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琴
目的:探索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在人工流产术的佳剂量.方法:120例人工流产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组),布托啡诺5μg/kg组(B5组),布托啡诺10μg/kg组(B10组),布托啡诺15 μg/kg组(B15组),每组30例.B组各组术前3 min静注不同剂量布托啡诺,4组均以芬太尼0.5μg/kg+阿托品5μg/kg+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术中出现体动时静注异丙酚直至体动消失.记录围术期呼吸循环变化、苏醒时间、术中体动及异丙酚追加量、术后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10组围术期呼吸循环较N、B5、B15组稳定;N组、B5组术中体动及异丙酚追加量、术后疼痛评分均大于B10、B15组;B5、B10组较N组、B15组苏醒快,术后不良反应少.结论:布托啡诺10μg/kg超前镇痛用于人工流产术对循环、呼吸影响较小,镇痛效果确切,术后不良反应少,是较理想的剂量.
作者:蔡诚毅;马武华;王勇;陈爱茜 刊期: 2011年第17期
患者女,55岁,以左眼反复发生一过性视物不见半年,加重3 d于2010年8月1日收入院治疗.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眼视物不清,2 min左右缓解,无眼红眼痛,未就诊.此后半个月内反复发作2~3次,遂至我院眼科就诊.经检查发现左眼视力0.5,眼压:右眼13.4 mmHg,左眼10.5mmHg,屈光间质清晰.眼底检查:左眼视盘水肿,边界不清,略呈灰白色,有少许浅层出血.查视野:左眼生理盲点扩大,OCT检查:视乳头水肿,头颅MR:未见异常.
作者:翟彦君;王俊恩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以达标为靶目标的调脂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进展的影响.方法:84例病程在1年以内、无AS的T2DM患者,在进行抗血小板聚集、强化血糖、血压迭标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达标调脂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年后检测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AS斑块情况.结果:治疗2年后两组颈动脉IMT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迭标调脂治疗组颈动脉内AS斑块发生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是否接受达标调脂治疗是影响颈动脉血管内AS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新诊断、已经接受强化血糖及血压达标治疗的T2DM患者,进一步采取以达标为靶目标的调脂治疗能有效减少颈动脉内AS斑块的发生.
作者:付颖瑜;陈小燕;汤庆;黄晓淳;肖文霞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住院确诊为HSP20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临床类型、M、B、SD、PLT、PDW、CER、PTA、PTR、INR、APTT-R、AG、TP、ALB、GGT、LDH、TG、CHOL、CREA、Ig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皮疹反复、消化道症状、ALB、LDH在肾脏损害易感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8、P=0.007、P=0.005、P=0.04).结论:年龄、皮疹反复、消化道症状、ALB、LDH是HSP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上述因素的HSP患儿更应加强观察.
作者:刘静;陆彪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抵抗素、脂联素(Adp)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非ST段抬高ACS的患者106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69例及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37例;另入选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5例及健康对照组35例.所有入选患者行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高密度胆固醇(HDL)、甘油三酯(TG)及hs-CRP检测,并测定Adp及抵抗素水平.结果:与SAP组比较,UA组及NSTEMI组抵抗素水平增高,Adp减低(P<0.05).NSTEMI组hs-CRP水平较健康时照组及SAP组明显增高(P<0.05).非ST段抬高ACS患者中,高危险组hs-CRP及抵抗素水平增高,Adp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p与抵抗素呈负相关(r=-0.829,P<0.001),抵抗素与HDL呈负相关(r=-0.312,P=0.047),Adp与HDL呈正相关(r=0.304,P=0.053).结论: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hs-CRP、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低危险组,而Adp水平显著低于中低危险组;hs-CRP、抵抗素、Adp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
作者:李潞;赵红丽;张晓丹;王帅;李纯;谭力力;周杨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茵的易感因素、临床分布、耐药情况及抗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茵下呼吸道感染惠者的临床资料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全部为医院内感染,患者主要来源于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神经外科、内分泌科,所有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为常见.86.7%(26/30)的患者曾使用过广谱抗生素,56.7%(17/30)的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和治疗.药敏试验表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茵高度耐药,仅复方磺胺甲噁唑及米诺环素有较高的敏感率,分别为90%、100%,临床经验性治疗多数效果不佳.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茵下呼吸道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茵之一,常发生于住院周期长、免疫功能低下、有慢性基础疾病、接受激素及长期广谱抗茵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治疗颇为困难,临床经验性用药可首先考虑加酶抑制剂抗生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或米诺环素.亦可选用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
作者:林海;渠宁;赵仁国;叶瑞海;张鸣华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的难点与对策,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对鼻泪管阻塞或狭窄的患者,施行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探讨假道形成、送线针的钩取、植入物植入困难、鼻腔出血、拔管后再阻塞等问题的处理.结果:132例156只眼中,2只眼插管失败,治愈102眼,显效31眼,进步7眼,无效14眼,有效率达85%.结论: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具有高效、微创、价廉、痛苦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金卯;曹汝芳;涂娟;谭少健;何剑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培关曲塞或紫杉醇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36.67%,对照组3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疗效与紫杉醇联合顺铂相当,血液学毒性较低.
作者:陈传军;陈育生;吕亚莉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行无痛人流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3组,即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组(D组,n=30)、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组,n=30)和单纯丙泊酚组(P组,n=30).行静脉全麻,必要时追加丙泊酚.对3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评级,测定两组患者麻醉前、注药后2 min、苏醒时的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丙泊酚总用量、手术时问、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闻和术后腹痛情况以及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等.结果:D组、F组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组.丙泊酚总用量以及术中的体动反应也明显少于P组(P<0.05);术中麻醉效果优的百分率D组、F组明显高于P组(P<0.05),但术后镇痛效果比较D组优于F组、P组(P<0.01).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流术麻醉,两种方法均安全可靠,镇痛效果满意,但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并发症少.
作者:刘荣;肖金辉;桂新星;王敏华;徐桂菊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对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解下肢动脉硬化与冠心痛之间关系.方法:采用高频探头对临床已确诊的冠心痛患者136例(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痛对照者100例(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比,观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包括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0.6%νs 12.0%(P<0.01),并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多支病变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单只病变组,为87.5%νs 46.4%(P<0.01).结论:下肢动脉硬化与冠心痛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下肢动脉硬化对冠心病发生及病变程度的预测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和病变程度.
作者:司华鹏;唐靖;王继青;寻志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鱼精蛋白所致不良反应的诊治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 25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例资料,时因鱼精蛋白所致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包括不良反应的表现和治疗转归.结果:发生鱼精蛋白不良反应37例(3.0%),无死亡病例.结论:鱼精蛋白不良反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临床应当警惕,通过及时诊断、干预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徐莉;王强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对比观察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chronic renal failure,CRF)与对照组及CRF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5例CRF患者,分别于血液透析前、后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另随机选取2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常规测量指标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EF)及有无心包积液(pericardial effusion,PCE)等,比较CRF患者与对照组及CRF患者自身透析前、后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RF患者左心结构发生明显变化,LAD、IVSd、LVMI、LVPWd、LVDd均显著增大,且超过50%CRF患者不同程度出现心包积液.左心收缩和舒张功能均减低.与透析前比较,透析后CRF患者LAD、LVDd减小,但Ⅳsd、LVMI、LVPWd无显著变化.左心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改善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对提高业已受损的CRF患者左心功能并无助益.UCG作为一种简便易行、无创的影像学检查,能实时监测CRF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明;李国英;邱少东;陈菲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加强门急诊患者输液的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调查统计PDCA循环法施行前后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护士依从性、患者满意度.结果:PDCA循环法施行后,门急诊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护士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结论:运用PDCA循环法可以有效提高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质量.
作者:孙树英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预先给予三种不同剂量丙泊酚时布比卡因中枢和心脏毒性反应的影响.方法:4|D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以肢体Ⅱ导联监测ECG,股动脉置入24G套管针监测BP,股静脉置入24G套管针.泵注布比卡因开始前15 min,对照组静脉泵注生理盐水(C组),另外3组分别泵注丙泊酚25 mg/kg(PI组)、50 mg/kg(PⅡ组)和100 mg/kg(Pa组),4组注射容积为10 mL/kg,均在5 min内泵注完,然后所有动物泵注0.5%布比卡因2 mg/(kg·rain).记录大鼠发生抽搐、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的时间及布比卡因用量.结果:大鼠出现抽搐、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时,PI组、PⅡ组和Pa组的局麻药用量大于C组,PⅡ组和PⅢ组的用量也大于PIflt.(P<0.05),但PⅡ组和PⅢ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预先给药可明显减轻布比卡因的中枢和心脏毒性反应,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贺大银;王强;毛庆祥;熊利泽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W(FⅦ)缺陷症患者进行表型与基因型分析,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检测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对其FⅦ促凝活性(FⅦ:C)、FⅦ抗原(FⅦ:舨)等进行表型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结果:患者的PT、FⅦ:C和FⅦ:Ag明显异常,分别为26.5 s、6.0%和2.1%.患者FⅦ基因外显子la存在27delCT杂合突变,引起读码框移位,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产生截短蛋白.结论:27delCT突变是影响该患者表型的主要因素.
作者:徐鹏飞;金艳慧;郑芳秀;王明山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条件在脊柱外伤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首先对34例正常脊椎(颈椎13个,腰椎21个)实施常规剂量条件扫描(140 kV/300 mAs)和低剂量条件扫描(90 kv/50 mAs、120 kv/50 mAs、140 kV/50 mAs),分析断层图像质量,筛选出合适低剂量扫描条件;然后对17例脊柱创伤患者实施常规剂量和筛选的低剂量扫描,比较分析断层和后处理VR,3D-MIP图像.结果:与常规剂量扫描获得的图像相比,140 kv/50mAs剂量扫描在骨窗时的主观图像质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35),在软组织窗时图像质量有差异,但达到良好和可接受水平,VR和3D-MIP图像良好率分别达76.47%,82.35%;其他几组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在各方面差异都存在显著性.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方式获得的图像以及后处理图像的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可以应用于脊柱创伤检查.
作者:刘晓东;翟荣存;李年春;谢文霞;姚孝平;吴晓红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细胞中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以及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作用对CDH13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5-Aza-CdR处理前后分别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食管癌细胞EC1和EC109中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westem blot检测CDH1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CDH13基因在EC1中呈半甲基化,在EC109中呈完全甲基化.5-Aza-CdR可逆转食管癌细胞中cDH13基因甲基化,恢复其蛋白的表达.结论:cDH13基因异常甲基化可能是其在食管癌中失活的重要方式,应用5-Aza-CdR可逆转甲基化状态.并恢复CDH13表达.
作者:景钊;邹长林;邓霞 刊期: 2011年第17期
患者女,46岁,5年前体检B超发现左肾约2.0 cm×2.5 cm大小囊肿,无不适.2年前患者复查B超见囊肿增大至2.3 cm×3.8 cm,无不适.5个月前,患者反复出现左侧腰部胀痛,余无特殊不适,患者既往无肾脏病病史及肾脏病家族史.查体无阳性发现,B超发现左肾上极约5.3 cm×6.8 cm无回声区,内壁探及乳头状稍增强回声突起,约2.0 cm×2.0 cm大小.
作者:张家模;张翾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比较左氧氟沙星在ICU正常肾功能及接受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8例无尿接受CVVH治疗患者及6例正常肾功能患者均给予左氧氟沙星300 mg静脉匀速滴注60 min.CVVH组在末次给药后0、10、20、30、45 min、1、2、4、8、12、14、20、24 h采血,正常肾功能组在末次给药后0、0.75、2、4、8、10、12、14 h采血,两组样本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左氧氟沙星浓度,应用DAS软件计算得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左氧氟沙星在CVVH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消除半衰期t1/2(β)(24.79±3.45)h,表观分布容积(Vd)为(0.669±0.026)L/kg,清除率(CL)(0.027±0.004)L/(h·kg),AUC(0-1)(110.179±2.899)mg/(L·h);正常肾功能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β)为(5.807±0.572)h,Vd(0.457±0.029)L/kg,CL(0.099±0.007)L/(h·kg),AUC(0-1)(52.155±2.307)mg/(L·h).结论:与正常肾功能患者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相比.CVVH期间无尿患者半衰期均延长、清除率减低,提示接受CVVH治疗的无尿患者在使用左氧氟沙星时需要调整给药方案.
作者:何国鑫;叶可人;罗文朝;胡国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脾酪氨酸激酶(Syk)与袁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胃癌惠者及20例癌旁组织中Svk与EGFR蛋白表达;分析在不同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远处转移等胃癌组织中syk及ECF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Syk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X2=24.69,P<0.01);EGFR蛋白在胃癌的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X2=12.06,P<0.01),Syk及EGFR蛋白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分类、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Syk和EGFR均参与了胃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
作者:廖玲;刘泓基;彭艳;薄晓通;王宏伟;吉艳荣;葛文泓 刊期: 201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