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曲肽预防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的作用

陈霞;王素云;叶丽萍

关键词:高淀粉酶血症, 胰腺炎, 奥曲肽, ERCP, 预防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奥曲肽在预防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台州医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3 350例次ERCP的临床资料,根据ERCP术后是否应用奥曲肽预防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的发生,设立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两组间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间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组资料提示奥曲肽并不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麻手术患者压疮风险评估及防范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的常见并发症,由于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加之全身营养不良而致溃烂和坏死.

    作者:杨敏;林晓玲;潘葵芬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小胶质细胞与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被认为是中楸神经系统(CNS)慢性炎症性脱髓鞘为主要特征的脱髓鞘疾病,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但认为MS是主要由CD4+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

    作者:梁活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联合检测K-ras、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表达对大肠癌肝转移的预测价值

    目的:通过对大肠癌患者手术后门静脉血K-ras、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表达进行分析,探讨联合检测K-ras、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表达对大肠癌肝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大肠癌患者45例,取手术后门静脉血标本,用PCR-SSCP方法分别进行K-ras和P53基因突变分析,用RT-PCR方法检测CEA mRNA表达情况,统计联合检测K-ras、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表达预测大肠癌肝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结果:手术后门静脉血K-ras、P53突变阳性率分别为46.7%(21/45)和48.9%(22/45).手术后门静脉血CEA mRNA表达阳性率为60%(27/45).45例大肠癌患者随访2年后,肝转移14例,其中K-ras、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表达共阳性6例,共阴性1例,部分阳性7例.统计结果显示大肠癌肝转移率:共阳性组>部分阳性组>共阴性组(x2=7.30,P=0.007).联合检测(当其中一个指标为阳性时,诊断肝转移)敏感性92.9%(13/14);特异性38.7%(12/31);准确性55.6%(25/45);阳性预测值40.6%(13/32);阴性预测值92.3%(12/13),阳性似然比=12.1,阴性似然比=0.08.结论:结肠癌术后门静脉血K-ras基因和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 表达均有较高的阳性率,联合检测对大肠癌肝转移有理想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向昱;倪仲琳;张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足月胎儿骨松质金属微量元素的应用性检测

    目的:检测与比较足月胎儿不同部位干骨骨松质中Ca、Fe、zn、Cu以及Mn等金属微量元素的含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收集30例足月胎儿新鲜腰椎、股骨头、髂骨以及胸骨的骨松质标本,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腰椎骨松质中Ca、cu、zn、Fe、Mn 干骨含量分别为5 663.12、0.28、84.11、15.15和0.28μg/g,髂骨骨松质分别为6 246.11、0.35、93.83、19.52和0.09μg/g,股骨头骨松质分别为5 379.76、0.26、73.91、1&59和0.18μg/g,胸骨骨松质分别为3 519.63、0.52、74.35、22.25和0.45μg/g.结论:Ca、Cu、Zn、Fe、Mn 5种金属微量元素在腰椎、股骨头、髂骨以及胸骨骨松质中的含量存在差异.

    作者:关华;张纯清;王琮民;张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变化

    目的:观察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RP)对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t PSA)比值的影响,探讨其在PKRP 术后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对90例BPH患者行PKRP治疗,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检测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2、6个月患者血清中的 t-PSA和f-PSA水平,并计算f/t PSA比值,随访比较分析手术前后PSA变化差异.结果:术后24 h患者血清t-PSA值平均为(15.5±7.6)ng/mL,明显高于术前患者血清t-PSA值(6.2±5.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血清t-PSA值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2个月降至低,随后血清t-PSA趋于稳定;血清f/t PSA比值术前术后任何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RP可显著降低BPH患者血清中的PSA,术后2个月PSA稳定至低水平:与血清中的t-PsA和f-PsA水平相比,血清f/t PsA比值是PKRP术后短期及长期随访的一个更可靠指标.

    作者:刘云飞;郑江;刘昌茂;夏安;代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密度脂蛋白对THP-1 巨噬细胞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的表达及胆固醇流出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密度脂蛋白(HDL)对THP-1巨噬细胞B类I型清道夫受体(SR.BI)的表达及胆固醇流出的影响.方法:用HDL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 THP-1细胞,采用RT-PCR、Western印迹及液体闪烁计数法观察细胞SR-BI的表达及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变化.结果:OX-LDL下调THP-1巨噬细胞中sR-BI的袁达,而HDL则上调THP-1巨噬细胞中SR-BI的表达;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发现OX-LDL减少细胞中胆固醇的流出,HDL可以增加细胞胆固醇的流出,且HDL的效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HDL可能通过上调THP-1巨噬细胞SR-BⅠ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

    作者:莫中成;陈欣;谢远杰;赵国军;龙治峰;石金凤;唐朝克;易光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两种涡轮钻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两种涡轮钻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和组织愈合情况.方法:选择100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高速涡轮机加裂钻拔除法,对照组采用高速涡轮机加金钢砂车针拔除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满意度和术后组织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组织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长裂钻由于其合适的刃部和较高的有效切割效率,更适合配合涡轮机应用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

    作者:何芸;陈俊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利奈唑胺治疗播散性诺卡菌感染文献复习

    诺卡菌病系由诺卡菌属引起的局限性或播散性、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疾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特别是继发于白血病、淋巴瘤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后),往往引起血源性播散,病死率较高,当合并多发脑脓肿时病死率在50%以上.

    作者:孟莹;李旭;佟万成;蔡绍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盆腔放射治疗后的全膀胱切除术

    目的:评估有盆腔放射治疗史的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放疗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3年的膀胱癌患者资料,自1995年1月至2008年5月,本院共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159例.其中有11例患者手术前有盆腔放射史.分析常见的并发症以及放疗对手术和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后发生一或多个并发症的患者高达72.7%(8,11),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肠梗阻、伤口问题、输尿管回肠吻合口漏尿(或狭窄)及淋巴漏.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中仅有4例行姑息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论:对有盆腔放射治疗史的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手术难度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升.医生需要在手术之前充分准备,包括家属沟通.

    作者:沈海波;顾正勤;康健;张良;王伟明;虞永江;齐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诺杨在术后镇痛中的不同用法探讨

    目的:比较诺杨(Butophanol)在术后镇痛中几种常用方法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00例ASA Ⅰ、Ⅱ级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全麻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采用PCIA(Ⅰ、Ⅱ、Ⅲ组)和PCEA(Ⅳ、Ⅴ组)两种镇痛方式,镇痛配方为:Ⅰ组Butophanol 10mg+Tropisetron(托烷司琼)10mg;Ⅱ组Butophanol 5 mg+Tropisetron 10 mg;Ⅲ组Tropisetron 10 mg;Ⅳ组0.75%Naropine(罗哌卡因)150 mg+Tropisetron10 mg:Ⅴ组Butophanol 5 mg+0.75%Naropine 150 mg+Tropisetron 10 mg.记录术后6、12、24和48 h四组患者Ramesav(镇静)、VAS(镇痛)评分及Ⅳ、Ⅴ组Bromage(下肢运动)评分并进行比较,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同Ⅲ组相比.Ⅰ、Ⅱ组患者在各时段的VAS评分较低,Ramesay评分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Ⅱ组相比,Ⅰ组患者的VAS评分较低.Ramesay评分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Ⅰ组相比,Ⅴ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Ramesay评分则较低(P<0.05),Ⅳ和Ⅴ组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后者较低(P<0.05),Ramesay评分和Bromag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诺杨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术后镇痛,但镇静作用较强,需加强临床监测.

    作者:张建杏;孙怡;赵国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克罗恩病合并巨细胞病毒病1例

    患者女,43岁,因反复腹痛9年、腹泻2年,加重伴发热、呕吐10 d入院.曾于我院门诊作结肠镜示:结肠溃疡.病理诊断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予艾迪莎治疗后腹痛逐渐缓解.

    作者:崔德军;甘华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增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增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9月在本院经查冠脉CTA排除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共152例,首先根据心彩超结果将资料分为有无室间隔增厚2组,对其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再比较2组间各因素均数的大小;后建立ROC曲线评估IMT及Crouse评分预测室间隔增厚的价值.结果: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增厚的发生率在颈动脉IMT>8 mm与≤8 mm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5.544,P=0.019);颈动脉的IMT、斑块的Crouse评分、SBP对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增厚有影响(ORIMT=36.349,PIMT=0.022;ORCmuse=1.151,Cmuse=0.043;ORSBP=1.025,PSBP=0.053);高血压患者有无室间隔增厚2组间SBP(P<0.05)、颈动脉的IMT(P<0.11)及斑块的Crouse评分(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颈动脉IMT及宽块的Crouse评分预测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增厚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为0.669(P<0.05;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其室间隔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但颈动脉IMT及斑块的Crouse评分均不是预测其室间隔增厚的很好指标.

    作者:由天辉;田作军;陆亚琴;周玉兰;曾昭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持续低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154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持续低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要点.方法:154例开胸术后患者均采用持续低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维持有效的负压吸引,选择合适的体位,加强管道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结果:治疗4~8 d后,拔管前复查胸片有6例患者少量胸腔积液,5例肺膨胀不全,其余14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顺利拔管,康复出院.结论:开胸术后采用持续低负压吸引闭式引流,施以正确的护理,治疗效果好.

    作者:孙英芬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休克犬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及组织灌注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休克犬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及组织灌注指标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狗14只,内毒素静脉注射复制犬脓毒症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7)和治疗组(n=7).对照组只接受林格液复苏.治疗组另外给予首剂乌司他丁1万U/kg,然后持续泵入0.1 7万U/(kg·h).直至12 h后实验结束.脓毒症休克模型稳定后记为0 h,此后每4小时收集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及组织灌注指标.结果:(1)血流动力学指标:休克后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嵌压、右室每搏功指数、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逐渐回落,8 h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血压在第8小时有明显回升(P<0.05),对照组血压无此趋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苏后两组的心指数均有上升(P<0.05),治疗组表现尤为明显,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搏指数、左室每搏功指数休克后明显下降,但两组均迅速回复到基线水平,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休克后体循环血管指数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逐渐上升,8 h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Jp<0.05).(2)氧代谢及组织灌注指标:犬脓毒症休克模型建立后,氧输送、氧消耗、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尿量明显下降(P<0.05),血乳酸、胃黏膜PHi、胃-动脉-PCO2 差上升(P<0.05).治疗组氧输送、SVO2、尿量、胃黏膜PHi逐渐回升,第8小时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氧消耗也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血乳酸水平、胃-动脉PCO2差逐渐下降,8 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明显改善脓毒症休克动物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及组织灌注指标.

    作者:寇秋野;管向东;陈雷;胡文利;欧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胰导管内灌注含胰酶抑制剂的UW液对胰导管保护效果的评价

    目的:评价胰导管保护法(即在胰腺获取时向胰导管内注射少量含胰酶抑制剂 trypsin inhibitor 的 uw液,TlUW 液)对冷保存期间胰导管的保护效果.方法:大鼠胰腺分为5组.组1,新鲜胰腺(n=10);组2,未应用胰导管保护法仅用 TIUW 液保存6 h的胰腺(n=10);组3,应用胰导管保护法且用TIUw液保存 6h 的胰腺(n=10);组4,未应用胰导管保护法仅用 TIUW 液保存24 h的胰腺(n=10);组5,应用胰导管保护法且用 TIUW 液保存24 h的胰腺(n:10);应用锥虫蓝染色评价胰导管细胞的死亡率,石蜡切片观察胰导管保护后胶原酶的分布情况.结果:胰导管细胞死亡率分别为(5.5±3.0)%、(58.6±9.1)%、(16.8±4.9)%、(64.4±8.1)%、(17.2±3.0)%,组2和组3相比、组4和组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3和组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应用胰导管保护法组的胶原酶分布均较未应用组的均匀.结论:胰导管保护法较好的保存了胰导管系统的完整性,且胰导管的活性状态不随时间推移而恶化;胰导管系统的完整性是胶原酶均匀分布的前提.

    作者:胡浩;黄锦山;李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RT-PCR与SYBR Green Ⅰ实时RT-PCR方法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的比较

    目的:比较RT-PCR和SYBR GreenⅠ实时RT-PCR方法检测乙型脑炎病毒(JEV)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时效性.方法:采用RT-PCR和SYBR GreenⅠ实时RT-PCR方法对连续10倍稀释的JEV核酸样品平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同时以登革2型病毒、诺如病毒和狂犬病毒核酸进行两种方法的特异性测试.结果:SYBRGreen Ⅰ实时RT-PCR方法可检测出 40 copies/μL的核酸分子水平,与普通RT-PCR方法相比,敏感度提高了10倍,检测时间节省2 h.两种检测方法在检测JEV方面,与登革2型病毒、诺如病毒和狂犬病毒核酸均无交叉反应.结论:与普通RT-PCR相比,SYBR Green Ⅰ实时RT-PCR是一种更敏感、快速检测JEV的方法.

    作者:陈志永;肖建鹏;马莉珍;高璐璐;陈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组).测定术前及术后2、6、24 h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结果:各组内术后cTnI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off-pump组术后cTnI水平显著低于on-pump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急诊冠脉搭桥能明显减轻心肌损害.

    作者:徐忠东;何伟雄;夏淑轩;赵一凡;杨涛;曹德雄;李珏;曹铭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预注帕瑞昔布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后镇痛效应.方法:子宫切除术患者36例,分为两组(n=18),A组术前静注帕瑞昔布40 mg,B组空白对照组.记录各组患者术毕即刻(T1),1(T2),3(13),6(T4),12(T5)h后VAS评分.结果:术毕即刻(T1),1(T2),3(T3),6(T4)h,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各同一时点的VAS评分(3.2±0.4vs 4.8±0.5,2.7±0.3 vs 3.6±0.5.2.5±0.4 vs 3.3±0.4,2.3±0.4 vs 2.7±0.3),均P<0.05.结论:预注帕瑞昔布能为子宫切除患者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赵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月经过少1 0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月经过少的发病因素及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方法:收集湘雅二医院2008年5月至2008年11月在妇科门诊就诊的月经过少患者103例,根据病史、年龄、内分泌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月经过少原因多样,包括宫腔粘连(22.3%),多囊卵巢综合征(15.5%),子宫内膜菲薄(8.74%),卵巢早衰(6.79%),高泌乳素血症(4.85%),精神因素(4.85%)等.从发病年龄上看,15~20岁16例,21-25岁31例,26~35岁32例,36~40岁19例,40岁以上5例.其中原发不孕46例,继发不孕37例.结论:月经过少主要病因由宫腔内因素所致,发病年龄不同其主要发病因素也不同.

    作者:张红媛;朱付凡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阿尔茨海默病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对挥发性吸入麻醉药药物敏感性的变化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对挥发性吸入麻醉药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方法:C57BL/6J雌鼠与C3H/HeJ雄鼠交配得到F1代.再将F1代与3月龄的APPswe/PSldE9双转基因小鼠交配得到F2代.F2代小鼠提取鼠尾DNA,PCR扩增目的基因并鉴定.选8月龄F2代同窝小鼠根据是否含APP和PSI基因分为转基因组和野生对照组,用夹尾法分别测定两组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3种挥发性吸入麻醉剂的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值).结果:繁育F2代小鼠12只,其中转基因组7只,野生对照组5只.转基因组小鼠3种挥发性吸入麻醉剂MAC值分别为异氟醚1.129 ±0.160,七氟醚1.900±0.153,地氟醚5.614±0.363,均较野生对照组低,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PP/PSI双转基因对8月龄小鼠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3种挥发性吸入麻醉剂的MAC值无明显影响.

    作者:赵燕星;林琳;苏殿三;陈杰;王祥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