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混合性抑郁的研究进展

廖继武;潘集阳

关键词:混合性, 抑郁症状, 躁狂, 心境障碍, 临床特征, 混合状态, 习惯, 认识, 患者
摘要:心境障碍患者躁狂与抑郁症状混合存在较早就为人们所认识,习惯称为混合状态,根据其临床特征又可分为混合性躁狂及混合性抑郁.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法莫替丁过敏反应的抢救和护理体会

    法莫替丁是第3代H2受体拮抗药,为非皮试药物,临床应用广泛.药理和临床研究显爪法莫替丁短期使用无明显剐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便秘、腹泻、恶心、纳差和耳鸣等,偶有白细胞减少、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1].引起过敏反应者少见,曾有文献报道法莫替丁可引起过敏反应[2-5].

    作者:项琳燕;留晓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伴有脊柱畸形的骨质疏松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

    目的:探讨伴有脊柱畸形骨质疏松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的操作方法、临床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方法:在C型臂X线机监视引导下,对56例脊柱畸形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的患者进行椎体成形术.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半年对疼痛缓解(VA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和评价.结果:共进行115个椎体的成形术治疗.各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2.5~5 mL,术中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者51例.VAS术前评分(8.32±1.48)分,术后(2.23±1.65)分.术前与术后比较P<0.01: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脊柱畸形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有效、但相对复杂和高风险的手术,需要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技术要求.

    作者:张毅;赵新建;廖绪强;陈显辉;黄星球;吕超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电子腹腔镜在普外科急腹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电子腹腔镜技术在普外科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8年2月148例急腹症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证实,腹腔镜手术成功143例,中转开腹手术5例,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具有独特优点,既可以明确诊断又可同时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程冬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CpG寡聚脱氧核苷酸抑制人膀胱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CpG ODN 1668对裸鼠皮下接种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与卡介苗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通过皮下接种T24细胞,建立裸鼠皮下接种人膀胱癌细胞的动物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2)BCG组;(3)小剂量CpG ODN 1668组;(4)中等剂量CpG ODN 1668组;(5)大剂量CpG ODN 1668组.自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天起给药,共4次(第1、8、15、22天),在肿瘤周围多点注射相应药物(早期给药);同样方式另设5组动物,自肿瘤细胞接种后第7天起(第7、14、21、28天)于肿瘤周围多点注射相应药物(延迟给药).观察肿瘤体积和裸鼠的生存率.结果:早期给药时,在CpG ODN 1668各剂量组和BCG组,肿瘤生长均被抑制,裸鼠的生存期得到延长.中等剂量和大剂量CpG ODN 1668组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BCG组.延迟给药时,CpG ODN 1668各剂量组肿瘤体积和裸鼠的生存率,与对照组和BCG组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CpGODN 1668的早期应用,可抑制人膀胱癌细胞T24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并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其抗肿瘤效应是非T细胞依赖的.当加大使用剂量时,CpG ODN 1668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BCG.而当肿瘤负荷较大时,CpG ODN 1668和BCG的延迟使用对膀胱肿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无抑制作用.

    作者:何威;周佩军;沈周俊;马斌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肺孢子菌肺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肺孢子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可引起严重的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艾滋病患者,致死率为10%~20%[1].然而,近年一些非艾滋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血液病、肿瘤等并发感染PCP数量增多,致死率高达50%[2].

    作者:张辉;张进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内皮抑素联合阿霉素治疗鼠H22肝癌移植瘤研究

    目的:研究内皮抑素联合阿霉素对鼠H22肝癌移植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H22肝癌细胞接种到40只小鼠的背部皮下,肿瘤直径约1cm时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隔日尾静脉、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联合用药组,隔日尾静脉推注内皮抑素+腹腔注射阿霉素;内皮抑素组,隔日尾静脉推注内皮抑素;阿霉素组,隔日腹腔注射阿霉素.比较各组的抑瘤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检测血浆VEGF浓度、肿瘤组织MVD表达,观察小鼠生存期.结果:联合用药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血浆VEGF水平及瘤组织中MVD表达较其他各组明显减低(P<0.05),生存时间较其他各组延长(P<0.05);但内皮抑素组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皮抑素联合阿霉素抗肿瘤作用优于内皮抑素或阿霉素单药治疗,并可使小鼠生存期延长.

    作者:王泽新;汪森明;胡喜钢;曹漫明;张积仁;杨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全世界关于UDCA治疗PSC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累计465例患者.结果显示UDCA能显著改善PSC患者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症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治疗组肝脏组织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OR=9.19:95% CI 0.98~86.15;P=0.05),胆道影像学有改善的倾向,死亡、肝移植、死亡和(或)肝移植等指标两组均无显著差异,且敏感性分析结果无变化.结论:UDCA能显著改善PSC患者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症状,有改善肝脏组织学的倾向,但是并不能延长生存期.

    作者:俞力军;黄伟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脂多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磷酸化P38表达的影响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和磷酸化P38的表达,并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分别在12、24、48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技术测定正常对照组、LPS组、参附组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PCR mRNA、蛋白及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24、48 h)组EPCR tuRNA、EPCR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1);与LPS(24 h)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参附(12、48 h)组EPCR mRNA、EPCR蛋白含量均明显增高(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24 h)组磷酸化P38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LPS(24 h)组比较,正常对照组、LPS(12 h)组、参附(12、48 h)组磷酸化P38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LPS可以从转录、蛋白水平减少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可能是通过P38 MAPK途径实现的:参附注射液可以调节L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的影响,从而对脓毒症起到防治作用.

    作者:张近波;张小乐;许国斌;李智强;董志兵;王文龙;李传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回顾及中期随访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手术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CHD合并重度PH 32例,平均年龄(32.3±7.2)岁.以下列指标为手术适应证:(1)心脏超声多普勒,左向右分流的峰值流速、分流时间比值均不低于右向左分流:左向右分流与右向左分流频谱速度-时间积分比值大于1.85;(2)超声测压Pp/P8值≤1.0;(3)股动脉血气分析,PaO2≥60 mmHg,SaO2≥0.90;(4)无静息紫绀.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随访日期定为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此后每12个月1次.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完成有效随访28例,随访率87.5%.随访时间3~86个月.术后46个月死亡1例,死因为斗殴引发的意外.随访数据经单因素方差分析,SPAP、Pp/Ps值术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LVEF值于24个月及36个月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上升(O<0.05).术后心功能Ⅰ、Ⅱ级者占85.7%,均已参加一般劳动.心功能Ⅲ、Ⅳ级者现仍口服西地那非.结论:成人CHD合并重度PH手术治疗及中期随访结果较满意.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合理的围术期处理可降低手术死亡率.重视随访并积极后续治疗,可望进一步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游昕;梁勇;钱维源;陈若为;马游;周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纯钛表面接枝RGD肽对成骨细胞早期附着铺展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评价RGD肽修饰的纯钛表面对原代大鼠成骨细胞早期生长附着铺展的影响.方法: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纯钛表面引入活性氨基,化学接枝GYRCDS肽,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黏附早期材料表面细胞骨架蛋白肌动蛋白(actin)和黏着斑蛋白细胞内黏着斑蛋白(vinculin)表达分布情况.结果:黏附肽修饰后的材料表面细胞早期附着更快,铺展形态更加充分.结论:采用分子自组装活性RGD肽修饰后的纯钛表面对成骨细胞早期附着铺展等生物学行为有明显改善.

    作者:陈奕帆;宋光保;万乾炳;刘长虹;杨晓喻;王剑;巢永烈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两种股静脉采血法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比较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法与股静脉斜刺采血法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小儿先天性髋关节疾病患儿226例,采用随机分类法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儿(113例)采用股静脉斜刺采血法,对照组(113例)患儿采用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法,比较并记录一次采血成功率、新手成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及肥胖儿一次成功率.结果:股静脉斜刺采血法成功率为90.3%,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法成功率为76.1%.结论:股静脉斜刺采血法更适合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疾病中应用.

    作者:祝崇雪;李若;金平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肝门胆管癌肝移植治疗现状

    肝门胆管癌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主要侵犯肝总管和其分义部以上左右肝管的胆管癌,约占胆管癌的60%.因常常累及门静脉、肝动脉或沿肝管向肝内侵犯,其外科处理较困难.虽术式不断改进,达到R0切除(即切缘镜下无残余肿瘤细胞)的比例不断提高,但其预后仍差,5年生存率约30%.

    作者:潘龙;杜成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与分析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盐水试管法、凝聚胺法对我院1 440例婴幼儿进行正反血型鉴定试验,其中盐水试管法、凝聚胺法借助显微镜判断,根据三种方法的凝集强度、正反定型的相符率对其灵敏度及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微柱凝胶技术鉴定血型在凝集强度和准确性方面均高于凝聚胺法和盐水试管法,特别对于月龄1个月以下的婴儿在血型鉴定中的准确性与盐水试管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鉴于婴幼儿血型鉴定特殊性的特点,采用微柱凝胶技术鉴定血型,不仅操作简单、快速、敏感,而且准确性更高.

    作者:吴争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髂骨植骨加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转位治疗股骨中下段骨不连

    股骨中下段骨不连临床较为常见,运用带血供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转位+髂骨植骨治疗股骨中下段骨不连,临床运用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中华;夏翠兰;刘娟;邓雪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双J管在小儿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中的应用

    小儿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主要应用于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狭窄、输尿管中下段狭窄、输尿管囊肿等.2002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根据不同疾病所采用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术,42例共45侧,常规采用双J管作支架内引流,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守华;吴文波;陈勇;唐静;饶品德;熊春凤;蔡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溶血卵磷脂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2及其Ⅱ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溶血卵磷脂(LPC)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及其Ⅱ型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培养牛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LPC,分别培养6、12、24h,RT-PCR检测TGF-β2 mRNA表达水平,半巢式RT-PCR检测TGF-β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LPC的浓度为40 μmol/L作用12 h后,TGF.B2 mRNA水平明显高于浓度为20 μmol/L和60 μmol/L.LPC浓度改变对TGF-β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LPC能调节牛视网膜内皮细胞TGF-β2的表达;LPC对TGF-βⅡ型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作者:喻日成;黄竹筠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的术式选择

    目的:总结甲状腺切除术中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的经验,完善手术操作,并讨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256例,其中154例行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并以102例常规手术组患者为对照,考察两种不同术式平均出血量、并发症及手术时间等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判断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均无明显的神经组织损伤,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组甲状腺切除术的出血量及并发症显著减少(P<0.05),手术时间也有明显缩短.结论: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疾病具有出血量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的术式选择,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建光;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混合性抑郁的研究进展

    心境障碍患者躁狂与抑郁症状混合存在较早就为人们所认识,习惯称为混合状态,根据其临床特征又可分为混合性躁狂及混合性抑郁.

    作者:廖继武;潘集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胼胝体梗死的诊疗体会

    随着头MRI特别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胼胝体梗死被诊断.因该部位血液供应丰富,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大多数患者恢复较好.本文搜集了自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的14例胼胝体梗死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大量输血时血浆与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榆注不同比例血浆和浓缩红细胞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间41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时第一个24 h血浆与浓缩红细胞的输注情况,根据输注的血浆量和浓缩红细胞量的不同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低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7),中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2.5),高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1.2),并比较产前与输血后凝血相关的实验室数据.结果:低比例组输血后PT、AP几明显延长(P<0.01),Fb明显下降(P<0.01);中比例组输血后PT、APTT无延长(P>0.05),但Fb下降(P<0.01);高比例组输血后PT、APTT、Fb保存正常水平(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与浓缩红细胞的比例过低可造成血液稀释性低凝,建议大量成分输血时将血浆与浓缩红细胞配为1:1比例榆注.

    作者:刘芬;汪泱;詹以安;钱克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