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胡晖;杨希立;周昭仑;许兆廷;王蔚;温旭涛;蔡炜标

关键词:心绞痛, 不稳定性, 阿托伐他汀钙, 大剂量
摘要:目的:探讨短期大剂量他汀强化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92 例UAP 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60 mg/d(治疗组)和常规剂量[对照组;平均剂量为(25 ± 5.5)mg/d]的阿托伐他汀钙进行为期2 周的治疗,观察UAP 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血脂、hs-CRP 水平、PLT、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指标和LDL-C、hs-CRP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同时,除肌酐水平外,两组的其他安全性指标基本一致.结论: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UAP 患者可能是一个更有效和更安全的临床治疗选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经皮内固定、内窥镜下减压、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脊柱内固定系统(Sextant)、内窥镜(METRx)辅助X-tube 通道结合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障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2007 年5 月至2010 年5 月,选择31 例无神经系统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在C 型臂X 线机监视及引导下,采用经皮脊柱内固定系统、内窥镜辅助X-tube 通道完成椎管减压、骨折复位及跨伤椎的二椎体四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并经单侧或双侧伤椎椎弓根向复位的椎体内注入CPC.手术前后及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骨折椎体高度、Cobb 角以及椎管横截面积等影像学指标情况.结果:本组31 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55 min,平均出血量210 mL,平均下床活动时间3.5 d.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中央高度及后凸畸形得到明显恢复(P < 0.01);术后经过12 ~ 36 个月随访,伤椎椎体高度、Cobb 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伤椎内CPC 充填量良好,未见有CPC 椎管内和椎间孔内泄漏,无内固定置入及椎体成形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损伤.结论:微创经皮脊柱内固定系统、内窥镜辅助X-tube 通道结合CPC 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障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腰骶肌肉剥离范围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能够有效、安全地恢复爆裂性骨折椎体的高度,复位椎管内骨块,且术中即时重建椎体强度,可满足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继发后凸畸形.

    作者:陆奇峰;唐根林;张文捷;郭曙光;刘红光;陈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生长激素增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寻生长激素(GH)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免疫功能增强的作用.方法:本实验分3 组:A 组为未患结核病的正常人群(30 例),B 组为未经治疗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0 例),C 组为经过GH 治疗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0 例)肌肉注射GH,剂量为8 IU/(kg·d),疗程为15 d.并观察各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的变化.结果:经过GH 治疗的患者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 及IgG 分别达到58.7 ± 3.5、39.5 ±4.3、38.2 ± 9.5、92.3 ± 4.2,接近正常人水平;而体内IL-4、IL-6、TNF-α水平分别为(11.2 ± 4.2)pg /mL、(50.4 ±2.4) ng/L、(70.5 ± 7.0) ng/L,较正常人明显下降;上述变化及其临床症状、血浆蛋白与未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GH 能够提高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免疫功能,有助于结核患者的康复.

    作者:林绍怡;钟声;甘兵;张洪浩;邓改枝;刘惠桃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液基细胞学检测及巴氏涂片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潮州农村地区宫颈癌筛查中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和巴氏涂片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潮州市5 个乡镇,招募35 ~ 59 岁的女性,同时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TCT 和巴氏涂片检测,符合条件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和随访,评价TCT 和巴氏涂片检测的筛查效果.结果:3 723 例接受筛查女性中,总体而言,TCT 检测的灵敏度高于巴氏涂片(Fisher′s Exact Test,P < 0.01),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无明显差异.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 = 0.14,P < 0.001).巴氏涂片制片不满意率高于TCT(χ2 = 64.3,P < 0.001).结论:此次农村地区宫颈癌筛查中,相比巴氏涂片检测,TCT更为灵敏、制片效果更好,能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但诊断准确性没有明显差异.

    作者:李贞;毛玲芝;李屹;谢龙旭;李智敏;洪小山;罗喜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阿奇霉素对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瘦素和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经哮喘致敏血清刺激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并探讨阿奇霉素对哮喘的干预作用.方法:贴壁法体外培养大鼠ASMC.建立大鼠哮喘模型,采血收集致敏血清,以此血清刺激体外培养的ASMC,分为正常对照组(A 组)、哮喘组(B 组)、阿奇霉素组(C 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上清中瘦素(LP)、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blot 法检测各组LP 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LP mRNA 表达.结果:B 组上清中LP、IL-8 及TNF-α表达较A 组增加(P < 0.05),LP 表达水平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 0.995,0.946,P < 0.05);C 组上清中LP 的表达及ASMC中LP 蛋白及mRNA 的表达较B 组明显下降(P < 0.05).结论:ASMC 在致敏状态下LP 的表达显著增强,参与哮喘发生过程;阿奇霉素可以部分抑制哮喘ASMC 分泌炎性因子,提示阿奇霉素可能对哮喘起抗炎作用,为哮喘的防治提供新的观点.

    作者:张文辉;嵇桂娟;朱述阳;段存玲;闫明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对淋巴瘤病理分型及病情评估的意义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对淋巴瘤病理分型及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偶氮偶联法对66 例初诊的淋巴瘤患者进行外周血中NAP 的监测,并与40 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 细胞淋巴瘤NAP 增高,T 细胞淋巴瘤NAP 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T 细胞淋巴瘤相比,B 细胞淋巴瘤NAP 明显增高(P < 0.05).(2)各病理类型B 细胞淋巴瘤间NAP 差异无显著性,伴巨大包块的B 细胞淋巴瘤NAP 明显减低(P < 0.01).(3)各组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间NAP 差异无显著性.(4)骨髓侵犯组B 细胞淋巴瘤较非骨髓侵犯组B 细胞淋巴瘤NAP 明显减低(P < 0.01),骨髓侵犯组T 细胞淋巴瘤较非骨髓侵犯组T 细胞淋巴瘤NAP 明显增高(P < 0.01).(5)随疾病进展,B 细胞淋巴瘤NAP 呈下降趋势,T 细胞淋巴瘤NAP 呈上升趋势;随疾病好转,B 细胞淋巴瘤NAP 呈上升趋势,T 细胞淋巴瘤NAP 呈下降趋势.结论:NAP 染色对淋巴瘤病理分型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景华;周凡;刘彦琴;郭步云;白清宇;王吉刚;白颖;张晓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超声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宫颈妊娠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在宫颈妊娠的早期诊断及子宫动脉介入栓塞联合清宫术治疗宫颈妊娠中的价值.方法:对27 例宫颈妊娠患者分别在介入术前,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2 个月和3 个月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其二维声像图变化及血流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宫颈妊娠主要表现为增大宫颈管内的混合性回声团,CDFI显示丰富的血流信号及特征性的高速低阻动静脉瘘血流频谱;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后病灶内血流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清宫后宫颈逐渐缩小至正常大小.结论:超声在宫颈妊娠的诊治上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萧淑宜;柳建华;刘丽芳;冉虹;甘曼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肺隔离术在肺挫伤合并肋骨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肺隔离技术在肺挫伤合并肋骨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侧肺挫伤合并多处多根肋骨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98 例,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D 组)和气管导管插管(E 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SpO2及Ppeak值的变化.结果:D 组SpO2较E 组维持平稳[(98.71 ± 1.76)% vs (92.50 ± 8.95)%,P < 0.01],E 组Ppeak值较D 组偏高[(26.42 ± 1.80 ) cmH2O vs(20.52 ± 6.54) cmH2O,P < 0.01].结论:肺挫伤合并多发肋骨骨折行手术时,肋骨内固定的佳时机宜在受伤72 h 后进行;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肺隔离术能有效地预防术中健侧肺通气不良和气道梗阻.

    作者:赵泽宇;王茜;顾其军;罗敏;罗良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应用泰科解剖补片免钉合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应用泰科解剖补片免钉合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09 年10 月至2010 年10 月我院采用泰科解剖补片行免钉合(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共53 例,以传统TAPP 术治疗者52 作为对照组,从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神经痛、手术区积液、复发再发、手术材料费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手术.手术时间为40 ~ 120 min,平均为80 min,住院时间为3 ~ 5 d,平均4 d,手术并发症4 例,均为手术区血清肿,经对症治疗均在1 周内消失,随访6 ~ 18 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经腹腹膜前应用泰科解剖补片免钉合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种解剖清晰、疗效确切、复发再发率低、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少、适应证广、设备要求低、易学习掌握、更安全实用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作者:崔英军;周岩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微创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2例

    胫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因创伤机制及生理解剖部位的特殊性, 应用传统的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出现了许多难以处理的并发症.笔者自2008 年3 月至2010 年10 月, 采用微创切开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2 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为众;陈鑫国;赖家瑞;杨存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经外周动脉压连续心排量监测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外周动脉压连续心排量监测的护理.方法: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 例,采用经外周动脉压连续心排量监测评估心功能,定时冲洗桡动脉并记录心排量、每博量、心指数、每博指数和每博变异度.结果:20 例患者均成功应用,为心功能的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数.结论:经外周动脉压连续心排量监测可很好地评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的心功能.

    作者:辛莲;徐锡春;顾正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手术后麻醉恢复室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

    目的:探讨手术后麻醉恢复室(PACU)存在的护理风险特点及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对策.方法:以风险管理知识为指导,对2010 年我院手术后入PACU 的13 094 例患者(分上下半年)进行回顾分析,上半年6 612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下半年6 482 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仅行一般性临床护理,研究组针对护理风险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两组的护理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显著提高,护理风险事件频次减少,护理环境改善,研究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风险管理有助于护士提高护理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慕瑶;朱琼芳;陈旭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癌症患者家属选择是否告知患者真实病情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家属在选择是否告知患者真实病情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主从结合式的Triangulation 法,量性资料的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法,质性资料的收集采用和13 位癌症患者家属进行深入无结构式访谈法.结果:影响家属选择是否告知患者真实病情的主要因素是家属对告知患者真实病情的主观看法[患者能更好地安排以后的生活(OR = 8.326,P = 0.00),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焦虑和抑郁(OR = 7.732,P = 0.01)等].同意告知的家属认为患者能够承受压力而且癌症实情不易隐瞒;不同意告知的家属认为告知患者没有意义,只会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结论:家属对告知癌症患者真实病情的意义、价值和结果的主观认识是影响家属选择是否告知患者实情的主要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不影响家属的选择过程.

    作者:孙玉倩;李小梅;孙秉赋;刘瑞华;赵佳;温颖娜;崔颖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中体重对腺苷注射剂量的影响

    目的:评估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中患者的体重因素对腺苷实际注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24 例体重数值分布在不同区间的患者进行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将6 min 内腺苷的实际注射剂量与计算出的腺苷理论注射剂量进行比较,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体重因素对腺苷实际注射剂量存在较显著的影响,体重越大(F = 48.02,P < 0.05),腺苷输入的实际剂量与理论剂量的差值也越大(差值=-6.99 +0.12 ×体重,t = 6.93,P < 0.05),进而影响腺苷的注射速度.结论:在临床工作中认识到患者体重因素影响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中腺苷的实际注射剂量,适当进行剂量调整,可以提高腺苷负荷试验的准确性,更有助于冠心病等疾病的诊断.

    作者:李静;何雅静;王澎;孟召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随访中进行健康指导的作用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随访中进行健康指导的作用.方法:通过电话随访,对100 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观察患者在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物理治疗以及张口训练方面等保守治疗后的效果.结果:通过患者首次治疗教育和随访中的健康指导,100 例患者中,疗效好50 例,占被随访人数的50.0%;症状好转29 例,占被随访人数的29.0%;总有效率为79.0%.结论:患者治疗效果与患者对就诊医嘱执行依从性有直接关系,就诊后及时和定期的随访,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奚玫;徐平平;曾桂琼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椎管内粒细胞肉瘤6例

    目的: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合并椎管内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 例GS 患者的病例特点,并复习了相关文献.结果:6 例均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30岁,5 例检查了AML1/ETO 融合基因,全部阳性,2/4 例表达CD56,3/4 例Y 性染色体缺失,6 例均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3 例以GS 复发,1 例在Allo-HSCT 后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56 d;另外3 例原发病未缓解,GS 发生距诊断AML 中位时间为122 d;5 例GS 位于胸椎硬膜外,1 例位于腰椎硬膜外;3 例表现神经根痛,5 例出现截瘫;全部MRI 提示硬膜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6 例均行全身化疗同时有5 例接受鞘内注射,2 例行局部放疗,2 例行手术治疗;6 例均因疗效欠佳而放弃治疗死亡.结论:GS 多见于AML1/ETO 融合基因阳性的AML,主要表现为脊髓压迫症状,预后极差,早期放疗可能改善预后.

    作者:余国攀;孟凡义;徐丹;周红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IgA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3(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IgA 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5 例IgA 肾病随机分为骨化三醇(VD3)组、厄贝沙坦(ARB)组和联合治疗(ARB+VD3)组,观察8 周.检测治疗前后尿蛋白、肾功能、血钙.结果:治疗后ARB 组尿蛋白较基线下降(P < 0.05);联合治疗组尿蛋白较基线明显下降(P < 0.01),较之ARB 组及VD3 组其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未发生高钙血症.结论: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可以有效降低IgA 肾病患者尿蛋白,疗效优于单独用药,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曾春;叶琨;龚智峰;伍秋霞;曾金盛;唐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四手操作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四手操作护理配合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患者100 例共100 颗智齿,采用四手操作法,护士行术前护理准备、术中技术配合、术后护理指导等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效果评价.结果: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采用四手操作技术护理配合后,医生更能集中精力专心进行手术,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提高了手术成功率,100 例患者的智齿都成功拔除,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医生及98 例患者对四手操作护理配合感到十分满意,2 例患者对术中护士用器械牵引口腔软组织造成口角疼痛感到不满.结论:四手操作技术应用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护士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对整个拔牙流程了如指掌,与医生配合默契才能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曾素琴;钟晓汀;刘齐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影响产妇心身健康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产妇心理健康的有关因素,为预防产后抑郁提供依据.方法:对220 名产妇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分析产妇心身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常模相比EPQ 显示低E 分和高N 分(P < 0.05);SCL-90 的躯体化、忧郁、焦虑因子分及SAS 总分、SDS 总分在产后均显著高于产前(P < 0.05);SSRS 总分则显著低于产前(P < 0.01);神经质倾向、主观支持不足、产前忧郁、SDS 总分高和负性生活事件是产后心身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P < 0.05).结论:产后抑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采取综合措施以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作者:张深山;叶凯文;林芬;李林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气胸的超声诊断评价

    气胸在临床上较常见, 在诊断方面主要依赖X 线胸片和CT[1].日常工作中, 临床医生对超声在气胸诊断方面的价值了解不多,相关研究也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检查在气胸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1 对象与方法

    作者:林宏云;李润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数字化载银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人工骨的制备及细胞毒实验

    目的:探讨数字化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 聚乳酸(CHA/PLA)抗菌人工骨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理化、结构性能与细胞毒性.方法:将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粉末浸泡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通过溶液离子交换法,制备出不同含银量的载银羟基磷灰石,再将不同的载银CHA 粉末与聚乳酸(PLA)按一定比例混合,并通过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制备出具有特殊形状的数字化载银抗菌人工骨支架材料.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数字化载银CHA/PLA 抗菌人工骨进行理化、结构及Ag+含量分析,采用MTT 法检测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不同含银量的数字化载银CHA/PLA 抗菌人工骨与末载银CHA 人工骨的理化、结构基本相似,仍保留天然微孔及晶体结构.MTT 法测定浸泡10-2、10-3、10-4、10-5 mol/L AgNO3的载银CHA/PLA 人工骨材料的细胞毒性分别为3、1、0、0 级.结论:采用CHA 粉末浸泡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再与PLA 混合,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可成功地制备出含银量不同的数字化载银CHA/PLA 抗菌人工骨材料,且少量载银量对细胞无毒性.

    作者:朱辉;尹庆水;张余;林山;夏远军;周烨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