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百草枯急性中毒死亡1例

方海燕;余霞;贾小丽;董金;周观彦

关键词:除草剂百草枯, 百草枯除草剂, 喷洒, 风环境, 咽痒, 患者, 恶心, 处理
摘要:患者女,21岁.因喷洒百草枯除草剂后72 h,乏力48 h,恶心12 h入院.72 h前喷洒除草剂百草枯,因为处逆风环境,误吸部分除草剂,当时无明显不适,未接受处理.48 h前出现乏力,伴轻微咽痒,未就诊.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阴道冲洗法治疗阴道假丝酵母菌病50例

    国外资料显示,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中约5%发展成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白带多,外阴瘙痒难忍,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为此我院象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指导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居家采用善邦牌鼻腔冲洗器取蹲位行阴道冲洗治疗并给予个体化行为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雪琳;毛艳群;徐哲;廖玉琼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综合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

    为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持续的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落实卫生部<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卫医发[2006]244号)[1]精神,我院从2007年开始与周边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指派专人负责社区医疗工作,通过社区义诊、健康教育、专家坐诊、培训社区医生等形式,就综合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作简单介绍.

    作者:何井华;刘敏;秦慧艳;姚翠萍;邢誉;陈银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啶醇与托烷司琼单用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比较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啶醇与单独使用托烷司琼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266例,随机分为托烷司琼组(T组)和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啶醇组(T + H组).采用随机双盲法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每位受试者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和试验用药1 mL(可能是1 mg氟哌啶醇或1 mL生理盐水),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PONV程度.手术结束后记录恶心、干呕、呕吐和两组止吐药物治疗的情况,同时记录有无烦躁、谵妄、肌张力障碍、不能静坐和锥体外系反应.结果:术后恶心发生率T组37.6%,T + H组12.0%,T + H组明显低于T组(P < 0.05);术后呕吐或干呕的发生率T组11.3%,T + H组4.5%,T + H组明显低于T组(P < 0.05).T + H组预防PONV的疗效明显高于T组(P < 0.05),只有少数恶心患者需给予止吐药物治疗.两组手术前后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均未出现烦躁、谵妄、肌张力障碍、不能静坐和锥体外系反应患者.结论: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啶醇对于预防PONV的效果和时程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托烷司琼,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黎阳;王建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大肠癌及其肝转移种植性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在国内和发达国家分别位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1]、第3位[2],5年生存率为66% ~ 69%[2].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大问题就是肿瘤复发或转移,其中常见的是肝脏转移.因此,对大肠癌发生及肝转移的机制和特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准确地研究大肠癌的发生、进展和转移、干预措施效果等,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夏志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长期存活8例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长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科接受APBSCT治疗后存活5年以上的8例恶性血液病(恶性淋巴瘤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1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7例淋巴瘤患者中,2例无病生存5年,4例无病生存6年,1例无病生存12年;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患者无病生存6年.结论:APBSCT是恶性血液病获得长期存活的治疗方法,移植前疾病状态、预处理方案、移植时机、移植后免疫治疗等是APBSCT后长期无病生存的影响因素.

    作者:吴巨峰;王华;黄昭前;王谷云;姚红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后视野改变分析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视力及视野检查的表现.方法:530眼按等效球镜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3组,分别于LASIK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检查视力和中心30度视野.结果:同组术后视力均高于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视力无明显差别,但高度组术后6个月视力略有回退.低度组和中度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视野平均缺损(MD)正常.低度组术后不同时间MD无差别,均好于术前.中度组和高度组术后存在一个加重-好转的过程.高度组术前MD高于正常,术后3个月缺损加重,术后6个月略有好转但仍高于术前.低度组和中度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视野矫正缺损变异值在正常范围.高度组局部视野损害手术前后均超过正常范围.3组术后均存在视野损害加重-缓解的过程.结论:LASIK 手术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视野在术后短期内具有一定损害作用.

    作者:王跃丽;谭小波;石晶;项广珍;张媛梅;苏畅;董微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后路侧块螺钉钢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11例

    目的:评价后路侧块螺钉钢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间11例采用后路侧块螺钉钢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分级以及骨折部位、内固定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平均37.5个月随访,11例中5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情况,1例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后路侧块螺钉钢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王新光;孙春汉;郭汉明;蔡宏华;陈民;钟浩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老年人肺炎的疗效

    目的:评价祛痰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伊诺舒)及不同剂量辅助治疗老年肺炎的疗效.方法:观察180例老年肺炎患者分别静脉应用盐酸氨溴索90、300、900 mg治疗前后的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的变化,并比较应用剂量为90 mg盐酸氨溴索与16 mg盐酸溴已新的疗效.结果:900 mg剂量组较300 mg剂量组及90 mg剂量组在临床疗效和祛痰作用等方面其治疗前后积分有明显改善(P < 0.05),900 mg剂量组与300 mg剂量组相比在痰液性质、咳嗽程度上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90 mg盐酸氨溴索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16 mg盐酸溴已新组(P < 0.05),且90 mg盐酸氨溴索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痰液中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下降(P < 0.05),盐酸溴已新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老年人肺炎临床疗效明显,并且增加应用剂量能够增加该药对老年人肺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丽莉;刘庆君;肖广辉;杜卫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百草枯急性中毒死亡1例

    患者女,21岁.因喷洒百草枯除草剂后72 h,乏力48 h,恶心12 h入院.72 h前喷洒除草剂百草枯,因为处逆风环境,误吸部分除草剂,当时无明显不适,未接受处理.48 h前出现乏力,伴轻微咽痒,未就诊.

    作者:方海燕;余霞;贾小丽;董金;周观彦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CypherTM 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涂层CypherTM支架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即时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79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其中44例植入CypherTM支架(SES组),35例植入普通金属裸支架(BMS组),比较两组的临床一般情况、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和远期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结果:两组支架植入操作成功率均为100%,住院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至1年的MACE两组分别为2.0% vs 20.0%(P = 0.008),有统计学差异;随访至4年的总MACE分别为8.3% vs 32.6%;SES组有下降趋势,两组均无亚急性及迟发性血栓事件.结论:CypherTM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与普通金属裸支架相比能显著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卢剑华;胡允兆;黎文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二尖瓣成形术后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后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和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有7例患者确诊为二尖瓣成形术后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第1次手术在笔者单位行二尖瓣成形术6例,另1例为外院手术患者.在第1次手术时所有患者均植入人工瓣环,第1次手术至出现溶血性贫血表现的间隔时间为0 ~ 65 d(中位数30 d),出现溶血至再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0 ~ 40 d(中位数19 d).心脏彩超检查均显示有二尖瓣残余返流,返流面积3.6 ~ 20.88 cm2.内科保守治疗1例,再次外科手术治疗6例.再次手术均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1例患者经内科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6例接受再次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死亡2例,死亡原因分别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脑出血,另外4例痊愈出院.随访8个月至3年9个月,心功能均为Ⅰ级,无后期死亡病例.结论:人工瓣环植入并有残余返流是二尖瓣成形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发病基础,重症患者或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再次瓣膜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黄焕雷;谢旭晶;卢聪;刘菁;肖学钧;谢斌;庄建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5年多来收治的35例HLAP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与同期9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AB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ABP患者比较,HLAP患者在病史及病程上明显延长(P < 0.05),合并糖尿病及脂肪肝的比率明显升高(P < 0.01);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淀粉酶低于ABP患者(P < 0.05);在衡量胰腺炎的临床病变程度上,两者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重视HLAP的早期诊断,熟悉其有别于ABP的一般临床特点;治疗上,关注胰岛素和(或)肝素的应用,以及必要的外科干预.

    作者:王甘露;侍立志;林建山;陈晖;黄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加用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1例MPP伴CK-MB升高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2例).两组均给予红霉素抗感染以及营养心肌等治疗.一经确诊为MPP,治疗组即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静滴,每次0.2 mg/kg,1次/d,连用3 d.两组均在静滴红霉素第7 d末,复查血CK-MB等,同时记录患儿MPP症状、体征等的演变情况.结果:(1)CK-MB恢复正常例数:对照组11例,治疗组21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 4.678,P < 0.05);(2)MPP症状、体征消失例数:对照组10例,治疗组22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 4.620,P < 0.05);(3)CK-MB恢复滞后现象:对照组6例,治疗组3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 5.991,P < 0.05);(4)未发现地塞米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MPP伴CK-MB升高患儿,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辅助治疗能显著减少CK-MB恢复滞后现象的发生,可为肺炎支原体致心肌损害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孙雨;颜世军;童国元;潘秋莎;缪东幸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含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翻修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腰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钉道迟发性感染翻修术中使用自制的含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7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发生钉道迟发性感染的患者采用手术切开清创,自制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治疗,感染治愈后行Ⅱ期椎弓根内固定术.结果:7例患者钉道迟发性感染均获治愈.行Ⅱ期翻修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无感染复发迹象.结论: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能有效治愈钉道迟发性感染,维持原螺钉孔道,为Ⅱ期翻修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胡海澜;谢楚海;莫建文;杨进顺;白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MCP-1的表达与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趋化因子超家族是由白细胞参与分泌并与免疫反应有关的一类细胞因子组成, 是一类重要的生理与病理及免疫应答的调节因子,参与机体的多种机能活动.一种强效的趋化细胞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又称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剂激活因子(MCAF)或JE蛋白,已经被分离和测序, 并且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成为炎症免疫反应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实, 多种炎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MCP-1密切相关,本文就MCP-1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吴文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11年3月,应用119块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118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分析选择游离组织瓣的类型、受区血管和组织瓣成活情况,并探讨影响血管化游离组织瓣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19块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为游离前臂皮瓣58块,游离腓骨肌皮瓣50块,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0块,游离背阔肌皮瓣1块;口腔颌面部缺损部位为舌缺损49例,颊及口咽缺损10例,口底缺损7例,下颌骨缺损38例,上颌骨缺损12例,下颌骨和口咽复合型缺损1例,偏侧颜面萎缩1例.117块游离组织瓣成活,1块游离腓骨肌皮瓣和1块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游离组织瓣临床成功率为98.3%;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为4.2%(5/118),抢救成功率60%.结论:合理地应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能较好地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和口腔功能,且较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曙光;艾伟健;栾修文;周会喜;王治平;李志强;盘杰;黄元瑾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游泳和抚触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游泳和抚触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健康足月新生儿19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从出生24 h后进行游泳和抚触,住院期间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操作,出院后由培训过的双亲继续对婴儿进行操作,医护人员定期随访,以检查操作是否规范.对照组90例,按常规护理.并在第2、20、30天对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及42 d进行体格发育比较.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 0.01).结论:游泳及抚触能够促进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是值得推广的保健与健康活动.

    作者:李志云;黄丽玲;林文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右颞叶AVM伽玛刀治疗后放射性脑病并发胶质瘤1例

    患儿男,10岁,于2010年8月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并晕倒,不能言语,急送入当地医院,CT示右颞叶出血,治疗1 d后好转,转入外省医院继续治疗.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考虑为隐匿性血管畸形,遂于8月22日转入广州某医院行伽玛刀治疗,8月24日好转出院.

    作者:邱莎莎;邓晓;杨庆春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兔下颌骨缺损修复中骨保护素及配体和环氧合酶-2的表达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骨保护素配体(Osteoprotegerin ligand,OPGL)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和实验组(24只),建立下颌骨缺损模型,分别于建模后3、14、28、56 d处死相同例数动物(n = 6),然后收集下颌骨缺损处的骨组织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技术检测OPG、OPGL、COX-2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结果:兔下颌骨缺损修复过程中,OPG、OPGL、COX-2蛋白和mRNA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高表达(P < 0.05),但各指标峰值出现的时间点不同(P < 0.01).OPG,OPGL,COX-2峰值分别出现在建模后3、28、14 d.结论:兔下颌骨缺损修复中 OPG、OPGL、COX-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不同程度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过程.

    作者:翁春辉;赖晓宇;詹春华;戴丽冰;钟志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电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胃的容量感知功能及胃动力异常、交感神经系统机能亢进密切相关.目前治疗主要以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并且获得一定疗效[1-2],近年有报道电刺激治疗FD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临床治疗FD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F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许良锋;王启仪;沙卫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