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微循环灌注的研究进展

苏波;李浪

关键词:心肌微循环灌注, 心肌微循环障碍, 重要场所, 循环水平, 血液循环, 血流灌注, 心肌细胞, 心肌缺血, 物质交换, 临床症状, 临床检测, 小静脉, 微动脉, 治疗, 心脏
摘要:心肌微循环是指心脏微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心肌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心肌微循环障碍会影响微循环灌注,引起相应心肌缺血临床症状.目前,对于心肌微循环水平的血流灌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入地了解心肌微循环灌注可以为临床检测以及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封闭负压引流对猪肢体枪弹软组织贯通伤初期治疗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VSD)对猪肢体枪弹软组织贯通伤初期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枪弹伤早期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兰州地区健康成年长白约克品种猪8只,用95式步枪射击致双后肢贯通伤,距离25 m.致伤后将两双后肢自体左右配对,分成VSD组和对照组.两组致伤6 h行弹道清创消毒.分别在致伤后不同时间作细菌学计数,行病理学检查,5、72 h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治疗后细茵学计数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学VSD组较对照组肉芽组织丰富,且炎细胞浸润、肌组织溶解变性及弹道表面茵落不明显.72 h超声检查VSD组较对照组弹道及周边红蓝血流信号丰富,并见断裂肌束逐渐恢复.结论:VSD可降低枪弹软组织贯通伤细菌数量延缓感染时间、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局部血流量、减少创周组织水肿及降低血管通透性.

    作者:李荣刚;刘兴炎;陈克明;葛宝丰;程瑞萍;彭俊华;叶建军;熊发明;梁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5例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本组15例在外院误诊的成人IM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5例误诊的成人IM病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0.5±12.4)岁.临床表现均有发热,73.3%有咽峡炎,86.6%有颈淋巴结肿大,40%有皮疹,80%有肝和(或)脾肿大.虽然15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均≥10%,但白细胞数≥10×109L仅9例(60%),血嗜异性凝集试验仅20%阳性,EB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仅26.6%.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皮疹发生率与儿童IM相似.但白细胞升高比例、血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率、EB病毒IgM抗体阳性率均低于儿童.结论:成人IM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

    作者:孙和才;李淑丽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内镜下3种组织胶注射治疗GEV1型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3种组织胶注射方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型(GEV1)的疗效.方法:组A患者组织胶注射点位于胃底近贲门小弯侧;组B患者组织胶注射点位于胃底近贲门小弯侧和大弯侧;组C患者组织胶注射点位于胃底近贲门大弯侧.注射组织胶后,观察1~10 min,4周内复查胃镜.结果:3组患者组织胶注射后,曲张静脉均实变.复查时,曲张静脉完全阻塞率组A为100%,组B为100%,组C为61.9%.组A和组B治疗效果相当,高于组C(P<0.05).结论:在胃底近贲门小弯侧注射组织胶治疗GEV1更加完美.

    作者:李坪;毛羽;穆毅;李常青;王捷;李娜;刘晶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三孔线扎法腹腔镜胆囊和阑尾联合切除术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三孔线扎法腹腔镜胆囊和阑尾联合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04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全麻下用三孔线扎法实施51例腹腔镜胆囊和阑尾联合切除术,分别和两个对照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比较术中副损伤例数、中转开腹例数、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多项指标.结果:研究组各项观测指标较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三孔线扎法腹腔镜胆囊和阑尾联合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

    作者:顾叶春;郑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术中结肠灌洗对患者行左半结肠切除的疗效评价

    目的:对肿瘤致急性肠梗阻患者行术中结肠灌洗并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的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因左侧结肠(包括上段直肠)肿瘤而致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入院的36例患者,按照表格随机法分为治疗与对照两组.治疗组采用术中结肠灌洗并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手术,对照组采用左半结肠切除+结肠造瘘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几率、住院时间,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1、3、5 d所有患者的体温、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内毒素,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治疗组无吻合口瘘及出血等并发症,仅1例发生创口感染,平均住院时间为(13.8±1.3)d,对照组1例发生瘘口回缩而再次手术,3例发生创口感染,平均住院时间(14.6±2.4)d,已有7例患者在第一次术后的3~12个月内行结肠回纳术;术后治疗组WBC、PCT、CRP及内毒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体温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中结肠灌洗并左半结肠切除+结肠一期吻合术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血中WBC、CRP、PCT、内毒素水平,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孙广正;郭德超;张海峰;周瑞耀;戴华卫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对急性胰腺炎肾功能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检测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测定7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24 h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SCr),以及血清Cys C水平,并以CCr<80 mL/(min·1.73 m2)作为肾功能损害诊断标准,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和ROC曲线分析了解Cys C的诊断价值.结果:72例患者中共有28例出现CCr下降,在这28例患者中,CysC水平上升的有23例,而SCr出现异常的仅有16例,X2检验分析后提示CysC对CCr的评估效能优于SCr(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AP患者中,Cys C与SCr均和CCr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CysC:r=-0.868,P<0.001;SCr:r=-0.604,P<0.001),而Cys C的相关系数较高.ROC曲线分析显示Cys C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明显高于SCr(0.884vs0.687).结论:Cys C较SCr能更为准确和早期发现AP患者急性肾功能损害,常规监测AP患者的Cys C水平,对有效治疗AP和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苏松;李波;贺凯;张孟瑜;冯春红;夏先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广东汉族人群1型糖尿病与HLA-DQB1基因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广东汉族人群1型糖尿痛(T1DM)与HLA-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7例T1DM患者(T1DM)和454名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运用PCR-SBT对HLA-DQ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结果:在HLA-DQB1位点上,T1DM组的DQB1*0201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DQB1*0502的频率则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DQB1*0201是广东汉族人群T1DM的易感基因,DQB1*0502则是保护基因.

    作者:宫雅南;刘元力;胡朝晖;熊玉冰;黄伟文;刘冬年;李万根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TRAb增高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

    目的:研究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升高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心肌酶谱水平变化.方法:初诊的原发性甲减患者40例分两组,TRAb升高者20例(TRAb升高组),TRAb水平正常者20例(TRAb正常组),检测患者空腹时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总胆固醇(T℃)、甘油三酯(T℃)等水平.结果:与TRAb正常组相比,TRAb升高组患者CK、CKMB、LDH、T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G水平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RAb与各心肌酶水平呈正相关(P<0.05);TRAb水平与各心肌酶谱间有直线回归关系,CK、CKMB影响TRAb水平(P<0.05),TRAb决定着LDH的变化(P<0.01).结论:TRAb升高的原发性甲减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明显升高,二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作者:张红;吕述军;高鹏霞;刘影;胡长军;陆卫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通心络和α-硫辛酸对高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研究及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通心络和α-硫辛酸对高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影响.方法:选用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为培养对象,采用高糖培养基诱导,在此基础上分别用通心络超细干粉水提物和α-硫辛酸进行干预,检测培养细胞四唑盐比色实验、细胞上清液SOD浓度和细胞SOD2mRNA表达.结果:高糖刺激的心肌细胞活力明显下降,高糖组SOD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34.13±9.25)kU/Lvs(89.23±11.76)kU/L,P<0.01)].α-硫辛酸和通心络组SOD值均较高糖组明显升高[(64.32±8.56)kU/Lvs(34.13±9.25)kU/L)],P<0.01;(51.02±12.36)kU/Lvs(34.13±9.25)kU/L,P<0.05).高糖组SOD2 mRNA/β-actin mRNA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0.37±0.024vs0.69±0.014,P<0.01),α-硫辛酸和通心络组该比值较高糖组明显升高(0.56±0.039,0.49±0.039vs0.37±0.024,P<0.01).结论:通心络和α-硫辛酸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抑制高糖对心肌细胞的毒性.

    作者:刘明;石勇铨;彭玲;邹俊杰;刘志民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C57BL/6小鼠1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建立C57BL/6小鼠1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并评价该疾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7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3)和对照组(n=27).模型组小鼠按50mg/kg体重连续5 d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对照组小鼠注射相应体积的柠檬酸缓冲液.每周观察小鼠食量、饮水量、体重、精神活动等基本状况.每2周剪鼠尾取血,检测血糖,评价建模情况.实验第13用处死小鼠,取心脏石蜡包埋,行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显示病理改变,Image-pro plus 6.0分析软件计算胶原面积占总面积比值.结果:模型组小鼠饮水量、食量分别自第2、3周开始高于对照组小鼠(均P<0.01);注射STZ后第2周体重逐渐减轻,低于对照组小鼠(P<0.01).空腹血糖在建模第1周开始,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HE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分布不均,肌细胞间质明显增加.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C57BL/6小鼠1型糖尿痛心肌病模型,该模型可行性强,稳定性好.

    作者:汪心安;艾文;朱丽华;王朗;李红良;江洪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肝移植术治疗肝功能C级门脉高压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肝功能C级的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肝移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6例肝功能C级的门脉高压症患者的肝移植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12~48个月,观察病死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及再出血率.结果:306例患者病死率为10.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73.9%,再出血率2.0%.结论:肝移植是治疗肝功能C级门脉高压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臧运金;李朝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MLC模拟移动条技术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MLC模拟移动条技术放疗联合全身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放化治疗(防化组,19例)和单纯化疗(化疗组,21例)效果.比较两种治疗的近期缓解率、远期生存率及治疗中不良反应.结果:放化组患者缓解率(78.9%)显著高于化疗组(38.1%);其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3.16%、36.84%、10.53%,高于化疗组的33.33%、14.29%、4.76%,其中1、2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放化组(21.1%)较化疗组(9.5%)更易引起肝功能异常,两组患者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近.结论:对直肠癌术后肝脏转移患者,行积极的放化治疗较单纯化疗治疗明显改善患者近期疗效,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但应留意其引起的肝脏损伤.

    作者:宋亚颀;王万伟;陶光州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改良Kugel技术在老年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应用改良Kugel技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应用改良Kugel技术修补老年腹股沟疝的病例.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应用改良Kugel无张力疝修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复发率低,更适合于老年腹股沟疝病例.

    作者:高小利;席云峰;寇飞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骨癌痛大鼠脑脊液谷氨酸含量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研究骨癌痛模型大鼠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含量的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Ⅰ为正常对照组;Ⅱ为D-Hank's组;Ⅲ为热灭活细胞组:大鼠右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射热灭活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10μL;Ⅳ为骨癌痛模型组.分别对各组大鼠行为学检测后,抽取大鼠脑脊液,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脑脊液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含量.结果:Ⅳ组机械性痛觉缩爪阈值和热辐射痛觉缩爪阈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脑脊液中谷氨酸含量(19.41±0.64)μg/mL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Ⅰ、Ⅱ和Ⅲ组之间大鼠脑脊液谷氨酸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谷氨酸含量与骨癌痛的形成和维持密切相关.

    作者:陈莎莎;刘希江;许爱军;曹菲;田玉科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p38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复合物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的影响

    目的:观察p38反义寡核苷酸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的影响.方法:对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单用AngⅡ刺激或p38反义寡核苷酸干预后,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心肌细胞体积、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含量、[3H]-Leucine掺入法测定蛋白合成速率作为心肌肥大指标.免疫印迹法测定p38及ANP表达,免疫沉淀法测定p38活性.结果:p38反义寡核苷酸能显著降低AngⅡ组p38表达及活性,下调心肌肥大相关指标.结论:p38通路在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大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靶向p38反义寡核苷酸可能是基因治疗心肌肥大的新靶点.

    作者:陈远园;张如福;王琼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替罗非班对冠脉无复流患者内皮微粒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n=26)和硝酸甘油组(n=26),以32例未发生无复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于PC I前、PCI后即刻和PCI后48 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s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EMPs和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治疗后48 h,替罗非班组EMPs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硝酸甘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MPs和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654,P=0.004).结论: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PCI后无复流患者EMPs和sICAM-1水平,改善无复流.EMPs对反映PCI后无复流患者冠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永光;文宏;曾书燚;钟继明;苏强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RNAi干扰HPV16 E6基因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E6 SiRNA对HPV16阳性Siha细胞E6基因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合成两对针对HPV16 E6基因的特异性SiRNA及一对阴性对照SiRNA,脂质体介导转染Siha细胞系.RT-PCR检测各组HPV16 E6基因mRNA表达,Westem bIot检测HPV16 E6及P53蛋白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未转染组相比,两对SiRNA分别降低E6 mRNA表达水平84.7%和82.3%(P<0.001),同时分别降低HPV16 E6蛋白表达水平61.3%及62.4%(P<0.001),另外,P5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增加244%及272%(P<0.001),但两转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转染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4.38±3.14)%和(11.24±1.88)%,两转染组间细胞凋亡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NAi明显抑制了HPV16 E6基因的转录及翻译,能够提高P53表达,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钱德英;欧阳云雁;赵杨;陈观娣;李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在替米沙坦上调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在替米沙坦调节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3T3-L1脂肪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替米沙坦组、GW9662组、替米沙坦+GW9662组.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1ot方法检测各组3T3-L1脂肪细胞的脂联素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GW9662干预后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替米沙坦组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替米沙坦+GW9662组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增高趋势,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PARγ活性在替米沙坦上调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过程中可能起着一定程度的作用.

    作者:于杨;杜优优;陈曼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在治疗儿童意外吸入类脂性肺炎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小儿意外吸入类脂性肺炎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的护理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Olympus BF3c-30.BF-4B2纤维支气管镜及BE-270S(外镜4.9 mm)、EB-270P(外镜3.8 mm)电子支气管镜对19例意外吸入类脂性肺炎患儿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并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19例中吸入煤油8例,吸入气油1例,吸入衣车油3例,吸入石蜡油2例,吸入机油5例.治疗后19例均显效,总有效率100%,术中除短暂血氧饱和度(SaO2)降至85%以外,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儿类脂性吸入性肺炎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的治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意义.

    作者:邓爱群;周名秀;黄旭强;邓力;温惠虹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倍氯米松气雾剂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研究

    目的:观察倍氯米松气雾剂对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哮喘发病率的作用.方法:急性毛支临床缓解后患儿59例(观察组),采用倍氯米松气雾剂200 μg/d局部吸入治疗,2次/d,疗程6个月,观察1.5年时患儿哮喘发病率、喘息发生情况及干预治疗前后血清总1gE变化.并以70例毛支患儿作对照.结果:随访1.5年,观察组哮喘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X2=20.01,P<0.01),发生喘息病例数明显减少(x2=9.01,P<0.01),喘息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缩短(P<0.01),平均首次喘息复发时间推迟(P<0.01);且随访观察6个月,其血清总1gE水平恢复正常(P<0.01).结论:急性毛支患儿临床缓解后吸入倍氟米松气雾剂200 μg/d、疗程6个月进行哮喘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哮喘发病率.

    作者:谢蔓芳;钟丽花;雷智娴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