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绝经后阴道奇痒1例

黄海林

关键词:绝经后, 阴道瘙痒, 阴道冲洗, 医院就诊, 门诊就诊, 口服药物, 患者, 保洁员, 治疗, 止痒, 衣物, 夜间, 痛苦, 史记, 人体, 道奇
摘要:患者女,59岁,医院保洁员.绝经8年,爱人体健,既往无特殊病史记载.因阴道瘙痒2年,于2010年3月4日来门诊就诊.患者诉近2年来感阴道奇痒,以夜间为甚,以致不能入睡,每晚以衣物压迫止痒,一夜也只能勉强入睡2 ~ 3 h,白天可缓解.曾在多家医院就诊,给予口服药物、阴道冲洗加上药等治疗无效,非常痛苦.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536例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改善生存质量.方法:对行肺切除术的53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随访5年以上的生存率.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的预后,与其组织学类型和临床病理分期为相关.结论:本文资料分析结果提示鳞癌的5年生存率高为39.9%,腺癌次之为30.7%,扩大手术指征是在不得已情况下,减轻癌瘤负荷,使其他综合治疗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作者:周超;倪国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血清tPSA、fPSA和f/tPSA 在前列腺癌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中的诊断作用评价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血清总PSA(tPSA)、游离PSA(fPSA)和游离PSA/总PSA比值(f/tPSA)水平变化,以评价其在前列腺癌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可疑冠心病男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1),3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组2).测定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前、后24 h和30 d时的tPSA,fPSA和 f/tPSA值.结果:组1 tPSA、fPSA和 f/tPSA值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2术后24 h tPSA、fPSA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f/t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0 d tPSA、fPSA和 f/tPS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置入术可引起tPSA、fPSA值明显升高,到术后30 d时恢复正常范围.tPSA、fPSA值不能用于冠状动脉置入术后30 d内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李育斌;高兴成;黄伟佳;张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不同照射频率的窄谱UVB治疗慢性斑状银屑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照射频率的窄谱UVB(NB-UVB)治疗慢性斑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接受3次/周的NB-UVB光疗,另一组则接受5次/周的NB-UVB光疗,用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来评价疗效.结果:在相当的治疗次数及UVB累积剂量下,3次/周光疗组的治愈效果与5次/周光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44),但是在治疗后PASI值上,3次/周光疗组要明显小于5次/周光疗组(P<0.01);在治疗时间上,5次/周光疗组要明显短于3次/周光疗组(P<0.01).结论:推荐使用每周3次的NB-UVB照射频率,但是,患者若没有足够的治疗时间,可以考虑每周5次的治疗频率.

    作者:章承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血清sCD163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单核巨噬细胞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T2DM患者,其中T2DM伴大血管病变者53例(大血管病变组)、T2DM无大血管病变者39例(单纯糖尿病组).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受检者血清sCD163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大血管病变组血清sCD163、hs-CRP水平及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均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 (P<0.05);血清sCD163水平与hs-CRP浓度、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41,r=0.793,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D163水平是影响T2DM患者IMT值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CD163水平与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和随访指标.

    作者:陈秀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氧化应激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氧化应激改变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29例(A组)和健康对照者31例(B组),分离各组样本外周血淋巴细胞,检测淋巴细胞内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作外周血淋巴细胞涂片,先以活性氧荧光染液处理涂片,观察荧光强度,继以糖原染色(PAS)计算外周血淋巴细胞阳性率;体外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并检测其增殖活性.结果:A组淋巴细胞GSSH/GSH为1.69 ± 0.73,B组为1.14 ± 0.6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淋巴细胞PAS阳性率为(31 ± 9)%,B组为(25 ± 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PHA刺激下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A组为0.61 ± 0.21,B组0.37 ± 0.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SSH/GSH比值增高和PAS阳性率较高与细胞内氧化应激有关;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间接反映淋巴细胞的转化活性.

    作者:朱秀坤;曾令奋;陈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 或) 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20世纪80年代,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应用给GERD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随着PPI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发现部分患者经PPI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或不能彻底缓解,难治性GERD因此而生.目前对于难治性GERD缺乏统一的认识,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除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外,还存在对于难治性GERD含义的理解不统一、功能性烧心的定位以及患者依从性等问题;而对于该病的治疗各学者也有着不同的认识,综述如下.

    作者:王高峰;朱生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儿童患者中的EB 病毒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EB病毒(EBV)在儿童患者中的流行趋势和季节流行特点.方法:2005-2009年,对医院儿科住院患者取咽拭子,检测咽拭子中EBV-DN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检测患儿13 429例,阳性例数为2 003例,总感染率为14.9%;从2005年至2009年,儿童患者的EBV感染率由21.3%下降到12.2%,呈下降趋势;(2)按月统计,4月和10月EBV在儿童患者的感染率高,7月和8月感染率低;(3)EBV在男女儿童患者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3岁、4 ~ 6岁、7 ~ 9岁、10 ~ 15岁四个年龄组中,4 ~ 6岁年龄组EBV感染率高,但≤3岁年龄组感染人数多,占总感染人数的67.3%,感染的病症主要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9.4%.结论:EBV在武汉地区儿童患者的感染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为儿童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流行呈季节变化,4月和10月感染率较高,7月和8月感染率较低,主要以3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

    作者:胡兴文;王维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沙利度胺联合佳支持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沙利度胺联合佳支持治疗和佳支持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重变化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价沙利度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每日睡前口服沙利度胺1次,剂量l50 mg,同时接受佳支持治疗.对照组23例接受佳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体重增加情况及KPS评分.治疗后2个月评价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个月体重增加、KPS评分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口干,嗜睡,便秘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增加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体重及改善其KPS评分,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陈声池;邹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压力-容积曲线指导个体化保护性单肺通气在开胸术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动态压力-容积曲线设定全身麻醉单肺通气时个体化的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方法:42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常规双肺通气30 min后(T0)行单肺通气,按照患者单肺通气即刻动态压力-容积曲线低位拐点对应的压力(PLIP) + 0.196 kPa设定PEEP值,依次按照100%、80%、60%高位拐点对应的容量(VUIP)设定潮气量,分别通气30 min(T1、T2、T3).记录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参数,并采集动脉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T1、T2、T3的PEEP值均为(0.64 ± 0.13)kPa,潮气量分别为(10.1 ± 1.2)mL/kg、(7.2 ± 1.1)mL/kg、(5.6 ± 0.7)mL/kg,与T1相比,T2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分流率降低;动脉氧分压、胸肺顺应性增加;T3的平均动脉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动态压力-容积曲线,80% VUIP联合PLIP +0.196 kPa水平的PEEP有助于改善单肺通气氧合,降低分流,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

    作者:司建洛;苏跃;宋绍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腰椎磁共振弥散成像的佳b值探讨

    目的:探讨腰椎磁共振弥散成像的佳b值.方法:在不同b值(100、250、500、1 000 s/mm2)下,对腰椎弥散成像所得到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ADC)值、信噪比(SNR)、质量指数(IQ)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b值从100逐步增大到500 s/mm2,腰椎mADC值逐渐减小,SNR 和QI 逐渐下降;腰椎mADC值,SNR,QI 变化显著(P<0.05).b值1 000 s/mm2时,椎体的信号衰减较为明显,腰椎图像肉眼难于观察.结论:在本机型和软硬件配置条件下,腰椎弥散成像b值为500 s/mm2时较为妥当.

    作者:赵应满;陈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与癫痫、难治性癫痫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容易误诊为癫痫的儿童非癫痫性发作的特点、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完善病史、干预发作、家庭录像、视频脑电图、采用2001年ILAE癫痫发作分类等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间12例院外诊断癫痫、难治性癫痫儿童的病情重新评估.结果:排除头痛性癫痫而诊断偏头痛3例,心因性发作2例,睡眠障碍1例,癫痫同患睡眠障碍1例,非癫痫性发作3例,抽动症2例.影响诊断的因素为发作间期异常脑电图和既往惊厥病史.停用抗癫痫药物9例,减药1例,阻止上药2例.给予相应诊疗后家长及年长儿心理负担明显减轻.结论:完善病史、干预发作、家庭录像、视频脑电图等方法对鉴别儿童非癫痫性发作有效.应重视新的癫痫发作类型分类.

    作者:李树华;庞保东;曹丽华;刘寅;董琰;吴家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食管入口巨大息肉2例

    患者女,58岁,因咳嗽、恶心时口中吐出大块肿物2年于2009年4月入院.患者2年前咳嗽时发现口内有肉状物吐出,吞咽后消失,未予诊治,症状反复发作,肿物逐渐增大,可将肿物拉出口外.查体:一般情况可,咽喉部检查未见异常.患者用力咳嗽后可见蚯蚓状肿物到达口内并可拉出口外.肿物光滑,如黏膜色泽,上有血管附着.诊断:食管息肉.于全麻下行食管镜检查发现肿物,以异物钳将息肉拉出口腔,以4号线将肿物固定于口角,再次导入食管镜发现粗细基本均匀,蒂部位于食管入口右下壁,以微波探头在肿物蒂部烧灼、切断,将肿物取出,见息肉呈粉红色,光滑,粗细均匀,长约16 m.术后给予抗感染等治疗,术后6 d出院.病理报告为:食管息肉.

    作者:宋任东;林拥军;肖跃华;李爱君;杨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80例早期DN患者(DN组)、63例无肾病的糖尿病患者(NDN组)和6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血清CysC、β2MG和晨尿中mAlb的含量,并分析比较三者单项、两两联合及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早期DN的诊断效能.结果:早期DN组的血清CysC、β2MG和尿mAlb含量及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NDN组(P<0.05);三者诊断DN的灵敏度分别为79.7%、50.6%和75.9%,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灵敏度达89.9%,明显高于任一单项和两两联合检测组合(P<0.05);三项指标诊断早期D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6、0.832、0.890,以血清CysC优.结论:CysC、β2 MG与mAlb,都是诊断早期DN较敏感的指标;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能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对于监测早期DN的发生和病情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顺仪;陈慧谊;朱丽梨;刘志伟;何琨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早期气管切开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影响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早期气管切开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均从初检索至2010年6月.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国内外关于早期气管切开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6篇文献入选,合并结果显示早期气管切开不能降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RR 0.87,95%CI(0.59,1.30)]、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率[RR 0.89,95%CI(0.68,1.17)]和机械通气时间[WMD -4.49,95%CI(-11.64,1.7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早期气管切开并不能给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带来益处,但尚需更多设计完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作者:李志强;张印纲;邱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关节镜下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腘绳肌重建后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1],其断裂将引发膝关节不稳,极大影响膝关节的功能,可诱发其他结构损伤及关节严重退变[2-3].目前关节镜下PCL重建技术已日趋成熟.本院自2009年1月开始采用关节镜下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腘绳肌腱重建PCL 1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超鹏;付红亮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TCI-喉罩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比较

    目的:评价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不同剂量瑞芬太尼TCI-喉罩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Ⅲ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病3级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A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 ng/mL、B组2 ng/mL和C组3 ng/mL.麻醉诱导后,3组均以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 ~ 50.术毕调整瑞芬太尼浓度至各组设定的血浆浓度,连续监测患者ECGⅡ、SpO2和IBP,记录患者术前(T0)、术毕即刻(T1)、拔管前(T2)、拔管后即刻(T3)和拔管后2 min(T4)5个时间点HR、IBP、SpO2,同时观察和记录拔罩后7 min内患者有无呼吸抑制和大Ramesay镇静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T2、T3和T4时HR和IBP明显较低,血流动力学较为安全稳定,与术前基础值相比波动幅度小于20%,SBP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14%和12%,DBP为9%和8%(P<0.05),B、C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中C组Ramesay评分和呼吸抑制发生率(23.4%)高(P<0.05),A、B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浓度2 ng/mL瑞芬太尼TCI-喉罩既可有效预防高血压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拔管反应,又不至使患者过度镇静,降低了高血压患者拔管风险.

    作者:艾青;胡毅平;张兆平;胡春晓;李筱;黄东晓;顾美蓉;杨勇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异丙酚在第三丁基过氧化氢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第三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HUVECs分为对照组、异丙酚组、t-BHP组、异丙酚预处理 + t-BHP组,给予相应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p38 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RT-PCR检测iNOS、eNOS表达.结果:t-BHP处理后,能显著诱导p38 MAPK磷酸化,激活iNOS、eNOS表达,而异丙酚预处理后能减轻这些变化.结论:异丙酚通过抑制p38 MAPK,减少iNOS、eNOS表达,减轻氧化应激从而起到保护HUVECs的作用.

    作者:王乃田;肖华平;肖金仿;古妙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MRI表现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学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完全实性型3例,边界较清楚,平扫信号与脑灰质相似,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瘤周无水肿;(2)部分实性型7例,边界欠清有浅分叶,平扫囊性部分信号类似脑脊液,实性部分呈混杂的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瘤周无水肿,瘤内均有出血;(3)大囊型4例,病灶体积较大且呈偏心性生长,平扫囊性部分信号类似脑脊液,实性部分及囊壁类似于脑灰质,增强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瘤周均有水肿;(4)完全实性型及大囊型病理结果均为WHO Ⅱ级,部分实性型均为WHO Ⅲ级.结论: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常表现为完全实性、部分实性及大囊性3种类型,且具有较特异性MRI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示病理的类型.

    作者:朱晓军;许乙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成年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作用.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眶内距视神经根部2 mm处用Yasargil动脉瘤夹夹持左侧视神经30 s,术后5 d在大鼠左侧上丘注射荧光金标记RGCs.将大鼠随机分为Rg1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根据不同存活时间将每组动物再分为伤后第7、14和21天3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另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于相应存活时间点处死各组动物,取出各组大鼠左侧视网膜平铺后计数存活RGCs并计算出RGCs的平均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GCs平均密度为2 268 ± 100/mm2.视神经挤压伤后RGCs急剧减少,伤后第7、14 和21天分别减少至1 301 ± 105/mm2、760 ± /60 mm2和648 ± 65/mm2.Rg1治疗组存活RGCs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伤后第7、14和21天分别为1 748 ± 98/mm2、1 030 ± 68/mm2和840 ± 71/mm2(P<0.05).结论:Rg1在视神经挤压伤后对RGCs具有显著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方庆;陆卫华;赵智刚;程青;邬明;刘非凡;李小平;杨剑虹;唐忠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调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临床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临床使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对CD4+CD25+Foxp3+Treg表达的影响.方法:(1)流式细胞仪检测13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及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2)检测7例AA 患者MSC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结果:(1)A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2)SAA患者CD4+CD25+Foxp3+Treg表达较CAA者低(P<0.05);(3)MSC治疗后A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升高(P<0.05).结论:(1)AA患者存在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减低,其表达异常可能参与AA的发病;(2)CD4+CD25+Foxp3+Treg表达在SAA患者更低,提示其表达水平可能可以作为判断AA病情轻重的指标;(3)MSC治疗可上调AA患者CD4+CD25+Foxp3+Treg表达,为MSC纠正AA患者的免疫异常提供了临床依据.

    作者:刘增慧;肖扬;蒋祖军;李力;高扬;李勇华;李利;庞妍;欧阳玲;邝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