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瓣膜行绵羊二尖瓣置换的血流动力学

袁义;蔡开灿;王振康;赵意;张振;吴华

关键词:人工心脏瓣膜, 二尖瓣, 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二尖瓣, 血流动力学,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摘要:目的:评价自行研制的带腱索的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无支架二尖瓣(UPMV)在体动物实验的血流动力学结果.方法:选择健康绵羊8只,在体外循环下经左心耳切口显露二尖瓣,切除瓣叶、腱索及部分乳头肌,保留乳头肌根部.将带腱索的人工柔性无支架瓣膜置入二尖瓣位置,人工腱索固定在乳头肌上.术中测定心率、血压及心排血量(GO)等循环指标,用导管直接测定左房压(PLA)、左室压(PLV),计算出平均跨瓣压差,用心脏彩超测定瓣膜的平均跨瓣压差,对两种方法测定的平均跨瓣压差进行比较.实验羊术后3周,用不同剂量的多巴酚丁胺模拟不同的运动状况下,分别测量以上指标.结果:计算出的平均跨瓣压差为(3.25±0.77)mmHg,心脏彩超测得平均跨瓣压差为(3.43±0.54)mmHg,两种方法测的平均跨瓣压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多巴酚丁胺模拟运动状态下,心排血量(CO)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平均跨瓣压差、有效开口面积随心排血量的变化,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返流百分比随心排血量(CO)增加而减少,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平均跨瓣压差显著小于国家人工瓣膜标准(< 10 mmHg),有效开口面积显著大于国家人工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标准(> 1.5 cm2),返流百分比显著低于国家质量检测标准(<10%).结论:自行研制的带腱索的人工柔性无支架二尖瓣血流动力学指标满意,与体外脉动流测试结果一致,UPMV在体血流动力学特性符合国家质量人工瓣膜检测标准.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NC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预适应组(IP组),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P组).所有大鼠均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设定心脏稳定15 min为基础值T0、缺血前即刻为T1、缺血30 min为T2、再灌注15、45、90、120 min分别为T3、T4、T5及T6.观察各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冠脉流出量(CF)、心率(HR)及左心室功能(LVDP和±dp/dtmax).结果:与NC组相比,在T2、T3、T4、T5、T6时间点,其余各组CF和左心室功能均降低(P<0.05);与IR组相比,在T2、T3、T4、T5、T6时间点,IP组和DP组左心室功能均升高(P<0.05);与IR组和IP组相比,在T2时间点,DP组CF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可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下左心室功能,对离体心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否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有关的确切机制不是很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刘鉴;屠伟峰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夜间勃起17例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夜间勃起的疗效.方法:17例器质性ED患者予小剂量西地那非(25 mg/3 d)治疗,睡前口服,4周用夜间生物电阻抗容积测定(NEVA)监测患者阴茎夜间勃起情况.结果:17例器质性ED患者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4周后,其勃起功能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剂量服用西地那非可改善器质性ED患者夜间勃起.

    作者:宋大龙;孙兆林;刘军;胡建新;王振兴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100例

    目的:评价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TUE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共1100例BPH患者接受TUERP.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直肠指诊、经直肠前列腺B超、尿动力学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进行IPSS及QOL评分.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随访,此后每年随访.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7岁,术前前列腺平均重量67.7 g,平均剜除时间15.5 min,平均切碎时间46min,切除组织平均重量42.8 g,平均留置尿管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8 d及5.3d.平均随访时间4.3年,术后近期及远期Qmax,PVR,PSA,IPSS及QOL评分均明显改善.结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是一种全新的微创手术,它安全性高,疗效可靠,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前列腺增生症.

    作者:许凯;刘春晓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采用罗叶泵行心室辅助期间的抗凝治疗

    目的:探讨在使用罗叶泵行心室辅助时采用较低剂量肝素抗凝治疗的效果,明确合适的抗凝治疗强度.方法:自1998年5月至2010年12月共有20例患者植入罗叶泵行左心辅助或双心室辅助,所有患者在辅助期间均用肝素抗凝.根据抗凝治疗强度的不同分为高抗凝组和低抗凝组,高抗凝组14例患者,激活凝固时间(ACT)控制在180 ~ 200 s,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11)岁(36~66岁),行左心辅助13例,双心室辅助1例.低抗凝组6例患者,ACT控制在145 ~ 170 s,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53±16)岁(32 ~ 75岁),行左心辅助5例,双心室辅助1例.两组患者肝素的开始剂量均为10 U/(kg·h),根据ACT值是否在控制范围调整肝素用量.结果:在高抗凝组和低抗凝组,术后2d平均每天的胸液量分别为(856±163)mL和(715±147)mL(P< 0.05).再次开胸止血分别为3例(21.4%)和1例(16.7%).在高抗凝组发生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而低抗凝组未出现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病例.在高抗凝组和低抗凝组成功撤离心室辅助装置的患者分别为5例(35.7%)和5例(83.3%)(P<0.05),存活出院分别为4例(28.5%)和4例(66.7%)(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结论:在使用罗叶泵行心室辅助的患者,可减少肝素用量,ACT控制在145 ~ 170 s之间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与抗凝治疗有关的出血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黄焕雷;肖学钧;范瑞新;成安衡;吴岳恒;熊卫萍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淋巴瘤细胞胞外体生物学特性及其抗淋巴瘤效应的研究

    目的:研究淋巴瘤细胞胞外体(lymphoma cell-derived exosomes,LCEX)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探讨以胞外体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以Raji细胞株为淋巴瘤细胞模型,应用免疫电镜,Western blot,共聚焦显微镜以及细胞毒杀伤实验等技术对其释放的LCEX的生物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淋巴瘤细胞同样也能释放胞外体,与其他肿瘤细胞相似,LCEX同样负载重要的免疫分子HSP70及ICAM-1分子.同时,LCEX能够在体外靶向结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并能诱导抗原特异性的抗淋巴瘤效应.结论:淋巴瘤细胞同样能够释放胞外体,LCEX负载有淋巴瘤细胞的相关蛋白分子,有望成为淋巴瘤细胞抗原的重要来源之一,体外致敏DC能够诱导抗淋巴瘤免疫,在淋巴瘤免疫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孙静;姚烨;陈琳军;邓晓辉;郝思国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血管内治疗的223例aSA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预后.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年龄、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WFNS分级、是否有血管痉挛、是否发生感染、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有统计学差异.Hunt-Hess分级、WFNS分级、Fisher分级和是否发生感染进入Logistic多因素方程.结论:本组病例中,Hunt-Hess分级、WFNS分级、Fisher分级、血管痉挛、是否发生感染是独立影响aSAH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凡帆;全伟;张昊;钟文军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滥用抗菌药物,是预防超级病菌流行重要的手段.现对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8月份我院3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作者:朱伟雄;刘晓娴;严丽霞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强脉冲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强脉冲光治疗后使用胶原贴敷料两周;对照组39例,强脉冲光治疗组.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的强脉冲光治疗.结果:治疗组痤疮皮损改善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P<0.05);治疗后皮肤干燥、潮红、瘙痒敏感的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疗效优于单纯强脉冲光治疗.

    作者:马琼;孙素姣;王燕;段静娴;陈丽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在宁夏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足月新生儿235例,按照分段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干预组112例,对照组113例,干预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后与母亲进行1h的袋鼠式护理,并在随后住院的3d内每天进行两次1h的袋鼠式护理;对照组新生儿只进行常规护理.并采用鲍秀兰等建立的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价方法,于新生儿生后第4、15、28天对两组新生儿分别进行3次/例行为神经测评;并在出生后42 d测量两组新生儿的体格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结果:干预组新生儿第4、15、28天的行为神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出生后42 d后的头围、身长和体重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可以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作者:马惠荣;马桂琴;李胜玲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妊娠前、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1173例骨密度检测分析

    目的:研究妊娠前、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骨密度,并分析结果.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1 173例妊娠前、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进行骨密度分析,并参照1994年WHO制定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标准进行骨质疏松评判.结果:妊娠组与哺乳期组骨密度与妊娠前组比较均有所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妊娠组与哺乳期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也明显提高,后者发生几率更大.结论:妇女在妊娠期及哺乳期骨密度降低明显,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欧阳穗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钢板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10例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62例,平均年龄76岁,95%合并内科疾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DHS固定组(n=65例),人工关节置换组(n=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于术后末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及术后有无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DHS固定组,骨折均愈合,其中3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无不愈合及死亡病例.人工关节组,2例出现术后早期脱位、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DHS组90%,人工关节组92.3%.两组患者在术后未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方面人工关节组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作为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能代替内固定治疗.对于远期疗效仍需进行观察评价.

    作者:苏厂尧;谢文伟;姚汉刚;余占洪;李再学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儿童异常瞬目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异常瞬目患儿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的必要性及意义.方法:2011年5-11月间到我院眼科就诊的238例异常瞬目患儿(2.5~ 14岁),除外全身疾病后行屈光、眼肌功能、裂隙灯检查;恒定温度及湿度下行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给予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点眼,酌情给予维生素类药物治疗.泪膜破裂时间短于10 s患儿给予人工泪液,睑板腺功能障碍及BUT短于5s患儿给予人工泪液及激素类药物,随访3个月.结果:经过7~28d治疗,167例(70.2%)治愈,57例(23.9%)好转,14例(5.9%)无效;经治疗BUT正常者152例(78.4%),好转42例(21.6%);BUT检查再次异常者均大于5s,继续治疗1个月,BUT全部正常.结论:BUT检测简单易行,能够诊断儿童异常瞬目症严重程度,指导合理用药,可以考虑作为儿童异常瞬目症常规检查.

    作者:周瑾;项道满;赵伟;李巧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雌激素及代谢产物与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关节病变为主、抗原介导的自身免疫病,发病率约占总人群的1%,75%好发于女性,发病高峰期在40~45岁之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口服避孕药,怀孕可以减少RA的病情进展,因此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与雌激素有一定的关联.雌激素缺乏时可产生大量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影响骨和软骨的变化,还有研究显示雌激素可以抑制滑膜血管翳的形成.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激动剂以及内源性雌激素的天然代谢产物都会对绝经期RA的治疗带来帮助.

    作者:方振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卡托普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前后左心室直径的变化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疾病.其炎性病变可为局限性,亦可为弥漫性,左心室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受损,左心室扩大,有资料证实本病与扩张性心肌病(DCM)的发生密切相关.我科对左室扩大的VMC患者,采用在常规治疗VMC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患者LVEDd减少,可能会有效减少DCM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汤泽生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于第1、3、7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第1天的SAS评分分别为56.1±1.37,55.7±1.21,明显高于中国正常成人模值33.80±5.90,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和第7天时干预组SAS评分降为43.2±1.28、34.8±1.04,与对照组的48.6±1.06、42.7±1.5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时两组患者SCL-90各项因子与中国常人模值比较,除敌对和偏执两项外所有因子均超出常模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和第7天,干预组SCL-90评分与的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除敌对与偏执两项外,P< 0.01,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冯冰霞;陈丽燕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捆绑式胰胃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 duodenect my,PD)手术操作复杂,难度较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预防和减少术后胰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外学者对残留胰腺与消化道的吻合方法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与改进,彭淑牖教授发明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已被国内外多家医院采用,其近来倡导捆绑式胰胃吻合术(binding pancreaticogastrostomy,BPG)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采用捆绑式胰胃吻合术重建消化道,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小生;沈展涛;黄有星;郑志鹏;仇成江;彭建新;叶青;何军明;谭志健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神经营养因子-3转染的雪旺细胞抑制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转染的神经营养因子-3 (neurotrophic factor-3,NT-3)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SC)的表达和肌细胞凋亡情况,探讨移植复合体对坐骨神经缺损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阳离子脂质体将NT-3基因转染入体外培养的SC,检测转入前后SC的含量.Wister成年大鼠80只制成坐骨神经缺损模型,根据断端移植物的不同分为A、B、C、D4组.术后不同时间行肌横截面积光镜观察和肌细胞凋亡率检测.结果:NT-3转染SC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肌横截面积、细胞凋亡D组均优于B、C组,B、C组均优于A组(P<0.01),而B、C组肌横截面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肌细胞凋亡检测B组多于C组.结论:NT-3基因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高,能促进SC的分泌,修复损伤神经和防止失神经肌萎缩细胞凋亡.

    作者:董玉珍;宗海斌;赵红星;刘艳霞;贾金领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吊带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G)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吊带(pulmonary artery sling,PAS)的临床价值.方法:超声心动图诊断PAS 25例,可疑2例,经手术证实25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27例研究对象中,超声心动图诊断与术中探查吻合率为93%.25例手术证实的PAS患者中,9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合并左上腔静脉,1例合并法洛四联症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所有术后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其疗效.结论:肺动脉吊带是极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为肺动脉吊带畸形的早期诊断及手术疗效的评价提供一种及时、无创、准确的方法.

    作者:虢艳;刘特长;于明华;李健茹;曹睿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llman Ⅲ类锁骨骨折

    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10年3月采用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llmanⅢ类锁骨骨折11例患者,获得满意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28 ~ 75岁,平均55.4岁,致伤原因:车祸交通伤4例,重物砸伤5例高空坠落伤2例,伤后2 ~10 d(平均6.1d)手术,其中右侧3例,左侧8例,术前均行锁骨前正位片(图1),必要时拍头倾45.前后位片及及CT扫描三维重建,按Allman分类均为Ⅲ类,分型:Ⅱ型8例,Ⅲ型3例,均应用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固定.

    作者:徐明;陶圣祥;何振华;夏春明;汪平;胡阿威;程智涛;刘胜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Ⅰ期切除吻合术在左半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Ⅰ期切除吻合术在左半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治疗此疾病参考使用.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42例左半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始息性手术,实验组患者给予Ⅰ期切除吻合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治疗成功出院,实验组并发症发生Ⅰ例,对照组发生6例,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使用Ⅰ期切除吻合术在左半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潘清文;郑广阳;叶永生;陈哲;梁志伟 刊期: 2012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