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珍;唐宇洛;温苑明;钟静
目的:探讨安宫牛黄丸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后脑水肿及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假手术(SHAM)组、脑出血(ICH)组、安宫牛黄丸治疗(AGNHW)组.每组分为5个时间点,分别为6、12、24、48、72 h,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采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血肿周围脑组织AQP-4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AQP-4表达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仍高于正常;脑出血后6 h可见神经细胞坏死,24~48 h时段达到高峰,脑组织损伤程度与AQP-4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29,P<0.001);安宫牛黄丸处理后,脑组织损伤减轻,AQP-4表达下降.结论:脑出血后AQP-4表达与脑组织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安宫牛黄丸能够有效抑制大鼠脑出血后AQP-4蛋白表达,减轻脑水肿.
作者:殷妮娜;王秋桂;孟运莲 刊期: 2010年第07期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基本病理生理特征是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力压升高并伴侧支循环形成.
作者:欧蔚妮;邢卉春 刊期: 2010年第07期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为磷酸化糖蛋门,在多种细胞有表达.Oldberg等[1]通过对大鼠骨肉瘤涎蛋白互补脱氧核糖核酸克隆而分离出来的一种酸性蛋白并命名为OPN.初了解其介导骨细胞与骨基质的连接,在骨基质矿化及重吸收过程的作用.
作者:徐玉顺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前后肌酶的变化.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54例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患者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而对照组患者仅口服左甲状腺素4周,未口服他汀类药物.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肌酶浓度以及可疑影响因素(甲状腺功能、血脂、心率、射血分数、肝功能、肾功能等).之后两组患者均口服左甲状腺素(他汀组患者同时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至12周,复测上述指标.结果:他汀组患者治疗(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4周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对照组(仅口服左甲状腺素)(P<0.05):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8周,两组患者血浆肌酶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甲减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需要警惕肌酶升高;对于伴有肌酶升高的患者,及时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能够恢复正常水平.
作者:随华;耿秀琴;刘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检测在高血压痛患者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10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尿蛋白阴性42例,尿蛋白阳性68例)和10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尿中RBP、微量白蛋白(mALB)、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尿蛋白阴性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A组)尿RBP、mALB、NAG和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尿蛋白阳性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B组)尿RBP、mALB、NAG和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血压A组.以超过正常对照组-x±s为限,早期肾损害高血压患者中尿RBP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尿mALB、NAG和血清Cys-C.结论:尿RBP是反映肾小管功能的又一敏感指标.对高血压病患者监测尿RBP、mALB、NAG和血清Cys-C水平的变化,可以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损害,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作者:刘连红;马艳华;罗建祥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女,23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30 h入院.30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剧痛,伴恶心,无发热,此后疼痛逐渐向右下腹转移,伴呕吐,无发热、寒战、腹泻.
作者:肖帅;刘龙飞;李峰;周筱筠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显微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时33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对手术时及显微手术技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33例中,3例于术后1周、8例于术后1个月、7例于术后半年、4例于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9例于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无好转2例,治愈率66.7%(22/33),有效率93.9%(31/33).全部病例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损伤情况,在适当时机采用相应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获得较好的结构和功能恢复.
作者:王双乐;李创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N-myc下游调节基因2(NDRG2)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增殖抑制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方法:以携带人NDRG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采用westernblot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通过细胞生长实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NDRG2对DU145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凋亡的情况: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DU145细胞经腺病毒转染后westernblot检测有NDRG2蛋白(40 kD)特异表达.MTT比色及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NDRG2对DU145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Ad-NDRG2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Ad-LacZ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及Ad-LacZ组比较,光镜下观察可见Ad-NDRG2转染的细胞生长状态明显变差,细胞变圆,边缘模糊.结论:通过腺病毒载体使细胞表达NDRG2基因,可以明显抑制DU145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可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高磊;刘学武;刘新平;王禾;于垂恭;赵毅;武国军 刊期: 2010年第07期
2009年5月16-22 日,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中心小学发生一起发热、咽痛、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依照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为一起H3N2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暴发.
作者:黄佐平;郭倩敏;曾艳芳;曹富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总结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上海闵行地区麻疹发病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收治的260例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结果:(1)麻疹发病年龄在18~35岁之间有61.5%.(2)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患者有73.1%.(3)外地来沪人员占77.7%.(4)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高体温在38.5~40.2℃之间.在发热第3~5天出疹者占82.7%.(5)89.2%患者有典型皮疹经过.(6)46.2%患者可见麻疹黏膜斑,81.0%出现在病程第3~4天.(7)主要并发症有肝损(79.6%),结膜炎(38.5%),腹泻(23.1%),肺部感染(20.0%).结论:应加强麻疹疫苗的覆盖面,特别是对外地来沪人员及其子女.在育龄妇女中可进行麻疹疫苗的补种复种,进一步加强防病意识,减少流行季节麻疹的发病.
作者:黄绍萍;卢水华;王介非;谢德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总结情感激励式心理护理对1.5~3岁幼儿静脉输液时心理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静脉输液幼儿分为情感激励组(实验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各100例.通过对实验组采取表扬、激励、暗示等心理干预,观察其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依从性和穿刺成功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依从率与手部注射部位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高于头部,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运用情感激励式心理护理能提高幼儿的合作程度及穿刺成功率.
作者:蒙莹;马若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总结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方法:做好心理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做好双套管冲洗,保持负压引流.结果:患者预后良好,治愈出院,其中1例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精心的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陈丽莉;刘翠兰;林崇翔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建立口腔白斑(OLK)原位移植组织动物模型.方法:将148只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舌腹原位移植组,B组为背部异位移植组.将人非白色念珠茵感染的不同阶段的OLK病损组织(单纯上皮增生、上皮轻度异常增生、上皮中度异常增生、上皮重度异常增生)以及人正常口腔黏膜分别移植到A、B组SCID小鼠的舌腹和背部,观察小鼠的全身情况及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分别于2、4、6、8周取出移植物行病理检查.结果:SCID小鼠舌腹和背部的OLK移植物生长良好.移植物组织病理学证实,不同的病损移植物保持了原OLK的生物学特征.结论:不同阶段的OLK病损组织移植物的上皮组织生长良好,均保持了人口腔白斑的生物学特征,为人口腔白斑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王玉栋;潘宣;李张维;陈少莲;李红;李多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反流对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因心悸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161例,其中通过超声心动图发现主动脉瓣反流患者86例,并分为轻度组(45例)、中度组(30例)、重度组(11例);其余75例为对照组.测量各人的冠状动脉舒张期峰值流速(PDV)、舒张期平均流速(MDV)、血流速度积分(VTI),并比较所得的数据.结果:各主动脉瓣反流组冠状动脉的PDV、MDV、VT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的增加,PDV、MDV、VTI呈下降趋势.结论:主动脉瓣反流会降低冠状动脉的PDV、MDV、VTI,从而减少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
作者:刘晓真;刘少中;叶木奇;黄泳航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明确标准化屋尘螨疫苗皮下注射免疫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标准化氢氧化铝吸附的屋尘螨疫苗安脱达SQ Der p(安脱达Der P,爱尔开-阿贝优公司,霍斯霍尔姆,丹麦)皮下注射免疫治疗40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52周,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0例病例均完成了研究.其中显效5%(2/40),有效67.5%(27/40),无效27.5%(11/40),总有效率72.5%(29/40).不良反应中1级反应9次(0.97%);2级反应21次(2.27%);3级反应3次(0.32%);无4级反应,没有一个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住院.结论:用标准化屋尘螨疫苗皮下注射免疫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52周,显著改善患者的变应性鼻炎症状及体征,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徐红;贺桂风;刘建国;李霞蓉;刘月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MFs)蛋白激酶Cε(PKCε)和蛋白激酶Cα(PKCα)的表达及转位的影响,并探讨这两种PKC亚型在心室重构中的作用.方法:以第2~4代MF8分实验组(加 AngⅡ10-6 mol/L)和对照组(不加 Ang Ⅱ)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PKC亚型ε和α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定位,Image-pro-plus 4.0版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对荧光强度进行半定量统计.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对照组和实验组PKC亚型ε都存在于膜、胞浆和核-细胞骨架,实验组强度明显增强,尤以核-细胞骨架为甚;对照组PKC亚型α主要存在于核一细胞骨架,而实验组α亚型存在于膜、胞浆和核-细胞骨架,强度都明显增加,尤以核-细胞骨架为甚:且PKC亚型ε和α荧光强度半定量比较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Ang Ⅱ对PKC亚型ε和α在MFs的表达和转位有显著影响,提示PKC亚型ε、α可能在MFs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书琴;陈桃;杜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小儿臂丛神经损伤是常见的产后损伤,见于头位时肩部不易娩出而用力牵拉头部或臂位时牵拉手臂或躯干造成臂丛神经受压迫或撕裂而引起上肢完全或部分弛缓性瘫痪.
作者:刘海珠;梁伟燕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对航天中心医院就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与非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病情监测提供有利的工具.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对患者是否患甲型H1N1流感进行确认.采用流式细胞技术的方法,利用全血细胞计数仪对甲型H1N1组、非甲型H1N1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象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免疫比浊的方法对3组患者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型H1N1组患者中单核细胞百分数阳性百分率占77.1%,非甲型H1N1组患者单核细胞百分数阳性百分率占7.8%.正常对照组单核细胞百分数阳性百分率占6.7%.甲型H1N1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嗜酸细胞百分比与非甲型H1N1组相比明显降低,但甲型H1N1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而单核细胞百分比在甲型H1N1组中显著升高.甲型H1N1组血小板总数、血小板压积与非甲型H1N1组相比降低,而血小板分布宽度相比非甲型H1N1组数值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小板总数以及3项参数未有明显差异.甲型H1N1组中CRP浓度与非甲型H1N1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结论:甲型H1N1感染患者外周血象与一般流感存在相似之处,但它有其独特特点,在诊断过程中不应该以一般流感的外周血象以及CRP浓度特点来排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
作者:王新华;邵冬华;梁国威;曹清云 刊期: 2010年第07期
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发病率高的并发症,也是首位直接死亡原因[1].首次出血的病死率为20%;止血后如果不治疗,其一年内复发出血率为70%,病死率为33%.
作者:穆毅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片口服联合蒙脱石散灌肠治疗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56例UC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蒙脱石散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美沙拉嗪片口服联合蒙脱石散灌肠治疗老年UC,结合有效的护理,效果满意.
作者:万阿娟;张渝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