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模拟定位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护理

杨艳珍;叶云婕;欧海凤;方良毅;连燕云

关键词:模拟, 定位引导,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诊断准确率, 医学影像技术, 并发症, 穿刺成功率, 病理资料, 诊断方法, 微创技术, 临床医师, 疾病诊断, 基因检测, 患者, 组织学, 肺占位, 放射学, 创伤小, 病理学, 治疗
摘要: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T检查成为现代疾病诊断的重要设施之一,而CT模拟定位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这一微创技术也成为放射学领域中一项重要诊断方法,它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组织学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少,创伤小的优点[1].用此方法可获取更多的病理学及基因检测的资料,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现将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160例肺占位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均穿刺成功,获取可靠的病理资料,仅少数患者出现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江苏省无锡地区异常血红蛋白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江苏省无锡地区异常血红蛋白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10 297人参加异常血红蛋白的电泳筛查,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各项红细胞参数,Gap-PCR与反向斑点杂交检测地贫及HbE,采用PCR-测序法检测异常血红蛋白点突变.结果:无锡地区的异常血红蛋白发生率为0.136%(14/10297).本次筛查共发现8种异常血红蛋白,包括1例Hb I、1例Hb J-Bangkok、1例Hb Ube-2、1例Hb J-Beijing,1例Hb Hb G-Taipei,3例Hb Queens,2例Hb G-Coushatta和4例Hb E.结论:江苏省无锡地区的异常血红蛋白病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鲜明的南北交汇的基因特征.

    作者:王妍;林敏;韩志君;杨立业;王前;郑磊;黄樾;林芬;詹少芬;林春萍;吴教仁;刘晶波;严子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P13K/Akt 信号通路与恶性黑色素瘤浸润转移的研究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是致死性大的皮肤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极高,常隐匿发生,临床发现时多已转移,放化疗效果差,治疗难度大.目前因皮肤癌死亡的患者中,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占80%.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快者之一[1].

    作者:王园园;王义善;王鑫;杨柯;杨桂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脂肪肝声像图分度与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目的:探讨脂肪肝的声像图分度与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寻求能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脂肪肝提供直观指导依据的途径.方法:将921例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超声检查进行脂肪肝声像图分度,并接受人体学测量及生化检查,回顾性分析脂肪肝声像图分度与脂肪肝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多个样本率间两两比较x2检验显示脂肪肝声像图分度,主要与BMI、肝功异常、血脂异常、高血糖、血压增高、血蛋白异常、高尿酸有正性关系.其中肥胖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上述指标可以在超声脂肪肝分度的诊断中提供重要参考;超声脂肪肝分度可间接反映肝脏脂肪含量,同时能够反映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和伴发病的患病风险,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脂肪肝提供直观指导依据.

    作者:何本振;夏国园;江珍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MicroRNA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谱的变化

    目的:分析微小RNA(mieroRNA)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谱的变化,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中的microRNA干预策略提供可供选择的目标microRNA.方法:利用microR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大鼠正常心肌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micmRNA表达谱的差异.实时定量PCR检测上述2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基因芯片结果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验证芯片结果的可信性.结果:与正常大鼠心肌组织相比,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表达上调的microRNA有10个,分别为mo-microRNA-21、mo-micmRNA-26b、mo-microRNA-499、mo-microRNA-126、mo-let-7e、mo-microRNA-23a、mo-microRNA-23b、mo-let-7a、mo-let-7d、mo-microRNA-26a;表达下调的microRNA有6个mo-microRNA-214、mo-microRNA-125b-5p、mo-microRNA-1、mo-microRNA-133a、mo-microRNA-133b、mo-microRNA-24.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伴有microRNA表达谱的变化.

    作者:谭健;肖健;王志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根管长度判断对塑化治疗疗效的影响

    牙髓塑化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传统塑化治疗凭手感估计根管长度,不能准确进行治疗,笔者将根测仪应用于塑化治疗,根据塑化治疗的原有特点进行改良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及分组选择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在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治疗的患者110例(110颗磨牙).

    作者:龙世明;顾远平;陈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抽取冠心痛患者外周血,并分别予PBS(对照组)及110.32μg/L、I 100.32μg/L浓度的辛伐他汀温育12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表达逐步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1参与了辛伐他汀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麦子杰;陈君;张稳柱;李健豪;梁嘉永;陈国钦;雷汉东;赵善隽;黄惠敏;粱伟杰;张在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低位转折点法选择PEEP对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比较低位转折点法与FiO2-PEEP递增法选择呼吸末正压(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1月本院ICU及呼吸内科收治的ARDS患者80例随机使用低位转折点法(A组)与FiO2-PEEP递增法(B组)选择PEEP进行机械通气,检测使用上述两种方法的两组病例治疗第1、5、12天氧合指数、细胞因子(IL6、IL8)、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和治疗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及治疗第5、12天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细胞因子(IL-6、IL-8),第1、5天的氧合指数(PaO2/FiO2)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5、12天两组患者细胞因子(IL-6、IL-8)及第12天氧合指数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低位转折点法组对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影响较小(P<0.05),A组患者并发症例数及平均住院时间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低位转折点法选择PEEP能减少临床并发症,大大降低住院病死率及改善ARDS患者预后.

    作者:黄庆;叶乔冬;吴启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磁珠浓缩法在低浓度HBsAg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以磁珠为介质的标本浓缩方法(磁珠浓缩法),提高HBsAg的检测灵敏度和阳性检出率,用于低浓度HBsAg的测定.方法:BCA蛋白检测法检测磁珠吸附前后和洗脱液中HBsAg蛋白含量,判断吸附HBsAg的能力.磁珠浓缩法浓缩HBsAg阳性、HBsAg阴性、已标定HBsAg浓度的血清系列稀释品和低浓度HBsAg的血清标本,比较浓缩前后的S/CO值.结果: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磁珠吸附HBsAg随着HBsAg浓度的增高而增多,磁珠吸附HBsAg纯品后,10 mmol/L NaOH洗脱HBsAg的洗脱率是(71.02±3.24)%.磁珠浓缩后,S/CO值高于浓缩前(P<0.01),不会增加检测HBsAg的非特异性(P>0.05),S/CO值与HBsAg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8),低检测限是0.1 IU/mL,对低浓度HBsAg的阳性检出率是80.8%,与浓缩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513,P<0.01).结论:磁珠浓缩法可明显提高ELISA检测HBsAg的灵敏度和阳性检出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作者:林梅双;吴晓蔓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血尿酸、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ks-CRP)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12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我院体检正常的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尿酸(UA)、脑钠肽(BNP)、hs-CRP等水平,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左室射血分数(LVEF)功能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血浆UA、BNP、hs-CRP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随着NYHY级别增高,血UA水平逐渐升高,其组间差异显著(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69,P<0.01).BNP水平与NYHY有显著的相关性(r=0.64,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73,P<0.01).血hs-CPR随NYHA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r=0.165,P=0.068),与LVEF(r=0.21,P=0.08)无关.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UA、BNP和hs-CRP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相应升高,UA、BNP与左室射血分数有良好的相关性,而hs-CRP则没有这种相关性.

    作者:陈简庆;张民乐;吴伟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甲状腺癌腺外侵犯喉、气管的MD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分析

    目的:明确甲状腺癌腺外侵犯喉、气管的多排螺旋CT(MDCT)表现和解割、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外科手术或病理证实肿瘤甲状腺癌侵犯至喉、气管的MDCT表现,阐明影像学表现与解剖、病理基础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癌侵犯喉、气管的MDCT征象表现为腔外型16例(34.8%)、腔壁型22例(47.8%)和腔内型8例(17.4%);腔外型以喉、气管受压迫为主,腔壁型以喉软骨、气管软骨破坏或壁不规则增厚为主:腔内型以腔内结节样突起为主.结论:甲状腺癌腺外侵犯喉、气管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其病理类型、解剖位置是甲状腺癌侵犯喉、气管的重要原因.

    作者:方宏洋;叶奕兰;叶伦;何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影响

    目的:观察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7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患者给予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单药治疗,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实验室指标及血清TNF-α、IL-6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治疗RA疗效确切,并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TNF-α和IL-6表达.

    作者:吴斌;朱宁;张俊;毛静;梁彩霞;张小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心肌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细胞凋亡(apoptosis)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心肌细胞是终末期细胞,不可再分裂;认为细胞坏死才是心肌细胞数量减少的主要形式.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研究表明,心肌细胞的凋亡参与了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

    作者:聂园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

    目的: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5月至2010年8月收治39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另外19例采用常规方法处理作为时照组.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例数、术后2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异常体温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术后子宫复旧和切口愈合及月经复潮时间等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具有止血迅速、明显减少出血量、降低子宫切除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张兰玲;席玉玲;宫莹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时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心血管反应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40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20)和生理盐水组(S组)(n=20),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6 μg/kg和等量的生理盐水,输注时间为10 min.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TIVA).术中D组给予0.4μg/(kg.h)的右美托咪定持续泵注,S组给予与等量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分别记录患者泵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前(T0)、诱导前(T1)、置入喉罩前(T2)、置入喉罩后1 min(T3)、股动脉插管时(T4)、动脉瘤栓塞时(T5)、术毕时(T6)、拔出喉罩前(T7)、拔出喉罩后1 min(T8)的血压、心率,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及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结果:与T0时比较,在T1时D组MAP,HR明显减低(P<0.015);与T2相比,T3时S组HR升高(P<0.05);与T7相比在T8时S组MAP、HR明显升高(P<0.05).在T1,T4,T7,T8时间点,与S组相比D组MAP、HR明显减低(P<0.05).D组术后恢复情况显著优于S组(P<0.05).D组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S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喉罩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中围麻醉期血液动力学稳定,苏醒质量高,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手术效果的早期评估.

    作者:李征;邵贵骞;于宏志;吕传宝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房室传导方式对Tei指数的影响

    目的:评估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DDD起搏模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在减少心室起搏方面的效果;比较应用固定的长AV间期保留自身房室传导与适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此类患者选择具有佳血流动力学效应的起搏参数设置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连续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因SSS而安置双腔心脏永久起搏器进行治疗的55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3次随访进行,每次随访时间间隔为2个月,将起搏器程控与超声测量相结合,进行两种不同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评估与对比.结果:与临床经验性AV间期相比,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使心室起搏百分比由在31.8%降低至1.18%(P=0.000 17);由适AV间期下转为固定的长AV间期(350 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模式后,心脏总体舒张和收缩功能指标(Tei指数)存在差异,且以左室Tei指数下降更为显著(0.67±0.17比0.45±0.09,P<0.0001).结论:固定的长AV间期(350 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且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适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

    作者:敬锐;王雅洁;林文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细胞色素C和Survivin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C(Cyt-C)和Survivin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Cyt-C和Survivin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手工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59例结肠腺癌和1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Cyt-C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结果:Survivin和Cyt-C在正常结肠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0.0%和30.0%.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9.5%和78.O%,Survivin蛋白和Cyt-C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增加(P<0.05);Cyt-C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成正相关(P<0.05);Survivin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成负相关(P<0.05);两者与浸润深度,肿瘤的大小,患者的年龄,淋巴结有无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Survivin和Cyt-C在结肠癌中表达增加提示Survivin和Cyt-C对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维山;左曙光;鄢文海;宋国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乳腺黏液腺癌8例诊治体会

    乳腺黏液癌又名胶样癌,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是浸润性特殊型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占乳腺癌总数的1%~6%,我科自2004年9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乳腺黏液腺癌患者8例,均依据NCCN乳腺癌治疗指南总原则进行治疗,先后予手术、化疗、放疗,依据激素受体情况行内分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琳;项华丽;金梅;余磊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Toll样受体3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导气道上皮细胞表达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大鼠气道上皮细胞表达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增高与Toll样受体3(TLR3)及TLR4的关系.方法:设计并合成了针对大鼠TLR3和TLR4基因的siRNA,以具有永生化特征的大鼠气道上皮细胞株RTECs(rat tracheae epithelial cells)为细胞模型,通过转染siTLR3及siTLB4至RTECs并下调其TLR3或TLR4的表达.随后观察这些经过siRNA预处理的RTECs在感染RSV后是否仍有高表达TSLP的能力.结果: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RSV组(4.447±0.764)相比,siTLR3+RSV组TSLP表达明显降低(1.050±0.245),而siTLR4+RSV组TSLP表达无明显改变(3.066±0.585).n=4,P<0.05.结论:RSV感染的大鼠气道上皮细胞表达TSLP的增高与TLR3相关,为进一步研究RSV感染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影;王健;乔建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肾嫌色细胞癌1例

    患者女,57岁,因右腰部胀痛4 d伴肉眼血尿及尿痛入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B超示:右肾下极混合性团块.入院后外科检查:腹平软,右腹部可触及一质硬肿块,直径约15 cm,境界欠清,固定,无压痛.查CT示:右肾下极见一大小约13 cm x 12 cm x 10 cm的团块影,边缘有分叶,与周围组织局部界限欠清,其内见液化、出血坏死及钙化,强化不均匀,周围脏器受压,十二指肠及胰腺受压明显,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

    作者:高福平;魏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抗结核药诱发抽搐1例

    患者男,66岁,发现肺结核5月余,在当地疾病防控中心服用板式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2010年12月20日凌晨,患者突然口吐白沫,带少量血丝,肢体僵直,经家属拍打,约30 min后清醒,未见言语、肢体异常,患者自感无明显不适.入皖查体:体温:36.3℃,脉搏84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20/70 mmHg.精神稍差.右胸廓稍塌陷,双肺呼吸运动、触觉语颤无增强或减弱,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低,以右肺为著,未闻及湿性罗音及哮鸣音.

    作者:石广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