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穿针穿刺减压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中脑膨出

杨勇;陈世洁;许先平;闵杰;姚远;杨磊

关键词:脑穿针, 穿刺, 减压方法, 预防, 高血压脑出血, 现报告如下, 脑组织膨出, 神经外科, 急危重症, 血肿腔, 发病率, 多发病, 常见病, 临床, 患者, 分析, 操作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病率高.约为80.7/100 000[1].分析我科自2007年以来4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采用脑穿针穿刺血肿腔逐步减压方法能有效防止术中脑组织膨出,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米力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肺氧合功能及肺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肺动脉内注射米力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氧合功能及肺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8例行右心导管术时,比较单纯高浓度吸氧患者8例与吸氧联合肺动脉内注射米力农患者10例肺动脉平均压与全肺阻力下降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的差异.结果: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吸氧联合肺动脉内注射米力农后肺动脉平均压下降[(10.22±4.78vs 6.00±3.14)mmHg]与全肺阻力的降低[(3.25±1.13vs 1.63±1.98)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提高[(6.93±1.98)%vs(5.01±2.61)%],均优于单纯高浓度吸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米力农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平均压,改善肺氧合功能,是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可选择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降肺动脉压药物.

    作者:于运福;史景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泛福舒联合流感疫苗佐治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泛福舒联合流感疫苗对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4例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于缓解期随机分成疫苗组和对照组.疫苗组病例于观察开始前口服泛福舒以及每年我国流感高发季节前接种灭活流感疫苗.两组患者均观察2年,每4周随访1次.对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以及胸部影像学资料进行临床评价;登记疫苗组1、2年内肺炎复发次数及再发肺部感染的相距时间,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疫苗组1年再发肺部感染病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再发肺部感染的相距时间延长,但两年内再发肺部感染病例与对照组差异无差显性.结论:泛福舒联合流感疫苗接种是临床佐治老年支气管扩张的一个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卢树标;吕文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创伤后距骨坏死的进程及治疗

    目的:探讨创伤后距骨坏死的发生和进程,提出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1例距骨骨折和脱位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于伤后3-24 h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拍片复查.结果:17例一期手术后2-6个月,平均4.2个月,发生缺血性坏死,二期行胫距或胫距跟关节融合术,随访足站立和行走无明显障碍;4例经一期手术复位内固定后.术后随访1~3年,未发生缺血性坏死,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距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与骨折脱位的程度和首次手术治疗有关,坏死多发生在手术或创伤后6个月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对距骨血供的破坏和减轻患者的创伤,关节融合是终的治疗方法.

    作者:谭晓毅;杜远立;蔡瑾;武斌;李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肠泰合剂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21例

    目的:观察肠泰合剂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将258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病例分为两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组121例使用肠泰合剂联合思密达治疗,而对照组137例未使用肠泰合剂联合思密达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呕吐、退热和腹泻改善时间及总病程、治疗3 d后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腹泻改善时间及总病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呕吐、退热改善时间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治疗3 d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肠泰合剂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确切.

    作者:刘仁红;肖毅;张荣贵;邱其周;刘红霞;曾文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吞咽困难评估的研究进展

    国内60~79岁老年患者的误吸率为14.2%[1],国外的10%-3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存在吞咽困难情况[2].现在大约600-100万美国人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3].

    作者:邹小芳;于书慧;刘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99mTc-ECD SPECT脑血流断层显像两种不同半定量指标评价烟雾病血管重建术疗效的比较

    目的:使用99mTc-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评价双侧比值法和小脑比值法半定量指标时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后疗效评价的作用.方法:血管造影诊断为烟雾病的患者232例,其中97例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135例为双侧同时狭窄.血管重建术前及重建术后1周分别用99mTc-ECD进行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232例均分别采用双侧比值法和小脑比值法统计目测和定量脑血流灌注减低率,利用脑血流灌注断层图像,勾画12分法感兴趣区,左右镜像相应区域对比,计算比值,以比值绝对值大于10%确定为灌注减低:然后利用双侧小脑半球、颞叶和基底节区清晰的层面勾画各自感兴趣区,计算机自动计算出大脑半球各部位与小脑比值.结果:血管重建术前后局灶性或弥漫性血流灌注减低者双侧比值法目测检出率分别为81.5%和37.1%.定量检出率为52.6%和22.0%.目测与定量检出符合率为64.5%和59.3%.小脑比值法治疗前后目测栓出率分别为95.7%和48.3%.定量检出率为87.9%和44.8%,两者符合率为91.9%和92.9%.无论血管重建术前还是术后,小脑比值法和双侧比值法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双侧比值法和小脑比值法对于单侧血管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减低的检出率分别为90.7%和94.8%,对于双侧血管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减低的检出率分别为22.2%和92.6%,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99mTc-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小脑比值法半定量指标对评价烟雾痛的血管重建术的疗效比双侧比值法具有更加准确、客观的重要价值.

    作者:马潞娜;张东;李立伟;王骁;李海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预后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的1年期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所有在我院住院治疗的NSTEMI患者160例,随访12~24个月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包括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和次要复合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及因冠心痛再次住院).结果:随访12-24个月期间.共发生心血管事件64例(41.6%),包括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26例(16.9%),次要复合心血管事件38例(24.7%).进行亚组分析,年龄大于65岁组、肾功能不全组、射血分数低于50%组主要心血管事件(25.5%:3.3%;50%:10.8%;26.9%:11.8%)及次要复合心血管事件(31.9%:13.3%;41.7%:21.5%;34.6%:19.6%)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期间血运重建显著减少主要(3.3%:25.5%)及次要复合心血管事件(6.6%:36.2%)的发生.结论:NSTEMI患者预后差,病死率、再次住院率及血运重建率高,住院期间血运重建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郑权秀;魏丽萍;齐向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手术患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目的:运用循证护理方法以降低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方法:成立循证小组,检索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选择佳护理证据,制定护理方案,对2009-2010年接受手术的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方法,与2007-2008年间接受常规手术护理的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比较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结果: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后,观察组糖尿病患者的术后感染率为8.82%,单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59%,而对照组术后感染率为15.76%.单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7.85%,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规范对糖尿病手术患者术中管理,能减少手术后感染的发生,对糖尿病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意义重大.

    作者:郭月琼;许俐文;熊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单纯神经阻滞用于立体定位微创血肿清除术的麻醉

    颅内血肿清除术是临床常见手术之一,目前对此类手术多施以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笔者将单纯神经阻滞用于立体定位微创血肿清除术的麻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永波;姚娟;陈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黄芪多糖对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大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压力超负荷所致大鼠心肌肥大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手组、模型组、APS低剂量组(AP1)、APS高剂量组(AP2)和卡托普利组.给药8周后,分别进行心脏超声和HE染色检测心脏肥大指数及形态学改变.结果:超声检测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左右心室质量比明显增加,舒张期左心室容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速率均明显降低;AP2组与模型组相比,以上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而AP1组和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HE染色显示,模型组肌细胞排列疏松、肥大,AP1组和AP2组细胞排列整齐,有少量肥大细胞夹杂.结论:高剂量APS对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肌肥大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李素娟;吴伟平;李杰锋;张贵平;魏毅;宜全;罗健东;刘英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鼠Nestin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克隆Nestin基因启动子序列,并研究其调控能力.方法:用高保真酶PCR扩增出小鼠Nestin启动子全序列、核心序列,pcDNA3.1质粒双酶切切掉CMV启动子序列,将Nestin基因启动子序列插入到原CMV启动子位置,pEGFP-N1质粒双酶切下EGFP序列,克隆入pcDNA3.1多克隆位点中,重组构建质粒,分别用Nestin启动子全序列和核心序列调控EGFP基因的表达.重组质粒分别转染Nestin+细胞和Nestin-细胞,观察EGFP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出Nestin基因启动子全序列和核心序列.经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正确.二序列皆能调控EGFP在各种细胞内的表达.结论:Nestin基因启动子全序列和核心序列具有非特异性调控能力.

    作者:张丽;袁红花;袁凤刚;朱孝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美托洛尔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麻醉期间氧耗的影响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全身麻醉期间氧代谢的影响.方法:60例有缺血性心脏病史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组I,生理盐水,n=20)、低剂量美托洛尔[组Ⅱ,1μg/(kg·min)×90 min,n=20]、中剂量美托洛尔组[组Ⅲ,2μg/(kg·min)×90 min,n=20].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麻醉.手术开始后输注美托洛尔或生理盐水,在开始用药时(T0)和用药后10 min(T1)、30 min(T2)、60 min(T3)、90 min(T4)测定心率(HR)、平均血压(MAP)、心指数(CI,NICO2法)、CO2分钟生成量(MVCO2),同步抽取桡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氧耗量(VO2).结果:在T0、T1、T2时间点,组Ⅱ、组Ⅲ与组I比组间HR、MAP、CI、MCO2、VO2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T3、T4时间点组I的CI、VO2、MVCO2显著上升,而组Ⅱ、组Ⅲ无明显增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持续应用小剂量和中剂量美托洛尔可降低全身麻醉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腹部手术中氧耗,并改善血流动力学.

    作者:陈弘;朱刚;李立志;陈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保留变性真皮削痂植皮修复深度烧伤创面42例

    深Ⅱ度及混合度烧伤创面的修复一直是烧伤外科学领域研究与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如治疗不当多遗留瘢痕、形成各种挛缩畸形[1].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以保留变性真皮并移植大张自体皮修复手部深度创面,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2].

    作者:李华涛;李强;海恒林;吴胜刚;边琳芬;王黎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鼠胰腺炎相关肺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胰腺炎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与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及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VEGF在胰腺炎相关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B、C、D、E共5组.A、B、C组以5%牛磺胆酸钠(1 mL/kg)逆行胆胰管注射制备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D组以0.5%牛磺胆酸钠(1 mL/kg)注射制备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模型,E组以生理盐水注射作为对照.A、B、C组分别于建模后3、6、12 h处死大鼠,D、E组于建模后12 h处死大鼠,取大鼠肺组织进行W/D测定,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中VEGF浓度,以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检测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NP模型组血清VEGF水平较AEP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ANP模型组血清VEGF值与肺组织W/D比值无关(r=0.082,P=0.702),与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r=-0.785,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时血清VEGF升高可能与肺组织水肿无关,其升高对胰腺炎相关肺损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汤礼贵;兰丽琴;宋胜江;安慧敏;朱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A19-9对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评价

    目的: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A19-9对胆管细胞癌的诊断、鉴别诊断价值,并对诊断界点(cut-off value)进行确定,以期对CA19-9应用于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方法:采用化学微粒子免疫发光法检测胆管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患者、肝血管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CA19-9,绘制ROC曲线.结果:胆管细胞癌患者血清CA19-9较肝细胞癌患者、肝血管瘤患者及健康对照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管细胞癌与肝血管瘤比较的ROC曲线显示AUC为0.882,诊断界点值为55.09 μ/mL时,敏感度达81.8%,特异度速99.0%;与肝细胞癌比较的AUC为0.830,诊断界点值为63.58 μ/mL时,敏感度达81.8%,特异度达87.5%.结论:血清CA19-9检测对于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习浩;刘荣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改良NOTES及TUES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gsl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及经脐入路内镜手术(TUES)技术在腹腔镜腹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NOTES及,TUES技术,自行设计了肛门转换器,标本切除后经此肛门转换器拖出,完成了5例免辅助切口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采用,TUES完成右半结肠及直肠癌各1例.结果:手术过程用时平均26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约为110mL,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出血、吻合口漏等并发症,随访0.5-1年无腹壁穿刺孔或切口肿瘤复发,术后患者腹部切口未见明显瘢痕,美容效果良好.结论:经过我们加以改良,NOTES及TUES技术在腹腔镜腹部外科临床实际运用中操作更为简单、实用,改进后的技术对器械要求不高,既克服了单孔技术的操作难度大的问题,也改良了NOTES技术因入路带来的伦理、感染、内瘘等问题,同时仍然具备NOTES及TUES技术入路隐蔽、体表无创口或微小瘢痕、创伤小等特点,有临床实用价值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杜吉义;陈江;李家辉;刘叔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脑电熵指数水平下靶控输注麻醉诱导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时合适的脑电熵指数水平和效应部位丙泊酚靶控浓度.方法:60名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SE55组)和B组(SE45组).在脑电熵监测下对两组患者实施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诱导,待A组和B组患者SE值分别降至55和45后,实施气管插管.记录SE值达到目标值时效应部位丙泊酚靶控浓度和麻醉诱导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B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和气管插管前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者麻醉诱导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患者效应部位丙泊酚靶控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实施麻醉诱导时将脑电熵sE目标值设定于55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老年患者麻醉诱导的满意效应部位丙泊酚靶控浓度为(3.1±0.8)μg/mL.

    作者:孙海涛;孙莉;薛富善;王海;张国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64排CT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颅内动脉瘤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2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分析并记录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类型、狭窄程度及颅内动脉瘤.结果:(1)梗塞侧颈动脉的中度狭窄率、重度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塞侧颈动脉的易损斑块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动脉瘤发生率高于无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1)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2)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危险性.(3)64排CT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的形态和成分,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刘伟;吕国士;王德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影响

    目的:研究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的影响.方法:将212例剖宫产母婴分离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6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实验组于产后6 h定时给予乳房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泌乳始动率、血清泌乳素水平、泌乳量以及乳房肿胀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提前、血清泌乳素水平增高、泌乳量增多、乳房肿胀的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可使乳房肿胀发生率降低,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作者:罗琳雪;韦桂源;黄凤形;林梅;方文珠;梁少英;陈丽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益气通脉汤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N端脑钠肽前体的影响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通脉汤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疗效,及对左室功能、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符合冠心痛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汤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的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心脏超声指标和NT-prpBNP水平变化,评估其有效性.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并延长6min步行距离(P<0.05),显著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P<0.05).结论:益气通脉汤可明显改善冠心痛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及生存质量,改善心室重构,不良反应少.

    作者:林营;陈智;陈苗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