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的实施探讨

张伟;吴小君;刘晓燕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 出院后, 患儿家长, 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探讨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方法:将80例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出院宣教,观察组除常规出院宣教外,定期电话访谈及组织参加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课堂,1年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家长的疾病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诊率远高于对照组(P<0.005).1年内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能提高家长疾病护理知识和技巧,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尿路感染筛查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尿路感染的筛选价值.方法:收集256例怀疑尿路感染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尿液标本,在进行细菌培养后,立即用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检测细菌(BACT)、芽殖酵母样真菌(BYST)和小颗粒(ASP),以细菌培养结果作为标准,比较其对尿路感染病原菌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并计算其假阴性假阳性率.结果:IQ200检测BACT、BYST和ASP的敏感性分别为80.9%、85.7%和83.3%,修饰后分别为85.1%、92.9%和87.5%.特异性分别为94.7%、89.4%和56.2%,修饰后分别为96.7%、95.6%和59.0%.假阳性分别为22.4%、50.0%和83.6%,修饰后分别为14.9%、27.8%和81.9%.假阴性分别为4.3%、1.9%和3.0%,修饰后分别为3.3%、1.0%和2.1%.结论: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尿路感染具有一定的筛选作用,尤其是在专业技术人员对结果进行修饰后,并能快速提供结果.但其不能完全代替细菌培养,为确保临床的准确诊断,对筛选出的阳性患者应及早进行尿液细菌培养.

    作者:林桢;夏少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模型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测其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为跳台试验反应时间长,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记忆成绩为跳台试验潜伏时间短,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P<0.05).海马的JNK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元免疫组化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记忆功能减退与JNK表达增加有关.

    作者:王雪笠;吕佩源;冯连元;张笋;甄宁;黄通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妊娠合并卵巢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妊娠合并卵巢癌极为罕见.卵巢恶性肿瘤病死率极高,当其合并妊娠时,常因妊娠掩盖症状,而延误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治,从而导致不良结局.本院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妊娠合并卵巢癌2例,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周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肾脏功能的保护

    目的:根据肝硬化患者的病理生理和肝移植手术的特点在围手术期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方法:观察98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术前积极改善肝肾功能:术中调整血容量和凝血功能,维持血压和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肾脏的有效灌注;术后避免肾毒性药物.根据情况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白蛋白、呋塞米、乌司他丁等药物,以有效保护肾功能.结果:98例患者中40例术后血肌酐值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其余患者肾功能异常指标多能随着肝功能的好转而恢复正常.血肌酐持续升高的2例患者接受了血液净化治疗.98例患者中除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外,其余96例均康复出院.结论:围术期有效的肾功能保护是保证肝移植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作者:董刚;徐晨;刘振文;任波;王永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氨基末端脑钠肽检测评价川崎病患儿心脏损害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估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在川崎病(KD)患儿心脏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KD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对照组为20例正常体检儿童,实验组为30例KD患儿,常规超声心动图观察其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患儿12例,未发生CAL惠儿18例,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频谱测定早期充盈峰速E峰和晚期充盈峰速A峰,计算E/A值;同时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检测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并计算Ea/Aa、E/Ea值.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BN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KD急性期内,有CAL组NT-proBNP明显高于无CAL组,(P<0.01).通过直线回归分析,急性期KD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与Sa、Ea、Ea/Aa及E/Ea有显著相关关系(P值均<0.05),与LVED、LVEF、E/A及Aa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NT-proBNP可用于KD辅助诊断,也可用于预测CAL的发生.血浆NT-proBNP是反映心功能的经典生化指标;KD急性期存在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明显,TDI指数可作为反映KD患儿左心功能的敏感指标.本文用TDI指数和NT-proBNP评价KD患儿的心功能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书琴;陈桃;杜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3例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经确诊3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根据患者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畸形角度以及疼痛程度的改变.结果:所有病例经过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治疗,病变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术前骨折椎体前缘的高度为(9.21±4.85)mm,椎体成形术后为(19.38±4.66)mm(P<0.05).术前患者的VAS评分为(8.29±1.22)分,术后降至(2.47±0.88)分(P<0.01).术前患者cobb角为(21.24±6.58)°,术后恢复至(12.12±5.68)°,P<0.05.随访2~18个月,平均12.3个月,2例患者由于其他疾病导致死亡而失访外,其余患者均获随访.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可有效减轻疼痛、恢复病椎高度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具有创伤小、疗程短、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甘嘉亮;何承建;左昌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短期应用氨力农对老年肺心病并发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ET-1和Ang Ⅱ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痛伴重度心力衰竭时血浆脑钠素(BNP)、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变化及氨力农短期应用对其影响.方法:老年慢性肺心痛伴重度心力袁竭患者46例,分为氨力农治疗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分别观察治疗5~7 d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血气分析、肺功能、肺动脉压(P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浆BNP、ET-1和AngⅡ的变化.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氨力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其SaO2、PaO2和LVEF显著升高(P<0.05),PAP、HR、RR显著下降(P<0.05).氨力农治疗后血浆BNP、ET-1和AngⅡ水平随心力衰竭的纠正而显著降低(P<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AP呈正相关(P<0.05).结论:氨力农在改善老年慢性肺心痛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降低PAP的同时,也降低患者血浆BNP、ET-1和AngⅡ水平.提示氨力农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作者:殷少军;吕中伟;董福轮;傅佩芳;颜正茂;张国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的实施探讨

    目的:探讨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方法:将80例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出院宣教,观察组除常规出院宣教外,定期电话访谈及组织参加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课堂,1年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家长的疾病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诊率远高于对照组(P<0.005).1年内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能提高家长疾病护理知识和技巧,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伟;吴小君;刘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富含支链氨基酸的复方氨基酸液在肝硬化患者肠外营养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在肝硬化患者肠外营养中的营养支持效果及对血氨、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消化科住院进食少或军能进食的肝硬化患者120例.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予以胃肠外营养治疗10 d.治疗组氮源采用富含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对照组氮源采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结果:对进食少或不能进食的肝硬化患者,予以肠外营养支持10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肝硬化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相当;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肠外营养治疗后,前者血浆氨水平明显下降,血浆缬氨酸、亮氨酸及异亮氨酸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浆笨丙氨酸及酪氨酸下降,BCAA/AAA值上升.结论:对进食少或不能进食的肝硬化患者予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富含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营养支持效果相当;富含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具有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氨水平的作用,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并降低血浆芳香族氨基酸的作用,提高BCAA/AAA值.

    作者:刘海燕;陈军贤;徐平珍;罗灵和;夏亮;赵秋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不同血糖控制目标对危重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血糖控制目标对危重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2例严重颅脑疾病患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即:A组(血糖4.4~6.1 mmol/L,n=41),B组(血糖6.1~8.3 mmol/L,n=42)和C组(血糖10~11.1 mmol/L,n=39),对3组患者的预后指标及低血糖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不全发生率、28 d病死率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A组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血糖控制≤8.3 mmol/L有助于减少严重颅脑疾病患者院内感染及营养不良的发生.

    作者:赵洁;徐建国;徐子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双针法新型腋路臂丛麻醉的效果

    腋路法臂丛麻醉临床常用,传统实施以局麻药瞅鞘内一针式注射,但总体疗效差异明显,而神经定位器介导下的麻醉方式虽疗效显著,但由于受物件及操作时限影响,临床尚未形成普及.对此,我们分析局解特征,在实施腋路臂丛麻醉时应用双针法鞘内注射替代传统一针法,结果疗效提升明显,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吕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姜黄素致HepG-2细胞的凋亡作用及对bcl-2/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姜黄素致人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作用及bax与bcl-2 mRNA表达的变化,为姜黄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当HepG-2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2.5、5、10、20、30 mg/L)的姜黄素处理48 h,MTT试验检测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ax和bcl-2mRNA的含量.结果: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高,其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当姜黄素浓度为30mg/L时,其抑制率达到(58.23±2.56)%,IC50=25.44 mg/L,而细胞的凋亡率由对照组的(1.1±0.3)%上升到(38.4±1.5)%;bax和bcl-2分别是对照组的(5.00±0.55)倍和(0.28±0.05)倍.结论:姜黄素能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它的分子机制可能是上调bax基因和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

    作者:贺庆芝;曾怀才;于伟霞;李国庆;易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年龄、发病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老年病区近6年来电子结肠镜检出结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组(60岁以上)与中青年组(60岁以下)结肠息肉的特点,分析结肠息肉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年龄、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5 291例受检者中共检出结肠息肉1 570例,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占37.5%,有大便习惯改变者51.7%,有腹痛者21.3%.老年组结肠息肉的患病率(37.3%)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2.7%),P<0.05,两组中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息肉(P<0.01),而且老年组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65.0%)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2.8%),P<0.01.两组左半结肠息肉的患病率均高于右半结肠(P<0.01).结论:老年人结肠息肉患者78.4%伴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大便习惯改变及腹痛等临床表现.老年人结肠息肉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人,且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发,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

    作者:张凯军;吴斌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卵巢癌的靶向治疗进展

    虽然手术+铂类/紫杉醇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了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复发率却超过85%.复发性卵巢癌容易产生化疗药物耐药性,而新的化疗药对这些患者的效果并不理想.一项Ⅲ期试验显示,脂质体阿霉素和托泊替康在铂类敏感患者中有明显应答反应,而对于铂类耐药患者,这两种药物的应答率只有12.3%和6.5%[1].显然,我们需要新的治疗途径来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清除耐药肿瘤细胞,个体化的靶向治疗便愈显重要.近年来卵巢癌靶向治疗方法飞速发展,靶向药物种类繁多,下面分类作以综述.

    作者:崔晓娟;喇端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体外膜肺氧合快速建立血管通路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快速建立血管通路的佳方法,以及放置股动脉远端灌注导管在降低下肢缺血坏死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了中山市人民医院2001年5月至2008年6月行ECMO支持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置管方法分为经皮穿刺置管组(A组)、切开置管组(B组)、切开置管并放置远端灌注导管组(C组),对比分析经皮穿刺置管(A组)与血管切开置管(B、C组)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切口出血的差异.并比较C组与A、B组在下肢缺血、坏死发生的差异.结果:经皮穿刺股动静脉置管置管成功率54.3%,血管切开置管置管成功率100%(P<0.01),两者置管时间、切口出血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比A、B组下肢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行ECMO治疗快速建立血管通路应直接行血管切开术,同时行远端股动脉灌注能有效预防下肢缺血.

    作者:吴桂深;宁晔;袁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煤矿井下工人腰背痛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煤矿井下工人腰背疼痛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了解煤矿工人腰背痛的病因和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萍乡市属新岭煤矿所属矿区在册职工8 630人进行调查研究.统计腰背疼痛的发病率,与其他非煤矿人群的发病率比较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探索影响煤矿工人腰背痛的相关因素.结果:煤矿工人腰背疼痛发病率为62.9%:井下工的发病率为:67.6%,井上工的发病率为:40.22%,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潮湿、通风道风量和外伤是影响井下工人总体腰背痛的主要因素,β值分别为1.302、0.615和0.674,尤其对回采工明显,β值分别为2.107、1.257和0.399. 结论:年龄、井下工龄、外伤史、吸烟、饮酒、潮湿、噪音、进风道的进风量、寒冷、震动等可能是煤矿井下工人诱发腰背痛的危险因素,其中潮湿、进风道风量和外伤史是主要危险因素;而工作服装的保暖和防潮性能是煤矿工人腰背痛发生的保护因素.

    作者:张建萍;鲁世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促血小板生成制剂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展概况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因此,抑制血小板破坏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同样,对慢性难治性ITP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用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环孢素)、免疫调节剂(球蛋白制剂、单克隆自身抗体)和去除破坏部位(切脾、脾放疗)等针对血小板破坏进行治疗的.近些年,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除血小板破坏外,血小板生成不足在ITP的发病中也起了重要作用[1].因此,作为慢性难治性ITP治疗的补充手段--促血小板生成制剂也一直足研究的热点,现对促血小板生成制剂的发展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王志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抗CCP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92例RA患者及30例非R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其结果和类风湿因子(RF)进行比较.结果:在92例RA标本中,检出抗CCP抗体63例,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阳性率为68.48%(63/92),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为96.67%(29/30),RF对RA诊断的特异性为76.67%(23/30),抗CCP抗体的特异性比RF高.结论:检测抗CCP抗体有助于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率.

    作者:崔琢;李季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静脉血及孕母血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含量与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225例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3组:低体重组18例,正常体重组184例,超体重组23例.在日本东芝TOSHIBA 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新生儿脐静脉血及孕母血中RBP、PA含量,采用溴甲酚绿法检测Alb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体重组新生儿脐静脉血及孕母血RBP、PA、Alb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组;超体重组孕母血RBP、P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结论:新生儿脐静脉血及孕母血RBP、PA含量与出生体重直接相关,是反映新生儿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

    作者:龙辉;班清媚;肖淑君;崔艳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双臂肱动脉血压的差异性及对比研究

    目的:为了调查左右双臂间本质上是否存在血压差异及其程度,寻找血压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深层次原因.方法:参加健康体检人群及本院职工共464例,采用双臂同步自动血压测量仪(欧姆龙-752型)记录血压.实验室检查均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获得一系列生化指标,通过问卷方式获得患者信息.并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左右侧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存在显著性(P<0.001),右侧偏高.收缩压、舒张压的平均血压差异分别为(1.62±7.404)mmHg、(1.18±5.629)mmHg.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收缩压相对差异与各研究因素均无关,舒张压相时差异可能与脉压(P<0.001)、胆固醇有关(P<0.05).收缩压绝对差异与年龄、脉压、心率有关;舒张压绝对差异与年龄有关(P<0.001).结论:双臂间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存在显著性.血压差异可能与年龄、脉压、胆固醇有关.因此,单侧的血压测量可能掩盖、延误了高血压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为此,应推荐使用双臂同步测量血压,取其高一侧的数值指导临床进一步的治疗,同时对于脉压的变化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作者:胡雪珍;杨鹏麟;王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