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检测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冯亚群;胡祥华;梁亚勇

关键词:出血性败血症,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评价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并探讨血清含量与新生儿败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7例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组)、52例局部感染新生儿(局部感染组)和30例非感染新生儿(非感染组),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PCT和hs-CRP的含量.结果:败血症组患儿的hs-CRP和PCT血清水平均高于局部感染组患儿以及非感染组患儿(P<0.05),局部感染组患儿的PCT血清水平也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儿(P<0.05).分别以PCT≥2 ng/mL和hs-CRP≥10 mg/L为阳性标准,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42%、60.02%和62.16%、50.07%,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是95.62%和71.20%.败血症组患儿血清PCT水平与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PCT和hs-CRP的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PCT值与新生儿败血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动态监测PCT水平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选择性刺激犬窦房结及房室结脂肪垫的实验研究

    目的:心脏脂肪垫(CFP)含有支配窦房结(SAN)及房室结(AVN)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节.本文通过选择性刺激SAN及AVN CFP,观察其对SAN功能及房颤(AF)时房室传导的影响,以明确SAN及AVN CFP的神经功能分布特点.方法:取犬33只,经开胸直接刺激SAN及AVN CFP.刺激能量由0mA逐级增高直至AF诱发(频率20 Hz,脉宽0.2 ms).分别测量不同能量状态下窦性周期长度(SCL)及AF诱发阈值.AF诱发后,继续逐级增加刺激电流直至大值10.0 mA.记录诱发AF的连续10个RR间期,取其平均值.结果:75.8%犬SAN CFP刺激延长SCL>50%,无一只犬AVN CFP刺激延长SCL>10%.100%犬在SAN和AVN CFP刺激下诱发AF,阈值分别为(4.0±1.3)mA及(4.5±1.5)mA.直接SAN及AVN CFP刺激均延长AF的RR间期.结论:直接SAN及AVN CFP刺激均增加AF诱发的易感性,并延长AF时的房室传导时间.同时SAN CFP刺激还具有调节SAN的功能.

    作者:曾红;杨平;贺玉泉;柳林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不同碱性药物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病死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碳酸氢钠和三羟基氨基甲烷(THAM)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致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144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肺损伤组、碳酸氢钠组和THAM组,各组经尾静脉泵注不同药物后随机抽取6只小鼠,行血气分析及肺组织学检查.其余120只小鼠观察72 h病死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肺损伤组pH和PO2明显下降(P<0.05);碳酸氢钠组、THAM组与肺损伤组相比pH和PO2明显升高(P<0.05).与肺损伤组相比,THAM组72h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肺损伤组与碳酸氢钠组、THAM组肺内白细胞浸润和肺水肿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THAM治疗急性肺损伤小鼠可提高其生存率.

    作者:张曌;贾立明;张诗海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6例AMI患者急性期(入院第2天)的IGF-1水平进行测量,随访90 d观察死亡率,对比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另测量20例健康成人的血IGF-1水平作为对照.分析急性期IGF-1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1)A MI患者血IGF-1水平急性期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05.5±42.1)ng/mLvs(178.1±54.1)ng/mL,t=6.15,P<0.01];(2)90d内9例心源性死亡患者IGF-1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患者[(90.5±12.1)ng/mLvs(118.1±42.3)ng/mL,t=6.81,P<0.01];(3)单因素分析表明,IGF-1<139 ng/L(中位数)和Killip分级Ⅱ级以上为90 d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因素(均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唯有血IGF-1<92 ng/L(25%百分位数)为90d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OR=1.21,95%可信区间0.76~3.42,P<0.01).结论:AMI患者急性期血IGF-1水平明显降低,心肌梗死患者降低的血IGF-1水平可用于AMI的危险分层及近期预后的评估.

    作者:李秋生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p38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复合物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的影响

    目的:观察p38反义寡核苷酸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的影响.方法:对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单用AngⅡ刺激或p38反义寡核苷酸干预后,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心肌细胞体积、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含量、[3H]-Leucine掺入法测定蛋白合成速率作为心肌肥大指标.免疫印迹法测定p38及ANP表达,免疫沉淀法测定p38活性.结果:p38反义寡核苷酸能显著降低AngⅡ组p38表达及活性,下调心肌肥大相关指标.结论:p38通路在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大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靶向p38反义寡核苷酸可能是基因治疗心肌肥大的新靶点.

    作者:陈远园;张如福;王琼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0-2006年间374例连续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ARF,分为肾衰组(104例)和无肾衰组(270例).以围术期常用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共计46项作为危险因素的分析对象,先对这些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术后ARF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年龄、体重、术前血小板(PLT)计数、红细胞压积及总胆红素、MELD评分、MELD分级、术中多巴胺用量、失血量、红细胞输入量、血浆输入量及尿量、术后3 d内的红细胞输入量及血浆输入量.对上述14项指标进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术后肾衰有密切关系的变量是年龄(P=0.001)、术前PLT计数(P=0.006)、术中失血量(P<0.001)、MELD分级(P=0.033).结论:改善肝移植患者的术前状况是预防术后早期ARF的关键,其中年龄、术前血小板计数、术中失血量、MELD评分分级是肝移植术后早期ARF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璐;张辉;牛丽君;叶健鸿;黄文起;林世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脉冲振荡肺功能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呼吸机治疗压力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脉冲振荡肺功能(IOS)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所需压力(治疗压力,P)的相关性.方法:2点前先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睡眠呼吸暂停患者25例,2点后监测同时行CPAP治疗.并且在监测后的1周内进行IOS测定.结果:CPAP治疗后呼吸紊乱指数明显改善.P与35Hz时黏性阻力(R35)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结论:黏性阻力R35反映了局部结构变化对气道阻力的影响,与P成正比.

    作者:周建群;张虹霞;李晓辉;胥振扬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内镜下3种组织胶注射治疗GEV1型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3种组织胶注射方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型(GEV1)的疗效.方法:组A患者组织胶注射点位于胃底近贲门小弯侧;组B患者组织胶注射点位于胃底近贲门小弯侧和大弯侧;组C患者组织胶注射点位于胃底近贲门大弯侧.注射组织胶后,观察1~10 min,4周内复查胃镜.结果:3组患者组织胶注射后,曲张静脉均实变.复查时,曲张静脉完全阻塞率组A为100%,组B为100%,组C为61.9%.组A和组B治疗效果相当,高于组C(P<0.05).结论:在胃底近贲门小弯侧注射组织胶治疗GEV1更加完美.

    作者:李坪;毛羽;穆毅;李常青;王捷;李娜;刘晶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经口咽前路术后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术后合并低钠血症的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8月期间50例经口咽前路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经口咽前路术后患者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20例,占40.0%,发生低钠血症的时间以术后2~7 d多见,平均5.3 d.治疗后低钠血症患者好转19例,占95.0%,无效1例,占5.0%.结论:经口咽前路术后患者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其中以低钠血症为常见,低钠血症常导致术后患者病情加重及复杂化,所以经口寰枢椎术后患者需要常规监测电解质,及时发现血钠的异常并予以纠正,维持内环境的平衡,才能有效地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古正涛;戴建强;郑国栋;吴优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倍氯米松气雾剂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研究

    目的:观察倍氯米松气雾剂对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哮喘发病率的作用.方法:急性毛支临床缓解后患儿59例(观察组),采用倍氯米松气雾剂200 μg/d局部吸入治疗,2次/d,疗程6个月,观察1.5年时患儿哮喘发病率、喘息发生情况及干预治疗前后血清总1gE变化.并以70例毛支患儿作对照.结果:随访1.5年,观察组哮喘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X2=20.01,P<0.01),发生喘息病例数明显减少(x2=9.01,P<0.01),喘息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缩短(P<0.01),平均首次喘息复发时间推迟(P<0.01);且随访观察6个月,其血清总1gE水平恢复正常(P<0.01).结论:急性毛支患儿临床缓解后吸入倍氟米松气雾剂200 μg/d、疗程6个月进行哮喘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哮喘发病率.

    作者:谢蔓芳;钟丽花;雷智娴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每年冬季6周兰索拉唑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每年冬季服兰索拉唑6周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疗效.方法:60例溃疡病患者均予口服兰索拉唑30 mg,每天1次;阿莫西林750 mg,克拉霉素500 mg,各每天2次,疗程均为7 d.之后仅口服兰索拉唑30 mg,每天1次,连服5周.将溃疡症状缓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停药;治疗组每年11月开始连服兰索拉唑6周,连续2年,满2年后复查胃镜.结果: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6.7%,对照组复发7例,复发率为23.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年6周兰索拉唑治疗,是预防溃疡病复发的好方法.

    作者:黎清成;谭祖稳;梁文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不同的知情告知方式对心脏介入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的知情告知方式对择期行心脏介入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313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术前以多媒体方式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并详细提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照组仅与患者委托人进行告知,告知内容与干预组相同.分别于告知前2~3 h及术后患者尚不知晓病情时让患者独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测定焦虑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嗜好、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合并症、拟行介入类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知情告知前,女性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高于男性(29.01±6.23比31.19±7.05,P<0.05);两组焦虑评分在知情告知前相似,在术后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30.07±6.46比28.56±6.03,P<0.05);对照组告知前与术后焦虑评分无显著变化,而干预组术后显著低于告知前(29.88±6.86降至28.56±6.03,P<0.05).结论: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并恰当详细地提及并发症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此外,介入术前,对女性患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作者:白墨青;林文华;张峰;王晓冬;王晓梅;敬锐;史宏岩;刘菁晶;任自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抗抑郁药物联合艾司唑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抗抑郁药物(黛力新)联合艾司唑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7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黛力新联合艾司唑仑及莫沙比利治疗,对照组单用莫沙比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进行消化道症状、SDS和HAMA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消化道症状积分、SDS和HAMA量表评分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55.3%,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黛力新、艾司唑仑联合治疗能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作者:孙琛明;王萍;吴杰;张姮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在替米沙坦上调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在替米沙坦调节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3T3-L1脂肪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替米沙坦组、GW9662组、替米沙坦+GW9662组.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1ot方法检测各组3T3-L1脂肪细胞的脂联素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GW9662干预后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替米沙坦组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替米沙坦+GW9662组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增高趋势,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PARγ活性在替米沙坦上调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过程中可能起着一定程度的作用.

    作者:于杨;杜优优;陈曼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TRAb增高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

    目的:研究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升高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心肌酶谱水平变化.方法:初诊的原发性甲减患者40例分两组,TRAb升高者20例(TRAb升高组),TRAb水平正常者20例(TRAb正常组),检测患者空腹时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总胆固醇(T℃)、甘油三酯(T℃)等水平.结果:与TRAb正常组相比,TRAb升高组患者CK、CKMB、LDH、T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G水平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RAb与各心肌酶水平呈正相关(P<0.05);TRAb水平与各心肌酶谱间有直线回归关系,CK、CKMB影响TRAb水平(P<0.05),TRAb决定着LDH的变化(P<0.01).结论:TRAb升高的原发性甲减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明显升高,二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作者:张红;吕述军;高鹏霞;刘影;胡长军;陆卫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心肌微循环灌注的研究进展

    心肌微循环是指心脏微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心肌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心肌微循环障碍会影响微循环灌注,引起相应心肌缺血临床症状.目前,对于心肌微循环水平的血流灌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入地了解心肌微循环灌注可以为临床检测以及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作者:苏波;李浪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替罗非班对冠脉无复流患者内皮微粒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n=26)和硝酸甘油组(n=26),以32例未发生无复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于PC I前、PCI后即刻和PCI后48 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s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EMPs和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治疗后48 h,替罗非班组EMPs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硝酸甘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MPs和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654,P=0.004).结论: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PCI后无复流患者EMPs和sICAM-1水平,改善无复流.EMPs对反映PCI后无复流患者冠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永光;文宏;曾书燚;钟继明;苏强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肺结核PPD皮肤试验结果判定及分析

    目的:探讨PPD皮肤试验在结核病人群中的反应水平及观察的佳时机,改善该试验的诊断时效.方法:比较观察结核病与非结核病患者PPD皮试试验在不同观察时间的反应水平,采用连续重复测量资料的多元方差分析方法,了解其变化趋势.结果:结核病组PPD试验结果的总体水平高于非结核病组,结核病组与非结核病组在48 h与72 h的反应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PD皮肤试验反应是和结核分枝杆茵感染相关联的免疫过敏现象;皮试后48 h与72 h判定结果总体水平无差异.

    作者:周梦雯;谭守勇;温文沛;童志雯;孔少颜;梁国添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氟伏沙明和氟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分为氟伏沙明组(n=30)和氟西汀组(n=30),分别给予氟伏沙明和氟西汀治疗8周.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2、4、8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种药物的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氟伏沙明组和氟西汀组治疗的有效率、显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伏沙明组治疗后第1周末和第2周末HAMD得分显著低于氟西汀组;氟伏沙明组HAMD中焦虑因子得分在第1周末显著低于氟西汀组(P<0.05);氟伏沙明组恶心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氟西汀组(P<0.05).结论:氟伏沙明和氟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相当,但前者起效更快,对焦虑症状的疗效更好,且副作用少.

    作者:梁胜林;曹世林;谢渭根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中药和认知行为干预对亚健康失眠转归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和认知行为干预(CBT)对亚健康失眠的短期疗效及中长期转归的影响.方法:亚健康失眠者62例,知情同意后分为中药组、CBT组和对照组(不予干预),干预时间4周.疗效观察:主要指标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次要指标为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观察时点为基线期、干预结束时、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5个月.结果:短期疗效:干预结束时,中药组及CBT组PSQI均明显下降(P<0.05).中长期转归:随访期3组PSQI均明显下降,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期3组焦虑均改善(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和CBT组抑郁均改善(P<0.05),对照组抑郁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药和CBT短期干预亚健康失眠均有效,对其中长期转归无明显优势,亚健康预后较好,多数可以改善.

    作者:李伟;李长瑾;叶人;宋秀华;徐雅丽;何金彩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超激光联合电脑中频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目的:观察超激光联合电脑中频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门诊肩周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超激光联合电脑中频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阻滞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16%高于对照组7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激光联合电脑中频治疗肩周炎具有快速消炎、镇痛、松解粘连、恢复功能快的特点,比传统的神经阻滞疗效显著.

    作者:石金凤;王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