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椰凡;张启瑜;周蒙滔;刘存丽;刘纳新
目的:从临床角度观察铸造金属整体桩核和插销式分体桩核冠修复多根管后牙残根残冠的修复效果.方法:收集上颌第一前磨牙(双根管)及下颌第一磨牙各20颗,且都经过根管治疗,将各均一半分为A、B两组,A组铸造金属桩核修复,B组插销式分体桩桩冠修复,5年回访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A组中前磨牙修复的失败率较低,磨牙修复的失败率较高;B组前磨牙及磨牙修复的成功率较A组高.结论:从临床角度来看根冠治疗后磨牙佳修复方法是插销式分体桩桩冠修复,而前磨牙两种修复方法皆可.
作者:郑蔚珏;廖军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检测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测定7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24 h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SCr),以及血清Cys C水平,并以CCr<80 mL/(min·1.73 m2)作为肾功能损害诊断标准,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和ROC曲线分析了解Cys C的诊断价值.结果:72例患者中共有28例出现CCr下降,在这28例患者中,CysC水平上升的有23例,而SCr出现异常的仅有16例,X2检验分析后提示CysC对CCr的评估效能优于SCr(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AP患者中,Cys C与SCr均和CCr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CysC:r=-0.868,P<0.001;SCr:r=-0.604,P<0.001),而Cys C的相关系数较高.ROC曲线分析显示Cys C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明显高于SCr(0.884vs0.687).结论:Cys C较SCr能更为准确和早期发现AP患者急性肾功能损害,常规监测AP患者的Cys C水平,对有效治疗AP和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苏松;李波;贺凯;张孟瑜;冯春红;夏先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1-8]得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短期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保护残存的β细胞功能,恢复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之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单纯依靠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就可以维持血糖基本正常,诱导出一个长期缓解期,长者可以长达5年的时间而不需用药,延缓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展.现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刘芳;胡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上尿路罕见肿瘤的诊治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同时同侧肾及肾盂透明细胞癌、原发输尿管鳞癌、单发原发肾淋巴瘤患者各1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实施了探查性手术,成功切除肿瘤,术后至今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同侧肾及肾孟透明细胞癌、原发榆尿管鳞癌、单发原发肾淋巴瘤均属罕见病例,但有其特点,可通过病史、辅助检查等初步与常见肿瘤鉴别,从而选择恰当治疗方式.预后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作者:林云华;姜永光;王俊生;李明川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术后合并低钠血症的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8月期间50例经口咽前路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经口咽前路术后患者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20例,占40.0%,发生低钠血症的时间以术后2~7 d多见,平均5.3 d.治疗后低钠血症患者好转19例,占95.0%,无效1例,占5.0%.结论:经口咽前路术后患者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其中以低钠血症为常见,低钠血症常导致术后患者病情加重及复杂化,所以经口寰枢椎术后患者需要常规监测电解质,及时发现血钠的异常并予以纠正,维持内环境的平衡,才能有效地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古正涛;戴建强;郑国栋;吴优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现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分级为Ⅰ~Ⅲ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具有清热化痰的中药汤剂(千金苇茎汤加味).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SOD和LPO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之后,外周血SOD上升与LPO下降水平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SOD为(31.79±4.18)Nu/mLvs(25.36±3.42)Nu/mL,P<0.01;LPO为(2.63±0.61)mmol/mLvs(3.18±0.55)mmol/mL,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可以提高患者外周血SOD,降低LPO水平,清除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平衡氧化-抗氧化系统,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赵文翰;杜炯栋;肖敏 刊期: 2010年第09期
随着生活水平及卫生条件的不断提高,我国脓胸的发病率已经很低.但在经济落后的西部贫困地区,脓胸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对168例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慢性脓胸进行了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对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报告如下.
作者:林锋;肖家荣;冉鹏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前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抗肿瘤转移的药物,中医药在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及减少肿瘤转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活血化瘀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一种常用方法,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常选用活血化瘀药,近年来探索活血化瘀中药在肿瘤转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作者:孙艳;李琦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后胸腔残余积液两种不同方法引流的选择时机.方法:胸科手术后的患者,拔除胸腔引流管后,复查胸片提示有积液,B超提示积液量大于2.5 cm的患者,采用随机入组的方法,选择胸穿或深静脉导管置管引流(以下简称细管引流),直至胸片提示无明显积液或B超提示积液量少于2.5 cm,记录穿刺次数,并发症,处理积液所需住院时间,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胸穿或细管引流两种方法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均较少,两种方法在住院时间方面,胸引组短于胸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积液量大于等于4.5 cm的术后患者,细管引流所需住院时间较胸穿组明显缩短,而积液量少于4.5 cm时,住院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胸科手术后残余积液,胸穿或细管引流均安全有效,积液量大于或等于4.5 cm的患者适合细管引流,小于4.5 cm的患者适合胸穿.
作者:金成华;沈韦羽;赵晓东;田辉;毛争春;潘海彬;柳凯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气管内全麻患者更换喉罩后在围拔喉罩期与围拔气管导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ASAⅡ级术前伴有高血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分为A、B二组,A组为气管插管组,B组为准备关腹时更换喉罩组.记录准备关腹/准备关腹更换喉罩时(T1)、手术结束时(T2)、拔管前5 min(T3)、拔管时(T4)、拔管后5 min(T5)各时间点的心率、血压,并计算收缩压与心率的乘积RPP.观察拔气管导管或拔喉罩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拔管前5min(T3)、拔管时(T4)、拔管后5 min(T5)A组心率、血压、RPP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躁动、呛咳、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准备关腹时更换喉罩,在围拔喉罩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轻微.
作者:刘玉妍;刘琴湘;邵兵;张耀之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以吲哚氰绿试验(ICG measurement)和血栓弹力图(TEG)补充Child-Pugh分级所形成的新的肝储备评分系统(Ditan 分级)在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储备功能中的可行性.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9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接受联合断流术病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以Child-Pugh与Ditan评分系统评估肝储备功能,了解两种方法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的准确率.结果:Child-Pugh分级法和Ditan分级法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准确率分别为57.89%和89.29%(P<0.05);Child-Pugh分级法和Ditan分级法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轻度不良准确率分别为68.66%和86.21%(P<0.05).结论:Ditan分级系统较Child-Pugh评分能够更全面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肝储备功能.
作者:张珂;蒋力;穆毅;黄容海;赫嵘;毛羽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每年冬季服兰索拉唑6周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疗效.方法:60例溃疡病患者均予口服兰索拉唑30 mg,每天1次;阿莫西林750 mg,克拉霉素500 mg,各每天2次,疗程均为7 d.之后仅口服兰索拉唑30 mg,每天1次,连服5周.将溃疡症状缓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停药;治疗组每年11月开始连服兰索拉唑6周,连续2年,满2年后复查胃镜.结果: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6.7%,对照组复发7例,复发率为23.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年6周兰索拉唑治疗,是预防溃疡病复发的好方法.
作者:黎清成;谭祖稳;梁文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6例AMI患者急性期(入院第2天)的IGF-1水平进行测量,随访90 d观察死亡率,对比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另测量20例健康成人的血IGF-1水平作为对照.分析急性期IGF-1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1)A MI患者血IGF-1水平急性期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05.5±42.1)ng/mLvs(178.1±54.1)ng/mL,t=6.15,P<0.01];(2)90d内9例心源性死亡患者IGF-1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患者[(90.5±12.1)ng/mLvs(118.1±42.3)ng/mL,t=6.81,P<0.01];(3)单因素分析表明,IGF-1<139 ng/L(中位数)和Killip分级Ⅱ级以上为90 d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因素(均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唯有血IGF-1<92 ng/L(25%百分位数)为90d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OR=1.21,95%可信区间0.76~3.42,P<0.01).结论:AMI患者急性期血IGF-1水平明显降低,心肌梗死患者降低的血IGF-1水平可用于AMI的危险分层及近期预后的评估.
作者:李秋生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对肿瘤致急性肠梗阻患者行术中结肠灌洗并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的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因左侧结肠(包括上段直肠)肿瘤而致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入院的36例患者,按照表格随机法分为治疗与对照两组.治疗组采用术中结肠灌洗并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手术,对照组采用左半结肠切除+结肠造瘘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几率、住院时间,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1、3、5 d所有患者的体温、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内毒素,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治疗组无吻合口瘘及出血等并发症,仅1例发生创口感染,平均住院时间为(13.8±1.3)d,对照组1例发生瘘口回缩而再次手术,3例发生创口感染,平均住院时间(14.6±2.4)d,已有7例患者在第一次术后的3~12个月内行结肠回纳术;术后治疗组WBC、PCT、CRP及内毒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体温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中结肠灌洗并左半结肠切除+结肠一期吻合术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血中WBC、CRP、PCT、内毒素水平,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孙广正;郭德超;张海峰;周瑞耀;戴华卫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以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7例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实施全面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适应性训练、康复指导和术后基础护理、疼痛的护理、功能锻炼、并发症防治(下肢静脉血栓、感染、髋关节脱位等)、出院指导等的干预性护理.结果:本组病例中1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左下肢),给予及时治疗后症状消失,余未发生并发症,全部病例住院14~39 d后康复出院.结论:做好人工全髋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减少、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袁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儿意外吸入类脂性肺炎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的护理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Olympus BF3c-30.BF-4B2纤维支气管镜及BE-270S(外镜4.9 mm)、EB-270P(外镜3.8 mm)电子支气管镜对19例意外吸入类脂性肺炎患儿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并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19例中吸入煤油8例,吸入气油1例,吸入衣车油3例,吸入石蜡油2例,吸入机油5例.治疗后19例均显效,总有效率100%,术中除短暂血氧饱和度(SaO2)降至85%以外,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儿类脂性吸入性肺炎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的治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意义.
作者:邓爱群;周名秀;黄旭强;邓力;温惠虹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在替米沙坦调节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3T3-L1脂肪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替米沙坦组、GW9662组、替米沙坦+GW9662组.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1ot方法检测各组3T3-L1脂肪细胞的脂联素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GW9662干预后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替米沙坦组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替米沙坦+GW9662组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增高趋势,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PARγ活性在替米沙坦上调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过程中可能起着一定程度的作用.
作者:于杨;杜优优;陈曼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中脂蛋白a[Lp(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方法:对照组和疾病组分别检测Lp(a)和Hcy.如(a)用乳胶比浊法,Hcy用循环酶法测定.结果:疾病组Lp(a)和Hcy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Lp(a)和Hcy水平上升,提示二者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
作者:王燕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区域动脉灌注乌司他丁(UTI)治疗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的机制.方法:制备犬AHNP模型,随机分组.A组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生理盐水(NS),B组外周静脉注入UTI+NS,C组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UTI+NS.在不同时间段抽血,测血中淀粉酶、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测胰腺组织TNF-α mRNA和IL-6 mRNA的表达.结果:3组模型建立后血清淀粉酶、MDA水平明显上升.B组、C组与同时间点A组相比,淀粉酶、MDA水平明显下降,其中以C组下降明显.3组模型建立后血中TNF-α、IL-6蛋白水平均明显上升,与同时间点A组相比,B组只在部分时间段下降,而C组在各时间段均下降.B、C组胰腺组织TNF-αmRNA和IL-6 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以C组下调明显.结论:区域动脉灌注UTI治疗犬AHNP的机制可能有:(1)使UTI早期在胰腺组织中就达到较高的浓度,且维持时间更长;(2)抑制胰酶的分泌;(3)清除氧自由基;(4)下调胰腺组织TNF-α mRNA和IL-6 mRNA的表达,降低血中TNF-α和IL-6蛋白的水平,阻断促炎因子的瀑布样级联放大效应.
作者:朱椰凡;张启瑜;周蒙滔;刘存丽;刘纳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并探讨血清含量与新生儿败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7例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组)、52例局部感染新生儿(局部感染组)和30例非感染新生儿(非感染组),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PCT和hs-CRP的含量.结果:败血症组患儿的hs-CRP和PCT血清水平均高于局部感染组患儿以及非感染组患儿(P<0.05),局部感染组患儿的PCT血清水平也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儿(P<0.05).分别以PCT≥2 ng/mL和hs-CRP≥10 mg/L为阳性标准,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42%、60.02%和62.16%、50.07%,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是95.62%和71.20%.败血症组患儿血清PCT水平与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PCT和hs-CRP的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PCT值与新生儿败血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动态监测PCT水平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亚群;胡祥华;梁亚勇 刊期: 201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