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颖;李永秋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蛋白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家族的重要成员,FGFRs和其配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共同作用,调控一大类细胞发育的进程,包括细胞凋亡、增殖、移行和血管生成.由于突变或者配体-受体过度表达所引起的FGFR信号激活失调控会使这些酪氨酸激酶受体活化,从而导致肿瘤的发展.FGF/FGFR信号通路的失调控已经被证实存在于多种肿瘤细胞中[1],并且可以通过调节肿瘤血管生成或直接刺激肿瘤生长而在肿瘤的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目前已知的FGFR共有4个成员:FGFR1、FGFR2、FGFR3、FGFR4,其中FGFR4在胚胎组织、成人微小血管壁等正常细胞中存在高表达,大量研究已经证实FGFR4在乳腺癌、胰腺癌、肾癌等恶性肿瘤中亦有高表达.
作者:刘佳骅;倪醒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医清胰通腑泄热消胀特色疗法结合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SAP患者分为两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13例,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组1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时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特色疗法.结果:治疗组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症状消退时间、禁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缩短,手术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减少,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结论: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治疗重痘急性胰腺炎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邹嘹南;何军明;谭志健;蔡炳勤;陈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经确诊3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根据患者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畸形角度以及疼痛程度的改变.结果:所有病例经过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治疗,病变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术前骨折椎体前缘的高度为(9.21±4.85)mm,椎体成形术后为(19.38±4.66)mm(P<0.05).术前患者的VAS评分为(8.29±1.22)分,术后降至(2.47±0.88)分(P<0.01).术前患者cobb角为(21.24±6.58)°,术后恢复至(12.12±5.68)°,P<0.05.随访2~18个月,平均12.3个月,2例患者由于其他疾病导致死亡而失访外,其余患者均获随访.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可有效减轻疼痛、恢复病椎高度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具有创伤小、疗程短、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甘嘉亮;何承建;左昌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的意义以及对预后早期评估的价值.方法:应用18F-FDG-PET对20例新生儿检查.凡PET诊断为HIE者,归为HIE组,共15例;PET提示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共5例.第一次PET检查在生后第7~14天,11例同时检查头颅MRI或CT,共16例提示PET或CT/MR异常.此16例患儿于生后4~6个月做第二次PET检查,9例同时行MRI/CT检查.结果:第1次PET检查的20例新生儿中,15例提示大脑不同部位的葡萄糖低代谢病灶,并有HIE的临床表现:11例同时检查头颅MIR/CT,8例与PET相符.第二次PET检查的16例惠儿中,8例提示有大脑不同部位低葡萄糖代谢改变;9例同时检查头颅MIR/CT,6例与PET相符.第2次PET检查提示存在大脑低密度代谢病灶的8例患儿中,7例出现运动发育迟缓的表现,其中5例早期出现运动发育迟缓的表现,经早期干预没有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2例出现脑瘫;1例经随访没有精神-运动发育异常的表现.结论:FDG-PET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和预后的早期评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优于MRI和CT.
作者:钟敏泉;钟劲;余宇晖;梁穗新;邝素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估时已使用1~2种口服降糖药而空腹血糖≥7.0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2008年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的57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2种降糖药物(不包括噻唑烷二酮类),符合空腹血糖≥7.0mmol/L,肝肾功能正常.接受盐酸吡格列酮(卡司平)治疗,从15 mg/d开始,每月复查空腹微机血糖,若≥7.0 mmol/L,增加15 mg/d,若空腹微机血糖<7.0 mmol/L则维持原剂量治疗.共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肾功能、尿常规及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1)入组的57例2型糖尿痛患者观察12周,治疗后FP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bA1c有下降趋势,剔除了因不良反应而减少药物剂量的影响因素后,HbA1c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2)加用盐酸吡格列酮后TC和LDL-C有轻度升高,TG、HDL-C变化不大.(3)不良反应有心功能不全(1例)、下肢水肿(1例)、低血糖症(1例),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经磺脲类、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血糖效果不佳时,加用吡格列酮能安全有效改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作者:傅晓莹;邓海鸥;杨华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傀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滇南小耳猪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5)、缺血后处理组(IPC组,n=5)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n=5).用球囊封堵冠脉建立猪闭胸式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监测心电及血压,用ELISA法测定缺血前及再灌注2、24 h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再灌注72 h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再灌注2 h和24 h,IPC组和IR组的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均明显高于缺血前基础值(P<0.05):组间比较,再灌注后IPC组TNF-α和IL-6水平均较IR组明显降低(P<0.05),而IL-10值明显增高(P<0.05).经TTC染色测心肌梗死的面积,S组未发生心肌梗死,IPC组为(10.89±2.02)%,IR组为(23.26±3.13)%,IPC组的心肌梗死面积较IR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调控炎性细胞因子平衡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孙海梅;郭涛;喻卓;许汪斌;窦兴葵;孟照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HBV DNA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病情观察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免疫法检测384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M和HBV-LP,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7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LP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变化相一致,两者呈正相关(r=0.835,P<0.001).87例HBV DNA阳性血清中HBV-LP阳性率为87.4%.97例HBeAg阳性患者HBV-LP阳性率92.8%,98例HBeAg阴性患者HBV-LP阳性率68.4%.肝功能异常的乙型肝炎患者HBV-LP阳性率为95.8%,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患者的63.3%.结论:血清HBV-LP水平能反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程度和肝细胞的破坏,为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病情观察和预后提供了一个新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郝建华;张然蓉;张健华;张庆侠;冯静霞;谢世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30岁,矿砂堆场码头工人,粉尘接触史5年.近半个月米咳嗽,咳痰,呈泡沫样,病初有发热,体温38.0℃;感觉胸闷,透气不畅,无胸痛.少量吸烟,无结核病史,无其他家属史.基本抗炎治疗1周后症状减轻.初、复诊2次均采用胸部CT平扫:患者取仰卧位,常规胸部扣描体位.X线胸部平片表现:右肺中上野近外带团絮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不清.余肿野清晰,肺纹理正常,双侧肺门大小结构正常,心影大小如常,两膈而光整(图A).胸片诊断:右中上肺炎性病变.
作者:沈海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76岁,反复肉眼血尿2个月余.B超:膀胱充盈好,后壁增厚,增厚处约0.7 cm,右后壁探及一偏强回声团,大小约1.4 cm×1.0 cm,向膀胱腔内隆起,边界清.CT:膀胱右后壁见一圆形中等密度影,表面光滑.膀胱镜下于膀胱右侧壁见一1.4 cm×1.0 cm带蒂肿块,表面光滑,灶性区域有污秽出血.浸润至浅肌层.巨检:膀胱镜活检标本:碎组织一堆共2 cm×2 cm×0.6 cm.灰白灰红色息肉状.镜检:肿瘤细胞弥漫成片,成实性片状或成团状排列,部分肿瘤细胞黏附性差、呈散在分布,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深染、偏位,核分裂相易见.免疫组化结果:瘤细胞CK、CK19、CD138、Ki67及P53均阳性;Vim、HMB45、LCA均阴性.
作者:陆宁;温晓伟;张燕萍;邬万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本院从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耳廓假性囊肿91例(91耳),均为单耳发病,2005年3月以前病例采用传统的穿刺并加压包扎治疗,以后采用二氧化碳激光结合置管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后者疗效更加满意.现具体报告如下.
作者:黄中官;张宵宵;胡定国;杨作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方法:将80例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出院宣教,观察组除常规出院宣教外,定期电话访谈及组织参加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课堂,1年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家长的疾病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诊率远高于对照组(P<0.005).1年内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能提高家长疾病护理知识和技巧,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伟;吴小君;刘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92例RA患者及30例非R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其结果和类风湿因子(RF)进行比较.结果:在92例RA标本中,检出抗CCP抗体63例,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阳性率为68.48%(63/92),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为96.67%(29/30),RF对RA诊断的特异性为76.67%(23/30),抗CCP抗体的特异性比RF高.结论:检测抗CCP抗体有助于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率.
作者:崔琢;李季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控制痛风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并发急性痛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总结我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两年内冠心病并发急性痛风40例,回顾性分析冠心病并发痛风急性发作可能的危险因子与疗效关系.按合并的危险因素分层,低危组(3~5个危险因素组)26例,高危组(6~10个危险因素组)14例.结果:低危组治愈率84.6%,高危组治愈率42.9%,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在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尽量控制急性痛风发作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少,治疗效果越好,治愈率越高.
作者:曾玮;苏清芳;吴广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痛伴重度心力衰竭时血浆脑钠素(BNP)、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变化及氨力农短期应用对其影响.方法:老年慢性肺心痛伴重度心力袁竭患者46例,分为氨力农治疗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分别观察治疗5~7 d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血气分析、肺功能、肺动脉压(P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浆BNP、ET-1和AngⅡ的变化.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氨力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其SaO2、PaO2和LVEF显著升高(P<0.05),PAP、HR、RR显著下降(P<0.05).氨力农治疗后血浆BNP、ET-1和AngⅡ水平随心力衰竭的纠正而显著降低(P<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AP呈正相关(P<0.05).结论:氨力农在改善老年慢性肺心痛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降低PAP的同时,也降低患者血浆BNP、ET-1和AngⅡ水平.提示氨力农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作者:殷少军;吕中伟;董福轮;傅佩芳;颜正茂;张国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复杂食管异物的薄层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15例复杂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均行薄层CT扫描,再将CT征象与手术及手术结果比较.结果:15例复杂食管异物均为CT所显示,呈大小、形态不一的稍高或高密度影,单纯食管异物无并发症12例,其中并发颈部皮下气肿1例、脓肿1例、食管周围炎1例.结论:复杂食管异物在薄层CT扫描上有较为特征性表现,CT检查有利于观察食管壁的完整性及连续胜,还可以观察邻近组织、气管及纵隔情况.
作者:郭志强;杨运俊;贾明辉;陈建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重度烧伤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生长激素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10例既往无糖尿病史,18岁以上的重度烧伤患者,以表格随机法分成A1、A2、A0 3组,每组70例,分别使用生长激素的剂量为0.15、0.2 IU/(kg·d)及安慰剂,并观察血糖变化及胰岛素控制的用量,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临床护理意义作初步探讨.结果:3组患者210例入组的患者共计188例完成实验,各组之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4周内3组完成实验的结果显示各组血糖实际控制的平均水平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没有使用生长激素A0组患者血糖超过10 mmol/L 18例明显少于有使用的A1(25例)、A2(32例)组,使用生长激素后比没有使用、使用0.2 IU/(kg·d)剂量的组别比使用0.15 IU/(kg·d)需要胰岛素控制的例数多,而且对控制血糖的胰岛素需求总量均较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除没有使用生长激素的A0组外,其他两组停用生长激素后血糖恢复到正常值范围之内(不需要胰岛素控制)的时间各组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度烧伤患者使用生长激素对血糖影响跟其使用的剂量相关,提示在临床护理中,应注意根据使用生长激素的剂量来选择血糖的监测方案,实时调整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措施,这结果对于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作者:郑一双;陈炯;苏国良;施剑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尿路感染的筛选价值.方法:收集256例怀疑尿路感染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尿液标本,在进行细菌培养后,立即用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检测细菌(BACT)、芽殖酵母样真菌(BYST)和小颗粒(ASP),以细菌培养结果作为标准,比较其对尿路感染病原菌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并计算其假阴性假阳性率.结果:IQ200检测BACT、BYST和ASP的敏感性分别为80.9%、85.7%和83.3%,修饰后分别为85.1%、92.9%和87.5%.特异性分别为94.7%、89.4%和56.2%,修饰后分别为96.7%、95.6%和59.0%.假阳性分别为22.4%、50.0%和83.6%,修饰后分别为14.9%、27.8%和81.9%.假阴性分别为4.3%、1.9%和3.0%,修饰后分别为3.3%、1.0%和2.1%.结论: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尿路感染具有一定的筛选作用,尤其是在专业技术人员对结果进行修饰后,并能快速提供结果.但其不能完全代替细菌培养,为确保临床的准确诊断,对筛选出的阳性患者应及早进行尿液细菌培养.
作者:林桢;夏少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18岁.2008年5月因骑摩托车发生车祸,头部受伤导致右眼球隆起,右眼结膜充血、水肿、肿胀,视物模糊、视力明显下降.于2008年11月11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脑血管DSA造影:诊断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于12日予以经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闭塞.术后症状缓解出院,2个月后冉次出现右眼球外突,眼结膜充血,眼周可闻及杂音,考虑海绵窦内有其它分支动脉供血,海绵窦瘘再发.于2009年2月24日再次来我院行脑血管DSA造影: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不显影;左侧颈内动脉造影示前交通动脉增粗,有侧大脑前及右侧大脑中动脉经前交通动脉显影,双侧大脑前、大脑中动脉显影无异常,同时见右侧颈内动脉远段显影盗血致右侧海绵窦显影,右眼静脉明显增粗.左右椎动脉造影示大脑后及小脑动脉无异常,右侧后交通动脉明显增粗,并见向前部盗血致右侧颈内-海绵窦显影.
作者:康超文;刘觉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因此,抑制血小板破坏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同样,对慢性难治性ITP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用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环孢素)、免疫调节剂(球蛋白制剂、单克隆自身抗体)和去除破坏部位(切脾、脾放疗)等针对血小板破坏进行治疗的.近些年,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除血小板破坏外,血小板生成不足在ITP的发病中也起了重要作用[1].因此,作为慢性难治性ITP治疗的补充手段--促血小板生成制剂也一直足研究的热点,现对促血小板生成制剂的发展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王志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联合应用激光和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1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36个突出椎间盘,CT引导下穿刺突出椎间盘靶点,注射60 μg/mL臭氧3~5 mL,CT扫描观察臭氧分布情况,激光进行椎间盘内多点烧灼,再次向椎间盘内注射60μg/mL 臭氧10~15 mL,退针至椎间孔处注射40μg/mL 臭氧10 mL.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个月以上,手术前、后VAS评分自身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根据改良的Macnab法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2%.结论:联合应用激光和臭氧能够优势互补,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治疗效果大化,是一种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海涛;关家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