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移植肾急性排斥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Foxp3的动态监测

李川江;于立新;付绍杰;徐健;邓文锋;杜传福;王亦斌

关键词:肾移植, 急性排斥, 调节性T细胞, FOXP3
摘要: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AR)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中又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肾移植术后16例发生AR的患者及15例顺利恢复患者,无排斥反应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Foxp3水平进行动态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Foxp3转录水平,流式细胞术(FCM)细胞内染色检测PBMC细胞内Foxp3分子,观察Foxp3翻译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Foxp3的变化规律.结果:排斥反应组术后Foxp3转录水平低于移植肾正常组,两组相比在术后多个时间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翻译水平术后第5、10天也低于移植肾正常组(P<0.05).ROC曲线证明术后第7天Foxp3 mRNA可较好的诊断移植肾AR反应,敏感度80.1%.特异度77.2%.结论:肾移植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Foxp3水平与AR反应相关,其变化可作为肾移植AR的诊断指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核桃壳炭与思密达治疗严重腹泻疗效观察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就用核桃壳炭与思密达治疗严重腹泻的两组疗效比较,进行了探讨.认为核桃壳炭在腹泻的治疗中取材方便、安全、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洪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溶质的清除效果.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按二阶段设计,比较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两种治疗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和溶质的清除情况.结果: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两种治疗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6.7%和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种治疗均能有效清除K、BUN、PO4及β2-M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较普通血液透析较好地清除BUN、PO4及β2-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01,P=0.010),但两种治疗对白蛋白的影响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具有较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较好的中小分子毒素的清除率,可以改善患者的透析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作者:李锐钊;梁馨苓;陈源汉;章斌;胡鹏华;许德珍;史伟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病例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8~36岁,平均31岁;病程2~9个月,平均5个月;疗效评价依据Mac Nab腰腿痛评价标准以及改良Prolo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2.5~3 h.平均2.7 h;出血量200~280 mL,平均250 mL;下地活动时间4~7 d,平均5 d;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Mac_Nab标准疗效很好17例,占63%,好6例,占22.2%.轻度好转4例,占14.8%,无一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前Prolo功能评分平均为(10.5±1.6)分.改良Prolo评分平均为(17.0±0.9)分.结论: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X-tube通道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陈育岳;隋文渊;石林;王建华;夏虹;尹庆水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应用皮肤扩张器治疗皮瓣并指分指的护理

    皮肤扩张器可用于治疗身体各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但用于皮瓣并指分指并不多见.受王彪[1]等研究的启发,我院自2007-2009年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皮瓣术后并指畸形5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郭玲;莫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利奈唑胺(68例)与万古霉素(56例)治疗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3.5%、51.8%(P<0.05),对病原菌的清除率分别达70.1%、72.1%(P>0.05),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万古霉素治疗组出现肾毒性9例,较利奈唑胺不良反应严重.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安全可靠.

    作者:蔡伟宇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53例AMI患者分为VT/VF组和无VT/VF组,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生VT/VF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示,VT/VF组与无VT/VF组在诸多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级别的Killip分级、血钾离子水平异常以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是影响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β-受体阻滞剂是保护因素.结论:VT/VF是AMI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高级别的Killip分级、血钾水平异常以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是影响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而β-受体阻滞剂是保护因素.

    作者:王敏;吴继雄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具有显著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细胞遗传学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随着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预后相关因素被确认:如KIT、FLT3、NPM1和CEBPA等基因突变:微阵列技术也确认了一些与预后相关的独特的基因表达特征;microRNA的表达、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和DNA甲基化特征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AML预后亚型.这些新的预后相关因素的发现不仅对AML的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治疗指导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结合蛋白质图谱也确定了一些新的信号通路和治疗靶点,为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在此本文将阐述一些新的与AML预后相关的基因改变.

    作者:武玉慧;涂三芳;郭坤元;李玉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布地奈德预防小儿腺样体摘除术咽喉部并发症的应用

    由于手术与麻醉共用同一气道及小儿特有的呼吸道生理特点,全麻气管捕管下经鼻内镜小儿腺样体摘除术易并发咽喉部并发症.本文将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耳鼻喉科因腺样体肥大实施腺样体摘除术的患儿,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预防咽喉部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小凤;张文强;梁郁;郑艳文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相关的冠心病治疗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除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外的另一个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SHPT患者冠心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与非SHPT患者有所不同,而透析患者与非透析患者其冠心病治疗的效果和风险也存在差别,下面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论述.

    作者:李卓;梁馨苓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54例

    目的:探讨一期病变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54例病变累及1-5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正规抗结核化疗2~4周,一期行前路病灶彻底清除,病变椎体切除或半切除,椎管减压,自体髂骨、肋骨椎体间植骨,脊柱前路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卧床4~8周,继续正规化疗12~18个月左右.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及结核有无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4年,平均3.5年,结核病灶顺利愈合,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1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无失效,畸形明显矫正,无复发病例.结论:前路一期病灶彻底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病变切除彻底,椎管减压满意,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术后结核无复发.

    作者:罗鹏;李志刚;张勇;方忠;李锋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房颤复律方法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成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心室仅接受部分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的冲动,故心室率120~180次/min,节律不规则.房颤分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痛、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高心病常见,部分长时间阵发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称为特发性房颤.

    作者:杨丽嵘;王晨霞;白延平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2例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DLBCL)的临床特征、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细胞来源等对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82例PG-DLBCL患者中,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54岁,可追访72例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均分别为64.2%和59.3%.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国际预后指数(IPI)、B症状和β2-微球蛋白(β2-MG)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血清LDH水平与临床分期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PG-DLBCL发病以中年男性为主.IPI、B症状及β2-MG对预测患者生存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作用,其中初诊时血清LDH水平与临床分期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后化疗或术后放化疗组的疗效与化疗或放化疗组相比基本相同.

    作者:元建华;彭小东;黎军和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两种培养基对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目的:比较AIM V、OpTmizer两种培养基对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的增殖、表型及细胞毒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7位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分别应用AIM V、OpTmizer两种培养基体外常规诱导CIK细胞,于培养第3、7、10、12、14、17、21天时,计算CIK细胞扩增倍数: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CD3、CD8、CD56分子的表达;通过LDH释放实验比较两种培养的CIK细胞对K562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培养的10、12、14、17、21 d,OpTmizer扩增倍数明显高于AIM V(P<0.05):平均CD56+及CD3+CD56+细胞频数,两组均高于基线(P<0.05);平均CD3-CD56+细胞频数,OpTmizer组高于基线(P<0.05);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两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OpTmizer扩增CIK细胞效率明显高于AIM V,而扩增的细胞亚群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两组基本相同,OpTmizer比AIM V更适合于体外诱导培养CIK细胞.

    作者:张克;姜维;周建;陶然;李溢柔;李进;马世武;侯金林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固定正畸中两种结扎方式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固定正畸中橡皮圈结扎和金属结扎丝结扎对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固定正畸患者,在每位患者左右牙弓分别使用橡皮圈和金属丝结扎,测定矫治开始和6个月时中切牙、尖牙和第二双尖牙的菌斑指数(PDI)、牙龈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和牙周附着丧失程度(AL),并进行对比.结果:金属结扎丝组矫治后的PU、SBI和PD值明显小于橡皮圈组,矫治前后的差值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L在矫治前后无变化.结论:选择金属结扎丝结扎对接受正畸治疗患者的牙周健康更为有利.

    作者:张志伟;张月兰;赵红宇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70岁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结果:全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26.2%.年龄、手术性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其中手术性质、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前应全面检查,尽量避免单纯探查手术和姑息手术.手术应强调规范化与个体化兼顾的原则,加强围术期呼吸道管理,积极防治呼吸系统并发症.

    作者:邓国明;张开鄂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关节镜监视下治疗内踝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辅助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关节镜辅助治疗23例内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所有患者的踝关节进行术后及随访时的临床评估.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7~24个月),术后骨折复位内固定良好,无骨折不愈合,术后功能恢复良好.AOFAS评分:优16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1.3%.结论:利用踝关节镜监视下辅助治疗内踝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踝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谢杰;黄彰;熊高鑫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小脑扁桃体切除并枕大池重建术治疗Arnold-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

    目的:探讨小脑扁桃体切除并枕大池重建术治疗Arnold-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ACM-SM)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9例ACM-SM患者,采用下疝小脑扁桃体切除并行枕大池重建术,按照Tator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死亡或恶化,随访69例患者,65例症状显著改善;核磁共振复查34例,结果显示枕大池均解剖成形,32例脊髓空洞消失或明显缩小.结论:小脑扁桃体切除并枕大池重建术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Arnold-Chiari畸形有效、合理的手术方式.

    作者:包长顺;杨福兵;刘亮;王斌;夏祥国;詹书良;陈礼刚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甘氨双唑钠和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宫颈癌Hela细胞同步放化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甘氨双唑钠和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宫颈癌Hela细胞同步放化疗(顺铂10μg/mL+放疗2Gy)的影响,为将两药联合作为同步放化疗增敏剂应用于临床上中晚期及复发宫颈癌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甘氨双唑钠及塞来昔布分别处理Hela细胞24 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并求出无毒浓度;用两药的无毒浓度分别及同时联合同步放化疗处理Hela细胞24 h后,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结果:联合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比同步放化疗组更显著,且两药联合组的抑制作用强于单药联合组及同步放化疗组;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两药联合组细胞呈现出凋亡形态.结论:甘氨双唑钠和塞来昔布对Hela细胞同步放化疗有增敏作用,且两药与同步放化疗联合应用有一定的协同增敏效应.

    作者:邱娇娇;佐满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主观症状,可见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多种疾病.但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在临床上很少见,容易误诊或漏诊,现就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收住的8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韩沁;曾荣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对活化T细胞端粒长度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对T细胞端粒长度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EA、K562细胞、SEA联合K562细胞以及抗CD3单克隆抗体分别刺激脐带血单核细胞,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端粒、hTERT及IL-7R表达.结果:SEA组、K562细胞组、SEA联合K562细胞组及抗CD3单抗组活化T细胞的端粒相对长度比值为1.63±0.08、1.06±0.06、3.24±0.61、1.37±0.07:hTERT的表达差异倍数为1.88±0.07、1.95±0.05、3.93±0.23、1.30±0.06;IL-7R表达差并倍数为6.61±0.52、12.81±0.34、17.42±0.50、4.87±0.66;SEA联合K562细胞组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SEA组对端粒长度影响大于单纯K562细胞组.结论:超抗原SEA可以直接刺激T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及上调表达IL-7R,联合特异性抗原K562细胞株诱导T细胞活化上调效果更明显.

    作者:秦雅楠;王冠明;张鹏;林晨;高永鹏;田红霞;李扬秋 刊期: 2011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