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精子症患者精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检测的临床意义

吴国荣;周德琪;李蕾;李琴;尹丽;陈国千

关键词:不育, 精液,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不育症患者精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C-反应蛋白的含量,探讨HMGB1、C-反应蛋白在不育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1 例不育(其中梗阻型无精子症18 例)患者、20 例正常生育男性精浆中HMGB1 进行检测,C-反应蛋白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无精子症患者精浆中HMGB1[(22.68 ± 4.45)μg/L]、C-反应蛋白[(33.71 ± 6.96)mg/L]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生育组[(12.88 ± 6.84)μg/L;(1.73 ± 0.78)mg/L]及一般不育组[(14.68 ± 8.25)μg/L;(2.34 ± 1.78)mg/L];无精子症患者精浆HMGB1 水平与C-反应蛋白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结论:无精子症患者精浆炎性介质HMGBl 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炎症免疫反应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β2受体激动剂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 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基本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 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2].尽管抗炎治疗是首要的,但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简称β2受体激动剂)在整个哮喘治疗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特别在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其临床应用日渐广泛,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顺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过敏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患者女,49 岁.因呼吸困难、大汗、胸闷、憋气、遗尿10 min,于2011 年7月28 日就诊.入院前10 min,因上呼吸道感染,在院外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0 g(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101001025)静脉滴注.用药4~ 5 min 后,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停药后未行特殊处理急来我院.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此次发病前2 d 曾静脉滴注菌必治, 疗效欠佳而改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查体:脉搏未触及,血压测不到,大汗,神志模糊,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颜面苍白.

    作者:陈敏卓;郭成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ICU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效果

    目的:在ICU 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研究红霉素或甲氧氯普胺治疗胃排空障碍的效果,以及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单药治疗失败病例的效果.寻找一种更适合ICU 患者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7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共117 例肠内喂养失败患者(6 h 胃液潴留量≥ 250 mL),肠内喂养失败后第1 天8:00 进行肠内营养.试验随机分为2 组:红霉素组(200 mg,静脉滴注,每12 小时一次);甲氧氯普胺组(10 mg,静注,每6 小时一次),共6 d.各组第1 次给药均在第1 天8:00,给药24 h 后,记录每日10:00,16:00,22:00 和次日4:00 胃液潴留量以及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前24 h 的胃液潴留量.比较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对于单药治疗失败者(给药1 d 后仍存在6 h 胃液潴留量≥ 250 mL ),则直接纳入联合治疗组(红霉素200 mg,静脉滴注,每12 小时一次+甲氧氯普胺10 mg,静注,每6 小时一次),联合治疗6 d,治疗24 h 后,记录联合治疗组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结果:(1)在ICU 患者肠内营养失败的情况下,红霉素组的促进胃排空效果较佳,红霉素组的每日平均胃液潴留量较甲氧氯普胺(甲氧氯普胺)少;红霉素组的喂养成功率较甲氧氯普胺组高(P<0.05).(2)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在第5 天的成功率仍高达65%,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红霉素组37.5%,甲氧氯普胺组14.9%).结论:在ICU 患者肠内营养失败的情况下,应用小剂量红霉素与甲氧氯普胺相比,效果更佳;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卢年芳;郑瑞强;林华;陈齐红;邵俊;於江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的超声诊断以及之后保守治疗过程中的超声改变.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且予保守治疗的9 例患者,分析超声诊断结果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超声监测资料,并结合血HCG 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首次检查诊断为包块型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7 例,另2 例首次门诊超声检查为滋养细胞肿瘤,入院行清宫术前超声复查后更正诊断.9 例患者均入院予保守治疗,住院期间按疗程每5 ~ 7 天复查一次,出院后仍每周复查一次,其超声结果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超声在明确诊断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至关重要,在保守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及治愈后随访都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华;杨健;李星云;陈兴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致应激性高血糖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血糖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 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空白组(假手术)、对照组(无药物)、20、40、60、80 mg/(kg·d)干预组.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监测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肌钙蛋白变化趋势.结果:行冠脉结扎术5 组血糖均显著升高(P<0.05 vs.空白组),20、40、60 mg/(kg·d)干预组血糖峰值明显较低(P<0.05 vs.对照组),80 mg/ (kg·d)干预组血糖峰值较高(P<0.05 vs.对照组),行冠脉结扎术5组肌钙蛋白显著升高(P<0.05 vs.空白组),20、40、60 mg/(kg·d)干预组肌钙蛋白峰值较低(P<0.05 vs.对照组),80 mg/(kg·d)干预组肌钙蛋白峰值较高(P<0.05 vs.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能引起应激性血糖升高,20、40、60 mg/(kg·d)阿托伐他汀对应激性高血糖有抑制作用,80 mg /(kg·d)阿托伐他汀加重应激性高血糖.

    作者:陈来特;张怀勤;林以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iRNAs与心肌肥厚的研究进展

    心肌肥厚是心血管疾病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心肌重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期的心肌肥厚很容易导致心力衰竭或猝死[1].虽然临床上已采取了多种治疗策略, 但心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不断上升.研究表明,长期压力和(或)容积负荷过度、机械性刺激和神经体液因素均可通过调节肥厚相关基因的表达, 促进心肌细胞的肥大.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 人们对心肌肥厚发生的确切分子和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仍知之甚少, 因此阐明心肌肥厚以及由心肌肥厚到心力衰竭演变的分子机制对防治心衰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 rs1799983G>T 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技术分析120 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者(TOF 组)、124 例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of the great arteries,TGA)患者(TGA 组)和136 例非先天性疾病患者(对照组)eNOS rs1799983 G>T 基因多态性,计算各种基因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eNOS rs1799983 G>T 基因多态三种基因型GG、GT、TT 在TOF 组、TGA 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77.1%(GG)、21.2%(GT)、1.7%(TT),80.5%(GG)、19.5%(GT)、0%(TT)和82.2%(GG)、17.8%(GT)、0%(TT),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与携带eNOSrs1799983 GG 基因型的个体相比较,携带eNOS rs1799983 GT等位基因型与TOF和TGA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OR = 1.27,95% CI = 0.68 ~ 2.37)和(OR = 1.12,95% CI = 0.60 ~ 2.10)].结论:eNOS rs1799983 G>T 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黄伟聪;顾海勇;旷文安;张辉;刘瑞平;孙成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超声靶向微泡造影剂及其主要研究进展

    自20 世纪60 年代Dr Joiner 通过左心导管注射靛青绿后发现超声回声信号增强,1968 年美国Rochester 大学Gramiak 等[1]首次将自制的微泡(microbubble)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来,超声微泡造影剂的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超声靶向微泡(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造影剂的出现,使其在超声医学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超声靶向微泡造影剂, 对疾病进行靶向显影与治疗,为疾病的研究、诊治提供了一种新型、经济、前景广阔的方法.

    作者:茹翱;田新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槲皮素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SW480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观察不同浓度(5、10、20、40、80、160 μmol/L)的槲皮素及50 mg/L 的5-Fu(阳性对照组)在不同时间(24、48、72 h)对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法(CCK-8)检测槲皮素对SW480 细胞生长的影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槲皮素处理后SW480 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槲皮素对SW480 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的影响.结果:CCK-8 法检测显示槲皮素对SW480 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P<0.05);经槲皮素处理的SW480 细胞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呈明显凋亡状态;PI 染色FCM 分析发现槲皮素以浓度依赖方式诱导SW480 细胞G2/M 期细胞累积,且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槲皮素对人结肠癌SW480 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能诱导SW480 细胞凋亡,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药物.

    作者:林增海;马涛;孟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Prdx2在促性腺激素预处理的小鼠卵巢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预处理的小鼠在卵泡发育及排卵过程中Prdx2 在卵巢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Prdx2 在调控卵泡生长、发育及成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将22 ~ 24 d 大小的75 只C57/BL6 雌性小鼠随机分成14 组(生理盐水组10 只,其余各组5 只),分别为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后2、4、6、8、10、12、24、48 h 组和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后5、8、10、12、24 h 组以及生理盐水组,其中生理盐水组分别于注射生理盐水后2 h(C0,5 只)及48 h(C1,5 只)取出卵巢.采用实时定量PCR 及免疫印迹法检测Prdx2 mRNA 及蛋白在促性腺激素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动态表达.结果:小鼠腹腔注射PMSG 后Prdx2 表达均低于生理盐水组,于注射后2 h 表达量低,随后表达逐渐增高,24 h 到达高点,但表达仍低于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后2 h(C0)与注射PMSG 后2、4、6、8、10、12、48 h 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注射PMSG 后24 h 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38).注射PMSG 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结果表明2 h Prdx2 的表达同6 h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腹腔注射PMSG 后48 h(P48)注射hCG 促排卵,促排卵后不同时间点卵巢标本mRNA 表达量同P48 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后48 h(C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dx2 蛋白在小鼠腹腔注射PMSG 后10 h 表达水平低,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hCG 后各时间点同生理盐水组相比,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dx2 可能在小鼠卵泡发育及排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书红;王硕;袁明;罗爱月;沈薇;丁婷;赖志文;王世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

    目的:探讨在吸入性损伤患者治疗中气管切开术应用的时机选择和指征.方法:对于153 例因吸入性损伤而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其中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分别为29、55、69例.按气管切开时机选择的不同将117 例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分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而36 例行紧急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分为紧急气管切开组.结果:预防性气管切开组烧伤面积平均为(47.76 ± 21.40)TBSA%,其中轻度吸入性损伤13 例,中度42 例,重度62 例,治疗后死亡29 例;紧急气管切开术组烧伤面积为(24.34 ± 15.87)TBSA%,其中轻度16 例,中度13 例,重度7 例,治疗后死亡15 例.与紧急气管切开组比较,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患者的烧伤面积大(P<0.01),损伤程度重(P<0.05),而死亡率低(P<0.05).结论:对于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特别是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头颈部重度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作者:李文军;彭本刚;全世明;苗旭涛;王欣;孙轶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 年2 月至2011 年7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中重度COPD 患者53 例,将患者分成研究组28 例和对照组25 例,对照组给予美沙特罗/丙酸氟替卡松;研究组吸入噻托溴铵,同时给予美沙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呼吸困难评分、随访期内急性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医疗费用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FVC、FEV1以及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等肺功能指标明显提高,分别达到(78.69 ± 4.61)%,(2.87 ± 0.23)L 以及(70.04 ± 4.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困难评分明显下降,仅为(1.62 ± 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急性发作次数和住院次数均明显减少,仅为(0.43 ± 0.16)次/年人和(0.13 ± 0.06)次;而医疗费用则明显增加,可达(12 375.40 ± 471.2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症状均较为轻微,未影响继续用药,且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丙酸氟替卡松治疗COPD,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对于COPD 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瑞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全自体组织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采用自身主肺动脉与下腔静脉直接连接的全自体组织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 年6 月至2011 年7 月,对14 例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的患者采用全自体组织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其中三尖瓣闭锁5 例,单心室6 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2 例,右室双出口1 例,全组患者均有肺动脉瓣狭窄,其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发育较好.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术后死亡1 例(7.1%).此外,1 例出现脑部并发症,1 例乳糜胸经手术治愈.术后未出现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示吻合口均通畅.术后随访1 ~ 25 个月,无死亡.动脉血氧饱和度91% ~ 95%,恢复良好.结论:对手术适应证合适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全自体组织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可取得满意的外科治疗效果,有望成为理想术式.

    作者:宋志斌;赵文增;文冰;许华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随访观察

    目的:通过对117 例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随访观察,总结其疗效.方法:117 例慢性期CML 患者,慢性早期95 例,慢性晚期22 例,伊马替尼中位治疗剂量为400(200 ~ 800)mg/d.初次服用患者分别于第3、6、12 个月定期复查.以服药6 个月时治疗反应分为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组、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组和无细胞遗传学缓解(NCyR)组,Kaplan-Meier 法分析比较无进展生存(PFS).结果:117 例CML 患者CCyR 率为82.1%,75.0%在6 个月内获得CCyR,原发耐药率为10.3%,死亡率为4.3%.慢性早期患者比慢性晚期患者获得CCyR 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 = 0.208;而慢性晚期患者的原发耐药率显著增高,P = 0.013.慢性早期和慢性晚期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3.2%和94.7%,P = 0.939.以服药6 个月时治疗反应分组,CCyR 组、PCyR 组及NCyR 组5 年PFS 率分别为90.0%、41.9%和0,P = 0.000.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CML 患者6 个月内获得CCyR 者PFS 率明显高于未获得CCyR 者,慢性早期患者疗效优于慢性晚期患者.

    作者:钟健生;孟凡义;徐丹;周红升;王蔷;阴常欣;江千里;曹睿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α在人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α(PPAR-α)在人肺癌组织和非癌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PAR-α的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 方法分别检测13 例非癌肺组织和59 例肺癌组织中PPAR-α的表达,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各组的平均吸光度值.结果:PPAR-α在肺癌和非癌肺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非癌肺组织的吸光度值较肺癌组织高;各型肺癌中PPAR-α表达从高到低依次为鳞癌、腺癌、大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PPAR-α的表达与肺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术后TNM 分期有关,而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PPAR-α在肺癌的发生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该受体有望成为未来肺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刘春妮;王绩英;王涛;曾锦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开胸手术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比较经静脉自控镇痛、肋间神经冷冻术两种镇痛方法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60 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肋间神经冷冻组(INC 组)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组(PCA 组).疼痛强度评分法(NR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结果:(1)两组比较,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正常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副反应比较,PCA 组较INC 组严重(P<0.05);INC 组较PCA 组术后胸引管引流量大,胸引管拔除时间长(均P<0.05).INC 组术后肺功能恢复明显好于PCA 组(P<0.05).(2)术后前2 d 内,疼痛指数及镇痛药物使用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 7 天,INC 组较PCA 组疼痛明显减轻(P<0.05),但药物使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术是比较好的胸部手术术后镇痛治疗方法,副作用小,但术后胸引管引流量增加,拔除胸引管时间延长.

    作者:卢强;黄立军;张志培;闫小龙;李小飞;韩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免疫机制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药物的正常使用中, 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所引起的肝脏损伤, 以及过敏反应所致的医源性疾病, 其后果包括肝脏血管损害,诱导肝硬化以及肝癌等[1].在免疫学方面可将药物性肝损伤分为免疫介导肝损伤和非免疫损伤[2],非免疫损伤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造成的损伤.免疫介导肝损伤可以通过激发特异性免疫反应激发体液免疫, 也可以通过抗原抗体途径或其他途径激发细胞免疫, 或可通过两条途径激发免疫损伤.在肝脏中众多免疫细胞参与免疫损伤.以下就几种免疫细胞的作用分别加以阐述.

    作者:刘会领;罗雁;梅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无精子症患者精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不育症患者精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C-反应蛋白的含量,探讨HMGB1、C-反应蛋白在不育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1 例不育(其中梗阻型无精子症18 例)患者、20 例正常生育男性精浆中HMGB1 进行检测,C-反应蛋白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无精子症患者精浆中HMGB1[(22.68 ± 4.45)μg/L]、C-反应蛋白[(33.71 ± 6.96)mg/L]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生育组[(12.88 ± 6.84)μg/L;(1.73 ± 0.78)mg/L]及一般不育组[(14.68 ± 8.25)μg/L;(2.34 ± 1.78)mg/L];无精子症患者精浆HMGB1 水平与C-反应蛋白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结论:无精子症患者精浆炎性介质HMGBl 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炎症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吴国荣;周德琪;李蕾;李琴;尹丽;陈国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术前低白蛋白血症的临床意义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术前低白蛋白血症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 年1 月至2009 年7 月354 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收集术前白蛋白及有关临床病理资料.卡方检验分析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Cox 多因素风险模型分析术前低白蛋白血症对结直肠癌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结果:卡方检验显示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年龄(P = 0.000)、部位(P = 0.02)相关.Cox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是影响术后总生存的独立不利因素(HR = 1.88;95% CI = 1.27 ~ 2.77;P = 0.002).结论:结直肠癌术前低白蛋白血症在年龄大于60 岁、右半结肠癌者多见,并在结直肠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需要在临床中引起关注.

    作者:魏宜胜;彭经;洪楚原;赵楚雄;梁国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麻醉科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作用和地位

    近些年来,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 FTS)应用于普通外科、胸外科、妇产科、心脏外科、小儿外科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在这其中麻醉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贯穿于整个手术过程, 包括麻醉医师对术前用药种类和剂量的调整,术前禁食时间的改变,麻醉方法的优化,麻醉管理的改进和术后并发症的早期干预等.本文就麻醉科在FTS 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简述.

    作者:屠伟峰;郄文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