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网膜囊外剥离技术切除胃全系膜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李红浪;周兴舰;赖斌;朱培谦

关键词:胃肿瘤, 网膜囊, 胃癌根治术, 胃全系膜
摘要:探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网膜囊外剥离技术切除胃全系膜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0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网膜囊外剥离技术切除胃全系膜,对照组仅行常规胃癌D2式根治术.术后对所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所切除的胃系膜中是否存在癌转移,分析影响胃系膜转移的因素.并计算1、2、3年累积生存率和病死率以评估两组术式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清扫的淋巴结总数明显多(P<0.01),不明显增加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P>0.05).实验组所切除的胃系膜中存在癌转移的9例(17.3%),胃癌发生系膜转移与患者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程度等因素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大体分型及病理分级无关(P>0.05).应用网膜囊外剥离技术患者术后的1、2、3年积累生存率增加而病死率降低(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可以根据肿块的大小及临床分期(cTNM)合理选择应用网膜囊外剥离技术切除胃全系膜.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时湿化瓶内不加蒸馏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时湿化瓶内是否加蒸馏水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时氧气湿化瓶内加蒸馏水,实验组的氧气湿化瓶不加蒸馏水,对其初次咳痰量以及雾化时的血氧饱和度、心率、湿化方法效果、痰液的黏稠度及痰痂形成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血氧饱和度[(98.7±11.2)% vs(94.4±10.7)%]、心率[(73.9±11.57)次/min vs(80.0±12.31)次/min]、湿化方法效果、痰液的黏稠度及痰痂形成(3.33% vs 6.67%)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时,氧气湿化瓶不加蒸馏水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无影响.

    作者:王爱凤;王正梅;许晶晶;金孝东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鼻咽癌中医分型与影像学特征及疗效相关性研究

    探讨鼻咽癌中医分型与影像学特征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40例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前行中医分型及CT、MRI检查,在治疗中观察近期疗效并长期随访.结果:血瘀型和血瘀痰凝型更易出现颅底骨质破坏(P< 0.001)及咽旁间隙侵犯(P<0.01),痰凝型与血瘀痰凝型更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P<0.001).放疗后3个月,血瘀型和血瘀痰凝型的残余病灶较肺热型及痰凝型大(P<0.05).血瘀痰凝型的4年无进展生存率较非血瘀痰凝型低(P=0.004).结论:不同中医分型间存在不同的影像学特征.血瘀痰凝型及血瘀型近期疗效较肺热型与痰凝型差,血瘀痰凝型远期疗效较非血瘀痰凝型差.

    作者:詹文婷;丘惠娟;黄圆圆;严正;陈平;夏云飞;张蓓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机械通气每日唤醒镇静策略研究进展

    重症医学科(ICU)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常会伴随不适、疼痛、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感受,即使是意识不清的患者亦可能会出现躁动.镇静是ICU常用的治疗措施,镇静目标为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且易被唤醒[1],然而多数ICU患者存在镇静过度的问题.Payen等[2]发现入住ICU 2、6d的患者仅有43%、31%接受了标准镇静评估方法,其中57%、41%处于深度镇静状态(镇静躁动评分SAS 1~2分).镇静评估队列研究发现34%的患者很难被唤醒或仅能维持低限度的觉醒状态[3].实行每日唤醒镇静策略(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on)可防止过度镇静,缩短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4].本文就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每日唤醒镇静策略做一综述.1 每日唤醒镇静策略的概念

    作者:曹莉;钮晋红;韦妍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超声介导下肩峰下滑囊联合肩胛上神经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价值

    观察超声介导下肩峰下滑囊联合肩胛上神经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超声组(B组),B组在超声介导下行肩峰下滑囊和肩胛上神经注射术,A组根据解剖定位行肩胛上神经和痛点注射.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B组较A组疼痛缓解较明显(P< 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度有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B组与A组肩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肩周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小冬;方梅;王梅芳;黄莉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的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纤维环破裂,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是腰腿疼痛的常见病及多发病[1-2],主要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如何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疼痛护理,护士大多局限于执行医嘱,给予止痛药物,较少采用其他疼痛护理干预措施,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为了减轻疼痛,使患者舒适度过疼痛期,笔者自2011年3-9月对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疼痛,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李丹凤;邱沈虹;刘惠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29例疗效分析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SCF)患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入选通过TIMI帧计数(TFC)诊断为SCF的患者57例,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曲美他嗪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疗程4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实验组血脂、hs-CRP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SCF疗效明显,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有关.

    作者:樊泽元;季汉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下颈椎椎弓根钉徒手置钉准确性的CT扫描评价及置钉技术要领

    探讨徒手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不同置钉角度的置钉偏差及不同置钉偏差的风险.方法:38例脊髓型颈椎病或颈椎外伤的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同时,徒手置入C3-7颈椎椎弓根钉行内固定,对术后复查的CT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及相关症状,评价分析螺钉不同的内倾角对椎弓根内、外壁的穿出风险.结果:38例患者共徒手置入232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患者手术后无头晕、头痛等症状,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C5神经根麻痹,保守治疗痊愈,其余患者神经症状无加重,CT测量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内倾角为(40.15±5.24)°,85.3%的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椎弓根的上、下、内、外四壁均完整未穿透.螺钉内倾角< 20°者,无穿出椎弓根内壁的情况发生,但有可能穿出椎弓根外壁;螺钉内倾角大于50°者,无螺钉穿出椎弓根外壁、穿出椎体侧前方或侵入推动脉孔的情况发生,但有可能穿出椎弓根内壁.结论:徒手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绝大多数情况下能达到安全有效地置钉,不易出现偏差,螺钉的内倾角介于30 ~ 50°时,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张立;陈安富;王勇;吴奉梁;刁垠泽;刘宁;孙宇;潘胜发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miR-21在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探讨miR-21在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住院接受治疗的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鳞癌伴淋巴结转移者23例,宫颈鳞癌不伴淋巴结转移者39例,正常对照组12例,应用茎环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血清标本中miR-21表达情况.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对其中任意两组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3组miR-21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3组进行两两比较,宫颈鳞癌伴淋巴结转移组的血清miR-21表达水平较不伴淋巴结转移组及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不伴淋巴结转移组血清中miR-21表达水平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iR-21在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贺婵娟;姚德生;陈军莹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拟Smac合成肽羧甲基壳聚糖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性能研究

    探讨拟Smac合成肽羧甲基壳聚糖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联合恒定外磁场体外对膀胱癌细胞的凋亡促进作用.方法:以羧甲基壳聚糖为骨架与具有超顺磁性的Fe3O4纳米粒合成纳米载体粒子,将拟Smac合成肽SmacN7与其结合,制备拟Smac合成肽羧甲基壳聚糖磁性纳米复合物,并通过透射电镜、振动样磁强计等考察其理化性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外加磁场下纳米复合物诱导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形态,MTT比色分析法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拟Smac合成肽羧甲基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的粒径约为46.2 nm;磁化曲线提示具有超顺磁性;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1.8±3.6)%和(65.2±2.4)%并具有良好的药物控释性能;外加磁场下磁性纳米粒子能使肿瘤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形态改变并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活性.结论:拟Smac合成肽羧甲基壳聚糖磁性纳米复合物具有粒径小、较强的磁响应性、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和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联合恒定外磁场具有明显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为膀胱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作者:王竞;曾甫清;汪良;蒋国松;黄慧;汪涛;潘晖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中应用康斯特保护液的心肌保护效果观察

    观察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对心脏手术中长时间缺血心肌的术后影响.方法:28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TK液组灌注HTK液,St.Thomas液组灌注冷血停搏液.两组分别于送返ICU后1h取静脉血3 mL,行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血肌红蛋白检测.并记录临床效果观察指标:体外循环停止时正性肌力药评分、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时间、ICU治疗时间、死亡率.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各项生化检测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且体外循环停止时正性肌力药评分、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时间、ICU 治疗时间、死亡率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需长时间阻断的新生儿和婴幼儿心脏手术中,HTK液和冷血停搏液对术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作者:熊德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同病变血管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不同病变血管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在12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26)和缺血后处理组(n=83).其中缺血后处理组分为3组:单支病变组26例,双支病变组29例,三支病变组28例.对照组采用再灌注治疗;缺血后处理组采用再灌注30 s、再缺血20 s,交替3次后再持续灌注治疗.比较两组实验对心肌不同病变血管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缺血后处理组中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三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 0.05);缺血后处理组中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的CTFC、WMSI、QRS-MIS均低于三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 0.05);LVEF明显高于三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后处理能显著减轻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的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的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舒承福;郑仕杰;杨琳琳;刘军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角膜移植术后持续浅前房1例

    患者男,36岁,主因左眼磨痛7d于2011年5月27日入院.入院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眼前手动,右眼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眼睑水肿,结膜混合充血,角膜广泛灰白浸润,表面分泌物稠厚,余窥不清.显微高倍镜检查左眼分泌物可见真菌菌丝.入院诊断:左眼真菌性角膜溃疡.入院后给予全身及局部抗真菌治疗.考虑患者病情较重,于5月28日及6月2日,在局麻下两次行左眼前房注药术加角膜层间注药术,术中前房内注入适量100 μg/mL两性霉素B冲洗液,角膜层间注入约100μg/mL两性霉素B 10 μg.患者术后浸润灶鼻侧角膜缘处渐出现新月形透明区,经药物治疗后炎症基本控制,但此时可见前房有积脓,下方角膜变薄,故于6月4日行左眼眼球前节球壁重建术,术中剪除浸润灶覆盖的脓苔,自鼻侧约8:00位沿角巩膜缘环形切除病变角膜,术中见前房内大量脓块,虹膜前粘,晶体前纤维膜,分离粘连,切除病变角膜组织,遗留鼻侧新月形透明角膜.取带角巩膜缘的角膜植片对位覆于角膜缺损区,对位缝合.术后抗真菌抗排斥治疗.6月19日查房:左眼视力0.04,左眼球结膜充血,角膜植片稍水肿,缝线在位,后弹力层少许皱褶,前房深浅正常,房水轻混,虹膜局部后粘,晶体轻混,余欠清.眼压12.23 mmHg.

    作者:王志学;范玉香;王文英;梁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Brd4与HPV-16病毒E2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探讨宿主蛋白Brd4与HPV-16病毒E2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50例HPV-16阳性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细胞学分组:正常组30例、ASCUS组46例、LSIL组23例、HSIL组31例、宫颈癌组20例.其中细胞学诊断为ASCUS及以上级别的病例120例,经组织病理学分组:宫颈炎组21例、CIN Ⅰ组25例、CINⅡ/Ⅲ组45例、宫颈浸润癌组29例.Western blot检测标本中Brd4和E2蛋白的表达,比较两者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细胞学分级ASCUS及以上各组与正常组比较,Brd4和E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降低;在HSIL组和宫颈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低于ASCUS组和LSIL组(P<0.05).Brd4和E2蛋白在宫颈炎组和CIN Ⅰ组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CIN到宫颈浸润癌,其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Brd4与E2蛋白的表达缺失用于筛查ASCUS中潜在高级别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3、0.94、0.88、0.98与0.80、0.95、0.86、0.93.结论:Brd4-E2复合体的解体,E2的表达缺失,在HPV诱导宫颈细胞癌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Brd4与HPV-16 E2蛋白的表达对ASCUS的分流、宫颈癌的筛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黄卓敏;江曼茹;王楚莹;姚吉龙;谢建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肺移植术后并发严重骨髓抑制1例

    患者男,63岁.因终末期矽肺、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衰竭于2011年11月2日在我院全麻下行ECMO辅助下双肺移植术,术后经哌啦西林钠唑巴坦、伊曲康唑、更昔洛韦预防感染,骁悉、他克莫司、甲强龙免疫抑制,恢复可.12月1日监测血常规示:WBC 3.1×109/L,Hb 85g/L,考虑药物所致骨髓抑制,立即予骁悉减量,停用更昔洛韦,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症治疗,后12月3日复查WBC 1.4×109/L,Hb 79 g/L,立即停用骁悉,并再次注射集落刺激因子.12月5日监测WBC 0.8×109/L,Hb 79 g/L,立即请血液科会诊,行骨穿,骨穿结果提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加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剂量为600 μg/d,加入免疫球蛋白冲击提高免疫力.

    作者:钱瑛;顾中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胎儿房间隔膨出瘤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房间隔膨出瘤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进行胎儿畸形筛查的患者共5 310例,应用超声重点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对房间隔进行观察,详细记录房间隔图像,并对异常患儿在出生后进行随访.结果:30例胎儿房间隔膨出瘤的声像图均清晰显示房间隔中部(卵圆窝处)变薄,呈半环形“囊袋状”或“气球样”自右房膨向左房,膨出度为6.0 ~ 11.0mm,占左房横径的1/2~2/3,基底直径约为4.6 ~ 8.9 mm,所有患者均在出生后得到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检出胎儿房间隔膨出瘤并确诊.

    作者:邓宇鲲;张若冰;曹燚;曹少曼;吴兴建;高侃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肿瘤化疗中深静脉管堵塞中的应用

    探讨预见性护理是否能降低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方法:通过查找临床资料,统计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置管于常规护理下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并将其分为堵塞组和未堵塞组,结合血常规探讨导管堵塞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及其他相关类似的研究结果,依据Plt> 300×109标准,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我院肿瘤化疗深静脉置管患者98例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期间纳入214例患者,常规护理下其中发生导管堵塞54例(25.3%);与未堵塞组相比,堵塞组置管时间(48±12)d,血小板参数Plt[(325.18±45.32)×109/L]、MPV[(10.31±1.16)d]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堵塞组凝血参数PT[(13.16±0.48)s]和APTT[(35.84±2.31)s]与未堵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98例,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为8.20%(8/98),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25.30%,54/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0,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处于高凝状态下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

    作者:丘德林;黄康华;唐烁帆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非发酵菌的构成及耐药性研究

    了解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非发酵菌构成及病原菌耐药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脑卒中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的非发酵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结果:经培养鉴定共取得211株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125株(59.2%),革兰阳性球菌66株(31.3%),真菌20株(9.5%),其中非发酵菌89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71.2%,在89株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位于首位,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药敏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呈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但对碳青霉烯类、舒巴坦与β内酰胺类复合剂仍保持较高敏感性.结论:该医疗单元非发酵菌病原菌构成以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非发酵菌呈多重耐药现象,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防治,加强病原菌的诊断及药敏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谢惠芳;刘艳;龙军;颜振兴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超声造影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产后胎盘植入诊断中的应用

    评价超声造影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产后胎盘植入中的作用.方法:对临床怀疑产后胎盘植入的36例患者行二维彩色多普勒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二者图像和血流变化特点.结果:36例二维彩色多普勒均可探及胎盘呈混合回声团,部分与子宫边界不清,难以分辨胎盘植入的深浅,其中16例胎盘周边及内部有局灶性血流信号丰富区.36例超声造影均可清楚显示胎盘内血流灌注情况,以及胎盘与子宫肌层边界,有13例显示胎盘距子宫浆膜层大于10 mm,提示浅植入,其中10例经手术证实为浅植入.结论:超声造影和二维彩色多普勒均能显示产后胎盘残留的大小,但超声造影能更真实地反映植入胎盘内血流情况和胎盘植入的严重程度.

    作者:丁红;刘颖琳;刘玉昆;祝丽琼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腹腔镜更早期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9例

    探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9例非胆源性SAP患者的临床资料.一旦确诊SAP即更早期采用腹腔镜下手术干预.腹腔镜下分离胃结肠韧带,进入网膜腔暴露胰腺,吸净渗出液,冲洗腹腔,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在网膜囊、胰周及盆腔置入灌洗管和多根引流管,术后用大量生理盐水持续灌洗引流.结果:治愈28例,住院时间17~42 d,平均22 d;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为4~8d,平均6d;肛门排气时间为5~11d,平均7d.无胰周脓肿、假性囊肿等并发症,1例死于合并胰腺癌.结论:更早期采用腹腔镜对SAP进行手术干预,可有效地改善SAP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作者:剧永乐;封静;朱达坚;任宝军;陆光生;冯家立;耿岩;欧阳满照;张炎祥;李泳;陈小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持续性指导围生期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张力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

    观察持续性指导孕(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PFMT)对产后盆底肌张力及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方法:将106名孕妇随机分为持续指导组51例和对照组55例,由护士任教PFMT课程,课后对持续指导组采用电话随访指导练习,对照组未进行专人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持续指导组产后6周、产后3个月盆底各类纤维收缩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 0.05);持续指导组产后6周、产后3个月SUI患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10,P=0.036;x2=6.502,P=0.017).结论:持续性指导孕(产)妇进行PFMT有利于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有助于降低产后SUI患病率.

    作者:王新;邓美莲;李桂友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