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甲东;赵芝焕;万崇华;杨铮;许传志;张晓馨
由于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能够减少脾脏血液量,降低门脉压力,缓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压力,减少发生大出血危险,减弱脾的阻留和吞噬作用,改善脾功能亢进,增加外周血细胞,部分脾功能保留,具有正常免疫功能,减少感染机会[1].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主要手段之一,但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而部分脾动脉栓塞后脾脏切除术未见报道,本院从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后脾切除术3例,报告如下.
作者:郑国庆;梁金荣;张玉柱;何晓军;夏洪兵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神经细胞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1)分离培养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并进行鉴定;(2)CM-Dil标记神经细胞,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DMEM/F12组及移植组;(3)术后进行斜板试验、肌电图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1)斜板实验:移植组斜板倾斜角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DMEM/F12组(P<0.05),DMEM/F12组和对照组倾斜角角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肌电图:对照组及DMEM/F12组大鼠有较多的自发性电位及纤颤波,移植组大鼠为正常的静息电位;(3)荧光显微镜:移植后1周可见大量的神经细胞存在于注射部位的神经组织,移植后1个月大量细胞逐渐向周围迁移,红色荧光的神经细胞数逐渐减少.结论:神经细胞的移植可以促进大鼠损伤的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郑煜;周兴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对比研究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与进口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Nanoplus组和Endeavor组,每组各50例,并比较两组支架植入后效果.结果:Nanoplus和Endeavor两组间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血管病变单支、双支、三支、分叉、慢性闭塞、左主干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管直径和平均靶病变长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为100%;Nanoplus组无血栓形成事件发生,Endeavor组发生1例亚急性血栓形成事件,且进行血运重建;Nanoplus组28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1例再狭窄,Endeavor组19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2例有再狭窄,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noplus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满意的近、中期疗效.其与进口ENDEAVOR-Sprint药物洗脱支架比较无明显差异.
作者:石兵;黄玲;王超群;王晓群;陈宋章;陈允祥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茶碱对COPD稳定期患者慢性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将4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家庭氧疗及肺功能锻炼,治疗组此基础上加用氨茶碱100 mg每天3次口服,30 d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浆和诱导痰IL-13水平.此外还检测了10例健康个体血浆和诱导痰中IL-13水平.结果: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中,无论是血浆还是诱导痰中IL-13水平均高于健康个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血浆和诱导痰IL-1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稳定期患者应用小剂量氨茶碱能通过降低IL-13而具有显著的抗炎症作用.
作者:符丹丹;欧阳瑶 刊期: 2012年第20期
患儿男,4岁,体重20 kg,主因间断发热7d,烦躁、哭闹半天入院.查体:T 38C,P 250次/min,R 52次/min,BP86/50 mmHg精神萎靡,颜面口唇欠红润,咽充血,无吸气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细湿啰音,心率250次/min,奔马律,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于右锁骨中线肋下1.5 cm、剑下2 cm可及,质中,边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250次/min.辅助检查:血象21.02×109/L、中性粒细胞75.7%,心肌酶:GOT 162 vmol/L、CK-MB 200 U/L、LDH 910 U/L、HBDH 827 U/L,肌钙蛋白0.52 μg/L,电解质正常,血沉45mm/H,胸片: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入院诊断:(1)心肌炎;(2)上呼吸道感染.
作者:白雪燕;刘秀国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手持式三维扫描仪在唇裂定量评价中的应用.方法:18例单侧唇裂患儿在术前使用手持式三维扫描仪获取面部三维数据,在计算机中重建面部三维图像并进行定点测量.术中对相同标志点进行直接测量.两组测量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测量方法比较,各测量指标准确性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误差的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维扫描测量的可靠性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绝对差别(MAD)为0.07 mm,相对误差大小(REM)为1.1%.结论:三维扫描测量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很高的重复性和有效性,又不接触患者,是唇裂手术前后对照研究及颌面部畸形形态学研究的有前景的新方法.
作者:余乔立;王洪涛;崔颖秋;邓利琴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Cyclin D1与VEGF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肝内胆管癌组织与11例同期因肝内胆管结石进行肝部分切除时切取的正常胆管组织中Cyclin D1与VEGF中的表达状况.结果:42例肝内胆管癌中Cyclin D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73.8%(31/42)、VEGF阳性表达率为69.0%(29/42),而在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6.4%(4/11)与18.2%(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胆管癌低分化组与高-中分化组之间,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47);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表达阳性率有差异,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Cyclin D1的阳性高表达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VEGF的阳性高表达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陈伟;梅平;陈斯聪;林叶;骆新兰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患者动脉血乳酸与肝、肾功能以及氧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12年2月期间50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患者,所有患者肝移植术后均转入ICU进行监护治疗,在患者移植术前和术毕、术后12、24、48、72 h等时段对肝、肾功能及氧代谢指标进行监测的同时,观察动脉血乳酸与上述监测指标的关系.结果:术后动脉血乳酸随着肝功能的恢复逐渐下降,在术后48 h后恢复至正常,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呈正相关(R=0.270,P=0.008;R=0.540,P<0.01);动脉血乳酸与尿素氮呈现负相关(R=-0.231,P=0.024),但与肌酐无明显相关性(R=0.078,P=0.45);术后动脉血乳酸与动脉与肺动脉血氧分压差(Pa-paO2)呈正相关(R=0.47,P<0.01).结论:动脉血乳酸既能反映全身氧代谢的状态,又可判断移植肝功能,可作为肝移植患者围术期的重要检测指标.
作者:胡军涛;汤展宏;彭涛;李超乾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兔VX2移植瘤肝癌模型氩氦刀治疗后病理变化过程,观察氩氦刀治疗效果.方法:36只日本大白兔在肝左右叶成功种植VX2肿瘤后第4周进行氩氦刀治疗,术后随机分为6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处死大白兔,观察治疗区组织学变化及免疫组化改变.结果:氩氦刀治疗后坏死彻底,与正常组织边界清楚,表现为坏死(术后第1天)、炎性细胞浸润(术后第3天、1周及2周)及纤维化(术后1~2个月)的过程.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治疗前抗VEGF抗体染色呈阳性,治疗后抗VEGF抗体染色渐弱.结论:氩氦刀是一种物理治疗,疗效确切,对正常组织损伤小,安全性高,对于局部肿瘤是一项有价值的治疗手段.
作者:易峰涛;邵志雄;宋青玲;舒建山;徐振华;曾程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气管支架置入术联合体部伽玛刀放疗序贯治疗恶性气管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恶性肿瘤致气管狭窄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44 ~ 77岁,中性年龄63.5岁.治疗组6例先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气管支架解除气管狭窄,3 ~7d后再进行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总剂量45 ~ 70 Gy,分10~ 14次完成,1次/d;对照组7例仅接受气管支架置入治疗.治疗结束3个月后评估近期疗效.结果:共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气管支架13枚,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呼吸困难即刻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提升到自然呼吸时90%~ 95%.治疗组6例病灶部分缓解5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83.3%.发生放射性食管损伤1例.常规随访6个月,治疗组支架狭窄率和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气管支架置入术能有效解决气管狭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联合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能够进一步控制肿瘤病灶发展,具有较高的近期疗效.
作者:魏宁;徐浩;祖茂衡;顾玉明;张庆桥;冯守信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顺铂热化疗对人胃癌细胞的毒性增效作用,观察腹腔热灌注顺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胃癌腹腔积液的疗效.方法:MTT法检测42℃时顺铂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观察腹腔热灌注顺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46例晚期胃癌腹腔积液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2℃热疗可显著增强顺铂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细胞凋亡率.热灌注顺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胃癌腹腔积液的有效率为69.6%(32/46),不良反应轻微.血清CEA治疗后显著下降,且与疗效相关.结论:热疗能显著增强胃癌细胞顺铂毒性作用,热灌注顺铂联合卡培他滨是晚期老年胃癌腹腔积液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自森;薛长年;张剑;张红巧;巴楠;夏兴洲;吴敏;樊青霞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风险分析与对策.方法: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和RetCamⅡ对5 770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并对筛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 770例早产儿中ROP确诊患儿519例,103例ROP患儿接受了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所有接受ROP筛查的早产儿在筛查前、筛查期间和筛查后无一例出现死亡.发现散瞳药物可能影响早产儿心跳呼吸,早产儿患严重的全身疾病可能增加筛查风险.结论:ROP筛查过程存在多种风险,对ROP筛查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均有助于减低ROP筛查风险,保证筛查安全顺利进行.
作者:谢婉花;李亚洁;项道满;陈锋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严重的疾病之一,其治愈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但是,目前临床癌症患者的确诊阶段大都到了中晚期,已经错过了佳治愈时间,治愈率比较低.虽然一些新的肿瘤标记物的发现,为肿瘤的个性化治疗、乃至佳治疗提供了可能性[1],但是由于这些诊断方法大都是有创检查,而且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所以,目前肿瘤标记物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2].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无创的肿瘤标记物,已经成为新的热点.
作者:王喜悦;曾思恩;肖胜军 刊期: 2012年第20期
韧带样纤维瘤病是一种具有侵袭特性的成纤维细胞肿瘤,发生于肌肉、筋膜、腱膜,其组织形态良好,但浸润生长,易复发,极少转移.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例经病理证实的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病的病历资料,以探讨该病的病因、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陈佰文;李根丛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是造成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切除是CRLM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但CRC患者在发现肝转移病灶时,仅大约20%的患者肝转移灶可以手术切除,而其他的患者往往由于没有可能进行根治性切除或手术切除后残存的肝脏体积<30%,而失去了切除肝转移灶的机会[1].
作者:魏燕;徐周敏;陈坚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肺移植受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检测的临床意义以及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SA-ELISA法,动态检测18例肺移植受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每月、急性排斥和感染时血清sIL-2R的浓度,将术后所测的各组结果分别与术前比较.结果:sIL-2R在肺移植术24 h后血清水平均急剧升高,达(226.0±42.5)ng/L,1周后下降至(89.9±25.0)ng/L,与术前比仍偏高(P<0.01),sIL-2R在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有高水平表达,与术前及感染时比较显著升高(P< 0.01).结论:肺移植受者血清sIL-2R的表达可以反映肺移植术后的免疫状态,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鉴别诊断.
作者:张晓峰;陈国千;吴国荣;肖华龙;胡志刚;叶书高;朱艳红;陈静瑜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通过对胃癌组织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β-连环素(β-catenint,β-cat)蛋白表达结果,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cad、β-cat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E-cad和β-cat在胃癌中的表达率(48.00%,46.00%)分别低于正常胃组织(100.00%,100.00%,P<0.01).中低分化组、侵及肌层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中E-cad和β-cat的表达率低于于高分化组、未侵及肌层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和β-cat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6,P< 0.01).结论:E-cad、β-ca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和发展有关,联合检测E-cad、β-cat有可能成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进展;王媛媛;詹晓芬;王少洪;吴俊伟;李颖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定量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BCL2L10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AML的临床关系.方法:应用焦磷酸测序法,对62例原发AML患者的骨髓进行BCL2L10基因启动区甲基化水平的定量检测,并以10例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标本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62例AML中32例标本BCL2L10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为51.6%,而20例对照组中1例标本BCL2L10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为5.0%;BCL2L10基因在AML患者中的高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BCL2L10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AML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分型间均未出现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BCL2L10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在AML中普遍存在,其可能是引起AML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杜传清;毛平;王艳茹;羊乃康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L)滴眼液对兔曲霉菌性角膜溃疡模型内皮细胞的影响,初步探讨临床上两性霉素B脂质体滴眼液治疗曲霉菌性角膜溃疡的安全药效浓度.方法:3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采用角膜“#”形划痕法制作实验性曲霉菌性角膜溃疡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眼.A组应用0.50% AmBL滴眼液点眼;B组应用0.25%滴眼液点眼;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6次.3、7、10、15d观察疗效,并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检测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率.结果:造模3d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3 d后A,B两组与对照组相比溃疡较前局限,结膜充血和角膜水肿减轻,用药后7d溃疡内皮斑减轻,坏死组织脱落,新生血管出现,平均l0d角膜水肿消失,瘢痕形成,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点药后3d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7、10、15d后A、B两组间差异出现显著性,A组内皮细胞肿大,多形性,边界中断,形态模糊,较B组显著.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曲霉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有效,0.25%与0.50%滴眼液相比治疗效果相同,但对角膜内皮影响较小
作者:周红艳;任春玲;王亮;高伟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2例胸腔积液住院患者,根据是否为结核性胸膜炎,分为结核性胸膜炎组与非结核性胸膜炎组,使用SPP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的面积及佳诊断临界值,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结果:胸腔积液ADA受试者工作曲线下的面积为0.941,95%可信区间的下线值为0.889,上线值为0.993;胸腔积液ADA的佳诊断临界值为26.55 U/L,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90.5%、阳性似然比为9.94、阴性似然比为0.06;其中14例胸腔积液ADA> 24 U/L、胸腔积液ADA/血ADA >1者均为结核性胸膜炎.结论:胸腔积液ADA用于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具有很高的价值,佳诊断临界值为26.55 U/L;此外,当胸腔积液ADA> 24 U/L、胸腔积液ADA/血ADA>1时,有助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
作者:李光明;陆小娜;方育霞 刊期: 201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