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5例

祁妙华;赖应昌;姜义荣;叶燕文;黄玉平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血液系统损害, 抗磷脂抗
摘要:目的:探讨以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液学改变的特点.方法:对35例以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折.结果:首发的血液系统损害多种多样,其中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8例和Evans综合征6例多见.分别,占25.7%、22.7%和17%.其次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减少各3例,分别占8%.血栓形成2例,占6%.较少见的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1例,分别占3%.结论:以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非少见,其血液系统损害多种多样,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的MRI扩散量化研究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38个乳腺癌,24个乳腺良性病变及20个正常乳腺进行DW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性,分析平均ADC值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相关性,同时利用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OE)曲线评价DWI预测乳腺癌的效能.结果:正常乳腺、乳腺良性病变、乳腺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882±0.119)、(1.307±0.196)、(0.941±0.16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5,P<0.01).浸润性导管癌的平均ADC值低于导管原位癌(U=60.0,P<0.05),同时平均ADC值与乳腺良恶性病变呈负性相关(r=-0.715,P<0.01).利用平均ADC值预测乳腺癌时,ROC曲线下面积(Az)值为0.924,佳临界点为1.065×10-3mm2/s,此时诊断的敏感性为78.95%(30/38),特异性为87.50%(21/24),准确性为85.48%(53/62),阳性预测值为90,90%(30/33),阴性预测值72.41%(21/29).结论:DWI量化分析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及病理分型.

    作者:于向荣;张威江;李薇;汪桦;杨金妹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糖皮质激素对特发性肺纤维化预后的作用利弊探讨

    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各病程中的作用利弊,以及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临床诊断78例IPF患者,对其各病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糖皮质激素治疗和IPF预后无关(P>0.05),KaPlan-Meier检验也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改变IPF的预后.

    作者:佘巍巍;曾锦荣;陈峰;林云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绝经和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研究绝经和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5~55岁153例女性为检测对象,分为绝经组和未绝经组,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受栓者足跟部骨密度(BMD)值,同时测量受检者体重、身高、体质指数.结果:绝经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未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3,P=0.022),且绝经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组,绝经和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值呈正相关(r=0.185),年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224),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和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绝经和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关系密切,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明显降低,绝经可能是导致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作者:邢晨芳;范国裕;段言峰;李丹萍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的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反馈调控麻醉剂的靶控输注浓度,观察其对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及知晓情况的效应.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全凭静脉麻醉患者112例,分为BI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一次推注雷米芬太尼3μg/kg;对照组静脉一次推注力蒙欣2 mg/kg,BIS组靶控输注力蒙欣浓度以维持BIS值在45~65之间;两组均复合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两组均靶控输注力蒙欣(初始血浆靶浓度0.7~1.8μg/L)、雷米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2.5~3.5 ng/L)以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以常规监测指标调控靶控输注浓度;BIS组以BIS值(45~65)为指标反馈调控靶控输注浓度.记录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随访术中知晓情况.结果:BIS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阶段力蒙欣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诱导(87.90±19.2)mg/kgvs.(146.67±21.4)mg/kg,P<0.05;维持(587.90±159.2)mg/kg vs.(796.67±211.3)mg/kg,P<0.05] .两组雷米芬太尼用量无显著差异.BIS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7±1.3)min vs.(11.1±1.4)min,P<0.05] ;两组患者的术中知晓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BIS监测指导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的全凭静脉麻醉,可在保证适当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力蒙欣用量,缩短苏醒时间.

    作者:马伟斌;杨世忠;肖志刚;谢国水;邱灿金;陈真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联合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HCP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HCPT治疗8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TURBT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76例患者经6个月~2年随访后12例复发,复发率为15.79%.其中9例再次行TURBT术,3例改行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结论: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HCPT具有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毛康军;何王宇;万飞熊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异丙酚对白细胞介素2受体α基因的表达调控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于白细胞介素2受体α(IL-2Rα)基因的表达调控,从分子水平探索麻醉药影响机体免疫的机制.方法:将IL-2Rα基因上游调控序列驱动的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质粒通过脂质体法稳定转染Jurkat细胞.转染48 h后的细胞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 group)及分别加入1 μmol/L异丙酚(P1),10μmol/L异丙酚(P10),50μmol/L异丙酚(P50),100μmol/L异丙酚(P100)和200 μmol/L异丙酚(P200)组.在异丙酚处理后1 h(T1),5 h(T5),10 h(T10),24 h(T24)使用荧光测定法检测CAT活性.结果:T5时,P10、P50、P100组及P200组CAT活性较T1时CAT活性出现显著变化.随着异丙酚处理时间继续延长,T10和T24时CAT活性改变并不明显.P1组CAT活性与C组无显著差异.P10组T5时CAT活性较C组升高17%(P<0.05).P50、P100组及P200组T5时CAT活性仅为C组CAT活性的80.2%,49.3%和11.3%,呈显著降低(P<0.05).结论:异丙酚浓度及作用时间均影响其对IL-2Rα基因的表达调控.临床使用浓度异丙酚对IL-2Rα基因的表达具有正调控作用.而高浓度异丙酚对IL-2Rα基因的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提示异丙酚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陆瑜;李锦;刘思宇;高勇;李淑琴;韩如泉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舒必利组,每组38例,治疗12周,采用PANSS、TES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分别评定疗效、不良反应、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PANSS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齐拉西酮组SDSS各条目均明显改善,且在婚姻职能、社会性退缩、家庭内外活动、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兴趣、责任心和计划性等方面的改善明显好于舒必利组(P<0.05~0.01).齐拉西酮组GQOLI总分及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均明显优于舒必利组(均P<0.01).齐拉西酮组TESS评分明显低于舒必利组(P<0.01).结论:齐拉西酮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且优于舒必利.

    作者:段武钢;孙全新;罗建武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利多卡因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6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只分离肾动脉不夹闭;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双肾缺血60min、再灌注4 h;利多卡因组(L组)肾动脉阻断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mg/kg,I/R组、sham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中观察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含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光镜下可见I/R组呈明显心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L组心肌组织损伤明显改善.I/R、L组血浆H-FABP,心肌组织NE、TNF-α较sham组升高,但是I/R组高于L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肾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及下调TINF-α表达有关.

    作者:朱小兵;石翊飒;刘桦;张喜洋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子宫腺肌病与12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既往史、临床症状、妇科检查、超声声像图表现、血清肿瘤标记物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年龄、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子宫位置差、CA199、CEA、AFP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子宫腺肌病多有宫腔操作史;痛经、性交疼痛比较多;子宫活动度差、后穹隆触痛、子宫大小呈周期性改变;CA125明显增高:子宫均匀增大呈球形改变、肌层内散在的小囊样低回声反射、子宫壁包块与正常肌层界限不清;子宫肌瘤多有妇产科炎症、妇科肿瘤家族病史、口服避孕吏,贫血明显,宫体内见单发或多发的衰减区.结论: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通过对病史、症状、体征、B超、血清CA125检测可进行鉴别.

    作者:周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4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管饲和(或)完全静脉营养.观察组24例在常规处理、时症支持治疗、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体质量变化、迭全量肠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低血糖、吸入性肺炎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结果:在低血糖及吸入性肺炎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住院时间及呼吸暂停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来发生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有效促进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胃肠发育及功能成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霆芳;曹桂霞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IL-17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新进展

    Th17细胞是近十年发现的一群T细胞亚群,主要分泌IL-17A、IL-17F、IL-6和TNF等细胞因子.IL-17A,又名IL-17,虽然它主要由记忆性T淋巴细胞分泌,但却在天然免疫、宿主防御和自身免疫中有特殊功能.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IL-1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本文拟就近几年对IL-17与SLE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雪;吕玲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儿童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近年来有关恙虫病并发器官功能损害的报道较多[1-3] ,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鲜有报道.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9例,现报道如下,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及提高治愈率.

    作者:黄爱蓉;金益梅;杨好妹;王传夏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颞叶癫痫患者的睡眠结构研究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TLE)患者发作间期睡眠结构的特点及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EDs)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TIE组26例,正常对照组20例;对两组分别进行Epworth思睡量表(ES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进行全夜视频多导睡眠仪监测,并根据睡眠过程中是否记录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将TLE患者再分为有IEDs组与无IEDs组分别进行统计,评价TLE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组与发作间期无痈样放电组之间的睡眠结构参数及ESS、SAS、SDS等各项评分的差异.结果:(1)TLE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REM1期比例增加(P<0.05)、觉醒期比例增加(P<0.05)、REM潜伏期延长(P<0.05)、总睡眠时间减少(P<0.05)、睡眠效率下降(P<0.05)、觉醒次数增加(P<0.01)、入睡后觉醒时间增加(P<0.05);(2)在多导睡眠监测中有16例(61.5%)记录到了发作间期痫样放电、10例(38.5%)未记录到IEDs,有IEDs组与无IEDs组比较REM潜伏期延长(P<0.05)、睡眠效率下降(P<0.05);(3)TLE组的Epworth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IEDs组与无IEDs组Epworth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LE患者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进程受影响;IEDs可在TLE患者睡眠中出现,IEDs与睡眠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郭崇伦;张明;邓丽影;韩栋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等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下肢单侧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等比重布比卡因液在下肢单侧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无腰麻禁忌手术患者260例,年龄16~80岁,ASA Ⅰ~Ⅲ级.单侧下肢创伤患者230例和非创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等比重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组(1组)和重比重传统腰麻组(2组),手术时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5%不同比重布比卡因1.5~2mL实施麻醉.结果:1组取得了与2组相同的麻醉效果,其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达高阻滞平面和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2组(均P<0.05),大感觉阻滞平面低于2组(P<0.01),其对循环的影响明显小于2组.结论:等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用于单侧下肢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黄金平;李玉明;王益顺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2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帕金森病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Orem自理模式训练.治疗时间均为8周,治疗前后运用帕金森病的临床分级和改良的Webster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或P<0.01).结论:运用Orem自理模式训练能明显提高帕金森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静梅;张锐芝;周颐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尖锐湿疣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61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光动力治疗.将ALA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或乳膏后湿敷或涂于皮损,封包3~4 h后用635nm激光照射,每个部位照射时间20 min.结果:61例患者经1~4次治疗,58例皮损全部清除,完全缓解率95.08%,3例皮损部分缓解,分别于第5、6次治疗后皮损完全清除.61例患者中57例接受6个月的随访观察,5例复发,复发率为8.77%.结论:ALA-PDT治疗尖锐湿疣近期临床疗效高,复发率低,是一种治疗尖锐湿疣有效的新疗法.

    作者:周萍;郑擎;朱红明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脑动脉狭窄的易患因素分析

    脑血管狭窄是脑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国外研究发现大约68%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而不同种族的人群脑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也不尽相同,白种人好发颈动脉颅外段病变,亚洲人以颅内血管病变似乎更多见[1-2] .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和易患因素,为临床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脑动脉狭窄提供依据.

    作者:孙瑄;陶庆玲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选择性经胆囊管胆管造影的体会

    自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我们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656例,其中97例行术中经胆囊管胆管造影.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宋胜江;戴华卫;汤礼贵;曹高健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术前化疗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为探讨术前化疗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情况,给胃癌手术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检测21例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胃癌细胞的p53、bcl-2和CD95的平均光密度值以及细胞的凋亡指数,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化疗前后胃癌细胞的p53、bcl-2和cD95的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l-2低于化疗前,而p53和CD95高于化疗前.化疗后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结论:术前化疗能够抑制胃癌细胞bcl-2的表达,增强p53和cD95的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对于改善胃癌根治术的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蔡红星;李周儒;程言博;董国凯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非典型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的探讨

    目的:对非典型川崎病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及早期诊断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非典型川崎痛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非典型川崎病中,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5.8%、81.3%、100%、97.9%、93.8%、68.8%.结论:非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漏诊,对发热持续时间长、白细胞升高、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提高警惕,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及血沉、C反应蛋白,动态观察血小板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方彩文;徐小娟 刊期: 2010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