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娟娟;崔勇;邱书奇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前后门静脉作为肿瘤引流血管及供血血管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HCC患者42例,行2次TACE治疗,分别于2次TACE术前及术后7 d行彩超检查.分析不同时间段肿瘤血供方式的变化.结果:首次TACE术前肝癌均有动脉参与供血,以动脉供血并门静脉引流者所占比例大占50%,其次是单纯动脉供血方式占35.7%,动脉与门静脉双重供血者较少占14.3%,但无单纯门静脉供血者;而TACE术后7 d出现5例完全由门静脉供血的肿瘤,占11.9%;双重供血的肿瘤数也显著增加,占47.6%;单纯动脉供血及动脉供血门静脉引流的肿瘤数则显著减少,分别占19.0%、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TACE前后肝癌血供的变化趋势与首次TACE相似,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TACE治疗后部分肿瘤内门静脉由TACE术前的引流血管转变为术后的供血血管,门静脉作为HCC供血血管的比例增加.
作者:郑进方;李龙浩;吴昌雄;张震生;邢贻雷;周开伦;李灼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肾损害是高血压病常并发的靶器官损害,微量蛋白尿是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表现,降低高血压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是保护肾功能的重要措施之.我们对早期高血压肾病患者给予缬沙坦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现将其疗效及尿微量白蛋白下降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杨海燕;占焕平;陈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微小RNA(mieroRNA)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谱的变化,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中的microRNA干预策略提供可供选择的目标microRNA.方法:利用microR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大鼠正常心肌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micmRNA表达谱的差异.实时定量PCR检测上述2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基因芯片结果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验证芯片结果的可信性.结果:与正常大鼠心肌组织相比,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表达上调的microRNA有10个,分别为mo-microRNA-21、mo-micmRNA-26b、mo-microRNA-499、mo-microRNA-126、mo-let-7e、mo-microRNA-23a、mo-microRNA-23b、mo-let-7a、mo-let-7d、mo-microRNA-26a;表达下调的microRNA有6个mo-microRNA-214、mo-microRNA-125b-5p、mo-microRNA-1、mo-microRNA-133a、mo-microRNA-133b、mo-microRNA-24.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伴有microRNA表达谱的变化.
作者:谭健;肖健;王志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采用高保真DNA聚合酶介导的基因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准确、快速检测β地中海贫血.方法:首先提取正常人血液基因组DNA,根据已知β珠蛋白基因热点突变CD41-42、IVS2-654区域序列,分别设计突变序列扩增引物,利用低保真酶进行引物延伸反应,将其PCR产物克隆到pMD19-T载体,得到β地中海贫血常见的两个突变住点的基因突变克隆:CD41-42、IVS2-654,然后以这两个突变位点为检测靶点,分别设计3'末端与野生型基因住点或突变基因位点配对的引物,硫化磷酸修饰3'末端并偶联高保真DNA聚合酶构成的基因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对含有相应突变的阳性质粒模板及正常人基因组DNA模板进行引物延伸反应,并通过凝胶成像系统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当引物与模板完全配对时,引物被延伸,有PCR产物:当引物与模板不完全配对时,引物不被延伸,无PCR产物.结论:高保真DNA聚合酶介导的基因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能准确、快速筛查β地中海贫血CD41-42、IVS2-654突变,提示其在单基因遗传病的诊断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兰芬;郭紫芬;邓坤龙;廖端芳;李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血尿酸、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ks-CRP)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12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我院体检正常的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尿酸(UA)、脑钠肽(BNP)、hs-CRP等水平,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左室射血分数(LVEF)功能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血浆UA、BNP、hs-CRP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随着NYHY级别增高,血UA水平逐渐升高,其组间差异显著(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69,P<0.01).BNP水平与NYHY有显著的相关性(r=0.64,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73,P<0.01).血hs-CPR随NYHA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r=0.165,P=0.068),与LVEF(r=0.21,P=0.08)无关.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UA、BNP和hs-CRP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相应升高,UA、BNP与左室射血分数有良好的相关性,而hs-CRP则没有这种相关性.
作者:陈简庆;张民乐;吴伟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时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心血管反应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40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20)和生理盐水组(S组)(n=20),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6 μg/kg和等量的生理盐水,输注时间为10 min.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TIVA).术中D组给予0.4μg/(kg.h)的右美托咪定持续泵注,S组给予与等量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分别记录患者泵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前(T0)、诱导前(T1)、置入喉罩前(T2)、置入喉罩后1 min(T3)、股动脉插管时(T4)、动脉瘤栓塞时(T5)、术毕时(T6)、拔出喉罩前(T7)、拔出喉罩后1 min(T8)的血压、心率,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及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结果:与T0时比较,在T1时D组MAP,HR明显减低(P<0.015);与T2相比,T3时S组HR升高(P<0.05);与T7相比在T8时S组MAP、HR明显升高(P<0.05).在T1,T4,T7,T8时间点,与S组相比D组MAP、HR明显减低(P<0.05).D组术后恢复情况显著优于S组(P<0.05).D组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S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喉罩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中围麻醉期血液动力学稳定,苏醒质量高,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手术效果的早期评估.
作者:李征;邵贵骞;于宏志;吕传宝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低位转折点法与FiO2-PEEP递增法选择呼吸末正压(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1月本院ICU及呼吸内科收治的ARDS患者80例随机使用低位转折点法(A组)与FiO2-PEEP递增法(B组)选择PEEP进行机械通气,检测使用上述两种方法的两组病例治疗第1、5、12天氧合指数、细胞因子(IL6、IL8)、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和治疗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及治疗第5、12天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细胞因子(IL-6、IL-8),第1、5天的氧合指数(PaO2/FiO2)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5、12天两组患者细胞因子(IL-6、IL-8)及第12天氧合指数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低位转折点法组对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影响较小(P<0.05),A组患者并发症例数及平均住院时间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低位转折点法选择PEEP能减少临床并发症,大大降低住院病死率及改善ARDS患者预后.
作者:黄庆;叶乔冬;吴启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喉返神经损伤率为0.5%~5%.国内文献报道为1.6%~11.9%.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再手术,由于腺体与周围组织粘连,解剖层次欠清,神经及血管走行受到影响,喉返神经损伤率可高于首次手术数倍.故预防术中喉返神经永久性损伤是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本文探讨显露喉返神经在复发性甲状腺肿再手术中的作用.
作者:尹于虎;李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DDD起搏模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在减少心室起搏方面的效果;比较应用固定的长AV间期保留自身房室传导与适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此类患者选择具有佳血流动力学效应的起搏参数设置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连续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因SSS而安置双腔心脏永久起搏器进行治疗的55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3次随访进行,每次随访时间间隔为2个月,将起搏器程控与超声测量相结合,进行两种不同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评估与对比.结果:与临床经验性AV间期相比,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使心室起搏百分比由在31.8%降低至1.18%(P=0.000 17);由适AV间期下转为固定的长AV间期(350 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模式后,心脏总体舒张和收缩功能指标(Tei指数)存在差异,且以左室Tei指数下降更为显著(0.67±0.17比0.45±0.09,P<0.0001).结论:固定的长AV间期(350 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且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适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
作者:敬锐;王雅洁;林文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对预防老龄患者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老龄髋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共150例,其中41例应用利伐沙班,109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入院后次日及术后10 d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发现:入院后次日利伐沙班组2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占4.9%;低分子肝素组5例,占4.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0 d利伐沙班组4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占9.7%;低分子肝素组10例,占9.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对老龄患者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相当,都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利伐沙班每日用药费用较高,部分患者不愿采用.
作者:张辉良;梁俊生;张洪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枕部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分型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00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枕部骑跨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根据头颅CT影像,硬膜外血肿与横窦、窦汇的相对位置关系,对血肿进行分型,进而采用相应的骨辩开颅方式进行手术,清除血肿.本组保守治疗成功2例,开颅手术治疗共34例,作幕上骨瓣8例,作扩大枕鳞骨瓣10例,作跨横窦或窦汇一体骨瓣15例,暮上下分别做骨瓣,保留骨桥1例.结果:3个月后按GOS标准评定疗效,本组33例患者基本恢复正常,中残1例,重残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依据血肿分型,选择不同的骨瓣开颅方式,既能够彻底清除血肿,又能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手术安全性.
作者:余一骏;金丽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外伤性小肠破裂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急腹症之一.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治,可使患者很快恢复正常,若因各种原因延误诊断和处理不当,可酿成严重的后果.我院2005-2010年收治外伤性小肠破裂94例,现将诊治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斌;张永波;严想元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提高抗癌药物紫杉醇对膀胱癌T-24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Akt抑制剂鱼藤素、紫杉醇单独以及两药联合应用对T-2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联合鱼藤素能够显著提高紫杉醇对T-2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P<0.01),协同治疗指数<1,具有协同治疗作用;FCM结果显示联合鱼藤素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的比例增加,S期比例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Akt信号通路能够显著提高紫杉醇时膀胱癌T-24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董自强;江克华;宋兴福;陈先国;陈晓波;袁红纲;刘幼昆;龙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5月至2010年8月收治39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另外19例采用常规方法处理作为时照组.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例数、术后2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异常体温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术后子宫复旧和切口愈合及月经复潮时间等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具有止血迅速、明显减少出血量、降低子宫切除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张兰玲;席玉玲;宫莹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66岁,发现肺结核5月余,在当地疾病防控中心服用板式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2010年12月20日凌晨,患者突然口吐白沫,带少量血丝,肢体僵直,经家属拍打,约30 min后清醒,未见言语、肢体异常,患者自感无明显不适.入皖查体:体温:36.3℃,脉搏84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20/70 mmHg.精神稍差.右胸廓稍塌陷,双肺呼吸运动、触觉语颤无增强或减弱,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低,以右肺为著,未闻及湿性罗音及哮鸣音.
作者:石广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与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治疗泌尿生殖系感染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茵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本院104例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的治疗用药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莫西沙星组的总有效率为84.00%,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组为85.1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莫西沙星组的DUI为1.00,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组为0.64.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12.75、25.60.结论:莫西沙星治疗泌尿生殖系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相当,成本-效果比优于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慕燕萍;王黎青;邓勋;王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表型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茵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VITIEK-2系统进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检测;改良Hodge试验(MHT)筛查低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EDTA双纸片增效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MBL);PCR法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结果:115株实验菌有12株MHT阳性;12株阳性菌中,3株EDTA双纸片增效试验阴性,9株阳性,这9株菌除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敏感外,其他抗菌药物均呈耐药,含I类整合子,且检出IMP-4(blaIMP-4)和IMP-1(blaIMP-1)型的MBL基因,未检出KPC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及其他MBL基因.结论:厄他培南对肠杆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筛选比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经MHT筛选阳性的,潜在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科细菌,应进一步用基因检测法确认.
作者:陈惠玲;邓家德;叶惠芬;凌艳英;张颖;赵子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硫酸镁对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异丙酚维持量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MgSO4)组和生理盐水(NS)组,每组20例.MgSO4组,麻醉诱导前硫酸镁50mg/kg稀释至100mL,15 min内静脉输注,气管插管后持续静脉榆注硫酸镁15 mg/(kg·h)至手术结束.NS组以生理盐水代替硫酸镁.两组麻醉维持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泵注并间断追加维库溴铵,维持BIS值45~55.记录两组术前、气管插管时、切皮、气腹时、气腹后15、30min、1 h、放气后5 min各时点的血压(MAP)、心率和BIS值.监测术前、术毕、术后1 h和24 h血清镁离子浓度.记录两组术中异丙酚的维持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基础血压、基础心率、BIS值和术中相同时点BIS值变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MgSO4组血压、心率在气管插管时、切皮、气腹时、气腹后15 min、30 min、1 h、放气后5 min等时点均低于NS组(P<0.05).MgSO4组异丙酚的维持用量在切皮、气腹时、气腹后15 min、30 min、1 h、放气后5 min等时间点均低于NS组(P<0.05).MgSO4组镁离子浓度在术毕、术后1 h和24 h明显高于NS组(P<0.001).但两组血清镁离子浓度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硫酸镁能明显抑制围术期的心血管反应和降低术中所需的异丙酚的维持用量.
作者:杨燕青;何海娟;林仙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乳腺黏液癌又名胶样癌,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是浸润性特殊型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占乳腺癌总数的1%~6%,我科自2004年9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乳腺黏液腺癌患者8例,均依据NCCN乳腺癌治疗指南总原则进行治疗,先后予手术、化疗、放疗,依据激素受体情况行内分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琳;项华丽;金梅;余磊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使用非粘性敷料在预防晚期肝癌患者压疮过程中,如何降低压疮发生率的临床研究.方法:根据Braden压疮评分表,自2009年1月到2011年3月我院住院患者,根据随机均衡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压疮预防措施.实验组48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粘性敷料外贴皮肤预防压疮,实验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压疮发生率为13%.对照组发生率为32%,实验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粘性敷料在晚期肝癌患者压疮预防过程中,有效减少压疮发生.
作者:郭细妹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