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鲜惠;张亚彬;兰小鹏
目的:探讨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42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经化疗及伽玛刀治疗的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经Log-rank检验术后行伽玛刀治疗有较长的生存期,其中经术前健康状况自我评分标准(KPS),证实KPS > 80分以上及继发性患者的生存期比较长.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性质是影响生存期的预后相关因素(P < 0.05).结论: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与术前KPS评分、肿瘤性质有密切相关,治疗方式从生存曲线显示联合放疗和联合伽玛刀治疗有较长的生存期.
作者:陈志昇;刘灵慧;李晋;李卫;陈善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2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诸因素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4.5%(57/12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及术前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分化程度(χ2 = 19.404,P < 0.001)、肿瘤T分期(χ2 = 29.468,P < 0.00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分化程度和肠壁浸润深度即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T分期是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手术方法、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包向东;程恒金;周慧洁;陈亮;颜王鑫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缓激肽(BK)开放血肿瘤屏障(BTB)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缓激肽处理C6细胞和胶质瘤大鼠后,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培养液和脑胶质瘤组织内TNF-α浓度.利用伊文思蓝连续监测缓激肽/TNF-α处理后的C6恶性胶质瘤大鼠血肿瘤屏障的通透性,同时电镜观察血肿瘤屏障的病理学改变.结果:缓激肽可增加C6细胞培养液和胶质瘤大鼠肿瘤组织内的TNF-α含量,且两者均于给予缓激肽后15 min时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TNF-α与缓激肽单独作用于C6动物后,均可引起胶质瘤大鼠的血肿瘤屏障紧密连接开放及通透性增加.且肿瘤坏死因子-α对肿瘤模型动物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与C6细胞培养液中TNF-α含量相一致.结论:缓激肽开放血肿瘤屏障过程中,可能是通过某种机制引起肿瘤组织内TNF-α增加,增加的TNF-α进而引起了血肿瘤屏障的开放.
作者:秦丽娟;薛一雪;谷艳婷;王东春;张志勇;张田;孙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上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较少见,一般表现为突发颈痛、斜颈、活动受限,容易与肌性、骨性、视力障碍性斜颈相混淆,往往容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早期正确诊疗预后较好,延误诊治可残留颈部强直和颅底宽畸形.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我科共收治了11例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体会如下.
作者:涂应兵;李志华;汪波;高泓一;王辉;文渊;聂涛;高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肺癌细胞株NCI-H460的增殖抑制作用与促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干预肺腺癌H460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丹参酮ⅡA对NCI-H460肺腺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结果:丹参酮ⅡA可显著抑制肺腺癌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程度与作用时间和药物浓度成正相关,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用0.312 5 μg/mL的丹参酮ⅡA作用NCI-H460细胞24、48、72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9%、6.67%、12.01%,成时间依赖性.结论:丹参酮ⅡA对NCI-H460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以及诱导凋亡的作用.
作者:吴庆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方法: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且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乙肝或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14例肝功能代偿的患者.首次病毒血症消失时66.2%患者ALT正常,80%患者的ALT首次正常发生在首次病毒血症消失的前后6个月内.肝硬化、脂肪肝、男性、体质指数高是病毒血症消失时ALT水平高的独立影响因素.持续病毒学应答阶段ALT持续正常的比例为77.4%,ALT的95%界值为1.35倍正常值上限.未合并肝硬化、无脂肪肝、女性患者是ALT持续正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后,部分患者ALT未能持续正常;合并肝硬化或脂肪肝者、男性患者较难维持ALT持续正常.
作者:钟春秀;涂鸣汉;王燕军;尹军花;陈金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玉屏风颗粒辅助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5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为28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或抗病毒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玉屏风颗粒.采用快速免疫消浊比浊法测定血清IgA、IgG、IgM值,比较两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3.0%,显著高于对照组61.0%,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玉屏风颗粒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玉屏风颗粒能显著提高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有效率,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增强机体免疫有关.
作者:马雪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次15 Gy 60Co γ射线照射对小型猪腮腺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以及肿节风对其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45只小型猪随机分成空白组、单照组与药照组3个大组,每组分成a、b、c三个平行组.药照组在照射前1周开始给药,空白组与单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照射组在麻醉条件下给予15 Gy 60Co γ射线照射,空白组同等麻醉下予0 Gy γ射线照射.a、b、c三个平行组分别于照射后第10天、40天、90天取双侧腮腺,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PCNA的表达.结果:单照组与药照组在各时间点腮腺细胞凋亡率均高于空白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第10天,药照组凋亡率低于单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单照组与药照组PCNA表达率在各时点均高于空白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各时点比较,药照组PCNA表达率均高于单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电离辐射可能通过诱导腮腺细胞凋亡而致使腮腺受损,同时机体可能通过增殖代偿以修复损伤.而使用肿节风有助于降低凋亡率,促进增殖修复.
作者:梁菲菲;王仁生;张海东;马姗姗;肖帅;黎国尖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扁平苔藓皮损中Ki-6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扁平苔藓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扁平苔藓皮损中Ki-67和VEGF的表达情况,20例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结果:扁平苔藓组中Ki-67和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扁平苔藓皮损中Ki-67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74,P < 0.01).结论:Ki-67、VEGF的异常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扁平苔藓的发病.
作者:王娟;白莉;鲍海平;郑爱义;武晓华;赵一锦;邓起;米希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浆中microRNA-122(miR-122)表达量与肝癌手术前后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20例健康人与30例肝癌患者术前miR-122的表达量并进行比较,然后对30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血浆中miR-122进行检测,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 miR-122在术前患者血浆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 < 0.05).(2)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血浆中的miR-122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红素呈正相关R > 0.7(P < 0.05).(3)术后第1天血浆miR-122表达水平与是否阻断第一肝门、切除肿瘤大小呈正相关(P < 0.05),但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无相关性.结论:血浆miR-122可能作为反应肝切除术肝功能损伤的一种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作者:倪航航;向邦德;高军平;黎乐群;赵荫农;袁卫平;刘剑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抑制Skp2基因表达对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HANK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抑制Skp2基因表达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方法抑制HANK1细胞Skp2基因表达,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kp2基因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结果:Skp2-shRNA表达载体明显抑制HANK1细胞Skp2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周期G1期停滞,凋亡细胞增多.结论:抑制Skp2蛋白功能可能是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好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莫祥兰;苏祖兰;周祥祯;周敏燕;梁钦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结石致顽固性肾绞痛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致肾绞痛经保守治疗无效患者26例,孕7 ~ 34周,平均27周.结石大径4 ~ 13 mm.输尿管上段结石8例,中段5例,下段13例.18例(中下段结石患者)采用Ⅰ期手术(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取石),8例(上段结石患者)采用Ⅱ期手术(即先放置双J管,生育1个月后行Ⅱ期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治疗).结果:24例术后肾绞痛消失;2例单纯放置双J管者仍有间断轻微肾绞痛,用解除输尿管平滑肌痉挛药物可以缓解.8例未碎石患者在结石排出前每4个月更换双J管.26例均顺利度过围产期,并产健康婴儿.结论:腔内泌尿技术治疗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致顽固性肾绞痛是安全有效.
作者:沈家胜;郑剑波;吴建钊;侯庆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管通畅度是不孕症治疗中关键的一步,传统超声下行子宫输卵管通液术,其造影剂为双氧水,术中、术后患者均感到剧痛并且影响治疗效果,自从本院将子宫输卵管通液造影剂改用甲硝唑加空气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赛飞;叶飞君;陈美;曹文丽;叶玲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我院应用术后镇痛泵给药治疗术后疼痛患者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疗效与副作用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18 ~ 75岁,平均45岁.开腹手术45例,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脾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术.
作者:徐民华;王剑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围产期孕妇下生殖道感染常见病原体的状况.方法:取1 560例围产期孕妇阴道及宫颈分泌物进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T)、淋球菌(G)、细菌性阴道病(BV)、解脲支原体(UU)和衣原体(CT)的检测.结果:1 560例孕妇中,病原体检出例数共378例,检出率为24.23%(VVC 6.28%、T 1.28%、G 0.06%、BV 7.56%、UU 6.73%、CT 2.31%).病原体感染者共282例,占总人数的18.08%;其中单一病原体感染者为193例占总人数的12.37%;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者为89人,占总人数的5.71%.结论:引起围产期孕妇下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种类较多,检测这些孕妇的病原体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伟东;蔡小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患者男,18岁.因双下肢长短不一15年,劳力性呼吸困难伴驼背、胸廓前凸3年入院.患者两岁时因碰撞发生右股骨骨折,后出现走路跛行.2000年于当地医院就诊,X线检查发现右股骨部分缺如,行植骨术后跛行未好转.近10年于多家医院诊治,先后行后纵隔穿刺和肋骨活检,后纵隔穿刺见少量散在梭形纤维细胞和增生的血管、淋巴管以及淋巴细胞浸润.
作者:朱旭友;易祥华;王莉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联用长疗程、短疗程抗焦虑抑郁药黛立新与单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三种疗法对顽固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7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A组(长疗程组)32例、B组(短疗程组)32例、C组(单用组)33例.A组在早晨、中午分别给予黛立新片1片;双歧三联活菌胶囊3粒,2次/d,治疗3个月; B组给予同样疗法治疗1个月;C组单给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3粒,2次/d,治疗1个月.观察比较3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及显效患者1年复发率.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和显效患者1年复发率分别为90.6%、37.5%、8.3%,相比B组及C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1年复发率(65.6%、15.6%、40%)、(42.4%、6.1%、50%)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长疗程(3个月)黛立新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顽固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及显效率高,显效患者1年内复发率低,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短疗程(1个月)黛立新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总有效率及显效率优于单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但两者的显效患者1年内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建议对顽固性腹泻型IBS患者可给予长疗程(3个月)黛立新联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显效率,减少复发.
作者:王东海;刘建勇;李慧国;李小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生存素(Survivin)在良、恶性胃溃疡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良性胃溃疡、有癌前期病变的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病理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用AB-PAS法检测区分伴有肠化胃溃疡的结肠化生及小肠化生.结果:Survivin在溃疡型胃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胃溃疡(P < 0.01),在有癌前病变胃溃疡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癌前病变的胃溃疡(P < 0.01),伴有结肠化生中的表达高于小肠化生(P < 0.05),伴有肠化的胃溃疡中的表达高于有不典型增生胃溃疡中的表达(P < 0.05),在溃疡型胃癌中的表达与有癌前病变胃溃疡中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1).结论:对于有癌前期病变的胃溃疡患者,检测胃黏膜survivin表达水平,并动态随访survivin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对胃溃疡的演变和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华;王志红;赵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检测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SATB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程演变中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1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6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SATB1与ER、P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SATB1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与69%,其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SATB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 = 0.031,P = 0.008,P = 0.001),与是否绝经无关(P = 0.272).SATB1与ER、P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 = 0.011,P = 0.02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SATB1表达阳性组的五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 = 0.032).结论:SATB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病程演变及ER、PR的表达密切相关,对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其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兴杰;张杰;牛娜;李文通;张式暖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17 例,其中神经鞘瘤 12 例,神经纤维瘤 3 例,脊膜瘤 2 例.结果:17例均完全切除肿瘤.随访6 ~ 48个月,无新的神经功能损害及并发症,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未见脊柱畸形,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偏于一侧,位于脊髓的侧面或侧背面生长的颈髓外硬膜下肿瘤,经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的优点,是一种好方法.
作者:叶卓鹏;秦峰;蔡梅钦;何海勇;石德金;郭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