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燕;余霞;贾小丽;董金;周观彦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骨保护素配体(Osteoprotegerin ligand,OPGL)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和实验组(24只),建立下颌骨缺损模型,分别于建模后3、14、28、56 d处死相同例数动物(n = 6),然后收集下颌骨缺损处的骨组织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技术检测OPG、OPGL、COX-2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结果:兔下颌骨缺损修复过程中,OPG、OPGL、COX-2蛋白和mRNA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高表达(P < 0.05),但各指标峰值出现的时间点不同(P < 0.01).OPG,OPGL,COX-2峰值分别出现在建模后3、28、14 d.结论:兔下颌骨缺损修复中 OPG、OPGL、COX-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不同程度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过程.
作者:翁春辉;赖晓宇;詹春华;戴丽冰;钟志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肾移植术后感染是移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EB病毒感染后,不能被机体彻底清除,可引起从良性B细胞增殖到恶性淋巴瘤一系列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PTLD的发生率约1% ~ 2%,虽然不高,但预后较差,1年生存率约51%,5年生存率约39%.本文就肾移植术后EB病毒相关PTLD的发生,临床特征及诊治进行综述.
作者:郝彤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国外资料显示,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中约5%发展成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白带多,外阴瘙痒难忍,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为此我院象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指导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居家采用善邦牌鼻腔冲洗器取蹲位行阴道冲洗治疗并给予个体化行为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雪琳;毛艳群;徐哲;廖玉琼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临床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在我国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占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55%[1].有医生认为,在进行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结束后,对患者输注冷沉淀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达到控制术后出血及减少患者术后用血的目的.本文拟探讨冷沉淀在婴幼儿TOF外科根治术中的实际作用.
作者:黄敏;王艳;刘晓峰;钟岸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诊断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5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超声表现.结果:45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术前超声检查正确诊断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36例,诊断为宫角妊娠2例,输卵管妊娠未准确定位7例,超声诊断准确率80%(36/45),未破裂型15例、流产型17例和破裂型13例.其声像图特征为:子宫不对称增大,一侧宫底部见膨出物,其内为孕囊结构或不均质包块,与宫腔不相通,围绕的肌层不完全,彩色多普勒显示妊娠囊或肿块周围血流信号较丰富,三维超声重建宫腔的形态,显示包块位于子宫角外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三维超声对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三维超声重建宫腔形态能准确定位孕囊位置.
作者:陈燕碧;陈瑞华;肖旋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长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科接受APBSCT治疗后存活5年以上的8例恶性血液病(恶性淋巴瘤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1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7例淋巴瘤患者中,2例无病生存5年,4例无病生存6年,1例无病生存12年;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患者无病生存6年.结论:APBSCT是恶性血液病获得长期存活的治疗方法,移植前疾病状态、预处理方案、移植时机、移植后免疫治疗等是APBSCT后长期无病生存的影响因素.
作者:吴巨峰;王华;黄昭前;王谷云;姚红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评价祛痰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伊诺舒)及不同剂量辅助治疗老年肺炎的疗效.方法:观察180例老年肺炎患者分别静脉应用盐酸氨溴索90、300、900 mg治疗前后的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的变化,并比较应用剂量为90 mg盐酸氨溴索与16 mg盐酸溴已新的疗效.结果:900 mg剂量组较300 mg剂量组及90 mg剂量组在临床疗效和祛痰作用等方面其治疗前后积分有明显改善(P < 0.05),900 mg剂量组与300 mg剂量组相比在痰液性质、咳嗽程度上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90 mg盐酸氨溴索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16 mg盐酸溴已新组(P < 0.05),且90 mg盐酸氨溴索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痰液中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下降(P < 0.05),盐酸溴已新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老年人肺炎临床疗效明显,并且增加应用剂量能够增加该药对老年人肺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丽莉;刘庆君;肖广辉;杜卫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胃的容量感知功能及胃动力异常、交感神经系统机能亢进密切相关.目前治疗主要以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并且获得一定疗效[1-2],近年有报道电刺激治疗FD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临床治疗FD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F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许良锋;王启仪;沙卫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评价来氟米特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冠心病防治寻找新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体重1.5 ~ 2.5 kg的成年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来氟米特组(B组)及普伐他汀组(C组),建立AMI的模型并给予相应的干预,作术后6 h血液学观察,4 d及4 周时分别作血液、血清、血流动力学、大体形态测量及组织学的观察.结果:B、C组与A组比较,6 h﹑4 d及4周时WBC明显下降(P < 0.05),一氧化氮(NO)术后4 d及4周时3组无明显差异(P > 0.05),丙二醛、心房钠尿肽、左室功能测定值、左室舒张末压B、C组均明显下降 (P < 0.05).术后4 d时B、C组梗死面积明显下降(P < 0.05),4周时瘢痕面积明显下降,瘢痕厚度较A组略薄(P < 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梗死区术后4 d时A组WBC浸润程度大,坏死心肌结构消失,B、C组梗死区中浸润程度显著减轻,残存少量坏死心肌结构及一定存活心肌组织.结论:AMI使用来氟米特后,兔死亡减少,心功能改善,WBC、梗死及修复后的瘢痕面积减小,仅瘢痕厚度略变薄,提示来氟米特治疗AMI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黄晓忠;林曙光;周志凌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患者女,69岁,查体无特殊体征,外院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和中等回声团块,中等回声团块考虑胆囊内占位,CT检查未发现胆囊异常表现.来本院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内见长径约31 mm弧形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诊断为结石,另见18 × 21 mm的类圆形中等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后方无声影,内部未见血流信号,小范围体位改变团块未见明显改变,大幅度体位改变见中等回声团块位置改变,且受结石影响,形状发生改变呈月牙状.询问病史:15年素食.明确诊断为胆泥块.手术证实为胆泥块.
作者:何本振;夏国园;江珍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和体位护理加针对性健康教育法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出血情况,总结减少患者术后出血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186例施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96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体位护理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然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排肉眼血尿持续时间及排血尿的严重程度,并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排肉眼血尿持续时间及排血尿的严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实验组患者术后排肉眼血尿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无发生严重鲜红色血尿及大出血情况.结论:前列腺电切术后采取体位护理加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出血,利于其术后恢复,且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作者:辛月;何冬梅;王娟;黎梦晓;徐惠容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患者男,68岁,入院前1 d发生3次晕厥.每次晕厥发生均与体位有关,由蹲位或卧位变为立位时即出现头晕、恶心,继而晕倒,平卧休息后可逐渐缓解.第3次晕厥发作后,患者觉有持续性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为进一步诊治而入科.
作者:易绍东;向定成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患者男,58岁.因左侧耳廓结节3年,于2009年9月在外院行病理活检提示鳞状细胞癌并于当年10月在该院行耳廓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鳞状细胞癌,侵及软骨和神经.因要求放射治疗而于2009年12月入住我科.入院查体见左耳廓缺损,耳后可触及一约2 × 3 cm的皮下包块,质硬、固定.既往患者10年前因尿毒症行过肾移植手术,之后长期服用环孢霉素抗免疫排异治疗.
作者:陈火明;叶梅;张瑞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形觉剥夺性弱视的主要发病原因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216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5例(216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患者中,先天性白内障69例(117眼),先天性上睑下垂58例(81眼),角膜病等其他疾病共18例(18眼).平均随访24个月,基本治愈36眼(16.67%),好转127 眼(58.80%),无效53 眼(24.54% ),有效率为75.46%.临床治疗效果与手术年龄、单眼或是双眼发病、治疗依从性有关,其中手术年龄小、双眼发病、术后弱视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疗效好,而手术年龄大、单眼发病、术后弱视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疗效不好,两者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和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形觉剥夺性弱视的主要发病原因,治疗效果取决于手术年龄、患者的依从性,以及单眼或是双眼发病.
作者:彭小维;殷小龙;杨洋;邓燕;于春红;廖瑜俊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PICU科平诊尿常规标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CQI)小组,收集PICU科平诊尿常规标本资料,分析平诊尿常规标本漏检的原因,制定目标,提出CQI措施,每月汇报平诊尿常规标本漏检率、超过1 d迟采率及标本留取质量不符合检验要求需复检的复检率,并对改进前后标本漏检率、超过1 d迟采率及复检率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结果:实施CQI后平诊尿标本漏检率由原来1.28%降到0.80%,超过1 d迟采率由3.42%降到0.59%,复检率由2.99%降到0.02%.结论:对PICU科患儿平诊尿常规标本送检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地降低标本漏检率、复检率和迟采率.
作者:潘婧婧;张丹如;翁月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11年3月,应用119块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118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分析选择游离组织瓣的类型、受区血管和组织瓣成活情况,并探讨影响血管化游离组织瓣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19块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为游离前臂皮瓣58块,游离腓骨肌皮瓣50块,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0块,游离背阔肌皮瓣1块;口腔颌面部缺损部位为舌缺损49例,颊及口咽缺损10例,口底缺损7例,下颌骨缺损38例,上颌骨缺损12例,下颌骨和口咽复合型缺损1例,偏侧颜面萎缩1例.117块游离组织瓣成活,1块游离腓骨肌皮瓣和1块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游离组织瓣临床成功率为98.3%;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为4.2%(5/118),抢救成功率60%.结论:合理地应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能较好地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和口腔功能,且较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曙光;艾伟健;栾修文;周会喜;王治平;李志强;盘杰;黄元瑾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评价北京社区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脉钙化的分布特点,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北京朝阳地区社区人群共1 209人,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并行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multi-dete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检查,应用Agatston积分方法分别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CACS),分析IMT及CACS与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分布特征,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入选者男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IMT,CCA-IMT)(1.09 ± 0.43 vs 0.84 ± 0.33,P = 0.016)、斑块发生率(47% vs 29%,P = 0.001)、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CAC)发生率(45% vs 31%,P = 0.004)、CACS (120 ± 82 vs 62 ± 49,P = 0.001)及ln(CACS+1)(0.63 ± 0.40 vs 0.53 ± 0.32,P = 0.001)等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女性组患者;36 ~ 45岁组、46 ~ 55岁组男女性相比较,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 < 0.001),而> 55岁年龄组男性与女性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无明显差别( P > 0.05);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水平为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是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男女两组ln(CACS + 1)及IMT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 < 0.01).结论:北京社区人群CAC阳性率、IMT、CACS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而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性之间的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差异渐不明显.对传统危险因素的评估可较好预测冠状动脉钙化和颈动脉斑块存在及程度.CACS与IMT之间存在正相关,两者对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评价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孙涛;程宇彤;陈顺华;王苏;阴成茜;张京梅;李志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控制性降压和血液稀释联合应用对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神经外科患者30例,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后随机均分两组,用130/0.4羟乙基淀粉进行急性等量血液稀释至红细胞压积A组为32%,B组为24%.术中硝普钠行控制性降压至平均动脉压55 mmHg 80 min.测量血液稀释前后、控制性降压后80 min及控制性降压结束后60 min的Vmca及血气分析.结果:血液稀释后(T1)Vmca A组(+126%)、B组 (+158%)均较血液稀释前(T0)显著增加;与血液稀释前(T0)比,B组控制性降压后80 min(T2) (+132%)控制性降压结束后60 min(T3) (+138%)Vmca均显著增加.A组 Vmca T2、T3时较T1时明显增加(P < 0.05),T1时B组较组A明显增加(P < 0.05),但T2或T3点两组Vmca差异无显著性(P > 0.05).B组 T1时搏动指数明显增加(P < 0.05),但T2时较T1时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全麻中等血液稀释红细胞压积(24%)时硝普钠并不减少大脑中动脉流速.
作者:于天英;孙莲美;郭晓;孙雪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和术中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35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手术切口拆线后1 ~ 3 d内行放射治疗,每周照射3次,每次3 Gy,总剂量21 Gy.10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术中在手术切口局部皮下注射A 型肉毒素,5 U/点,间隔1 cm,总量不超过100 U/人.通过临床观察和定期随访记录治疗疗效、毒性反应.结果:35例患者行术后放射治疗后,治愈25例,治愈率为71.4%;有效7例,有效率为20.0%;无效3例,复发率为8.6%.总有效率为91.4%.放疗相关的急性毒性反应主要为皮肤红斑、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等.10例患者行术后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后,治愈7例,治愈率为70.0%;有效2例,有效率为20.0%;无效1例,复发率为10%.术后无感染,无延期愈合,无皮肤红斑、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结论:术后浅层X线放射治疗是预防瘢痕疙瘩复发的有效方法,毒性反应轻,术中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安全,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温传阳;张毅;程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啶醇与单独使用托烷司琼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266例,随机分为托烷司琼组(T组)和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啶醇组(T + H组).采用随机双盲法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每位受试者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和试验用药1 mL(可能是1 mg氟哌啶醇或1 mL生理盐水),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PONV程度.手术结束后记录恶心、干呕、呕吐和两组止吐药物治疗的情况,同时记录有无烦躁、谵妄、肌张力障碍、不能静坐和锥体外系反应.结果:术后恶心发生率T组37.6%,T + H组12.0%,T + H组明显低于T组(P < 0.05);术后呕吐或干呕的发生率T组11.3%,T + H组4.5%,T + H组明显低于T组(P < 0.05).T + H组预防PONV的疗效明显高于T组(P < 0.05),只有少数恶心患者需给予止吐药物治疗.两组手术前后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均未出现烦躁、谵妄、肌张力障碍、不能静坐和锥体外系反应患者.结论: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啶醇对于预防PONV的效果和时程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托烷司琼,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黎阳;王建波 刊期: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