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李晓进;张学美;谭琳;聂波;李惠民
目的:研究消毒供应中心(CSSD)超标敷料包对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影响,为实际工作中加强敷料包的管理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在某家三级甲等医院CSSD内选择20批次标准敷料包和20批次超标敷料包,使用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标准真空度下灭菌时进行灭菌效果物理监测,使用温度传感器监测平衡时间、维持时间等指标,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灭菌效果.结果:标准敷料包在平衡时间方面显著优于超标敷料包(P<0.01),标准敷料包在维持时间方面显著优于超标敷料包(P<0.01),标准敷料包在物理监测整体合格性方面显著优于超标敷料包(P<0.01).结论:超标敷料包对压力蒸汽灭菌效果有显著影响,明显降低灭菌质量,因此在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要加强敷料包管理,以保证灭菌效果,提高灭菌质量.
作者:夏春丽;杨海轶;伍燕平;徐伟雄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PCNL)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PCNL术后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42~63岁,平均49岁,全部行PCNL,单通道1例,双通道2例,3通道2例,均表现为术后2~14 h内出现体温>39.0℃,血压降至80/50 mmHg以下.休克指教>1.5,均诊断为感染性休克.5例均及时抗休克和抗感染等治疗.结果:5例患者在12~60 h后逐渐停用升压药.4 d内体温和血压恢复正常,均治愈出院.结论:感染性休克是PCNL术后少见严重并发症,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合适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加强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术后重症感染.
作者:甄洪涛;蔡懿;张杰;蔡宪安;陈夏;王继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尿液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肾积水患儿诊断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选取50例单侧UPJO患儿,均经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或磁共振水成像(MRU)等检查证实,并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列为研究组;选取40例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患儿,列为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均在术前留取膀胱尿液标本.并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尿液ET-1,同时测定尿肌酐(Cr).结果:研究组尿ET-1/C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ET-1 845pg/mmol Cr为诊断界值,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90%,总准确率为82.5%.结论:尿液ET-1作为一个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具有敏感、特异、方便、非侵入性等优点,在先天性肾积水患儿的尿生物学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伏雯;夏慧敏;刘国昌;温英泉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金标法和ELISA在检测脐血HBsA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8例脐血血清同时应用金标法和ELISA(一步法)测定HBsAg,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Kappa分析,两种测定方法具有一致性,但一致性不是很强.用ELISA两步法对结果不一致标本进行复核,经判读都为阳性(有1例为污染,两步法仍为阴性).结论:建议脐血测定HBsAg应用ELISA两步法.
作者:葛高霞;张晓洁;邱胜丰;黎青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状况对左心功能和结构改变的长期影响.方法:43例AMI患者急诊PCI术后1周内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MCE),根据造影剂充盈强度分为灌注正常(14例)、灌注稀疏(18例)、灌注缺损(11例)组.随访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比较组间及组内不同时段LVEF、LVIDD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时,灌注缺损组LVEF明显低于另两组(P<0.05),LVIDD 3组间无明显差异;而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灌注缺损组LVIDD明显大于另外两组(P<0.05).与术后1周比较,灌注缺损组LVEF术后12个月时明显下降(P<0.05),LVIDD术后6个月、12个月时明显增大(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时,其左心收缩功能减弱、左室内径变大;早期行MCE检测有利于对其长期左心收缩功能改变及左室重构的评估.
作者:汤裕华;钱建芬;林银康;周霖珺 刊期: 2012年第23期
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壁内外的一种非上皮性肿瘤.自2009年3月起,我科采用改良低张法胃肠声学造影对临床可疑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检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24例临床可疑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0~65岁,平均(57.2±12.3)岁.临床表现腹痛21例,腹部肿块11例,腹胀10例,黑便3例,贫血2例.
作者:曾南萍;曾玲;张和林;祝中荣;易斐;吴艳红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脊髓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神经干细胞标记组(BrdU+NSCs组).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模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SCI后即刻进行NSCs移植.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NSCs的存活、迁移,CSEP监测大鼠神经电生理的变化.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标记皮质脊髓柬神经元并用四甲基联苯胺(TMB)呈色反应显示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情况.结果:BrdU+NSCs组在SCI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较SCI组明显增多(P<0.05).CSEP-P波潜伏期比SCI组明显缩短(P<0.05).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与CSEP-P波潜伏期变化呈负相关(r=-0.914,P<0.001).BrdU+NSCs组与NS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可在SCI区域存活、迁移,并可减轻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逆行性损伤、缩短SCI后CSEP-P波潜伏期,从而促进大鼠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孔令胜;靳峰;郭强;张浩;韩光魁;胡亚伟;杨冬旭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构建腺病毒载体介导表达融合自杀基因FCUl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验证其对结肠癌CT-2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小鼠BMSCs,构建重组FCU1基因腺病毒表达栽体,包装获取病毒上清并感染BMSCs,MTT法检测5-FC对感染重组腺病毒后的BMSCs的抑制作用.感染重组腺病毒后BMSCs与CT-26细胞共培养,MTT法检测5-FC对CT-26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FCU1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包装获得病毒滴度为2.6 × 1010pfu/mL,可有效感染小鼠BMSCs,MOI为200时,可感染95%以上的BMSCs,并且对5-FC敏感.与CT-26细胞共培养后,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MSCs达到7%时,可对超过50%的CT-26细胞发挥旁观者效应.结论:研究建立的表达融合基因FCU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杀基因系统,可有效实现对CT-26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孟辉;姜茂竹;卜俊国;丁为民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对本院ICU收治的40例AECOPD行机械通气的患者(AECOPD组)进行研究,测定其入院时和治疗后外周血Th1、Th2细胞及Treg细胞计数,并与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作比较.测定入院时降钙素原(PCT)值,计算入院24 h内的APACHE-Ⅱ评分.结果:40例AECOPD组患者入院时Th1、Th2细胞计数明显升高,Treg细胞计数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出现PIC窗较早的患者,Th1、Th2细胞计数下降,Treg细胞计数上升.与入院时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在病程第7天时测定的Th1、Th2细胞计数和Treg细胞计数与入院时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Th1、Th2细胞计数与PCT值及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1),Treg细胞计数与PCT值及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AECOPD患者感染早期存在细胞免疫异常,外周血Th1、Th2细胞和Treg细胞的表达将有助于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刘颖;刘汉;周仪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IL-12及NK细胞水平,探讨其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病情将手足口病患儿分为轻症组、重症组,以健康儿童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外周血CD16+CD56+细胞的相对计数: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12水平.结果:重症组惠儿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P<0.01,P<0.05).重症组患儿IL-12水平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重症组患儿外周血CD16+CD56+细胞的相对计数虽然低于轻症组和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而经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IL-12和NK细胞水平随患儿的免疫功能紊乱而发生变化,观察外周血IL-12和NK细胞的变化在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转归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维春;张克昌;周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喉癌患者术后复发情况.探讨影响其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收集2003-2007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初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复发与生存率的关系,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205例喉癌患者,总复发率为23.4%(48/205).经log-rank检验发现复发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无复发者(x2=85.95,P<0.001),术后复发时间自术后3~38个月不等,中位复发时间为1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分型、甲状软骨受侵、手术切缘组间术后复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外科切缘是喉癌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手术切缘是影响喉癌惠者术后复发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喉癌术后复发时间多发生于术后3年内.因喉癌术后复发显著降低患者生存率,提示了尽可能获得喉癌外科手术切缘阴性以及术后3年密切随访以便尽早处理复发灶的重要性.
作者:卢仲明;张思毅;宋新汉;陈良嗣;罗小宁;陈少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心肌I/R模型,将56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7组:假手术组、心肌I/R组、溶剂(1%CMC-Na)对照组、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黄连解毒汤中剂量组、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复方丹参组,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24 h后,复制大鼠心肌I/R损伤模型(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40min).观察再灌注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发生率和死亡率;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再灌注40min后,实验组较I/R组VT及VF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降低(P<0.01);实验组L/R组的SOD活力提高(P<0.05),而MDA生成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心肌I/R可导致缺血心肌进一步损伤,黄连解毒汤具有抗大鼠I/R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抑制I/R氧自由基的产生有关.
作者:付晓春;陈建军;王舰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30、60、120μg/mL)的丙泊酚处理HepG2细胞,分为P30、P60组及P120组,同时设对照组及溶剂脂肪乳组.48 h后,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的凋亡;流式仪检测HepG2细胞周期.结果:TUNEL法显示各组HepG2细胞凋亡率(AI)为:对照组(1.80±0.23)%;脂肪乳组(1.90±0.20)%;P30组(2.02±0.31)%;P60组(2.10±0.28)%;P120组(2.30±0.36)%.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AI无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图显示各组HepG2细胞的AI为:对照组0.22%,脂肪乳组0.61%,P30组2.15%,P60组2.12%,P120组1.91%.与对照组比较,P30、P60、P120组及脂肪乳组的细胞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图示:P30、P60、P120组及脂肪乳组细胞在G1、G2/M、S期的分布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0~120 μg/mL的丙泊酚对HepG2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无影响.
作者:周桥灵;古妙宁;杨承祥;梁桦;刘洪珍;王汉兵;刘毅;赖晓红;陈姝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调查研究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和利培酮组,每组38例,观察8周.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价临床疗效和社会功能,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共72例患者完成随访,帕利哌酮组35例,利培酮组37例.治疗4周末帕利哌酮组PANSS各项减分率更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时两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帕利哌酮组治疗有效率为82.9%.利培酮组治疗有效率为86.5%,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时两组PSP值有不同程度提高,帕利哌酮组提高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无明显差异,但起效快,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社会功能.
作者:周怀忠;王朔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研究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G-AECA)与IgA肾病蛋白尿、血尿的关系.方法:69例IgA肾病患者,根据病理类型分为4组,分析每组患者血清IgG-AECA的表达变化;将69例患者分为IgG-AECA阳性组、阴性组,分析两组蛋白尿、血尿的差异;将IgG-AECA阳性患者根据其滴度不同分组,分析IgG-AECA滴度与蛋白尿、血尿的关系.结果:在系膜增生型、局灶增生型、局灶增生硬化型和硬化型IgA肾病中,系膜增生型、局灶增生型患者血清IgG-AECA阳性率高(P<0.05);IgG-AECA阳性导致IgA肾病患者蛋白尿显著增加(P<0.05),IgG-AECA与患者血尿无明显相关性(P>0.05);IgG-AECA的滴度与IgA肾病患者蛋白尿、血尿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IgG-AECA在系膜增生型、局灶增生型IgA肾病中高表达,并且可导致患者尿蛋白增加.
作者:翟英;李向东;李毅;赵明;沈海燕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观察L-肉碱联合维生素E和C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的疗效.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男性科门诊就诊的240例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维生素E和C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肉碱治疗,两组均治疗16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柬后复诊检查.观察指标包括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PR)总数,PR级精子比例和精子活率及配偶妊娠情况.结果:治疗组精液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50.9%,女方妊娠5例;对照组精液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23.3%,女方妊娠2例,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b)级精子比例、PR总数和精子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肉碱联合维生素E和C治疗少弱精子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钟安;唐立新;汤乐;郑厚斌;刘晃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出院后电话随访对泌尿造口患者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58例行全膀胱切除泌尿造口患者在术后1、3、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对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正确的护理指导,分析总结患者的护理需求.结果:术后1个月内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较差,3个月内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非常需要得到专业人员指导.结论:电话随访有利于提高泌尿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预防和减轻造口并发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作者:高微微;谢玲女;钱小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索参麦注射液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为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综合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与治疗后28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系统指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出血情况.结果:同组治疗前后PT、APTT和FIB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凝血指标差值分别为(1.3±0.4)s,(4.1±0.6)s,(-0.1±0.1)g/L,而治疗组治疗前后各凝血指标差值分别为(3.4±0.7)s,(7.3±1.0)s,(-0.4±0.1)g/L,两组差值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作者:郑明华;施可庆;张春红;林贤丰;刘文悦;陈永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吗啡镇痛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大鼠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重量在180~220 g的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预防性镇痛组(P组)和常规镇痛组(N组).M组、P组和N组采用CCI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P组在术前1 d至手术后9 d使用加巴喷丁联合吗啡镇痛,N组在手术当日至手术后第9天加巴喷丁联合吗啡镇痛,S组和M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手术后第3、5、7、9天测定各组50%机械刺激缩足阈值,手术后第10天采用免疫组化测定脊髓GFAP表达.结果:与M组相比,P组和N组50%缩足阈值升高,同时脊髓背角GFAP表达降低(M组:0.623 7±0.049 03,P组:0.461 6±0.038 90,N组:0.521 5±0.026 91).结论:加巴喷丁联合吗啡可以减轻CCI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脊髓背角GFAP的表达.
作者:刘红;万朝权;田可耘;梅莉;崔灿;张晓晨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诱骗受体-3(decoy receptor 3,DcR3)和Caveolin-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两者与肝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4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DcR3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观察两者与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DcR3和Caveolin-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和7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7.5%、37.5%).有HBsAg阳性及肿瘤直径大于5 cm的肝癌组织中DcR3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HBsAg阴性及肿瘤直径小于5 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veolin-1在肝癌高、中分化组的表达率明显低于低分化组(P<0.01).结论:DcR3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并在肝癌组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作者:崔敏;郭玉芝;胡晓燕;周志伟;许文 刊期: 201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