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淋巴瘤细胞胞外体生物学特性及其抗淋巴瘤效应的研究

孙静;姚烨;陈琳军;邓晓辉;郝思国

关键词:淋巴瘤细胞, 胞外体, 树突状细胞, 抗淋巴瘤免疫
摘要:目的:研究淋巴瘤细胞胞外体(lymphoma cell-derived exosomes,LCEX)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探讨以胞外体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以Raji细胞株为淋巴瘤细胞模型,应用免疫电镜,Western blot,共聚焦显微镜以及细胞毒杀伤实验等技术对其释放的LCEX的生物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淋巴瘤细胞同样也能释放胞外体,与其他肿瘤细胞相似,LCEX同样负载重要的免疫分子HSP70及ICAM-1分子.同时,LCEX能够在体外靶向结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并能诱导抗原特异性的抗淋巴瘤效应.结论:淋巴瘤细胞同样能够释放胞外体,LCEX负载有淋巴瘤细胞的相关蛋白分子,有望成为淋巴瘤细胞抗原的重要来源之一,体外致敏DC能够诱导抗淋巴瘤免疫,在淋巴瘤免疫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Ⅰ期切除吻合术在左半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Ⅰ期切除吻合术在左半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治疗此疾病参考使用.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42例左半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始息性手术,实验组患者给予Ⅰ期切除吻合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治疗成功出院,实验组并发症发生Ⅰ例,对照组发生6例,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使用Ⅰ期切除吻合术在左半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潘清文;郑广阳;叶永生;陈哲;梁志伟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成人手足口病5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临床诊断标准以发热,手、足、口及臀部出现斑丘疹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1],成人也可感染,但报道甚少,现将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间收治的5例发生于成人的HFMD作一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杨朝晖;徐耀;秦承志;王成宝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吊带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G)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吊带(pulmonary artery sling,PAS)的临床价值.方法:超声心动图诊断PAS 25例,可疑2例,经手术证实25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27例研究对象中,超声心动图诊断与术中探查吻合率为93%.25例手术证实的PAS患者中,9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合并左上腔静脉,1例合并法洛四联症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所有术后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其疗效.结论:肺动脉吊带是极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为肺动脉吊带畸形的早期诊断及手术疗效的评价提供一种及时、无创、准确的方法.

    作者:虢艳;刘特长;于明华;李健茹;曹睿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儿童异常瞬目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异常瞬目患儿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的必要性及意义.方法:2011年5-11月间到我院眼科就诊的238例异常瞬目患儿(2.5~ 14岁),除外全身疾病后行屈光、眼肌功能、裂隙灯检查;恒定温度及湿度下行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给予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点眼,酌情给予维生素类药物治疗.泪膜破裂时间短于10 s患儿给予人工泪液,睑板腺功能障碍及BUT短于5s患儿给予人工泪液及激素类药物,随访3个月.结果:经过7~28d治疗,167例(70.2%)治愈,57例(23.9%)好转,14例(5.9%)无效;经治疗BUT正常者152例(78.4%),好转42例(21.6%);BUT检查再次异常者均大于5s,继续治疗1个月,BUT全部正常.结论:BUT检测简单易行,能够诊断儿童异常瞬目症严重程度,指导合理用药,可以考虑作为儿童异常瞬目症常规检查.

    作者:周瑾;项道满;赵伟;李巧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原发性小血管炎肺脏受累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血管炎(PSV)肺脏受累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PS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肺脏受累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肺脏受累80.8%,有症状者57.7%,咳嗽咳痰84.6%、咯血/痰中带血34.6%、气促53.8%、呼吸困难30.8%;有体征者42.3%,肺部爆裂音19.2%.影像学表现肺纹理多粗乱,肺部阴影,肺间质纤维化.实验室检查血气异常11例(11/13),肺动脉高压4例(4/10),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5例(5/8),支气管镜镜检异常2例(2/3).激素、环磷酰胺联合治疗为主,诱导缓解率80.8%,死亡率26.9%.结论:PSV肺部受累临床表现各异,无明显特异性,以肺浸润、间质纤维化表现突出.早期诊断,及时正确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炎强;王晓东;李香玲;林松娟;王丽;张文先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扁桃体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

    扁桃体淋巴瘤是仅次于扁桃体癌的恶性肿瘤,属结外型淋巴瘤,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多见.中老年发病为主,临床表现多为进行性咽痛、吞咽痛、咽部异物感、无痛性颈部包块等.临床上往往因认识不足而被诊为 炎症或扁桃体癌等而延误治疗[1].影像学检查尚缺乏有效的评价,主要依据肿块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做出终诊断.本研究旨在对其CT征象的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及鉴别诊断能力.

    作者:包如意;李梦颖;李智勇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治疗进展

    芬太尼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人工合成阿片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常用于全麻诱导和维持.但在临床工作中,静脉注射芬太尼后常会诱发呛咳反应[1].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常在给药后短时间内发作,导致患者颅内压、眼内压及腹内压升高,这对眼科和神经外科等手术多有不利影响.但目前其诱发呛咳的机制并不明确,而其预防方法众多.本文将对由静脉注射芬太尼引起呛咳反应的有效预防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迟岩;徐咏梅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不同植骨材料联合钉棒系统在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术的应用和比较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骨材料联合钉棒系统在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胸腰椎结核12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自体骨组(A组、40例),同种异体骨组(B组、40例),BMP重组骨组(C组、44例),比较术前、术后8、16、24个月的Cobb角变化,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Nakai评分情况.结果:A、C组Cobb角减少、融合率、临床疗效Nakai评分均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C两组间3个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P重组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基本等效,较同种异体骨融合快、成功率高,BMP重组骨移植对胸腰椎结核治疗效果肯定,无骨移植取材创伤,应优先考虑使用.

    作者:山富彦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雌激素及代谢产物与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关节病变为主、抗原介导的自身免疫病,发病率约占总人群的1%,75%好发于女性,发病高峰期在40~45岁之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口服避孕药,怀孕可以减少RA的病情进展,因此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与雌激素有一定的关联.雌激素缺乏时可产生大量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影响骨和软骨的变化,还有研究显示雌激素可以抑制滑膜血管翳的形成.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激动剂以及内源性雌激素的天然代谢产物都会对绝经期RA的治疗带来帮助.

    作者:方振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的主客观差异及相关因素

    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主客观睡眠质量之间的差异以及此差异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共收录30例以失眠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总分≥17分.对照组共14例,均排除严重躯体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史及家族史.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主观睡眠质量.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SG)评定客观睡眠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的主客观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抑郁症组的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与PSQI及HAMD-17分数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缺乏主观睡眠满足感,存在夸大主观失眠严重程度的倾向,其主客观睡眠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且此差异与HAMD-17睡眠障碍因子分存在相关性,提示抑郁症状在抑郁症患者的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王丝丝;潘集阳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淋巴瘤细胞胞外体生物学特性及其抗淋巴瘤效应的研究

    目的:研究淋巴瘤细胞胞外体(lymphoma cell-derived exosomes,LCEX)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探讨以胞外体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以Raji细胞株为淋巴瘤细胞模型,应用免疫电镜,Western blot,共聚焦显微镜以及细胞毒杀伤实验等技术对其释放的LCEX的生物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淋巴瘤细胞同样也能释放胞外体,与其他肿瘤细胞相似,LCEX同样负载重要的免疫分子HSP70及ICAM-1分子.同时,LCEX能够在体外靶向结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并能诱导抗原特异性的抗淋巴瘤效应.结论:淋巴瘤细胞同样能够释放胞外体,LCEX负载有淋巴瘤细胞的相关蛋白分子,有望成为淋巴瘤细胞抗原的重要来源之一,体外致敏DC能够诱导抗淋巴瘤免疫,在淋巴瘤免疫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孙静;姚烨;陈琳军;邓晓辉;郝思国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夜间勃起17例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夜间勃起的疗效.方法:17例器质性ED患者予小剂量西地那非(25 mg/3 d)治疗,睡前口服,4周用夜间生物电阻抗容积测定(NEVA)监测患者阴茎夜间勃起情况.结果:17例器质性ED患者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4周后,其勃起功能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剂量服用西地那非可改善器质性ED患者夜间勃起.

    作者:宋大龙;孙兆林;刘军;胡建新;王振兴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95例耐多药结核菌株rpoB基因突变的分子特征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MDR-TB菌株rpoB基因突变的分子特征.方法:对95例MDR-TB菌株rpoB基因453-564位密码子片段进行PCR-直接测序.结果:95例MDR-TB菌株rpoB基因突变率91.58%.86例为点突变,1例插入突变,未发现缺失.常见位点为531 (63.22%)、526(20.69%)、516(9.20%).其中:单位点突变69例(80.23%),双位点突变16例(18.60%),三位点突变1例(1.17%).511位点突变常同时伴有其他位点突变(57.14%).结论:主要突变位点与国内外报道基本相同,但各位点所占比例具有地域差异;联合突变率较高,占19.54%.512位点插入(AGGAGC)突变可能为新突变类型.

    作者:苏雯婕;苏政军;孟繁荣;谭守勇;刘志辉;张言斌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危急、重症患儿院际转运529例分析

    目的:分析、评价院际转运在危重患儿救治中的效果.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共转运接收危急、重症患儿529例,其中男352例,女177例.年龄2d~15岁,体重2.5 ~ 80 kg,转运花费时间20~ 990 min,转运医院共104家,病种类型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占32.7%,呼吸系统疾病占25%,神经系统疾病占16.3%,传染病占11%,血液系统疾病占3.6%,消化系统疾病占2.5%,多器官功能损害占3.2%,中毒占0.7%,溺水占0.6%,脓毒败血症占0.8%,其他占3.8%.成立专业的转运团队,转运前详尽的评估、转运中重点是维持稳定,有预见性的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结果:本组病例转运中无死亡,住院死亡13例,死亡率2.5%.结论:一套完整的转运系统能保证院际转运的安全,使危重患儿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作者:昌艳军;林晓源;申叶林;邹伟红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价值.方法: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CL 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65例可疑的DVT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60例健康体检者及165例可疑DVT患者中的15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临界值,对该75例进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无一例患有DVT;150例可疑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临界值,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发现134例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对于DV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及阴性预期值分别为100%、48.39%、89.33%和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DVT的诊断具有快速、经济、无创、可动态监测等优点,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国杰;张灼锦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应用负压清石鞘经皮肾碎石取石术治疗小儿肾结石

    随着经皮肾镜手术器械和操作技巧的进步,MPCNL现已取代开放手术治疗各年龄段肾结石,单次PCNL结石取净率高达90%.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应用负压吸引清石鞘MPCNL治疗小儿肾结石19例,效果满 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36个月~ 11.5岁,平均6.2岁.体重16~36.8 kg,平均23.5 kg.5例有>8个月问题奶粉喂养史.术前均行B超、KUB、IVP和CT平扫和(或)三维重建检查.单个肾结石5例,多发性肾结石14例;结石大小1.0 cm×1.2 cm~2.5 cm×2.8 cm;无合并UPJ狭窄、重复肾和马蹄肾等先天畸形.

    作者:彭作锋;陈彤;谭万龙;郑少斌;姚磊;杜传策;胡敏;刘泰荣;钟久庆;宋乐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于第1、3、7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第1天的SAS评分分别为56.1±1.37,55.7±1.21,明显高于中国正常成人模值33.80±5.90,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和第7天时干预组SAS评分降为43.2±1.28、34.8±1.04,与对照组的48.6±1.06、42.7±1.5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时两组患者SCL-90各项因子与中国常人模值比较,除敌对和偏执两项外所有因子均超出常模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和第7天,干预组SCL-90评分与的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除敌对与偏执两项外,P< 0.01,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冯冰霞;陈丽燕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记忆性T细胞亚型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和外周血CD4+和CD8+记忆性T细胞亚型的表达,探讨记忆性T细胞亚型在结核性胸膜炎免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及外周血CD4+和CD8+记忆性T细胞亚型的表达.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组胸水CD4+效应型记忆性T细胞(TEM)及中央型记忆性T细胞(TCM)和CD8+ TCM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外周血(P<0.05),CD8+ TEM高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P<0.05),结核性胸膜炎组CD4+和CD8+记忆性T细胞(TEM和TC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中CD4+ TEMTCM、CD8+ TEMTCM均两两相关(P<0.05).结核性胸膜炎组胸水CD4+ TCM、CD8+TCM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与外周血记忆性T细胞差异有显著性,可望作为临床诊断的辅助依据.胸水CD4+ TCM、CD8+ TCM的表达可望用于了解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胸水记忆性T细胞各亚型的表达尚不能用于鉴别胸水的性质.

    作者:鄢仁晴;赵兴容;赵玉洁;赵建军;罗军敏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盐霉素增强吉非替尼诱导人肺腺癌细胞株PC9凋亡作用

    目的:探讨盐霉素联合吉非替尼诱导人肺腺癌细胞株PC9凋亡作用.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MMP);比色法检测Caspase-3、8和9酶活性;Western blot分析细胞色素C、bcl-2、p-EGFR、p-Akt和p-ERK蛋白水平.结果:盐霉素与吉非替尼单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而两者合用则能更显著地抑制细胞增殖,且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盐霉素单独作用,细胞MMP显著下降,细胞内活性氧和Ca2+在短期显著升高,胞浆细胞色素C、Caspase-3、8和9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吉非替尼单用则抑制p-EGFR、p-Akt和p-ERK蛋白表达,而对胞浆细胞色素C、Caspase-3、8和9酶活性影响较少.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联合用药组的Bcl-2、p-EGFR、p-Akt和p-ERK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盐霉素与吉非替尼联用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提高PC9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

    作者:曾葭;祝爱珍;刘成成;陈小宇;谭广销;刘革修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卡托普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前后左心室直径的变化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疾病.其炎性病变可为局限性,亦可为弥漫性,左心室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受损,左心室扩大,有资料证实本病与扩张性心肌病(DCM)的发生密切相关.我科对左室扩大的VMC患者,采用在常规治疗VMC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患者LVEDd减少,可能会有效减少DCM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汤泽生 刊期: 2012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