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云;柴晓亮;孙亚玲
目的:研究神经细胞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1)分离培养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并进行鉴定;(2)CM-Dil标记神经细胞,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DMEM/F12组及移植组;(3)术后进行斜板试验、肌电图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1)斜板实验:移植组斜板倾斜角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DMEM/F12组(P<0.05),DMEM/F12组和对照组倾斜角角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肌电图:对照组及DMEM/F12组大鼠有较多的自发性电位及纤颤波,移植组大鼠为正常的静息电位;(3)荧光显微镜:移植后1周可见大量的神经细胞存在于注射部位的神经组织,移植后1个月大量细胞逐渐向周围迁移,红色荧光的神经细胞数逐渐减少.结论:神经细胞的移植可以促进大鼠损伤的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郑煜;周兴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L)滴眼液对兔曲霉菌性角膜溃疡模型内皮细胞的影响,初步探讨临床上两性霉素B脂质体滴眼液治疗曲霉菌性角膜溃疡的安全药效浓度.方法:3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采用角膜“#”形划痕法制作实验性曲霉菌性角膜溃疡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眼.A组应用0.50% AmBL滴眼液点眼;B组应用0.25%滴眼液点眼;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6次.3、7、10、15d观察疗效,并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检测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率.结果:造模3d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3 d后A,B两组与对照组相比溃疡较前局限,结膜充血和角膜水肿减轻,用药后7d溃疡内皮斑减轻,坏死组织脱落,新生血管出现,平均l0d角膜水肿消失,瘢痕形成,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点药后3d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7、10、15d后A、B两组间差异出现显著性,A组内皮细胞肿大,多形性,边界中断,形态模糊,较B组显著.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曲霉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有效,0.25%与0.50%滴眼液相比治疗效果相同,但对角膜内皮影响较小
作者:周红艳;任春玲;王亮;高伟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Hec1(癌高表达蛋白),作为着丝粒蛋白的重要组分及纺锤体检测点调节器,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研究He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荧光染料法的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30例胃癌标本及1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ec1 mRNA表达情况,其中TBP作为内参照.通过2-△CT法计算经过内源性管家基因标准化处理后的目的基因的表达,以此来比较各比较组之间Hec1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1)胃癌组织中Hec1 mRNA的表达(0.272±0.036 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041±0.023 1).(2)Ⅰ/Ⅱ期(0.286±0.184 3)、Ⅲ/Ⅳ期(0.269±0.0717)胃癌组织Hec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但Ⅰ/Ⅱ期与Ⅲ/Ⅳ期胃癌组织相比较,Hec1 mRNA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3)Hec1 mRNA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为0.325±0.2077,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为0.238±0.0697;两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Hec1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但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墨青青;陈平波;金鑫;唐兰;王蓓蓓;马湘一;高庆蕾;吴鹏 刊期: 2012年第20期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sia,VIN)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前驱病变已得到公认.研究显示,外阴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一般认为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至少有两种非常独特的途径,即伴随普通性VIN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途径和伴随分化性VIN的非HPV相关性途径[1].
作者:张品南;夏作利;郑翔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客观指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方法:124例Ⅱ~Ⅲ级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2)和对照组(n=62)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吸入18μg噻托溴铵,1次/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存质量得分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动脉血氧分压(PaO2),C-反应蛋白水平(CRP)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及FEV1%pre,PaO2,CRP均显著性改善(P<0.05);且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与FEV1%pre,PaO2有显著相关性.结论:AECOPD患者吸入噻托溴铵后改善了生存质量、FEV1%pre、PaO2、CRP(P< 0.05);患者生存质量得分与客观指标FEV1%pre和PaO2成正相关.
作者:周甲东;赵芝焕;万崇华;杨铮;许传志;张晓馨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Wnt/β-连接蛋白(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凋亡调控蛋白Bcl-2和Caspase-3的表达与吲哚美辛引起的胃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终浓度为50、100、200 μmol/L的吲哚美辛干预SGC7901细胞24 h,并设不加吲哚美辛的对照组.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TUNEL法检测涂片中胃癌细胞的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β-Catenin、Bcl-2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SGC7901细胞在50 μmol/L的吲哚美辛作用24 h后细胞存活率为(92.71±4.81)%,100和200 μmol/L浓度组的细胞存活率则明显降低.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为0,吲哚美辛干预后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对照组β-Catenin和Bcl-2蛋白表达高而Caspase-3表达低.吲哚美辛干预后β-Catenin和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Caspase-3表达明显增高,且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吲哚美辛引导的SGC7901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下游调控蛋白Bcl-2、Caspase-3共同参与了这一过程的调控.
作者:李赟;吴晓滨;林义佳;陈泓磊;宋虎;向军;彭俊生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糖代谢紊乱(IGM)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的影响,从而探讨EH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紊乱与血清Hcy的关系.方法:对46例单纯EH患者,平均年龄(77.0±9.6)岁与33例合并2型糖尿病(T2DM)EH患者平均年龄(78.2±7.7)岁的血糖代谢、血脂代谢、体质指数(BMI)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进行测定、比较,并分析合并DM的EH患者的血清Hcy与血糖、血脂及BM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单纯EH患者相比,合并DM的EH患者的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及血清Hcy均显著增高;在合并DM的EH患者中,血清Hcy水平分别与BMI(r=0.688,P< 0.01)、FBG(r =0.667,P< 0.01)、HbAlc(r=0.692,P< 0.01)、LDL-C(r=0.906,P<0.01)及apo-B(r=0.774,P< 0.01)显著正相关.结论:合并糖代谢异常增加EH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而这与血糖代谢异常及血脂紊乱的程度密切相关,改善血糖代谢及调脂治疗可减轻EH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延缓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进展.
作者:王钢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入院治疗的2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给药莫沙比利,观察组采用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71.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可达80.6%,高于对照组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好于单一莫沙比利治疗,并且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更彻底,降低了复发的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晓霞 刊期: 2012年第20期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指在用药过程中药物与肝脏直接或间接作用对肝脏所产生的毒害作用.其发生与年龄、性别、肥胖、饮酒、自身营养状况等有关,尤其合并有肝脏基础疾病时会增加用药风险.扑热息痛(acetaminophen,APAP),又名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产物,为常用解热镇痛药物之一.
作者:陈军宝;徐智;覃小艳;龚权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顺铂热化疗对人胃癌细胞的毒性增效作用,观察腹腔热灌注顺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胃癌腹腔积液的疗效.方法:MTT法检测42℃时顺铂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观察腹腔热灌注顺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46例晚期胃癌腹腔积液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2℃热疗可显著增强顺铂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细胞凋亡率.热灌注顺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胃癌腹腔积液的有效率为69.6%(32/46),不良反应轻微.血清CEA治疗后显著下降,且与疗效相关.结论:热疗能显著增强胃癌细胞顺铂毒性作用,热灌注顺铂联合卡培他滨是晚期老年胃癌腹腔积液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自森;薛长年;张剑;张红巧;巴楠;夏兴洲;吴敏;樊青霞 刊期: 2012年第20期
患儿男,4岁,体重20 kg,主因间断发热7d,烦躁、哭闹半天入院.查体:T 38C,P 250次/min,R 52次/min,BP86/50 mmHg精神萎靡,颜面口唇欠红润,咽充血,无吸气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细湿啰音,心率250次/min,奔马律,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于右锁骨中线肋下1.5 cm、剑下2 cm可及,质中,边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250次/min.辅助检查:血象21.02×109/L、中性粒细胞75.7%,心肌酶:GOT 162 vmol/L、CK-MB 200 U/L、LDH 910 U/L、HBDH 827 U/L,肌钙蛋白0.52 μg/L,电解质正常,血沉45mm/H,胸片: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入院诊断:(1)心肌炎;(2)上呼吸道感染.
作者:白雪燕;刘秀国 刊期: 2012年第20期
保留乳头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Nipple-Sparing Mastectomy,NSM),也称樱井武雄手术[1],是在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的基础上,实施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的手术.该手术在术后乳房重建和生活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2].近年来,该术式在国内已开始应用于Ⅰ、Ⅱ期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本文就对此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许浩;杨强 刊期: 2012年第20期
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年共收治急性肠套叠患儿共232例,其中肠套叠合并休克28例,全部纠正休克的同时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8例肠套叠合并休克的患儿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个月~10个月15例,10个月~1岁8例,1~2岁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24 h以内者3例,24~48 h内者7例,48 ~ 72 h14例,72h~1周者4例.肠套叠类型,回回结型19例,回盲型5例,回结型2例,小肠型2例,原发性肠套叠24例,继发性肠套叠4例,均继发于美克尔憩室.
作者:张冬;黄永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评价腰硬联合麻醉下腹腔镜手术保守治疗宫内宫外复合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应用腹腔镜手术保守治疗的3例宫内宫外复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去除了异位妊娠病灶或切除了患侧输卵管,成功保留了宫内妊娠,术后随访2例患者已足月分娩,新生儿健康无畸形,1例患者孕20周因腹部外伤而流产的两胎儿外观亦无畸形.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腹腔镜手术保守治疗宫内宫外复合妊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韩素云;袁鹏;丁辉;张莉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活检诊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切除子宫隐匿癌发生率及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48例(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切除前后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隐匿癌发生率是25%,绝经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分段诊刮和宫腔镜活检隐匿癌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12例隐匿癌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随访无复发.术中冷冻切片检查隐匿癌漏诊率是13.33%.结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切除子宫存在隐匿癌的危险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术中冷冻切片对于提高隐匿癌检出率作用有限.隐匿癌多数是Ⅰ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罕见淋巴结转移,子宫切除后无复发预后好.
作者:罗静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观察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 (GDF-15)、结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的水平,探讨两者对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PCI术前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GDF-15与hs-CRP血清水平,入选201例单支病变且经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分别按GDF-15,hs-CRP水平分组,通过随访3年,评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随访中,发生了非致死性的心血管事件29例与心血管原因所致的死亡14例.GDF-15>1200 ng/L组和GDF-15≤1200 ng/L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1.95 (P< 0.05),hs-CRP> 3.0 mg/L组和hs-CRP≤3.0 mg/L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2.28(P< 0.05),GDF-15>1200 ng/L伴hs-CRP> 3.0 mg/L者和GDF-15≤1200 ng/L伴hs-CRP≤3.0 mg/L者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3.77(P< 0.05).结论:GDF-15和hs-CRP不仅均为单支病变的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事件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且GDF-15联合hs-CRP检测可增加对单支病变的不稳定心绞痛PCI术后患者预后判断价值.
作者:胡晖;程震锋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笔者自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应用掌侧入路T形锁定钢板联合克氏针治疗24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临床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男11例,女13例;年龄63 ~ 82岁,平均年龄75岁.闭合骨折23例,开放骨折1例.根据AO分型:CI型9例,C2型10例,C3型5例.摄腕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检查及腕关节三维重建CT检查,均确定符合本资料标准.术前测量:桡骨短缩1~6mm,平均4.7 mm;掌倾角-23 ~5°,平均-8.7°;尺偏角-12~19°,平均11.3°.其中22例新鲜骨折,2例手法复位失败后转为手术治疗.
作者:孙强;董新利;郑加法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定量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BCL2L10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AML的临床关系.方法:应用焦磷酸测序法,对62例原发AML患者的骨髓进行BCL2L10基因启动区甲基化水平的定量检测,并以10例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标本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62例AML中32例标本BCL2L10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为51.6%,而20例对照组中1例标本BCL2L10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为5.0%;BCL2L10基因在AML患者中的高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BCL2L10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AML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分型间均未出现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BCL2L10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在AML中普遍存在,其可能是引起AML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杜传清;毛平;王艳茹;羊乃康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5分法在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1-12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53例,其中稳定组24例,急性排斥组29例,观察两组患者移植肾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声像图表现,对两组患者的移植肾依UE 5分法进行评分,并分析两组的异同.结果:稳定组与急排组使用5分法评分后,以3分为界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排组UE评分与肌酐值呈正相关.结论: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可以应用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诊断与治疗后的复查监测.
作者:祝志敏;柳建华;邱少东;陈菲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患者动脉血乳酸与肝、肾功能以及氧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12年2月期间50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患者,所有患者肝移植术后均转入ICU进行监护治疗,在患者移植术前和术毕、术后12、24、48、72 h等时段对肝、肾功能及氧代谢指标进行监测的同时,观察动脉血乳酸与上述监测指标的关系.结果:术后动脉血乳酸随着肝功能的恢复逐渐下降,在术后48 h后恢复至正常,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呈正相关(R=0.270,P=0.008;R=0.540,P<0.01);动脉血乳酸与尿素氮呈现负相关(R=-0.231,P=0.024),但与肌酐无明显相关性(R=0.078,P=0.45);术后动脉血乳酸与动脉与肺动脉血氧分压差(Pa-paO2)呈正相关(R=0.47,P<0.01).结论:动脉血乳酸既能反映全身氧代谢的状态,又可判断移植肝功能,可作为肝移植患者围术期的重要检测指标.
作者:胡军涛;汤展宏;彭涛;李超乾 刊期: 201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