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安眠药中毒的治疗护理体会

俞铭儿;扬爱华;孙晔

关键词:
摘要: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联合应用,利用透析与吸附两种不同的治疗原理,达到快速清除血液中安眠药,疗效迅速,抢救成功率高.我院自1999年10月~2003年7月共抢救安眠药中毒1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华中西医杂志相关文献
  • 孕妇妊娠中期血铅水平对分娩、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中期铅负荷对孕妇分娩、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68例配对孕产妇及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其孕中期、产时脐带及新生儿静脉血铅水平,同时比较不同分娩方式的血铅水平,采用儿童神经行为发育量表(NABA),对出生24~36h新生儿进行评价,并与其母孕中期、脐带血铅水平进行相关分析,以孕中期母血铅P25(0.28μmol/L)、P50(0.32μmol/L)、P75(0.38μmol/L)为分界点;分为相对高低铅组,对其神经行为发育进行比较.结果剖宫产者血铅水平显著高于顺产者;母孕中期血铅值与新生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脉张力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392,-0.163,-0.211,-0.402,P<0.05);脐血铅值与行为能力及总分显著负相关(r=-0.134,-0.298,P<0.05);在分界点0.32μmol/L时,两组的总分评分开始出现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铅负荷影响孕妇分娩;孕中期的低血铅暴露(0.32μmol/L),对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罗志莲;刘建平;刘建安;李凤芝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腹腔镜辅助下直乙结肠切除术13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直乙结肠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分析13例腹腔镜辅助下直乙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乙状结肠腺瘤切除历时130~155min.直乙结肠癌切除历时200~315min,平均255min.术中出血65~310ml,平均160ml.术后住院时间11~18天,术后全部病例随访,无吻合口狭窄,11例癌症患者至今无肿瘤复发.结论直乙结肠良性肿瘤是本术式的适应证,Duke's A期与B期的病人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切除术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伍冀湘;梁杰雄;邵天松;邱立新;张树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盐酸布比卡因的镇痛时间与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盐酸布比卡因(bupivacaine)是酰胺类局麻药,镇痛效果明显,其作用强度约为利多卡因的4倍,普鲁卡因的8倍,因此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麻药[1].本文通过观察120例外科手术患者对盐酸布比卡因的镇痛持续时间,以及患者血压变化、肌肉震颤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作者:任庆维;吴自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万年县1998~2002年中小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分析

    目的为了掌握万年县中小学生常见病的发病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学校卫生工作提供指导原则,并为制订学生常见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原则,按卫生部<学校卫生监督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学生常见病的总患病率有下降趋势,其中蛔虫症、沙眼等下降明显(P<0.05);视力低下的患病率则有上升的趋势;贫血、营养不良等有所下降;肥胖症有上升趋势;龋齿率上升.结论今后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学生常见病的发病率,以保障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作者:王址炎;张爱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Colles骨折合并舟骨月骨分离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0例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的患者,采用适当地延长对抗牵引时间和闭合手法复位.整复后以中立位、轻度背伸位固定治疗.结果经6~18个月的随访,40例患者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根据腕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定,优23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达87.5%.结论舟月骨分离是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治疗首先要力争使骨折复位.纠正腕关节的动力性不稳定,同时要恢复舟月骨间的正常解剖关系.传统的掌屈尺偏位固定,不利于改善腕关节不稳定状态.

    作者:杜立水;朱贻玲;李金亭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老年静脉穿刺与护士心理素质关系探讨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静脉输液成了人们生病后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静脉穿刺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影响着老年人对静脉穿刺接受程度的一种心理反应,为确保穿刺一次成功,除要狠抓技术操作外,还要提高护士自身心理素质.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作者:郝兵;张军伟;张金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护理心理学从80年代以来,在临床上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因护士的情绪引发差错的发生率占60%~70%.下面从心理角度讨论关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常见的负性心理及对策.

    作者:窦士香;李佑西;王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疼痛280例

    慢性盆腔疼痛为妇女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其中又以慢性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盆腔粘连等为常见病因.我院妇科门诊近3年来对慢性盆腔疼痛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苗智莹;梁玉莲;张云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β-七叶皂甙钠与甘露醇合用治疗急性脑卒中120例疗效观察

    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急性脑卒中病人120例,选β-七叶皂甙钠与甘露醇合用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思振;孔秀梅;李晶;朱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发展概况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回顾关节疾病治疗的历史,可以给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作为骨科医生,在外科治疗关节疾病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也走了不少弯路.当时我们为什么去这样做?我们为什么摒弃了一些优秀的方法?我们为什么采纳了一些并不理想的治疗措施?无疑,外科医生的努力使外科得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路奎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复方丹参滴丸与阿斯匹林在TIA中的应用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进行复方丹参滴丸抗血小板聚集的实验研究及其对TIA的预防作用的临床观察,并与阿斯匹林对比.方法将120例TIA病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和阿斯匹林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其初步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比浊法多诱导剂检测两组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功能.结果 (1)比较TIA的再发生率、脑缺血卒中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副作用方面,阿斯匹林的副作用较复方丹参滴丸大,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2)复方丹参滴丸组对AA、ADP、EPI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与阿斯匹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证明了复方丹参滴丸在TIA的预防治疗中与阿斯匹林有同样的作用,并且无明显副作用,口服依从性好,较阿斯匹林优(P<0.05).(2)初步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有肯定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尤其是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更明显.考虑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与阿斯匹林相同.

    作者:范卫明;王洪新;许春胜;陈金波;苏长海;李爱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普罗帕酮静脉注射转复初发和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可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持续性(慢性)心房颤动.初次发作时间48h~7d为初发房颤,初次发作的房颤在48h内可自行复律者称为急性房颤[1].笔者学习了胡大一[2]、陈国伟[3]等有关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报道后深受启发,经临床验证,普罗帕酮反复静脉注射,转复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非常有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增泮;刘平;郭晓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肝炎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78例临床分析

    近10年来我国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但病毒性肝炎仍高居不下.为了了解本院住院患者肝炎肝硬化并医院感染患病率的变化,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率和死亡率,我们对2001年5月~2002年12月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墨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骨盆骨折合并严重骶髂关节脱位3例

    我院于1995年2月~2002年10月收治3例骨盆骨折合并严重骶髂关节脱位,伤侧肢体短缩较为严重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俊成;惠卫平;刘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加用岩舒注射液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由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化疗的毒副反应都会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疗效,降低生存率.我科在化疗同时加用中药制剂岩舒注射液治疗83例患者,取得了增效减毒、提高生存质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飞月;陈颖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阿拉尔市南口镇中小学生蛔虫感染调查分析

    为了解本镇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及发病趋势.以感染率为指标调查和分析了1996~1998年,中、小学生蛔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为:在校生4769例,其中4149例接受检查,受检率为87.0%,检出蛔虫感染408例,检出率为9.83%.证实我区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蛔虫感染低发地区.

    作者:王进成;罗艳;满文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色病(hemochromatosis)1例报告

    1 病历摘要患者,女,62岁.因乏力,肝区隐痛,面部色素沉着3年来诊.约十几岁起,夏季暴露部位皮肤较常人易黑,冬季恢复.其母亲和儿子均有此病史.闭经14年.2000年9月始觉乏力,右季肋部隐痛,右前额部先出现一小块皮肤色素沉着,渐蔓延全颜面部为青铜色,几经医大附院、市级医院检查,轻度转氨酶增高,病毒性肝炎检测为阴性,B超、CT疑为脂肪肝,诊断未明确,一般性治疗,病情无好转,遂就诊本院.

    作者:杨尚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胆囊癌及胆囊腺瘤中p53基因蛋白的检测

    目的探讨胆囊癌及胆囊腺瘤中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以及与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36例胆囊癌和23例胆囊腺瘤标本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胆囊癌中有19例p53蛋白阳性,阳性率为52.78%.胆囊腺瘤中有5例阳性,阳性率为21.74%.结论 p53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p53基因突变及表达发生在胆囊癌的早期阶段并在胆囊腺瘤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梁喜林;尹继云;赵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三联疗法治疗乙肝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乙肝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针对乙肝感染病人的病理状态--免疫耐受状态,采用先打破免疫耐受状态后,诱导产生抗病毒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治疗组具体联合方法为大剂量乙肝疫苗(30μg)每月1次肌肉或皮下注射,联合口服潘生丁75mg/d及大黄等中草药泡茶服,连用6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不用药或采用一般护肝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DNA,HBeAg转阴率差异有显著性,近期有效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三联疗法有抗乙肝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对乙肝感染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价格便宜,方便易行,是一种特别适应农村乙肝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作者:傅小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保护心脏与合理用药

    保护心脏旨在减少危险因素,控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再发率.其贯穿于冠心病始未,离不开用药物维护冠状动脉和心肌的正常功能以及结构完整性.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冠心病的三大基础因素,禁吸烟、降血压、降胆固醇治疗可有效地保护心脏.

    作者:李佑西;窦士香;胡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华中西医杂志

中华中西医杂志

主管:国际激光医学交流培训中心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