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波;任莉荣;吕佳;舒钧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价值.方法: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CL 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65例可疑的DVT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60例健康体检者及165例可疑DVT患者中的15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临界值,对该75例进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无一例患有DVT;150例可疑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临界值,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发现134例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对于DV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及阴性预期值分别为100%、48.39%、89.33%和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DVT的诊断具有快速、经济、无创、可动态监测等优点,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国杰;张灼锦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石英粉尘诱导的RAW264.7上清液对HELF TrxR和Trx表达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HELF的增殖能力,TBA显色法测定MDA,DCFH-DA探针检测ROS,Real time-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TrxR和Trx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石英粉尘刺激的RAW264.7上清液可以促进HELF增殖,引起HELF内MDA和ROS的含量升高(P< 0.05);HELF的Trx mRNA表达量随着石英浓度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低剂量组TrxR mRNA表达量无明显改变,高剂量组的TrxR mRNA和蛋白表达则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石英粉尘可能通过下调Trx系统表达Trx和TrxR mRNA,导致HELF内氧化产物ROS和MDA堆积,从而加重HELF的氧化损伤.
作者:郭伟;田琳;曹建彪;朱钟慧;吴惠慧;高艾;牛丕业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氯雷他定联合泛福舒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试验组口服氯雷他定和泛福舒,氯雷他定10 mg或5 mg(体重<30 kg)每天1次连用30 d,隔天1次共用30天,每3d1次共用30 d;泛福舒3.5 mg每天1次连用10 d,停20 d,连续三个疗程共计90 d.对照组单独口服氯雷他定,疗程同试验组.疗程结束后随访90 d.结果:治疗90 d后,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5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90 d,治疗组复发率10%,对照组复发率35%,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雷他定联合泛福舒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疗效更好,复发率更低.
作者:蒋源;黄述江;韩永智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NC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预适应组(IP组),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P组).所有大鼠均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设定心脏稳定15 min为基础值T0、缺血前即刻为T1、缺血30 min为T2、再灌注15、45、90、120 min分别为T3、T4、T5及T6.观察各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冠脉流出量(CF)、心率(HR)及左心室功能(LVDP和±dp/dtmax).结果:与NC组相比,在T2、T3、T4、T5、T6时间点,其余各组CF和左心室功能均降低(P<0.05);与IR组相比,在T2、T3、T4、T5、T6时间点,IP组和DP组左心室功能均升高(P<0.05);与IR组和IP组相比,在T2时间点,DP组CF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可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下左心室功能,对离体心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否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有关的确切机制不是很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刘鉴;屠伟峰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异常瞬目患儿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的必要性及意义.方法:2011年5-11月间到我院眼科就诊的238例异常瞬目患儿(2.5~ 14岁),除外全身疾病后行屈光、眼肌功能、裂隙灯检查;恒定温度及湿度下行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给予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点眼,酌情给予维生素类药物治疗.泪膜破裂时间短于10 s患儿给予人工泪液,睑板腺功能障碍及BUT短于5s患儿给予人工泪液及激素类药物,随访3个月.结果:经过7~28d治疗,167例(70.2%)治愈,57例(23.9%)好转,14例(5.9%)无效;经治疗BUT正常者152例(78.4%),好转42例(21.6%);BUT检查再次异常者均大于5s,继续治疗1个月,BUT全部正常.结论:BUT检测简单易行,能够诊断儿童异常瞬目症严重程度,指导合理用药,可以考虑作为儿童异常瞬目症常规检查.
作者:周瑾;项道满;赵伟;李巧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2009年经临床检查确诊为PTE的患者123例,采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下肢静脉造影(CTPA+CTV)、超声、放射性核素扫描、肺动脉造影等两种以上方法诊断,分析不同诊断方法对APTE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肺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累及段以上支数准确性.结果:123例患者行CTPA+ CTV,敏感度98.3%,特异度95.4%,累及段以上支数准确比98.2%.肺动脉造影与多排螺旋CT(MSCT)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核素扫描38例,敏感度36.7%,特异度94.1%,累及段以上支数准确比75.0%;心脏彩超检查57例,敏感度73.9%,特异度82.3%,累及段以上支数准确比33.9%.结论:CTPA+ CTV已成为肺栓塞主要的成像方法,CTPA成像将逐步取代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及评价治疗效果另一个“金标准”.
作者:王敏君;张伟;白薇;许飞;何玉麟;彭德昌;肖香佐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88例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PiCCO技术指导下EGDT,对照组按规常进行EGDT.记录两组患者6、24 h各项参数,6、24 h达标率及30 d病死率等参数.结果:治疗组6、24 h复苏液体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复苏24 h的MAP、CVP、ScvO2、每小时尿量、氧合指数(PaO2/FiO2)、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心排指数(CI)、6、24 h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乳酸浓度(Lac)、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在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EGDT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宙;覃铁和;王首红;郭伟新;李汉彪;李洁;黄道政;梁骏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G)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吊带(pulmonary artery sling,PAS)的临床价值.方法:超声心动图诊断PAS 25例,可疑2例,经手术证实25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27例研究对象中,超声心动图诊断与术中探查吻合率为93%.25例手术证实的PAS患者中,9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合并左上腔静脉,1例合并法洛四联症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所有术后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其疗效.结论:肺动脉吊带是极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为肺动脉吊带畸形的早期诊断及手术疗效的评价提供一种及时、无创、准确的方法.
作者:虢艳;刘特长;于明华;李健茹;曹睿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55例经手术证实为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仅4例术前确诊.Ⅰ型13例,Ⅱ型26例,Ⅲ型11例,Ⅳ型5例.38例行胆囊切除术,11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瘘口修补、T管引流术;5例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术后恢复好,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Mirizzi综合征术前确诊困难,B超结合MRCP检查可以提高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确诊率,手术方式应据病理损伤程度决定.
作者:龚军;董科;俞小炯;温尔刚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蛋白-能量摄入和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对我透析中心稳定血液透析98例患者采用3d饮食调查法进行基线饮食摄入蛋白-能量调查,以及主观营养评估、体测量、生化指标检测,追访3年,观察上述指标在继续透析组与死亡组之间的差异,评估饮食蛋白-能量摄入及其他指标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死亡组患者标准饮食蛋白摄入(NDPI)为(0.86±0.23)g/(kg·d),标准饮食能量摄入(NDEI)为(24.47±6.86)kcal/(kg ·d),继续透析组NDPI为(0.99±0.22)g/(kg·d),NDEI为(30.19±7.05) kcal/(kg·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主观营养情况及血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两组间亦存在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标准饮食能量摄入及主观营养情况等指标可能是死亡风险的预测因素.结论:3d饮食调查法得出的饮食蛋白-能量摄入可以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个独立的死亡风险预测指标,应给予重视及加以改善,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赵伟;朱宁;史均宝;张晓宇;郑丹侠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使用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0年12月,全面收集国内使用免疫吸附治疗LN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采用RevMan 4.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6篇文章进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激素和环磷酰胺(CTX)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免疫吸附治疗LN的临床缓解率(RR=0.92,95%CI:1.08 ~ 1.45)和完全缓解率(RR=0.79,95%CI:0.85~1.62)高于单纯激素和CTX治疗组,远期复发率率低于单纯激素和CTX治疗组(RR=1.32,95%CI:1.75 ~ 11.75).免疫吸附联合激素和CTX治疗组的IgG (MD=-0.78,95%CI:-1.38 ~-0.49)、24 h蛋白尿(MD=-0.68,95%CI:-1.54 ~-0.32)、Scr(MD=-4.26,95%CI:-12.38 ~-0.79)、BUN(MD =-1.48,95%CI:-10.07~-9.35),ANA(MD =-0.83,95%CI:-1.12 ~-8.35)显著低于单纯激素和CTX治疗组.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在激素和CTX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免疫吸附治疗LN具有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等优点,但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要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予以明确.
作者:肖洁;张路家 刊期: 2012年第14期
芬太尼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人工合成阿片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常用于全麻诱导和维持.但在临床工作中,静脉注射芬太尼后常会诱发呛咳反应[1].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常在给药后短时间内发作,导致患者颅内压、眼内压及腹内压升高,这对眼科和神经外科等手术多有不利影响.但目前其诱发呛咳的机制并不明确,而其预防方法众多.本文将对由静脉注射芬太尼引起呛咳反应的有效预防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迟岩;徐咏梅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被动等待法结合补救性盲插法放置螺旋型鼻肠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重症患者采用被动等待法床边放置螺旋型鼻肠管,常规给予甲氧氯普胺,观察24 h后行床边X线腹部摄片明确管端位置.对管道未通过幽门的病例,心电监测下采用双导丝置管法补救性床边盲插螺旋型鼻肠管后,再次行床边X线腹部摄片确认管端位置.观察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采用被动等待法24h后成功率为58.3%(35/60),对25例管道未通过幽门的病例采用双导丝置管法补救性床边盲插螺旋型鼻肠管,置管成功率为72.0%(18/25),被动等待法结合补救性盲插法的总体成功率为88.3%(53/60).未发生严重置管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重症患者被动等待法结合补救性盲插法放置螺旋型鼻肠管安全、有效.
作者:郭日康;胡溅梅;陈丽芳;陈纯波;曾文新;叶珩;孙诚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在宁夏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足月新生儿235例,按照分段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干预组112例,对照组113例,干预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后与母亲进行1h的袋鼠式护理,并在随后住院的3d内每天进行两次1h的袋鼠式护理;对照组新生儿只进行常规护理.并采用鲍秀兰等建立的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价方法,于新生儿生后第4、15、28天对两组新生儿分别进行3次/例行为神经测评;并在出生后42 d测量两组新生儿的体格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结果:干预组新生儿第4、15、28天的行为神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出生后42 d后的头围、身长和体重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可以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作者:马惠荣;马桂琴;李胜玲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恢复期治疗对鼻腔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80例患者,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受试者术后口服小剂量克拉霉素3个月;抗过敏药1个月;雷诺考特喷鼻剂每日2次,持续4个月,配合辨证中药调理.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规范鼻腔冲洗及雷诺考特喷鼻.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水肿及结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鼻腔冲洗及雷诺考特喷鼻,有助于早期黏膜向良性转归,提早进入黏膜上皮化,促进鼻腔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涂路;阮玉珊;梁艳;冯娟;夏纪严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血管炎(PSV)肺脏受累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PS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肺脏受累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肺脏受累80.8%,有症状者57.7%,咳嗽咳痰84.6%、咯血/痰中带血34.6%、气促53.8%、呼吸困难30.8%;有体征者42.3%,肺部爆裂音19.2%.影像学表现肺纹理多粗乱,肺部阴影,肺间质纤维化.实验室检查血气异常11例(11/13),肺动脉高压4例(4/10),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5例(5/8),支气管镜镜检异常2例(2/3).激素、环磷酰胺联合治疗为主,诱导缓解率80.8%,死亡率26.9%.结论:PSV肺部受累临床表现各异,无明显特异性,以肺浸润、间质纤维化表现突出.早期诊断,及时正确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炎强;王晓东;李香玲;林松娟;王丽;张文先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研究葡萄糖酸锌片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轻度失水患儿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2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补液并口服蒙脱石散、双歧四联活茵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片口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为94.2%,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0%.结论:葡萄糖酸锌片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晓芬;刘晓红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62例,平均年龄76岁,95%合并内科疾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DHS固定组(n=65例),人工关节置换组(n=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于术后末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及术后有无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DHS固定组,骨折均愈合,其中3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无不愈合及死亡病例.人工关节组,2例出现术后早期脱位、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DHS组90%,人工关节组92.3%.两组患者在术后未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方面人工关节组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作为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能代替内固定治疗.对于远期疗效仍需进行观察评价.
作者:苏厂尧;谢文伟;姚汉刚;余占洪;李再学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评价自行研制的带腱索的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无支架二尖瓣(UPMV)在体动物实验的血流动力学结果.方法:选择健康绵羊8只,在体外循环下经左心耳切口显露二尖瓣,切除瓣叶、腱索及部分乳头肌,保留乳头肌根部.将带腱索的人工柔性无支架瓣膜置入二尖瓣位置,人工腱索固定在乳头肌上.术中测定心率、血压及心排血量(GO)等循环指标,用导管直接测定左房压(PLA)、左室压(PLV),计算出平均跨瓣压差,用心脏彩超测定瓣膜的平均跨瓣压差,对两种方法测定的平均跨瓣压差进行比较.实验羊术后3周,用不同剂量的多巴酚丁胺模拟不同的运动状况下,分别测量以上指标.结果:计算出的平均跨瓣压差为(3.25±0.77)mmHg,心脏彩超测得平均跨瓣压差为(3.43±0.54)mmHg,两种方法测的平均跨瓣压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多巴酚丁胺模拟运动状态下,心排血量(CO)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平均跨瓣压差、有效开口面积随心排血量的变化,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返流百分比随心排血量(CO)增加而减少,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平均跨瓣压差显著小于国家人工瓣膜标准(< 10 mmHg),有效开口面积显著大于国家人工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标准(> 1.5 cm2),返流百分比显著低于国家质量检测标准(<10%).结论:自行研制的带腱索的人工柔性无支架二尖瓣血流动力学指标满意,与体外脉动流测试结果一致,UPMV在体血流动力学特性符合国家质量人工瓣膜检测标准.
作者:袁义;蔡开灿;王振康;赵意;张振;吴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盐霉素联合吉非替尼诱导人肺腺癌细胞株PC9凋亡作用.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MMP);比色法检测Caspase-3、8和9酶活性;Western blot分析细胞色素C、bcl-2、p-EGFR、p-Akt和p-ERK蛋白水平.结果:盐霉素与吉非替尼单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而两者合用则能更显著地抑制细胞增殖,且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盐霉素单独作用,细胞MMP显著下降,细胞内活性氧和Ca2+在短期显著升高,胞浆细胞色素C、Caspase-3、8和9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吉非替尼单用则抑制p-EGFR、p-Akt和p-ERK蛋白表达,而对胞浆细胞色素C、Caspase-3、8和9酶活性影响较少.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联合用药组的Bcl-2、p-EGFR、p-Akt和p-ERK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盐霉素与吉非替尼联用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提高PC9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
作者:曾葭;祝爱珍;刘成成;陈小宇;谭广销;刘革修 刊期: 201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