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若素;陈志敏;刘惠媛;石裕明;龙英姿;陆勤;卢业成
膜件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名称.以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伴GBM弥漫增厚为特点,临床芏肾病综合征或大量蛋白尿,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因.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高度特异且终未分化的细胞,具有维持正常肾小球蛋白滤过,合成GBM,支撑肾小球毛细血管襻结构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作者:程鹏;曹灵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和钼靶X线对早期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术前常规进行钼靶X线和起声(二维黑白超声和彩声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诊断为乳腺肿瘤52例.结果:经病理证实,38例为浸润性导管癌,7例为乳头状导管癌,5例为腺癌,1例为转移性肉瘤,2例为分叶状囊肉瘤,41侧淋巴结肿大,7例伴对侧淋巴结肿大.超声对乳腺肿瘤的总阳性诊断率为86.5%,钼靶X线总阳性诊断率为90.4%,两者联合总阳性诊断率为94.2%,但是钼靶X线摄影、超声或两者联合对转移性肉瘤、分叶状囊肉瘤和乳头状导管癌有较高误诊率.结论:超声检查和钼靶X线对乳腺肿瘤较具特征性,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并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对非浸润性乳腺良恶性肿瘤均有一定的假阴性率,有待于扩大样本量继续进行临床观察.
作者:王泓;王莎莎;贺冬莲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莫西沙星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致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择156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胃渍疡、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平分为A、B组,A组(观察组)78例给予莫西沙星、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三联疗法,B组(对照组)78例给予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三联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A组临床症状、溃疡愈合、HP根除的有效率分别为91.03%、89.74%和88.46%;B组分别为67.95%、70.51%和70.51%.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B组根除失败的患者接受莫西沙星三联疗法,其HP根除率为91.30%,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8.97% vs 10.26%).结论:莫西沙星三联疗法对HP感染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詹春光;李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接受口服药物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32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阿仑膦酸钠(福善美)治疗并补充钙尔奇D,服药12个月.干预组在接受标准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A)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强度、骨密度及焦虑、抑郁的变化.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的SCL-90多项分值如焦虑、恐怖、抑郁因子分值均高于老年常模(P<0.05),治疗后两组L2~L4股骨颈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疼痛强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疗效更佳(P<0.05);接受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的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检出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症状,并明显降低焦虑、抑郁的检出率.
作者:王剑莉;李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沉香化气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肠道气体的疗效.方法: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5例,予以口服沉香化气胶囊3颗2次/日,共4周,在服药前后分别摄立位腹部平片,扫描进入计算机,用图像处理软件选取腹部平片上肠道气体范围,并计算出肠道气体在规定范围内所占的百分比(GVS).治疗前后比较GVS值的变化,同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腹痛、腹胀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GVS(0.051±0.009)明显小于治疗前(0.066±0.019,P<0.01);腹部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治疗后腹痛症状积分(0.96±0.54)较治疗前(1.92±0.81,P<0.05)有明显下降,治疗后腹胀症状积分(0.88±0.73)与治疗前(1.72±0.89,P<0.05)比较有明显下降.结论:沉香化气胶囊能减少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肠道气体的潴留.有效缓解肠气相关腹痛及腹胀等症状.
作者:蔡振寨;王建嶂;曹曙光;郑君杰;薛战雄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总结甲状腺切除术中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的经验,完善手术操作,并讨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256例,其中154例行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并以102例常规手术组患者为对照,考察两种不同术式平均出血量、并发症及手术时间等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判断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均无明显的神经组织损伤,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组甲状腺切除术的出血量及并发症显著减少(P<0.05),手术时间也有明显缩短.结论: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疾病具有出血量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的术式选择,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建光;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小儿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主要应用于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狭窄、输尿管中下段狭窄、输尿管囊肿等.2002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根据不同疾病所采用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术,42例共45侧,常规采用双J管作支架内引流,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守华;吴文波;陈勇;唐静;饶品德;熊春凤;蔡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动力髋螺钉(DHS)的基础上加用空心钉加强内固定治疗Evans 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军号;许楚才;刘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1~2周.结果:随访12~60个月,期间X线均提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明显下沉松动,无假体松动、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股骨粗隆部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发生关节脱.术后根据Harris评分,优8例,良15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2%.结论:非骨水泥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满意的方法,能有效减轻髋关节疼痛,减少老年人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能存在中晚期并发症,对于较年轻患者的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许伟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的价值.方法:30例胶质瘤患者,低级别组11例,高级别组19例.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低级别胶质瘤的r CBF、r CBV、r MTT、r PS均值分别为1.41±0.16、2.31±0.28、1.69±0.83、6.67±2.28;高级别胶质瘤的r CBF、r CBV、r MTT、r PS均值分别为4.96±2.17、4.69±1.65、1.29±0.55、19.19±8.65.两组r CBF、r CBV、r PS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黄劲柏;任伯绪;雷红卫;蔡新宇;熊浩;胡新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溶血卵磷脂(LPC)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及其Ⅱ型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培养牛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LPC,分别培养6、12、24h,RT-PCR检测TGF-β2 mRNA表达水平,半巢式RT-PCR检测TGF-β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LPC的浓度为40 μmol/L作用12 h后,TGF.B2 mRNA水平明显高于浓度为20 μmol/L和60 μmol/L.LPC浓度改变对TGF-β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LPC能调节牛视网膜内皮细胞TGF-β2的表达;LPC对TGF-βⅡ型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作者:喻日成;黄竹筠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肩关节及锁骨区神经分布既有臂从神经,又有颈从神经[1],此区域内手术的麻醉如何选择,一直困扰着基层麻醉医生.单一颈从阻滞或肌间沟臂从阻滞均不能完全阻滞肩、锁区域的神经,在手术过程中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
作者:常立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十字交叉心(CH)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图像特征,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CH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CH患者的超声检测结果,并与其外科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40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诊断正确23例(占57.5.6%),漏诊23例(占42.5%).40例CH患者中,25例合并右室双出口,9例合并大动脉转位,3例合并肺动脉闭锁,其他3例.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以较准确地诊断CH,但需与上下心室相鉴别.
作者:张志芳;张玉奇;孙锟;钟玉敏;沈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小鼠髓样相关蛋白8(MRP8)的真核表达栽体,观察其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定位情况.方法:提取BALB/c小鼠肝脏组织的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得到MRP8编码序列,并将其克隆到带有血凝素(HA)标记的载体pcDNA3-HA上,随后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NIH3T3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结果:重组质粒经聚合酶链反应、酶切和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并且该质粒能够在NIH3T3细胞的胞浆、胞核中广泛表达,表达产物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结论:成功构建带有HA标签的MRP8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表达并正确定位,为进一步研究MRP8作用细胞的信号通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作者:伍丽琼;吴翠玲;王娟;徐佳;邓鹏;姜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同伴教育骨干培训的可行性及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年9月,选取广东省殊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戒毒所,从自愿接受培训的强制戒毒人员中选取195名展开同伴教育骨干培训,采取自身对照方法,通过培训前后2次问卷进行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同伴教育技能评估进行分析.结果:培训前后同伴教育骨干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8.09分和9.15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伴教育技能评估结果显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讨论能力、调动同伴教育人员的自主性等能力方面上均有较大帮助.结论: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培训同伴教育骨干非常必要;通过培训骨干开展艾滋病预防同伴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选择或招募适当的同伴教育骨干对同伴教育计划的成功至关重要.
作者:曾丽芳;聂军;绍辉;苏俊红;陶中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3(IL-13)及内皮素-1(ET-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血清中IL-6、IL-13和ET-1的变化,比较其差异.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清IL-6和ET-1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后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治疗后血清IL-13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上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明显,对血清中IL-6、IL-13和ET-1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临床中对脑梗死患者应积极应用依达拉奉治疗,以更好地保护脑细胞.
作者:何国美;戴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胰管占据法和针形刀联合应用在困难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的作用.方法:对于在ERCP中导丝反复进入胰管而难以进入胆管的病例,我们先采用胰管占据法技术(胰管留置导丝或支架),可使其中部分病例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但仍有部分病例导丝仍不能进入胆管,接着采用针形刀进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以进一步提高ERCP的成功率.结果: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联合应用胰管占据法和针形刀切开技术共38例,成功进入胆管35例,成功率为92.1%,发生轻型胰腺炎1例.结论:对于较困难的ERCP病例,联合应用胰管占据法和针形刀切开术,可进一步提高ERCP的成功率,还可明显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
作者:张玉柱;董金良;夏红兵;梁金荣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后6 h后早期实施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受精失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4例常规体外授精(IVF)短时受精后6 h未出现第二极体的卵子实施早期补救ICSI.结果:34例患者共获353枚MⅡ卵子,受精后6 h观察,均未出现第二极体立即实施ICSI,296枚正常受精,受精率为83.9%,4枚卵子出现3个原核,优质胚胎率56.4%,妊娠率41.2%.结论:通过常规IVF短时授精后6 h早期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确定受精情况并对未排出第二极体的卵子及时实施补救ICSI,可成为治疗受精失败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学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CpG ODN 1668对裸鼠皮下接种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与卡介苗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通过皮下接种T24细胞,建立裸鼠皮下接种人膀胱癌细胞的动物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2)BCG组;(3)小剂量CpG ODN 1668组;(4)中等剂量CpG ODN 1668组;(5)大剂量CpG ODN 1668组.自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天起给药,共4次(第1、8、15、22天),在肿瘤周围多点注射相应药物(早期给药);同样方式另设5组动物,自肿瘤细胞接种后第7天起(第7、14、21、28天)于肿瘤周围多点注射相应药物(延迟给药).观察肿瘤体积和裸鼠的生存率.结果:早期给药时,在CpG ODN 1668各剂量组和BCG组,肿瘤生长均被抑制,裸鼠的生存期得到延长.中等剂量和大剂量CpG ODN 1668组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BCG组.延迟给药时,CpG ODN 1668各剂量组肿瘤体积和裸鼠的生存率,与对照组和BCG组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CpGODN 1668的早期应用,可抑制人膀胱癌细胞T24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并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其抗肿瘤效应是非T细胞依赖的.当加大使用剂量时,CpG ODN 1668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BCG.而当肿瘤负荷较大时,CpG ODN 1668和BCG的延迟使用对膀胱肿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无抑制作用.
作者:何威;周佩军;沈周俊;马斌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hMSH2/hMLH1蛋白表达与慢性血吸虫病并结直肠癌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慢性血吸虫病并结直肠癌患者癌变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hMSH2/hML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血吸虫病并结直肠癌患者癌变组织中hMSH2/hMLH1蛋白表达丢失率为28.4%,而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中表达丢失率为1.5%(P=0.000);在黏液腺癌中hMSH2/hMLH1蛋白表达明显减低(P<0.05);逐步回归法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型是hMSH2/hMLH1表达缺失的唯一危险因素(OR=3.333,95%C 1.096~10.141,P=0.034).结论:hMSH2/hMLH1蛋白缺失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有关;hMSH2/hMLH1蛋白缺失在慢性血吸虫病并结直肠癌中起重要作用,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参与了慢性血吸虫肠病发展为结直肠癌的恶性转化过程.
作者:罗惠莉;卢晓晔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