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养血行血方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调控的研究

肖家翔;宋桂琼

关键词:青光眼, 开角型, 养血行血方, 血流动力学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养血行血方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血流动力学的调控作用,以筛选有效方药.方法:收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控制眼压的基础上,治疗组以养血行血法组成的双芍护睛方、对照组予尼莫地平片口服,两组治疗前后均予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患眼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舒张末期的血流速度及阻力值.结果:治疗组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舒张末期的血流速度治疗后增加,阻力值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养血行血方能增加眼的血流速度,降低阻力值,对抗视神经的损伤以保护视功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15例分析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表现,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GIST中,原发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8例,回肠4例;恶性10例,良性2例,交界性3例;CT表现为与肠壁密切相关的软组织肿块,病灶一般境界清晰;良性者,多数<3cm,密度较均匀;恶性者,多数>3cm,密度多不均匀,肿块内可见出血囊变坏死区.肿块多为富血供,增强后肿块的实质部分强化显著,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能够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强化特点,对于术前定位、定性和肿瘤分级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冯永明;钱斌;陈宏伟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分析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是一种微创气管切开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特点.常规PDT因不可直视,是一种盲操作,手术风险高.为降低手术风险,我科自2007年2月起开展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共5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3例患者中男37例,女16例,年龄46~ 87岁,平均(72±7)岁.APACHEⅡ评分(19.32±7.12)分.行气管切开手术前均已行气管插管.大部分患者气管切开原因为脑卒中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需长期戴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余原因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及神经外科术后气道保护.气管切开术前排除颈部感染,颈部解剖结构和凝血功能异常.

    作者:陆非平;陈炜;王锁柱;盛博;甄洁;韩聪聪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全盆底重建术与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全盆底重建术(Prolift)与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45例中、重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非随机分为观察组即全盆底重建组(20例)和对照组即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组(25例)进行治疗,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平均16个月,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以术后12个月至18个月内高,分别为10%(2/20)和28%(7/25).观察组1例出现补片暴露,观察组术后性生活恢复和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rolift全盆底重建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少,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付燕燕;鲁菊英;梁新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MicroRNA与HPV相关性在宫颈癌中研究进展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大小21 ~ 25 bp非编码调节性RNA,通过完全或不完全碱基互补结合于靶mRNA3'非翻译区(3'UTR),导致靶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miRNA异常表达在人类肿瘤十分常见,是当前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以全球每年新增50万病例位居第2位,严重威胁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高危型H PV(HPV16、HPV18)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

    作者:冯晶;李志英;刘朝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少儿MELAS综合征临床、影像、病理和基因分析

    目的:分析少儿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对5例MELAS综合征少儿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病理进行分析,并用PCR-RFLP结合基因测序方法进行线粒体基因突变检测.结果:MELAS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肌无力、听力或视力障碍、失语、脑卒中样发作、智力下降、生长发育迟滞、血乳酸增高等.MRI表现为不符合脑血管分布的多发长T1长T2信号,主要累及颞枕顶叶.超微病理学检查仅见一例患者线粒体增加及形态结构异常.基因检测可见所有患者均有A3243G位点杂合突变.结论:MELAS综合征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血乳酸测定、影像学、病理学和基因突变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mtDNA突变检测是诊断MELAS敏感、可靠的方法之一.

    作者:周君霞;张淑芳;逯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同源性分析

    目的: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同源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治疗MDR-Ab引起的感染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脑外科重症病房分离的12株MDR-Ab,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12株MDR-Ab试验菌株中,经PFGE指纹图谱分析,可分为A、B、C、D、E、F6个基因型,其中A型和B型是主要流行基因型.结论:该研究证明该院脑外科患者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呈多克隆系并存,但尚不能证明存在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爆发流行,PFGE是研究临床菌株流行,菌株分型的有效手段.

    作者:方艳平;张耀康;江凌晓;姜长宏;林丽娟;付亮;龙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子痫前期胎盘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状态及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胎盘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状态及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子痫前期组孕妇38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组25例,重度子痫前期组13例)与正常妊娠对照组孕妇20例,ELISA法测定胎盘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和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评估新生儿Apgar评分,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SOD、GSH-PX明显下降(t=-3.529,-2.962,P<0.01),MDA、IL-6、TNF-α明显升高(t=11.631,5.034,7.422,P<0.01),子痫前期组1 min、5 min Apgar评分显著下降(t=-2.218,-2.601,P< 0.05);子痫前期组内比较,各组SOD、GSH-PX、MDA、IL-6、TNF-α、1 min Apgar评分不尽相同(F=6.353,6.906,14.025,7.209,15.594,4.451,P<0.01);SOD、GSH-PX与1 min Apgar评分呈正相关(r=0.381,0.407,P<0.05),MDA、TNF-α与1 min Apgar评分呈负相关(r=-0.492,-0.424,P<0.01).结论:子痫前期胎盘局部存在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失衡,且病情越重,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越明显,其与新生儿预后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李爱金;章伟丽;陈再玲;王丽君;朱含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净化辅助治疗老年急性肝功能衰竭4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lysis,CVVH)对老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收集老年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临床资料104例,其中45例经患者家属同意,在基本治疗基础上采用CVVH辅助治疗,其余59例只采用基础急救,两组在年龄、性别、感染原因以及并发症上均没有差异性,比较分析2组的疗效.结果:患者开始治疗均为入院后2 ~ 24 h,治疗时间为24 ~ 144h,基础治疗组存活15例,死亡30例,死亡率为66.67%;辅助治疗组存活28例,死亡31例.死亡率为52.50%;实验室检查CVVH可以明显降低血液中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血氨的含量,但对胆碱酯酶无效,另外CVVH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也为无效.结论:CVVH辅助治疗肝功能衰竭,能够基本改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另外CVVH虽不能明显降低老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死亡率,但也不失为一种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廖文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

    目的:探索应用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方法:总结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年14例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采用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牵张复位重建中后足骨关节结构,行关节融合同时调整足内外侧柱长度,对比手术前后足部形态及功能.结果:随访14例患者至完全负重行走后27周,关节完全骨性融合时间平均19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平均21周,终均达到关节骨性融合,形成稳定的跖行足.对比手术前后内柱高度、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距舟覆盖角、距跟角都有明确改善.AOFAS评分术前平均46分,术后平均78分.结论:采用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能大限度重建中后足骨性结构,使脱位畸变关节达到稳定骨性融合,矫正畸形,调整足部应力分布,有效改善患者足部症状.

    作者:赵晶晶;黄若昆;肖凯;李静;方真华;勘武生;谢鸣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Dysadherin、E-cadheri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癌中dysadherin、E-cadher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两者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组dysadherin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E-cad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dysadherin蛋白高表达及E-cad蛋白低表达与宫颈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年龄无关(P>0.05).宫颈癌组dysadherin mRNA表达(1.05±0.14)高于正常组(0.91±0.09),E-cad mRNA表达(0.64±0.07)低于正常组(0.89±0.11).dysadherin与E-cad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联合dysadherin、E-cad检测可作为宫颈癌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吴艳;傅芬;周艳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不同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将90例AECOPD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吸入组、静脉组、联合组.观察3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d及治疗后7d的BODE评分、血气分析以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3d与治疗前比较,吸入组与联合组的BODE、FEV1%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7d与治疗后3d比较,静脉组的BODE、FEV1%以及联合组的FEV1%改善显著(P<0.01).3组患者治疗期间总不良事件发生率静脉组>联合组>吸入组.结论:激素雾化给药能够更早(0~3d)改善患者气流受限、生活质量,而静脉给药作用时间持久且在激素治疗后期(4~7 d)作用更为明显.静脉组给药副作用发生率高于吸入组及联合组给药.联合给药可能为治疗AECOPD的佳选择.

    作者:龚建化;何丽;张家洪;熊邦琴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全麻下人工流产术后恶心呕吐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全麻下人工流产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141例接受人工流产术的患者,术前填写相关因素登记表,术中观察并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药用量,麻醉苏醒期及术后24 h追踪记录PONV发生情况.PONV定义为苏醒期至术后24h内发生恶心、干呕或呕吐.对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Forward法)逐步回归.结果:54例患者发生了PONV,发病率为38.3%.单因素分析显示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是PONV的危险因素(均P< 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并未能进一步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全麻下人工流产术后PONV的发病率为38.3%,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可能是PONV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黎尚荣;王韧;沈宁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百色市居民胃癌与慢性胃炎相关影响因素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胃癌发病机制研究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家综合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的百色市居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取同期胃镜检查、同性别、年龄(±5)和籍贯的慢性胃炎病例按1:1配对作对照组,通过28项胃癌相关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使用条件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比较胃癌与慢性胃炎之间相关影响因素的差异,筛选胃癌发病的独立因素.结果:胃癌与慢性胃炎各667例纳入研究,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的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水源匮乏、吸烟、饮食不规律、胃溃疡病史、上消化道症状时间<1年者,与胃癌发病呈正相关,间断使用抑酸或制酸药则呈负相关.结论:环境因素可能是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主因,而遗传易感性的作用尚存争议.

    作者:岑朝;周喜汉;王超;李雄;黄达;龙少根;张通书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继发性恶性病变的CT表现

    目的:探讨继发性肠系膜恶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继发性肠系膜恶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腹腔内肿瘤和(或)癌性腹膜炎经病理证实或细胞学检查证实.着重观察肠系膜病变和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肠系膜病变包括肿块影19.2%,系膜饼状改变3.8%,结节影53.8%,索条影67.3%,系膜密度增高71.2%,血管增粗伴或不伴有边缘模糊17.3%,系膜淋巴结增大42.3%.28例系膜结节中,均匀强化64.3%,环状强化14.3%,无强化21.4%.结论:螺旋CT可良好显示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继发性恶性病变.

    作者:董鹏;卢春燕;闵鹏秋;王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管型喉罩在全麻超快速脱瘾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全麻超快速脱瘾治疗中使用双管型喉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全麻超快速脱瘾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双管型喉罩插管全麻组(Ⅰ组)和气管插管全麻组(Ⅱ组),每组30例.记录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 h(T3)、插管后3 h(T4)、插管后5 h(T5)、拔管前(T6)、拔管后即刻(T7)的MAP、ECG、HR、SpO2、PETCO2、BIS.观察置入胃管一次成功率、术中有无反流误吸和术后24 h访视有无咽喉痛.结果:T2、T3、T4、T5、T6、T7时Ⅱ组MAP、HR高于T1及Ⅰ组(P<0.05).Ⅰ组置入胃管一次成功28例(93%),明显高于Ⅱ组18例(60%)(P<0.05).两组术中均无反流误吸发生.术后咽部不适Ⅰ组6例(20%),明显少于Ⅱ组22例(73%)(P<0.05).结论:双管型喉罩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全麻超快速脱瘾治疗,利于胃管顺利置入,可减少插管相关并发症.

    作者:周代伟;梁亚统;陈彬;胡忆华;肖晓山;马松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41岁,因“泡沫尿半年余”入院.20年前有过脑外伤史,经积极治疗后无后遗症.既往有高血压史2年余,血压高140/100 mmHg.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患者半年前出现解泡沫尿,无肉眼血尿,无明显浮肿,无畏寒、发热,查尿蛋白阳性,未予特殊处理.20余天前,因“上呼吸道感染”于我院门诊给予蒲地蓝口服液消炎、止咳治疗.查肾功能:ALB 40.6 g/L,BUN7.30 mmol/L,CR 93.3 μmol/L,eGFR81.2 mL/min;尿常规:RBC 55.6/μL,BLD(++++),PRO(+),为进一步治疗入院.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Ⅰ级.

    作者:蔡小军;宋惠珠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肿瘤标志物与特发性肺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与特发性肺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3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32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患者.比较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糖蛋白抗原19-9(CA19-9)、糖蛋白抗原15-3(CA15-3)、糖蛋白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初步探讨IPF患者各项肿瘤标志物与DLCO%和HRCT纤维化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增高,分别有33例(91.7%)IPF和19例(59.4%)NSIP患者CA15-3水平高于正常上限(25 U/mL).IPF组CA15-3、CA125和CEA较NSIP增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IPF患者CA19-9、CA15-3、CA125、CEA血清浓度与纤维化程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1、0.591、0.497、0.512,均P<0.001);NSE、Cyfra 21-1浓度与纤维化程度无相关(均P>0.05).IPF患者CA19-9、CA15-3、CEA与DLCO%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04、-0.412、-0.386,均P<0.05).结论:IPF患者同时存在多种肿瘤标志物表达升高,CA19-9、CA15-3、CEA血清浓度能够反映IPF患者肺间质受损的严重程度.

    作者:干丽萍;李时悦;林心情;罗群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分层治疗在不同预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疗效

    目的:观察不同预后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的不同治疗方案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APL成人病例,高/中/低危各67/74/41例,观察不同预后患者中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主的方案和以三氧化二砷(ATO)为主的方案的完全缓解(CR)率、获得CR时间、总体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及中枢神经系统累积复发率(CIR).结果:以ATRA为主组患者OS在高危与低危组间存在差异(P=0.042),以ATO为主患者该统计学差异消失(P=0.23);中危(P=0.007)和高危(P=0.011)的ATO组患者较ATRA组患者OS明显延长.高危患者(P=0.001)和中危患者(P=0.002)在ATO组DFS明显提高,对于低危患者(P=0.28)是否以ATO为主该差异不明显.ATO组与ATRA组中枢系统CI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对于高、中危患者以ATO为主的方案能明显改善APL患者的预后,但对于低危患者可考虑仅以ATRA为主的方案.

    作者:王信峰;黄红铭;杨力;秦燕;徐瑞容;尤学芬;滕熔;刘红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白醋染色指导Barrett食管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可伴有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目前使用碘液和美蓝染色等手段较易确定BE范围,但如何判断BE中是否存在IM及异型增生却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研究表明采用醋酸喷洒可提高BE肿瘤的检出率[1].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的内镜技术,可清晰显现黏膜表面结构和微血管形态,能提高BE白光内镜筛查及监测肠化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的效率[2].但NBI尚未在国内普及.本文探讨白醋染色指导活检在BE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吴蓉;李国熊;李丽;陈晶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石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双源CT对20例痛风患者(试验组)和20例临床排除痛风的手足肿胀患者(对照组)进行手和足部双能量扫描,用痛风石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双能量CT成像表现.结果:对照组20例患者手足部位均未发现绿色标记的尿酸盐结晶;试验组20例患者共42个部位共计发现116处病变;行X线平片检查的16个部位仅7个部位发现骨质吸收破坏、软组织肿胀等非特异性改变.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够显示痛风结节中的尿酸盐沉积,对痛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卢道延;黄伟;郑纪永;徐益明;王德杭 刊期: 2013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