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皮质激素对特发性肺纤维化预后的作用利弊探讨

佘巍巍;曾锦荣;陈峰;林云

关键词:肺纤维化, 糖皮质激素, 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各病程中的作用利弊,以及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临床诊断78例IPF患者,对其各病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糖皮质激素治疗和IPF预后无关(P>0.05),KaPlan-Meier检验也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改变IPF的预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以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5例

    目的:探讨以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液学改变的特点.方法:对35例以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折.结果:首发的血液系统损害多种多样,其中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8例和Evans综合征6例多见.分别,占25.7%、22.7%和17%.其次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减少各3例,分别占8%.血栓形成2例,占6%.较少见的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1例,分别占3%.结论:以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非少见,其血液系统损害多种多样,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祁妙华;赖应昌;姜义荣;叶燕文;黄玉平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无瘤技术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近年在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治疗1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0~160min,平均135min.术中出血量70~150 mL,平均110 mL.切除标本远端阴性切缘≥2 cm,环周经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侵犯.术后无肠漏、吻合口狭窄或大便失禁等并发症.中位随访18个月,无种植性肿瘤转移和局部复发患者.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可以达到肿瘤手术中的无瘤原则,具有美容、微创和安全可靠的临床效果.

    作者:钟先荣;卢榜裕;梁家强;孔勇;陈坤;薛创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该基因对胃癌复发、远处转移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将胃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按survivin是否表达分为表达阳性与阴性两组,同时行相同的治疗(化疗与抗肿瘤).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共有78例患者纳入研究和随访观察,47例患者标本survivin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阳性率60.25%.survivin阳性组术后12~24个月复发率(51±2)%高于survivin阴性组(9±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胃癌浸润程度的加深,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升高;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患者术后复发转移较对照组早.Survivin蛋白可以作为胃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之一.

    作者:苏晋捷;曾祥福;刘晓平;冯起放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心脏外科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总结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将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是否并发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分为两组,观察自身因素(如性别、年龄、心脏病类型等),操作性因素(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鼻肠管留置等),药物性因素(如镇疼镇静药物,抑酸药物使用等),术中因素(如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是否存在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共10项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抑酸药物使用、手术或体外循环时间,ICU停留时间,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是该类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重视术前评估,充分术前准备,减少术中意外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术后心肺功能监测等措施,是预防心脏手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重要保证.

    作者:祝利华;张伟文;王舜尧;楼炳恒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腺病毒/重组腺相关病毒杂合体病毒的构建

    目的:探讨解决RNA干扰(RNAi)抗HBV作用时间短暂的问题.方法:构建腺病毒/重组腺相关病毒(Ad/rAAv)杂合体病毒,恢复rAAv的定点整合,并借助定点整合的rAAV持续表达shRNA(shon hepairRNA),实现RNAi抗HBV的持久性.结果: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各目的基因片段均成功克隆入穿梭质粒中pAd/rAAv酶切鉴定表明同源重组成功,病毒包装与滴度测定结果表明,Ad/rAAV杂合体痛毒包装成功.结论:利用Ad、AAV和HBV各种元件的特点,彼此互补,克服其不足,构建Ad/rAAV杂合体病毒,作为抗HBV的shRNA表达框的载体,为解决RNAi抗HBV作用时间短暂的问题作了一些技术上的探索.

    作者:李绍祥;张艳霞;张成平;姚鹏;李娟;胡大荣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A0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6例临床观察

    目的:对AO锁骨钩接骨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进行临床观察.方法:2003-2008年在我院收治的TossyⅢ型肩锁关节患者36例,采用锁骨钩接骨板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并以患者的健侧肩作为对照观察,采用L'Insalata评分和Constant评分对治愈患者肩关节的功能进行随访研究及比较观察分析.结果:本组怠者平均住院时间13 d.术后X线检查显示肩锁关节间隙恢复正常;平均随访1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断钉;患者惠侧的肩锁关节的功能与健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0锁骨钩接骨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颜贻站;朱坚;曾云记;谢作完;黄有翰;周明客;庄载世;林天旭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25G腰穿针临床应用体会

    临床上,手术时间较短的下腹部手术(如剖腹产)和骨科下肢手术(如取内固定)均可在单次腰麻下进行.用常规22G腰穿针做腰麻,常发生术后头痛等并发症.如果采用腰硬联合穿刺技术,易发生术后腰痛等并发症.针对这种情况,本人采用25G腰穿针行腰麻,省略皮肤局麻及硬麻穿刺针做引导,通过50例临床应用,证实此种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郑铁成;高立彬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先天性黄斑缺损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

    先天性黄斑缺损多数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此病除家族遗传外,常伴有手足发育畸形,眼部可合并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包括虹膜缺损、视乳头缺损、小角膜和小眼球等[1].

    作者:吴敏;肖丽波;李娟娟;盛志超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的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反馈调控麻醉剂的靶控输注浓度,观察其对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及知晓情况的效应.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全凭静脉麻醉患者112例,分为BI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一次推注雷米芬太尼3μg/kg;对照组静脉一次推注力蒙欣2 mg/kg,BIS组靶控输注力蒙欣浓度以维持BIS值在45~65之间;两组均复合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两组均靶控输注力蒙欣(初始血浆靶浓度0.7~1.8μg/L)、雷米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2.5~3.5 ng/L)以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以常规监测指标调控靶控输注浓度;BIS组以BIS值(45~65)为指标反馈调控靶控输注浓度.记录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随访术中知晓情况.结果:BIS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阶段力蒙欣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诱导(87.90±19.2)mg/kgvs.(146.67±21.4)mg/kg,P<0.05;维持(587.90±159.2)mg/kg vs.(796.67±211.3)mg/kg,P<0.05] .两组雷米芬太尼用量无显著差异.BIS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7±1.3)min vs.(11.1±1.4)min,P<0.05] ;两组患者的术中知晓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BIS监测指导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的全凭静脉麻醉,可在保证适当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力蒙欣用量,缩短苏醒时间.

    作者:马伟斌;杨世忠;肖志刚;谢国水;邱灿金;陈真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24h动态血压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与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ischemic lesions,WML)的关系.方法:总结我院100例老年患者的资料,将头颅磁共振所见WML按照Fazekas评分标准分为WML无-轻度组和WML中-重度组,并行动态血压监测,对患者的有关参数与WML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WML无-轻度组相比,WML中-重度组患者年龄较大,高血压患病率高,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较高,血压控制较差(P<0.05).而24 h、白天、夜间舒张压及昼夜节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年龄(OR=1.096;P=0.027)和24 h平均收缩压(OR=1.066;P=0.006)是WML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24 h平均收缩压是WML独立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高血压,控制其血压达标,对预防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发生及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娜;饶丽芬;徐书雯;莫建伟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社区皮下持续镇痛护理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较突出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皮下输注的途径是使用麻醉性止痛药极佳的选择,对于只须短期使用(数天到数星期)非肠道止痛患者及无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适宜采用皮下输注的途径.采用皮下持续输注麻醉性止痛药,约95%的患者疼痛可获得缓解,且极少发生感染、呼吸抑制等合并症[1] .我院于2006年12月由麻醉科、外科等负责,在社区开展对晚期癌症患者运用镇痛泵皮下镇痛,以消除或减轻癌性疼痛,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海微;赵丽琴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主动脉夹层合并晕厥、左侧胸腔积液1例

    患者女,91岁,某高校退休职工,突发胸背部疼痛伴喘息、气促16 h入院.患者入院前1 d晚饭前突发胸背部持续撕裂样疼痛,伴全身大汗、面色苍白,后渐出现喘息、气促,呈端坐呼吸,无发热、咳嗽,无胸闷、心悸,无意识障碍、抽搐、大小便失禁,症状持续不缓解,次日上午入院,在送至病房途中突发晕厥.

    作者:汪征;李自成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复发性肠套叠关系的探讨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多见于2岁以内,以4~10个月多见.复位后部分患儿可能再次复发肠套叠.复发性肠套叠病因尚未明确,现通过对我科2005-2009年收治的14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的观察,探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复发性肠套叠的关系.

    作者:汪岭;魏亚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老年肝源性糖尿病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例

    患者男,68岁,因肝癌术后1年余,发热、嗜睡2 d于2008年12月26日急诊入院.患者于2007年7月出现肝区隐痛、牙龈出血.血化验检查提示:HbsAg(+)、HbeAb(+)、抗HBc(+).甲胎蛋白1 413 mg/mL.腹部CT示:肝硬化,肝右叶前段见一5.5 cm×4.5 cm低密度影,考虑肝癌.

    作者:宋长城;陈铖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卵巢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常见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以肿瘤细胞减灭术为基础,辅以铂类/紫杉醇联合化疗,使大部分患者获得临床缓解,但终70%的患者有复发,部分患者产生耐药,治疗效果很不理想[1].目前,化疗仍是复发性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就复发性卵巢癌化疗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综述.

    作者:贺彬彬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18F-FDG PET/CT显像在霍奇金病诊断的中应用

    霍奇金病(HD)为淋巴瘤中一大门类,随着化学和生物治疗方法的改进,其临床治愈率已达80%以上.HD的正确诊断、分期以及治疗后病灶残留或复发与否是拟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基础.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作为一种非创伤性全身代谢性显像技术,对HD的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

    作者:邓瑾;黄赖机;张秀萍;李健;叶家才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与家兔急性心房颤动的关系及药物干预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与家兔急性心房颤动(AF)的关系及药物对AF的预防作用.方法:60只家兔随机分为辛伐他汀(舒降之)组(n=20)、氯沙坦组(n=20)及对照组(n=20),辛伐他汀组与氯沙坦组预先分别给予辛伐他汀、氯沙坦灌胃4周后,建立家兔急性AF模型.根据实验结果是否诱发出AF将家兔分为AF组(AF组)与非AF组(N-AF组).比较AF组(AF组)与非AF组(N-AF组)刺激前血清中hs-CRP、IL-6的水平.比较辛伐他汀组、氯沙坦组及对照组刺激前与刺激后血清中hs-CRP、IL-6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F组刺激前血清hs-CRP、IL-6水平均高于N-AF组(P<0.01).用辛伐他汀、氯沙坦药物干预组血清hs-CRP、IL-6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用辛伐他汀、氯沙坦药物干预组的AF诱发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刺激前血清hs-CRP、IL-6水平越高,AF越易诱发,AF持续时间越长.预先控制血清hs-CRP、IL-6水平升高就可能会有效抑制AF的发生、发展,表明炎症状态可能参与了AF的发生、发展.

    作者:徐志伟;胡建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血府逐瘀汤治疗腹膜后血肿63例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稳定型腹膜后血肿的疗效.方法:对63例稳定型腹膜后血肿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同时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并与常规保守治疗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血肿缩小时间、血尿消失时间等.结果: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的患者.其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血肿缩小时间、血尿消失时间等均明显比常规保守治疗组缩短.结论:血府逐瘀汤能有效促进腹膜后血肿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又能加快血肿吸收和肾损伤的恢复.

    作者:周永艺;林丽娟;陈木水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原发性睾丸淋巴瘤10例

    目的: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PT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通过对我院PTL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PTL的佳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7年12月至2009年2月期间收住的10例PT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位年龄65(38~76)岁,均原发单侧,右侧7例,左侧3例.Ⅰ E期及ⅡE期的患者占70%.主要临床症状为无痛性睾丸肿大.所有患者均接受睾丸切除术,3例患者术后予以R-CHOP或CHOP方案后续化疗6~8个疗程,2例行预防性鞘内化疗,1例还同时行对侧睾丸切除术,分别随访31、8、7个月无复发.结论:PTL易播散,预后欠佳,术后应给予CHOP或CHOP样方案化疗6~8个疗程,加或不加美罗华单抗,并予以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对侧睾丸放疗(或切除).

    作者:邢冲云;胡旭东;俞康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锁骨内固定取出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麻醉方法用于锁骨内固定取出术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锁骨内固定取出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组Ⅰ予颈深神经丛加颈浅神经丛阻滞;组Ⅱ予臂神经丛加颈浅神经丛阻滞;组Ⅲ予全身麻醉.结果:组Ⅰ、组Ⅱ神经阻滞效果的优良率为96.7%和93.3%,两组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3组患者的满意率分别为90.0%、63.3%和76.7%,组Ⅰ优于组Ⅲ、组Ⅱ(P<0.05).结论:与其他两种麻醉方法比较,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内固定取出术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兼具术后镇痛作用,患者满意度较高.

    作者:张莹;沈浩;周雅春 刊期: 2010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