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对性信息支持对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护理干预效果

朱琼芳;赵飞英;陈旭素;张翠梅;周巧

关键词:镇痛, 患者控制, 针对性信息支持, 术后静脉自控镇痛,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针时性信息支持对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100例择期行结肠癌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A组)和对照组50例(B组).对照组只接受护士提供的静脉术后自控镇痛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实验组除接受和对照组相同处理外.还接受针对性镇痛信息支持护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镇痛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视觉评分量表(VAS法)、满意度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间镇痛评分(VAS)和患者满意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针对性信息支持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PCIA的镇痛质量和提高患者对PCIA的满意度.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尿路感染筛查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尿路感染的筛选价值.方法:收集256例怀疑尿路感染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尿液标本,在进行细菌培养后,立即用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检测细菌(BACT)、芽殖酵母样真菌(BYST)和小颗粒(ASP),以细菌培养结果作为标准,比较其对尿路感染病原菌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并计算其假阴性假阳性率.结果:IQ200检测BACT、BYST和ASP的敏感性分别为80.9%、85.7%和83.3%,修饰后分别为85.1%、92.9%和87.5%.特异性分别为94.7%、89.4%和56.2%,修饰后分别为96.7%、95.6%和59.0%.假阳性分别为22.4%、50.0%和83.6%,修饰后分别为14.9%、27.8%和81.9%.假阴性分别为4.3%、1.9%和3.0%,修饰后分别为3.3%、1.0%和2.1%.结论: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尿路感染具有一定的筛选作用,尤其是在专业技术人员对结果进行修饰后,并能快速提供结果.但其不能完全代替细菌培养,为确保临床的准确诊断,对筛选出的阳性患者应及早进行尿液细菌培养.

    作者:林桢;夏少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抗CCP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92例RA患者及30例非R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其结果和类风湿因子(RF)进行比较.结果:在92例RA标本中,检出抗CCP抗体63例,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阳性率为68.48%(63/92),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为96.67%(29/30),RF对RA诊断的特异性为76.67%(23/30),抗CCP抗体的特异性比RF高.结论:检测抗CCP抗体有助于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率.

    作者:崔琢;李季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术前气管推移训练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必要性研究

    目的:探讨术前气管推移训练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必要性.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骨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患者60例,按住院号单、双号分成两组.研究组30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前未行气管推移训练,对照组30例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观察两组病例中食管(咽)损伤、咽喉部疼痛、吞咽障碍、咽喉异物感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出现咽喉(食管)相关并发症7例,对照组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结论:气管推移训练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并不一定是必须的.

    作者:张国妹;万冬花;姚剑英;周玉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1例

    患者女,73岁.发现左上腹包块3 d.查体:左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大小约8cm×10 cm包块,质硬,无压痛.伴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T检查:平扫示脾脏体积明显增大,达7个肋单元,其内密度不均,见不规则大片状低密度灶,CT值为30~65Hu;增强示脾脏巨大占位性病变,考虑脾血管瘤.全麻下行睥切除术后送病检.

    作者:韩义明;蒋春樊;梁晋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HBV DNA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病情观察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免疫法检测384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M和HBV-LP,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7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LP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变化相一致,两者呈正相关(r=0.835,P<0.001).87例HBV DNA阳性血清中HBV-LP阳性率为87.4%.97例HBeAg阳性患者HBV-LP阳性率92.8%,98例HBeAg阴性患者HBV-LP阳性率68.4%.肝功能异常的乙型肝炎患者HBV-LP阳性率为95.8%,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患者的63.3%.结论:血清HBV-LP水平能反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程度和肝细胞的破坏,为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病情观察和预后提供了一个新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郝建华;张然蓉;张健华;张庆侠;冯静霞;谢世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反复脑梗死1例

    患者女,37岁,主因言语不流利、左侧肢体活动不自如5 d,于2008年1月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头MRI显示右侧额叶梗死.后就诊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口服中药2个月症状好转自行停药.2008年9月患者出现言语不流利、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头NRI显永右侧顶叶梗死;头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未见显影,左侧大脑中动脉显影纤细.

    作者:马洪颖;李永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冠心病并发急性痛风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控制痛风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并发急性痛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总结我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两年内冠心病并发急性痛风40例,回顾性分析冠心病并发痛风急性发作可能的危险因子与疗效关系.按合并的危险因素分层,低危组(3~5个危险因素组)26例,高危组(6~10个危险因素组)14例.结果:低危组治愈率84.6%,高危组治愈率42.9%,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在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尽量控制急性痛风发作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少,治疗效果越好,治愈率越高.

    作者:曾玮;苏清芳;吴广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自愈1例影像学报告

    患者男,30岁,矿砂堆场码头工人,粉尘接触史5年.近半个月米咳嗽,咳痰,呈泡沫样,病初有发热,体温38.0℃;感觉胸闷,透气不畅,无胸痛.少量吸烟,无结核病史,无其他家属史.基本抗炎治疗1周后症状减轻.初、复诊2次均采用胸部CT平扫:患者取仰卧位,常规胸部扣描体位.X线胸部平片表现:右肺中上野近外带团絮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不清.余肿野清晰,肺纹理正常,双侧肺门大小结构正常,心影大小如常,两膈而光整(图A).胸片诊断:右中上肺炎性病变.

    作者:沈海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T引导下激光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联合应用激光和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1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36个突出椎间盘,CT引导下穿刺突出椎间盘靶点,注射60 μg/mL臭氧3~5 mL,CT扫描观察臭氧分布情况,激光进行椎间盘内多点烧灼,再次向椎间盘内注射60μg/mL 臭氧10~15 mL,退针至椎间孔处注射40μg/mL 臭氧10 mL.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个月以上,手术前、后VAS评分自身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根据改良的Macnab法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2%.结论:联合应用激光和臭氧能够优势互补,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治疗效果大化,是一种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海涛;关家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无创正压通气对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没有史气管舒张药治疗下,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在轻、中度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中的价值.方法:42位轻、中度急性哮喘发作患者随机分成:NPPV组(n=21)和对照组(n=21),在研究前两组均给予静注甲基强的松龙(40mg/人).治疗前及治疗后20、40、60min评估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结果:NPPV组在治疗后RR、HR、SaO2、FEV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NPPV治疗能改善轻、中度急性哮喘发作的症状.

    作者:骆健峰;赵建平;朱丹;陈慧;涂军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成人气管巨大异物1例

    患者男,44岁,因误吸鱼骨伴咳嗽20余天就诊.患者于20余天前进食时不慎吸入鱼骨,即出现咳嗽,伴呼吸急促,约半小时后呼吸平稳,无咽痛,无进食困难,无畏寒发热,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咽部未发现异物,予抗感染治疗.20余天来一直有咳嗽,为阵发性咳嗽,伴咳少许白色黏痰,来我院肺部CT检查提示气管异物(图1).人院后予抗感染治疗,次日在静脉麻醉下行支气管镜下气管异物取出术.患者静脉麻醉成功后,硬性支气管镜进入气管,近气管隆突处见气管黏膜充血,局部肉芽组织增生,表面有白色假膜生长.

    作者:任慧君;洪建和;李杏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运用于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食管狭窄26例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运用于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食管狭窄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食管狭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胃镜下探条扩张术(麻醉组),另一组在清醒状态下行胃镜下探条扩张术(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扩张前、中及扩张后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的变化和不适反应、并发症、扩张成功率及3个月后扩张总有效率等.结果:麻醉组与对照组扩张前、后的MAP、SpO2、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扩张中MAP、H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MAP、HR升高,spO2下降较麻醉组明显.两组并发症、扩张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适反应、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食管穿孔发生,扩张成功者梗阻基本解除,吞咽困难明显改善.结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运用于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是治疗食管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何朝文;刘立义;陈桂言;耿芳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无发热肺炎为主要表现的恙虫病1例

    患者男,54岁,农民,因咳嗽,咳痰,胸闷10 d入院.发病前曾有野外作业史,伴有活动后轻气促,乏力,咳白色黏痰,大便秘结,纳差,发病后无发热,咯血,腹痛,头痛,胸痛等,当地卫生站多次就诊后疗效欠佳而来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就诊.

    作者:古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年龄、发病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老年病区近6年来电子结肠镜检出结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组(60岁以上)与中青年组(60岁以下)结肠息肉的特点,分析结肠息肉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年龄、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5 291例受检者中共检出结肠息肉1 570例,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占37.5%,有大便习惯改变者51.7%,有腹痛者21.3%.老年组结肠息肉的患病率(37.3%)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2.7%),P<0.05,两组中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息肉(P<0.01),而且老年组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65.0%)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2.8%),P<0.01.两组左半结肠息肉的患病率均高于右半结肠(P<0.01).结论:老年人结肠息肉患者78.4%伴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大便习惯改变及腹痛等临床表现.老年人结肠息肉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人,且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发,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

    作者:张凯军;吴斌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PE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和预后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的意义以及对预后早期评估的价值.方法:应用18F-FDG-PET对20例新生儿检查.凡PET诊断为HIE者,归为HIE组,共15例;PET提示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共5例.第一次PET检查在生后第7~14天,11例同时检查头颅MRI或CT,共16例提示PET或CT/MR异常.此16例患儿于生后4~6个月做第二次PET检查,9例同时行MRI/CT检查.结果:第1次PET检查的20例新生儿中,15例提示大脑不同部位的葡萄糖低代谢病灶,并有HIE的临床表现:11例同时检查头颅MIR/CT,8例与PET相符.第二次PET检查的16例惠儿中,8例提示有大脑不同部位低葡萄糖代谢改变;9例同时检查头颅MIR/CT,6例与PET相符.第2次PET检查提示存在大脑低密度代谢病灶的8例患儿中,7例出现运动发育迟缓的表现,其中5例早期出现运动发育迟缓的表现,经早期干预没有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2例出现脑瘫;1例经随访没有精神-运动发育异常的表现.结论:FDG-PET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和预后的早期评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优于MRI和CT.

    作者:钟敏泉;钟劲;余宇晖;梁穗新;邝素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1例

    患者男,76岁,反复肉眼血尿2个月余.B超:膀胱充盈好,后壁增厚,增厚处约0.7 cm,右后壁探及一偏强回声团,大小约1.4 cm×1.0 cm,向膀胱腔内隆起,边界清.CT:膀胱右后壁见一圆形中等密度影,表面光滑.膀胱镜下于膀胱右侧壁见一1.4 cm×1.0 cm带蒂肿块,表面光滑,灶性区域有污秽出血.浸润至浅肌层.巨检:膀胱镜活检标本:碎组织一堆共2 cm×2 cm×0.6 cm.灰白灰红色息肉状.镜检:肿瘤细胞弥漫成片,成实性片状或成团状排列,部分肿瘤细胞黏附性差、呈散在分布,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深染、偏位,核分裂相易见.免疫组化结果:瘤细胞CK、CK19、CD138、Ki67及P53均阳性;Vim、HMB45、LCA均阴性.

    作者:陆宁;温晓伟;张燕萍;邬万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双针法新型腋路臂丛麻醉的效果

    腋路法臂丛麻醉临床常用,传统实施以局麻药瞅鞘内一针式注射,但总体疗效差异明显,而神经定位器介导下的麻醉方式虽疗效显著,但由于受物件及操作时限影响,临床尚未形成普及.对此,我们分析局解特征,在实施腋路臂丛麻醉时应用双针法鞘内注射替代传统一针法,结果疗效提升明显,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吕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老年人黄斑部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老年人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定并分析.方法:51例老年人(102眼),男37例74眼,女14例28眼,平均年龄69岁.应用stratus OCT快速黄斑扫描模式(fast macular thickness)对其进行扫描,比较性别、眼别之间的厚度差异,分析年龄与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除右眼内环鼻倒男性的厚度大于女性外(P<0.05),其余象限性别之间均无差异;右眼内环鼻侧、外环颞侧厚度大于左眼(P<0.05),其余各象限眼别之间均无差异;年龄与各象限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无相关性.结论:在老年人,性别之间、眼别之间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是有差异的.

    作者:韩云飞;郭海科;张洪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评估时已使用1~2种口服降糖药而空腹血糖≥7.0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2008年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的57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2种降糖药物(不包括噻唑烷二酮类),符合空腹血糖≥7.0mmol/L,肝肾功能正常.接受盐酸吡格列酮(卡司平)治疗,从15 mg/d开始,每月复查空腹微机血糖,若≥7.0 mmol/L,增加15 mg/d,若空腹微机血糖<7.0 mmol/L则维持原剂量治疗.共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肾功能、尿常规及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1)入组的57例2型糖尿痛患者观察12周,治疗后FP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bA1c有下降趋势,剔除了因不良反应而减少药物剂量的影响因素后,HbA1c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2)加用盐酸吡格列酮后TC和LDL-C有轻度升高,TG、HDL-C变化不大.(3)不良反应有心功能不全(1例)、下肢水肿(1例)、低血糖症(1例),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经磺脲类、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血糖效果不佳时,加用吡格列酮能安全有效改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作者:傅晓莹;邓海鸥;杨华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的实施探讨

    目的:探讨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方法:将80例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出院宣教,观察组除常规出院宣教外,定期电话访谈及组织参加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课堂,1年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家长的疾病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诊率远高于对照组(P<0.005).1年内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能提高家长疾病护理知识和技巧,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伟;吴小君;刘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