈渐进性加重,为求诊治,在当地医院住院,行腹部平片检查提示:肠管扩张,下腹部见多个小气液平面,考虑肠梗阻.给予灌肠对症等治疗5d症状未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逐来我院.

    作者:姬永忠;牟啸东;燕建洲;滕爱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微型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粉碎性指骨骨折26例31处分析

    我院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粉碎性指骨骨折26例(31处),经过6~11个月随访,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6例31处骨折.男19例,女7例;年龄17~56岁,平均35.4岁;中节指骨骨折16处,近节指骨骨折15处;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4例,挤压伤10例,电锯伤2例;合并肌腱断裂19处,伴有骨缺损8处.

    作者:叶峰;杨星华;官正华;韦溦;张忠荣;廖胜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41岁,因“泡沫尿半年余”入院.20年前有过脑外伤史,经积极治疗后无后遗症.既往有高血压史2年余,血压高140/100 mmHg.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患者半年前出现解泡沫尿,无肉眼血尿,无明显浮肿,无畏寒、发热,查尿蛋白阳性,未予特殊处理.20余天前,因“上呼吸道感染”于我院门诊给予蒲地蓝口服液消炎、止咳治疗.查肾功能:ALB 40.6 g/L,BUN7.30 mmol/L,CR 93.3 μmol/L,eGFR81.2 mL/min;尿常规:RBC 55.6/μL,BLD(++++),PRO(+),为进一步治疗入院.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Ⅰ级.

    作者:蔡小军;宋惠珠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研究

    目的:总结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的临床特征、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及诊治情况,探讨其影像学改变的病理基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11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的22例P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AP以咳嗽、咳痰和气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性胸部CT表现包括磨玻璃影、地图样分布和铺路石征.本组患者全部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和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确诊.22例PAP患者中15例接受了全麻下同期双侧或分期单侧大容量全肺灌洗(WLL)治疗,接受WLL治疗后的患者临床症状、血气、肺功能和影像学方面的异常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PAP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熟悉PAP胸部CT的特征性改变有助于PAP的早期诊断,确诊主要依靠BAL和TBLB,目前WLL为PAP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谭卫平;唐可京;郭禹标;谢灿茂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回肠间质瘤误诊为阔韧带肌瘤1例

    患者女,广东省人,46岁,因“发现盆腔占位1年”于2012年11月5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2年10月19日,量中等.1年前因双下肢不适体检时发现盆腔占位,未治疗.患病以来偶有黑便,无恶心、呕吐、腹痛,体重无明显改变.体格检查:血压141/83 mmHg,脉搏92次/min,面部及结膜苍白,盆腔有一包块,无压痛,腹软,无压痛反跳痛.

    作者:韩小雪;丁玉珍;邓裕钦;李瑞满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维甲酸受体在脑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维甲酸受体表达在维甲酸分化抵抗中的角色.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80例原发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维甲酸受体的表达.结果: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维甲酸受体阳性细胞比例为(40±12)%,显著低于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其阳性细胞比例约为(75±10)%(P<0.05).约(85±10)%的分化肿瘤细胞呈现维甲酸受体阳性,约(50±8)%的胶质瘤干和(或)前体细胞呈现维甲酸受体阳性,阳性染色均一致的定位于胞浆.结论:胶质母细胞瘤中维甲酸受体的低表达以及异常的胞浆分布,可能是胶质瘤细胞维甲酸抵抗的可能机制.

    作者:曾令成;吴欣宁;叶飞;韩林;张所军;雷霆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双源CT行全肝CT灌注检查,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灌注参数及灌注伪彩图像,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1)肝转移瘤肝动脉灌注量及动脉灌注指数较周围肝实质均升高,而门静脉灌注量则降低,达峰时间明显缩短.(2)肝转移瘤TDC(时间密度曲线)变化较大,但均表现出比较明显上升坡度,峰值出现时间较早.(3)富血供与乏血供转移瘤灌注图有一定差异,在ALP及HPI伪彩图上,病灶外周皆呈高灌注表现,乏血供转移瘤中心多呈低灌注,富血供转移瘤中心不均匀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略低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呈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4)HPI和ALP灌注伪彩图像中显示的病灶面积较CT增强图像面积更大.结论:双源CT灌注可反映肝转移瘤血供情况,对肿瘤真实大小的评估、转移瘤术前指导及术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波;卞佳;姜兴岳;张林;张兰;代彩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