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前后肺静脉形态结构CT成像改变的临床研究

林明宽;刘浩;伍伟锋;朱立光;王炎;唐梅艳;杨仁贵;张棠;李希

关键词:心房颤动, CT, 肺静脉, 环肺静脉电隔离
摘要: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A)前后肺静脉的形态学变化.方法:房颤患者共28例,行CPVA术(6.5 ± 3.9)个月后进行随访,根据术后有无复发分为成功组(22例)和复发组(6例).应用64排螺旋CT测量CPVA术前、后肺静脉口的径线、截面积、左心房容积,研究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的形态学特点并与术前做对比分析.结果:成功组术后左心房容积、左上肺静脉口大径、右上肺静脉口大径、右上肺静脉口小径、右下肺静脉口大径、右下肺静脉口小径、4个肺静脉口截面积较术前缩小(P<0.05).复发组术后仅见右下肺静脉口大径、左下肺静脉口及右下肺静脉口面积较术前减少(P<0.05).CPVA术后肺静脉的大径及小径狭窄率小于50%者分别为61.6%及56.3%;狭窄率50% ~ 70%者分别为3.6%和5.4%.结论:(1)CPVA成功后可逆转房颤患者的肺静脉和左心房重构,而复发组未出现明显逆重构.(2)CPVA术后可引起部分患者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气管切开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影响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早期气管切开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均从初检索至2010年6月.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国内外关于早期气管切开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6篇文献入选,合并结果显示早期气管切开不能降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RR 0.87,95%CI(0.59,1.30)]、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率[RR 0.89,95%CI(0.68,1.17)]和机械通气时间[WMD -4.49,95%CI(-11.64,1.7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早期气管切开并不能给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带来益处,但尚需更多设计完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作者:李志强;张印纲;邱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TCI-喉罩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比较

    目的:评价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不同剂量瑞芬太尼TCI-喉罩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Ⅲ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病3级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A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 ng/mL、B组2 ng/mL和C组3 ng/mL.麻醉诱导后,3组均以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 ~ 50.术毕调整瑞芬太尼浓度至各组设定的血浆浓度,连续监测患者ECGⅡ、SpO2和IBP,记录患者术前(T0)、术毕即刻(T1)、拔管前(T2)、拔管后即刻(T3)和拔管后2 min(T4)5个时间点HR、IBP、SpO2,同时观察和记录拔罩后7 min内患者有无呼吸抑制和大Ramesay镇静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T2、T3和T4时HR和IBP明显较低,血流动力学较为安全稳定,与术前基础值相比波动幅度小于20%,SBP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14%和12%,DBP为9%和8%(P<0.05),B、C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中C组Ramesay评分和呼吸抑制发生率(23.4%)高(P<0.05),A、B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浓度2 ng/mL瑞芬太尼TCI-喉罩既可有效预防高血压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拔管反应,又不至使患者过度镇静,降低了高血压患者拔管风险.

    作者:艾青;胡毅平;张兆平;胡春晓;李筱;黄东晓;顾美蓉;杨勇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发热的探讨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心前区疼痛1月,腹透液混浊半天,于2009年9月9日入我科住院.患者1月前因心前区疼痛不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提示急性心肌梗死,转入ICU治疗.既往糖尿病10余年,慢性肾功能衰竭3年,高血压病3年,冠心病2年.入院后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急性支气管炎,胸腔积液(双侧),结肠溃疡并出血.给予如下治疗:多次床边血液滤过,并于10 d前行腹膜透析置管术,3 d前开始腹膜透析治疗;双侧胸腔CVP管引流;凝血酶灌肠;先后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肟等抗感染治疗4周.半天前,患者出现腹透液混浊,转入我科住院治疗.目前患者食欲较差,无咳嗽、咳痰,无憋气,保留导尿,尿量400 ~ 500 mL/24 h,大便10余次/d,5 ~ 10 mL/次,黄色稀便,近3 d,双侧胸腔引流量约500 ~ 600 mL/ d,胸水呈透明、淡黄色.入院查体:T 36.9℃, P 84次/min, R 18次/min, BP 125/55 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肺底呼吸音低,心率84次/min,律齐,腹软,无明显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崔永军;万美燕;邹作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异丙酚在第三丁基过氧化氢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第三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HUVECs分为对照组、异丙酚组、t-BHP组、异丙酚预处理 + t-BHP组,给予相应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p38 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RT-PCR检测iNOS、eNOS表达.结果:t-BHP处理后,能显著诱导p38 MAPK磷酸化,激活iNOS、eNOS表达,而异丙酚预处理后能减轻这些变化.结论:异丙酚通过抑制p38 MAPK,减少iNOS、eNOS表达,减轻氧化应激从而起到保护HUVECs的作用.

    作者:王乃田;肖华平;肖金仿;古妙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氧化应激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氧化应激改变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29例(A组)和健康对照者31例(B组),分离各组样本外周血淋巴细胞,检测淋巴细胞内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作外周血淋巴细胞涂片,先以活性氧荧光染液处理涂片,观察荧光强度,继以糖原染色(PAS)计算外周血淋巴细胞阳性率;体外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并检测其增殖活性.结果:A组淋巴细胞GSSH/GSH为1.69 ± 0.73,B组为1.14 ± 0.6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淋巴细胞PAS阳性率为(31 ± 9)%,B组为(25 ± 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PHA刺激下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A组为0.61 ± 0.21,B组0.37 ± 0.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SSH/GSH比值增高和PAS阳性率较高与细胞内氧化应激有关;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间接反映淋巴细胞的转化活性.

    作者:朱秀坤;曾令奋;陈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08例消化道症状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变可以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引起甲亢心等多器官损害[1-2].典型甲亢患者常出现突眼征、甲状腺肿、高代谢综合征等表现,对于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或主要临床表现的不典型甲亢则常发生误诊和延误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08例以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或首发症状,并诊断为甲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加强对不典型甲亢的认识.

    作者:袁益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血液透析灌流治疗尿毒症脑病的疗效

    目的:评价血液透析灌流治疗尿毒症脑病的疗效.方法:将42例尿毒症患者分为血液透析灌流组(HP组)和血液透析组(HD组),观察治疗效果,同时检测治疗前后SCr、BUN、iPTH和β2MG的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HP组尿毒症脑病缓解95.2%,不缓解4.8%,治疗前后SCr、BUN、iPTH和β2MG显著下降(P﹤0.01);HD组尿毒症脑病缓解47.6%,不缓解52.4%,治疗前后SCr、BUN显著下降(P﹤0.01),而iPTH、β2M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灌流能有效清除iPTH、β2MG,治疗尿毒症脑病效果显著.

    作者:张敏;罗春明;潘丽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会阴部带状疱疹合并排尿排便困难1例

    患者男,20岁.因右侧臀部及会阴部疼痛2 d,出现红斑、水疱1 d就诊.2 d前右侧臀部及会阴部出现烧灼感及针刺样疼痛,随后右侧臀裂部及会阴、阴囊、阴茎皮肤出现红斑、集簇性水疱.3 h前出现排尿、排便困难,表现为排尿排便费力,等待时间长,但能自主排出大小便,下腹无明显胀痛.患者发病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既往身体健康,无膀胱炎、前列腺炎及便秘等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作者:张永强;汤予锋;尹继平;魏启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儿童患者中的EB 病毒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EB病毒(EBV)在儿童患者中的流行趋势和季节流行特点.方法:2005-2009年,对医院儿科住院患者取咽拭子,检测咽拭子中EBV-DN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检测患儿13 429例,阳性例数为2 003例,总感染率为14.9%;从2005年至2009年,儿童患者的EBV感染率由21.3%下降到12.2%,呈下降趋势;(2)按月统计,4月和10月EBV在儿童患者的感染率高,7月和8月感染率低;(3)EBV在男女儿童患者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3岁、4 ~ 6岁、7 ~ 9岁、10 ~ 15岁四个年龄组中,4 ~ 6岁年龄组EBV感染率高,但≤3岁年龄组感染人数多,占总感染人数的67.3%,感染的病症主要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9.4%.结论:EBV在武汉地区儿童患者的感染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为儿童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流行呈季节变化,4月和10月感染率较高,7月和8月感染率较低,主要以3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

    作者:胡兴文;王维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β-catenin 与cyclin D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其他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β-catenin、cyclin D1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与ER、PR、HER-2表达及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980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外科手术切除标本110例,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的β-catenin、cyclin D1、ER、PR、HER-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相互关系及与肿瘤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10例乳腺癌标本中,61.82%癌组织β-catenin正常表达,38.18%异位表达;60%呈cyclin D1 过度表达.乳腺癌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cyclinD1过度表达有显著的正相关性.β-catenin 的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正相关,与ER、PR的表达负相关,而与Her-2表达无相关.cyclin D1的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正相关,与ER、PR的表达负相关,而与Her-2表达无相关.结论:β-catenin 的异常表达激活cyclin D1 的过度表达,引起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在乳腺癌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可成为临床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吴珏堃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犬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再灌注损伤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正常犬行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变化,为在急救时临时阻断腹主动脉控制出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犬麻醉后气管插管.自制体外腹主动脉阻断装置将腹主动脉远段向脊椎椎体挤压至血流完全阻断,阻断时间30 min.分别于腹主动脉阻断前、阻断后30 min及开放阻断后即刻、开放阻断后30、120、240 min各时间点由前肢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动脉开放即刻、30、120 min血清SOD活力下降,与阻断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开放30、120 min血清MDA值升高,与阻断前基础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犬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30 min,动脉开放后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局限在短时间可恢复的程度.

    作者:武钢;肖利民;杨庆永;鲍光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成年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作用.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眶内距视神经根部2 mm处用Yasargil动脉瘤夹夹持左侧视神经30 s,术后5 d在大鼠左侧上丘注射荧光金标记RGCs.将大鼠随机分为Rg1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根据不同存活时间将每组动物再分为伤后第7、14和21天3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另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于相应存活时间点处死各组动物,取出各组大鼠左侧视网膜平铺后计数存活RGCs并计算出RGCs的平均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GCs平均密度为2 268 ± 100/mm2.视神经挤压伤后RGCs急剧减少,伤后第7、14 和21天分别减少至1 301 ± 105/mm2、760 ± /60 mm2和648 ± 65/mm2.Rg1治疗组存活RGCs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伤后第7、14和21天分别为1 748 ± 98/mm2、1 030 ± 68/mm2和840 ± 71/mm2(P<0.05).结论:Rg1在视神经挤压伤后对RGCs具有显著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方庆;陆卫华;赵智刚;程青;邬明;刘非凡;李小平;杨剑虹;唐忠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PD-L1和PD-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D-L1和PD-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7例NSCLC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SCLC中PD-L1和PD-1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D-L1在癌细胞及癌间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93%(23/47)和61.70%(29/47),两者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PD-1 蛋白主要定位在癌间质淋巴细胞,PD-1 + 淋巴细胞数量与PD-L1蛋白在癌细胞及癌间质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D-L1与NSCLC分期、淋巴结转移、PD-1阳性淋巴细胞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马薇;罗殿中;陈源;党裔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食管入口巨大息肉2例

    患者女,58岁,因咳嗽、恶心时口中吐出大块肿物2年于2009年4月入院.患者2年前咳嗽时发现口内有肉状物吐出,吞咽后消失,未予诊治,症状反复发作,肿物逐渐增大,可将肿物拉出口外.查体:一般情况可,咽喉部检查未见异常.患者用力咳嗽后可见蚯蚓状肿物到达口内并可拉出口外.肿物光滑,如黏膜色泽,上有血管附着.诊断:食管息肉.于全麻下行食管镜检查发现肿物,以异物钳将息肉拉出口腔,以4号线将肿物固定于口角,再次导入食管镜发现粗细基本均匀,蒂部位于食管入口右下壁,以微波探头在肿物蒂部烧灼、切断,将肿物取出,见息肉呈粉红色,光滑,粗细均匀,长约16 m.术后给予抗感染等治疗,术后6 d出院.病理报告为:食管息肉.

    作者:宋任东;林拥军;肖跃华;李爱君;杨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应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15例

    目的:探讨应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顽固性血精患者15例,平均年龄(44 ± 5.6)岁,均行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3 ~ 6个月仍多次复发.术前均行经直肠B超检查、精囊CT扫描,提示精囊结石10例,临床诊断慢性精囊炎5例,慢性精囊炎合并精囊结石10例.采用F6/7.5硬性输尿管镜作为精囊镜,通过尿道经射精管开口插入精囊腔,在直视下观察精囊.灌注左氧氟沙星溶液,若有结石则采用钬激光碎石.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 ± 10)min,平均住院时间5 d,随访3 ~ 12个月,1个月后均未再次出现血精.3例术后出现射精疼痛,给予口服抗感染药物,自行缓解.2例术后1周出现附睾炎症状,给予抗感染治疗1周后治愈.无一例出现逆行射精、直肠损伤并发症.结论:应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操作简单,适用于有条件的医院开展.

    作者:石涛;高艳;张小平;张大虎;郭永莲;陈怀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丝内膜下循径技术在逆向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引导丝内膜下循径(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在逆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16例既往曾在外院和我院常规正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的患者,本次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PCI;术中逆行导丝或正向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部位且走行于血管内膜下时,利用正向或逆向导丝送入球囊扩张血管内膜下腔隙,以便对侧导丝能够进入扩大的内膜下腔隙,进而控制导丝经过闭塞段内膜下腔隙进入闭塞病变近段或远段血管真腔,随后完成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总结逆行导丝技术及经验,16例尝试CART技术的病例中15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未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根据CTO病变影像学特征,适时合理的采取CART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刘映峰;庄丛明;何维娟;缪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P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垂体腺瘤组织中OPN和MMP-2的表达,并对二者表达与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OPN、MMP-2在垂体腺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3% (53/80)和55.0% (44/80),OPN、MMP-2的表达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与非侵袭腺瘤组、复发组及非复发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二者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26,P<0.01).结论:OPN与MMP-2在垂体腺瘤中高表达与肿瘤侵性生长及复发相关,且两者在肿瘤侵袭性改变中可能起协同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望更客观评价垂体腺瘤的侵袭性.

    作者:于烽;苏国军;俞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静点盐酸氨溴索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顽固性痰鸣音的疗效

    目的:探讨静点盐酸氨溴索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顽固性痰鸣音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支气管肺炎顽固性痰鸣音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抗病毒及对症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点盐酸氨溴索 10 mg/(kg·d),静点,1次/d.结果:观察组顽固性痰鸣音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46/50),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点盐酸氨溴索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顽固性痰鸣音的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伟娟;徐晓宏;李冬梅;崔秀娟;范秀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盐酸洛拉曲克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目的: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盐酸洛拉曲克为模型药物,优化实验条件,制备较为理想的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特性及体外抑瘤效应.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负载洛拉曲克的壳聚糖纳米粒(NLTX-CS NPs),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大小及分布,在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中对NLTX-CS NPs进行体外缓释研究,通过MTT法测定NLTX-CS NPs对鼻咽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结果:壳聚糖/盐酸洛拉曲克的质量比为6∶1的载药纳米粒为类圆形,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232 nm,载药率为(19.17 ± 0.35)%,包封率为(63.56 ± 0.25)%,体外对CNE-1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结论:NLTX-CS NPs制备工艺简单,在体外显示了其较好的缓释性能,可以弥补盐酸洛拉曲克在体内半衰期较短的缺点.

    作者:李晶;汪森明;胡丽娟;胡喜钢;曹漫明;张积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RAEB 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DDP10异常表达的研究

    目的:检测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RAEB)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二肽基肽酶10(DDP10) mRNA的转录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急性髓性白血病及RAEB型MDS患者外周血细胞DDP10 mRNA的表达量;采集RAEB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并随访其生存时间资料,分析两者与DDP10表达的相关性.结果:RAEB患者外周血DDP10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初诊白血病患者(P<0.05),正常对照组与白血病患者之间DDP10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RAEB患者总生存时间及外周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DDP10表达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DDP10在RAEB型MDS患者外周血中的异常高表达,提示DDP10是RAEB的一个特异性标志,但其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及生存时间无关.

    作者:钟立业;耿素霞;杜欣;郑海涛;吴穗晶;李扬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