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沉香化气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肠道气体的治疗作用

蔡振寨;王建嶂;曹曙光;郑君杰;薛战雄

关键词:消化不良, 沉香化气胶囊, 肠道气体, 腹部平片
摘要:目的:探讨沉香化气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肠道气体的疗效.方法: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5例,予以口服沉香化气胶囊3颗2次/日,共4周,在服药前后分别摄立位腹部平片,扫描进入计算机,用图像处理软件选取腹部平片上肠道气体范围,并计算出肠道气体在规定范围内所占的百分比(GVS).治疗前后比较GVS值的变化,同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腹痛、腹胀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GVS(0.051±0.009)明显小于治疗前(0.066±0.019,P<0.01);腹部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治疗后腹痛症状积分(0.96±0.54)较治疗前(1.92±0.81,P<0.05)有明显下降,治疗后腹胀症状积分(0.88±0.73)与治疗前(1.72±0.89,P<0.05)比较有明显下降.结论:沉香化气胶囊能减少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肠道气体的潴留.有效缓解肠气相关腹痛及腹胀等症状.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量输血时血浆与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榆注不同比例血浆和浓缩红细胞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间41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时第一个24 h血浆与浓缩红细胞的输注情况,根据输注的血浆量和浓缩红细胞量的不同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低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7),中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2.5),高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1.2),并比较产前与输血后凝血相关的实验室数据.结果:低比例组输血后PT、AP几明显延长(P<0.01),Fb明显下降(P<0.01);中比例组输血后PT、APTT无延长(P>0.05),但Fb下降(P<0.01);高比例组输血后PT、APTT、Fb保存正常水平(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与浓缩红细胞的比例过低可造成血液稀释性低凝,建议大量成分输血时将血浆与浓缩红细胞配为1:1比例榆注.

    作者:刘芬;汪泱;詹以安;钱克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胼胝体梗死的诊疗体会

    随着头MRI特别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胼胝体梗死被诊断.因该部位血液供应丰富,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大多数患者恢复较好.本文搜集了自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的14例胼胝体梗死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混合性抑郁的研究进展

    心境障碍患者躁狂与抑郁症状混合存在较早就为人们所认识,习惯称为混合状态,根据其临床特征又可分为混合性躁狂及混合性抑郁.

    作者:廖继武;潘集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经腘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观察经腘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和要点.方法:将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使用一般治疗+抗凝治疗+全身溶栓治疗,治疗组32例使用一般治疗+抗凝治疗+腘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达96.89%:对照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达55.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为对使用一般治疗+抗凝治疗+腘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精心护理,各项护理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卧床休息,取DVT体位,穿弹力袜,认真地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康复指导,导管的妥善固定,及保持伤口无菌,可保证溶栓治疗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兴丽;杨婉仪;周成宇;于新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0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它们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抗病毒治疗对它们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30例正常人、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4、8、12、24周血清中IL-18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和HCV RNA(定量PCR法).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其值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抗病毒有效者,在治疗4个时间点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完全应答组较无应答组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改变更显著.结论:细胞因子IL-18和IL-10与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和肝脏损害密切相关.干扰素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作者:应若素;陈志敏;刘惠媛;石裕明;龙英姿;陆勤;卢业成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ractor,HGF)作为诱导剂,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在第4代MSCs中添加HGF(20 ng/mL)对其进行诱导分化,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大鼠MSCs贴壁呈集落生长,有成纤维细胞样外观.诱导后细胞呈梭形,排列方向渐趋一致,有肌管样结构形成,未观察到转化细胞的自主搏动.Troponin T及Connexin43的表达呈阳性,并可见清晰肌小节.RT-PCR检测MLC-2A、MLC-2V、α-MHc、β-Actin mRNA表达阳性.结论:大鼠MSCs体外在HGF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作者:章培军;张丽红;郭敏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法莫替丁过敏反应的抢救和护理体会

    法莫替丁是第3代H2受体拮抗药,为非皮试药物,临床应用广泛.药理和临床研究显爪法莫替丁短期使用无明显剐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便秘、腹泻、恶心、纳差和耳鸣等,偶有白细胞减少、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1].引起过敏反应者少见,曾有文献报道法莫替丁可引起过敏反应[2-5].

    作者:项琳燕;留晓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碘化钾法抽提冻存外周血DNA的方法初探

    目的:探讨碘化钾法从冻存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的产量及质量.方法:对400μL冻存血标本(-20℃保存半年)及200 μL新鲜血标本(4℃保存不超过1周)分别采用KI法提取基因组DNA,比较其浓度和纯度.并进行CYP2C19相关基因的PCR扩增.结果:通过增加处理标本量,可以相应提高从冻存外周血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产量,但获取的DNA纯度低于新鲜血标本.结论:KI法提取DNA时,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保存方法.

    作者:刘珺;胡祥鹏;马升高;王均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用于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患儿23例,年龄1.5~6岁,ASA Ⅰ~Ⅱ级.麻醉诱导七氟烷吸入诱导复合芬太尼及维库溴铵;麻醉维持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维库溴铵;术中根据血压和心率调节七氟烷的吸入浓度及瑞芬太尼的剂量,将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70~80 mmHg.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电图、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气道压等指标,机械通气30 min时监测动脉血气.观察术野情况以及有无恶心、呕吐,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麻醉及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0~240 min,平均(170±60)min.术中血压及脉搏平稳,血气监测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野四周皮缘、皮下组织出血少,视野清楚.术后苏醒时间(20.5±14.0)min,拔管顺利,拔管时间(25.3±13.2)min,无不良并发症.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迅速,控制性降压效果佳,操作安全方便,便于麻醉维持和管理,并且苏醒快,使手术更加安全可靠,是用于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周桥灵;梁桦;杨承祥;刘洪珍;邓硕曾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儿童异位胰腺1例

    患儿男,12岁.因反复上腹痛1年,黑便5 d就诊.患儿1年前开始出现节律性上腹痛,进食后诱发,伴恶心、反酸、嗳气,无腹泻呕吐.

    作者:刘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罗格列酮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3T3-L1脂肪细胞急性血清淀粉样蛋白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3T3-L1脂肪细胞急性血清淀粉样蛋白A(A-SA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TNF-α(5、10、20μg/mL)处理3T3-L1脂肪细胞48 h,20μg/mL TNF-α处理不同时间(6、12、24、48 h)及罗格列酮预处理的3T3-L1脂肪细胞与20μg/mL TNF-α作用48 h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A-SAA的表达.结果:TNF-α能显著促进3T3-L1脂肪细胞A-SAA的表达,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罗格列酮能部分减低TNF-α对3T3-L1脂肪细胞A-SAA表达的促进作用.结论:TNF-α可以通过促进3T3-L1脂肪细胞A-SAA的表达和分泌,参与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并发症的形成;罗格列酮可部分减低TNF-α对3T3-L1脂肪细胞A-SAA表达的促进作用而发挥其抗炎、抗胰岛素抵抗及抗动脉粥样的作用.

    作者:叶夏云;宋锦文;葛秀洁;赵玲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髓样相关蛋白8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细胞内定位

    目的:构建小鼠髓样相关蛋白8(MRP8)的真核表达栽体,观察其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定位情况.方法:提取BALB/c小鼠肝脏组织的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得到MRP8编码序列,并将其克隆到带有血凝素(HA)标记的载体pcDNA3-HA上,随后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NIH3T3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结果:重组质粒经聚合酶链反应、酶切和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并且该质粒能够在NIH3T3细胞的胞浆、胞核中广泛表达,表达产物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结论:成功构建带有HA标签的MRP8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表达并正确定位,为进一步研究MRP8作用细胞的信号通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作者:伍丽琼;吴翠玲;王娟;徐佳;邓鹏;姜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儿童皮肤真菌病临床和病原菌分析

    为了解近年来金华地区儿童皮肤真菌病的发病和病原菌分布情况,我们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就诊的387例12岁以下儿童真菌病患者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现将相关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吕香花;钟佰强;叶时英;陈红玲;吕梅斋;洪志刚;付学峰;蒋亦秀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无创检查在女性冠心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男性冠心病的病死率不断下降,女性反有所增加,且女性患者相对预后更差.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往的观点认为是对女性的健康状况关注不够、女性缺乏就诊意识、院前拖延、治疗不及时等非疾病性因素.现在逐渐认识到男女患者不仅在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而且女性患者发生冠脉非阻塞性病变的比例高于男性,同时评价女性患者心肌缺血的检查手段亦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付明;周颖玲;玲谭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电子腹腔镜在普外科急腹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电子腹腔镜技术在普外科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8年2月148例急腹症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证实,腹腔镜手术成功143例,中转开腹手术5例,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具有独特优点,既可以明确诊断又可同时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程冬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心脏介入治疗心包填塞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介入治疗已成为心内科疾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虽然与外科手术比较,介人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其中心包填塞则是一类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可危及生命,而及早的识别和及时的处理则可挽救生命[1].

    作者:胡标雄;罗骏;葛郁芝;盛国太;洪明;余茂生;吴晓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回顾及中期随访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手术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CHD合并重度PH 32例,平均年龄(32.3±7.2)岁.以下列指标为手术适应证:(1)心脏超声多普勒,左向右分流的峰值流速、分流时间比值均不低于右向左分流:左向右分流与右向左分流频谱速度-时间积分比值大于1.85;(2)超声测压Pp/P8值≤1.0;(3)股动脉血气分析,PaO2≥60 mmHg,SaO2≥0.90;(4)无静息紫绀.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随访日期定为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此后每12个月1次.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完成有效随访28例,随访率87.5%.随访时间3~86个月.术后46个月死亡1例,死因为斗殴引发的意外.随访数据经单因素方差分析,SPAP、Pp/Ps值术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LVEF值于24个月及36个月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上升(O<0.05).术后心功能Ⅰ、Ⅱ级者占85.7%,均已参加一般劳动.心功能Ⅲ、Ⅳ级者现仍口服西地那非.结论:成人CHD合并重度PH手术治疗及中期随访结果较满意.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合理的围术期处理可降低手术死亡率.重视随访并积极后续治疗,可望进一步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游昕;梁勇;钱维源;陈若为;马游;周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十字交叉心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

    目的:分析十字交叉心(CH)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图像特征,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CH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CH患者的超声检测结果,并与其外科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40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诊断正确23例(占57.5.6%),漏诊23例(占42.5%).40例CH患者中,25例合并右室双出口,9例合并大动脉转位,3例合并肺动脉闭锁,其他3例.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以较准确地诊断CH,但需与上下心室相鉴别.

    作者:张志芳;张玉奇;孙锟;钟玉敏;沈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慢性血吸虫病并结直肠癌中hMSH2和hMLH1的表达

    目的:探讨hMSH2/hMLH1蛋白表达与慢性血吸虫病并结直肠癌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慢性血吸虫病并结直肠癌患者癌变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hMSH2/hML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血吸虫病并结直肠癌患者癌变组织中hMSH2/hMLH1蛋白表达丢失率为28.4%,而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中表达丢失率为1.5%(P=0.000);在黏液腺癌中hMSH2/hMLH1蛋白表达明显减低(P<0.05);逐步回归法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型是hMSH2/hMLH1表达缺失的唯一危险因素(OR=3.333,95%C 1.096~10.141,P=0.034).结论:hMSH2/hMLH1蛋白缺失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有关;hMSH2/hMLH1蛋白缺失在慢性血吸虫病并结直肠癌中起重要作用,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参与了慢性血吸虫肠病发展为结直肠癌的恶性转化过程.

    作者:罗惠莉;卢晓晔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常规体外授精短时授精后6 h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受精失败34例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后6 h后早期实施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受精失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4例常规体外授精(IVF)短时受精后6 h未出现第二极体的卵子实施早期补救ICSI.结果:34例患者共获353枚MⅡ卵子,受精后6 h观察,均未出现第二极体立即实施ICSI,296枚正常受精,受精率为83.9%,4枚卵子出现3个原核,优质胚胎率56.4%,妊娠率41.2%.结论:通过常规IVF短时授精后6 h早期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确定受精情况并对未排出第二极体的卵子及时实施补救ICSI,可成为治疗受精失败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学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