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Roux-en-Y消化道重建改善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糖代谢

陈培臻;黄国平;蔡铭智;洪建明;蔡丽生;蔡明勇

关键词:胃肿瘤, 消化道重建, 2型糖尿病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Roux-en-Y消化道重建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对14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手术患者采用改良式Roux-en-Y进行消化道重建,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类型、糖尿病治疗方式、发病时间,随访术后治疗变化及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4例,有10例(71.4%)患者术后血糖逐渐转为正常并停用降糖药,达到治愈标准,余4例(28.6%)明显改善,3例由术前口服降糖药由两种药降为一种药,单种药量无增加,且血糖由术前7~13mmol/L不等均降至正常范围,饭量也无严格控制.1例血糖也在基本正常范围内,但服药不规则,多采用升高后服用降低后停药.结论:对于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改良Roux-en-Y消化道重建可以治愈或明显改善糖尿病糖代谢.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干细胞及其治疗对策

    癌症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疾病,其多样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上个世纪的癌症生物学家们通过一个随机模型来解释癌症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一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群在发生基因突变后获得不可控的增殖能力.经过一定积累后,有增殖和生存优势的细胞克隆便形成肿瘤.这些肿瘤细胞不仅可以维持自身的生长,而且在异体移植后可以致瘤.随机理论主张,癌症是由一个细胞克隆或由一组有相似增殖能力的克隆组成,一个癌组织中细胞形态和特性都是一致的,而且每个癌细胞均可以启始和播种肿瘤.因此从理论上讲,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杀伤所有的肿瘤细胞.

    作者:张雁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代谢综合征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296例.按以下方式分组:(1)伴有MS和不伴有Ms,比较两组间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患病率.(2)以MS组分聚集数的不同分组,比较各组早期DN的患病率.(3)以是否患DN分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伴有MS的患者出现早期DN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伴有Ms的患者.MS的组分越多,早期DN的患病率越高,患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01).DN组年龄、病程、BMI、FPG、PPG、SBP、DBP、FAT、Scr、UA及WBC等指标均高于单纯T2DM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BMI、FPG、SBP与早期DN独立相关.结论:在T2DM患者中,早期DN的发生与MS各组分及其聚集叠加密切相关.

    作者:杜蔚蓓;张曦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内毒素和IL-18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X)及IL-18水平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76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自发性细茵性腹膜炎(SBP)组22例和无菌性腹水(SA)组54例,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DAO,评估其肠黏膜屏障功能;分光光度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ETX和IL-18,偏相关分析DAO、ETX及IL-18间的关系.以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SBP组和SA组患者血清DAO、ETX及IL-1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SBP组患者三项指标均显著高于SA组患者(P<0.01);肝硬化腹水患者血DAO与ETX、ETX与IL-18均呈正相关(r=0.437,P<0.01;r=0.686.P<0.01).结论:肠屏障功能障碍可能是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合并SBP可加重肠黏膜损伤和内毒素血症,IL18与肝硬化腹水及SBP的发生有关,联合监测血DAO、ETX与IL-18有助于判断肝硬化腹水患者病情,对于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杜兰霞;褚燕君;贾百灵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外固定架术后骨不连的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用于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后骨不连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18个月.16例骨不连经手术干预后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4个月(4~11个月).2例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及轻度的软组织感染,经局部换药处理后感染得到控制.患肢功能评定结果:优5例,良8例,中3例,差O例.结论:针对外固定架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上述特点我们采用LCP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刘国柱;汤建民;黄宇宏;李红梅;周晓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血清胱抑素C和简化MDRD公式在评价肿瘤化疗患者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和简化MDRD公式在诊断肿瘤化疗患者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及CysC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3-6月住院已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171例为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检测血清中CysC、肌酐(Cr)及尿素(Urea),以简化MDRD公式计算eGFR,比较CysC与其他指标评估GFR的价值.结果:CysC与GFR的相关性高于Cr及Urea,AUCROC按面积大小排列为CysC>Cr>Urea.结论:CysC能敏感提示肿瘤化疗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害,可根据简化MDRD公式计算eGFR水平初步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

    作者:张建;黄艳春;穆朝东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改良Roux-en-Y消化道重建改善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糖代谢

    目的:探讨改良Roux-en-Y消化道重建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对14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手术患者采用改良式Roux-en-Y进行消化道重建,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类型、糖尿病治疗方式、发病时间,随访术后治疗变化及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4例,有10例(71.4%)患者术后血糖逐渐转为正常并停用降糖药,达到治愈标准,余4例(28.6%)明显改善,3例由术前口服降糖药由两种药降为一种药,单种药量无增加,且血糖由术前7~13mmol/L不等均降至正常范围,饭量也无严格控制.1例血糖也在基本正常范围内,但服药不规则,多采用升高后服用降低后停药.结论:对于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改良Roux-en-Y消化道重建可以治愈或明显改善糖尿病糖代谢.

    作者:陈培臻;黄国平;蔡铭智;洪建明;蔡丽生;蔡明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孤独症的婴幼儿早期症状

    目的:了解孤独症的临床特征和早期特异性症状.方法:使用孤独症一般资料及发育情况问卷和婴幼儿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HAT)收集524例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和早期症状.结果:起病月龄平均为57.31(7.6~46.5)个月,病程平均为36.6(0.4~152)个月;就诊时平均月龄为57.31(11~180)个月,母孕期阳性发现及分娩时合并症发生率较高,各发育指标普遍较正常儿童延迟;早期特异性症状为交会性注意.扮演性游戏以及对他人的情感反应缺陷.结论:重视特异性早期缺陷症状有可能2岁前能诊断干预.

    作者:殷青云;陈劲梅;张荣花;罗学荣;李雪荣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流感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6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研究进展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根据有无荚膜分为荚膜型和无荚膜型(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两类,荚膜型又可分为a~f六个血清型.以往认为只有荚膜型菌株可以致病,以b型(Hib)侵袭力强,但近来研究显示,随着Hib荚膜多糖疫苗的应用,目前在Hi引起的感染中多见的是NTHi.

    作者:何多姣;李双霞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联合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78例,年龄65~81岁,平均(71.6±8.3)岁.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36)和对照组(n=42).观察两组患者的TIMI3级血流获得情况、术后1 h ST段回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的TIMI3级血流获得率、术后1 h内ST段回落比例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蔡林;于翔;卢成志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心肌缺血后适应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

    尽管近30年来在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及管理方面有很大进步,即通过及时再灌注的心肌拯救机制,它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酶的释放及更好地恢复心功能,但冠脉阻塞后急性心肌梗死仍然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值得肯定的是对缺血心肌突然恢复血流可能会矛盾性地导致损伤的扩大,这种损伤在缺血末期并不存在且可被再灌注时的干预措施所改善,再灌注损伤大多发生在再灌注的早期,引发后期的一些级联反应,终导致缺血范围的扩大、心室扩张、心室壁变薄且心肌失去收缩及舒张功能[1].

    作者:项海燕;唐燕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生理盐水袋在巨型脐膨出关腹困难中的应用

    先天性脐膨出是指腹壁的发育缺损,腹腔内脏通过脐部缺损突入脐带基底部,外面覆盖一层囊膜.巨型脐膨出是指脐周腹壁缺损直径超过5 cm的脐膨出[1],除胃、肠道外,常伴有肝脏等实质性脏器脱出体外.

    作者:董琦;林海;李权;彭小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目的:探讨本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活产婴儿为研究对象,监测生后黄疸出现至消退.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全年共分娩活产婴儿4 349例,失访213例.实际观察婴儿4 136例,生后出现黄疸的婴儿3 954例(95.60%);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95例(14.39%).(2)经多元回归分析,早产(OR值2.136,95% CI 1.281~5.123)、胎膜早破(OR值1.672,95%CI 1.025~6.369)、头颅血肿(OR值1.892,95% CI 0.636~5.657)、低出生体重(OR值1.985,95%CI 2.031~5.359)、剖宫产(OR值1.501,95% CI 1.698~5.236)、窒息(OR值1.867,95%CI 1.220~4.123)、母亲患妊娠期糖尿病(OR值1.723,95%CI 2.013~5.017)、母子血型不合(OR值2.823,95% CI 1.524~4.421)、同胞有高胆红素血症者(OR值2.378,95%CI 0.867~4.523)是新生几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95.60%的新生儿出现黄疸;14.39%的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科医生进驻产科爱婴区查房、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婴儿重点监测是早期发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预防核黄疸的有效医疗预防干预措施.

    作者:田青;李晓东;查文清;何中倩;蒙好好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微量血糖仪在快速诊断新生儿低血糖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微量血糖仪在快速诊断新生儿低血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25例新生儿同时采用微量血糖仪纸片法测定毛细血管全血血糖水平和生化室己糖激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血糖水平,微量血糖仪纸片法全血血糖<2.2 mmol/L和生化室己糖激酶法血浆血糖<2.6 mmoL/L为各自诊断新生儿低血糖的标准,以生化室己糖激酶法血浆血糖<2.6 mmol/L为金标准,采用Yerushalmy四格表评价模式,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微量血糖仪纸片法诊断新生儿低血糖敏感度欠佳(56.O%),特并度高(99.2%).结论:微量血糖仪纸片法在诊断新生儿低血糖时误诊率极低,但可能会漏诊.可考虑适当提高诊断阈值来降低漏诊率.

    作者:徐洪涛;余健;聂国明;邹敏书;罗莉漫;杨新凤;田浩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阵发性房颤的作用

    目的: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阵发性房颤(AF)的抑制作用及对心房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的阵发性AF患者9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给予螺内酯20 mg/d,对照组(48例)不予螺内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研究前后血浆醛固酮(Ald)浓度、AF发作情况、左房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应用螺内酯12个月后Ald水平较前明显降低.AF发作次数及AF负荷明显减少,左房内径(LAD)、左房大容积(LAVmax)、左房小容积(LAVmin)及左房收缩期前容积(LAVBS)均减小,左房射血分数(LAEF)增高(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亦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能够抑制阵发性AF患者心房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心房纤维化,减少AF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

    作者:王艳霞;刘微微;李波;沃金善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培养、鉴定及胚胎干细胞移植到小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脏的途径和剂量.方法:用电凝烧灼法制作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用悬滴法获得类胚体(embryoid body,EB),把EB分别接种在带栽玻片和无载玻片的24孔平皿中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录像显微镜观察及用免疫荧光染色法、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析法来鉴定ES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GFP1品系小鼠ES细胞培养后制成悬液.浓度为2×107/mL,取不同剂量经鼠尾静脉注射到心肌梗死3 d的鼠体内,观察小鼠的反应;分别于2周和4周取出心脏,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HE染色.结果:在类胚体中可见自发性收缩的细胞,且类胚体在载玻片上培养有节律性收缩的细胞团个数明显增多;免疫荧光染色心肌肌钙蛋白阳性:肌球蛋白轻链(MLC)2a和MLC-2v明显表达,GFP1品系小鼠ES细胞经鼠尾静脉注射剂量为2×106个Es细胞(100μL)时鼠均能生存到2周和4周;4周后在心脏缺血区HE染色见心肌细胞结构损伤较重.肌原纤维消溶,2周后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不同,但无明显心肌肌钙蛋白表达.结论:不添加任何化学诱导剂小鼠Es细胞在体外也能分化为心肌细胞,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录像显微镜观察及用免疫荧光染色、RT-PCR方法是鉴定ES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的好方法.胚胎干细胞可经静脉注射移植,推荐注射剂量是2×106个ES细胞(100μL).

    作者:逄彦华;葛凤霞;岳凤鸣;佐佐木克典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心房纤颤患者发生左房血栓的病理学相关性分析

    目的:对心房纤颤、左房血栓及心房肌病理改变严重程度这3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心房纤颤患者发生左房血栓的病理学基础.方法:2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资料,按照房颤持续时间、左房血栓大小、心肌病理改变严重程度整理成三组等级资料.运用SPSS软件,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两之间的相关关系,求出相关系数,并对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心房纤颤持续时间与左房血栓大小的相关系数为0.416(P<0.05),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心房纤颤持续时间与左房心肌病理改变的相关系数为0.517(P<0.05),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左房血栓大小与左房心肌病理改变的相关系数为0.593(P<0.01),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心腔血栓大小、心肌病理学改变严重程度是三个密切相关的因素,三者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心房肌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排列走形紊乱程度、Aschott细胞数量、间质水肿程度、心内膜纤维组织增生程度等方面都进一步加重,心腔血栓的发生率及血栓重量也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锐雄;蓝斌;马陈声;王少洪;朱天翔;杨彦龙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干扰素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干扰素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慢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组与阿德福韦酯组,每组35例.干扰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阿德福韦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肝功能复常率、HBsAg、HBeAg和HBV-DNA阴转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阿德福韦酯组的ALT、AST及TBIL值与干扰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阿德福韦酯组ALT及TBIL复常率与干扰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德福韦酯组HBsAg、HBeAg及HBV-DNA阴转率与干扰素组接近(P>0.05);阿德福韦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干扰素组(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与干扰素相当,但阿德福韦酯的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钟石英;曾伟强;邓小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康复新联合皮维碘治疗褥疮的效果

    目的:了解康复新联合皮维碘治疗褥疮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135例骨科和神经外科褥疮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进行康复新治疗(A组,n=45),皮维碘治疗(B组n=44),康复新联合皮维碘治疗(C组,n=46)观察至少1个月,根据临床症状的改善评定疗效.结果:C组的治疗效果为97.8%,明显高于A组的82.3%和B组的77.3%(P<0.01).结论:康复新联合皮维碘治疗褥疮的疗效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文娟;吴水群;樊秀枝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与强的松口服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BIS)与强的松(PRED)口服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差异.方法:44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BIS组,予定量雾化吸入BIS 6 mg/d;PRED组,30 mg强的松片每日顿服.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 h后、第2天、第7天等不同时段临床指标评分、肺功能指标FEV1(%pred)、PEF(%pred)、FEF(25~75)%(%pre)以及SpO2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雾化BIS及口服PRED均能迅速改善病情;治疗4 h后以及第2天、第7天各时间段BIS及PRED组间临床评分、肺功能、SpO2改善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雾化BIS 6 mg/d与口服PRED 30 mg/d疗效相当.

    作者:李兰英;王洪云;陈艳波;关向群;王虹;毛锐;刘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原因及改进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50例经多导睡眠仪监测确诊为OSAHS的患儿,33例行腺样体加扁桃体切除术,9例单纯行腺样体切除术,8例单纯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3~12个月,按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评定疗效.结果:治愈45例(90.0%);显效3例(6.0%),包括单纯行腺样体切除而有扁桃体肥大者1例,肥胖1例,鼻部阻塞1例;有效2例(4.0%),包括术后鼻腔粘连1例,Williams综合征1例;无效0 例.结论: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是治疗儿童OSAHS的有效方法之一,影响手术疗效的原因有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肥胖、鼻部疾病、颅面部畸形等其他并发症.对于未达到治愈标准的患儿要分析其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继续治疗方案,以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马永忠;黄桂球;陈嵘;冯卫文;傅敏仪;陈美珍;叶飞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