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黄玉珊;李伟;郭琴
目的:比较不同药物对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黏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94例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组、埃索关拉唑组、法莫替丁组和铝碳酸镁组,对照组单独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余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服奥美拉唑20 mg 1次/d;埃索美拉唑20 mg 1次/d;法莫替丁20 mg 2次/d和铝碳酸镁500 mg 2次/d.分别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对各组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及胃黏膜损伤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上消化道症状及胃黏膜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埃索美拉唑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对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黏膜损伤有显著疗效.
作者:袁德新;吕成倩;马骁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患者男,27岁,95 kg.因反复咽痛3年余,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于局麻下行双扁桃体切除术.既往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过敏史.人院后各项术前辅助检查正常,术前1 d 1%地卡因咽部喷雾试敏无异常.患者半坐位,因术前晚即禁食水,常规行术中心电血氧监测及复方乳酸钠维持输液治疗.
作者:段汉忠;李楠;李树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前,Masson三色染色法仍是胶原纤维、肌纤维染色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同时显示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组织形态通过着染蓝褐色的细胞核有很好的辨认性.Masson三色法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研究工作中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意识到传统的Masson三色染色法[1]操作较繁琐,时间长,试剂作用时间和着色效果受室温影响较大.
作者:林云恩;许惠娟;何萍;余妙丽;何新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体外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培养过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再以黏附法分离出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 ng/mL、重组人白介素-4(rhIL-4)100 ng/mL体外诱导.第二阶段:第5天加入重组人肿瘤坏死因α-(rhTNF-α)100 ng/mL,继续培养2 d,刺激DC成熟.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物CD83、CD1a、CD86、CD40、CD14表达水平,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rhGM-CSF及rhIL-4诱导培养5 d后,多数细胞呈集落生长,细胞表型CD83、CD1a、CD86、CD40及CD14分别是14.3%、12.8%、20.1%、19.9%及16.2%.加入rhTNF-α诱导后,即培养第7天,细胞表型CD83、CD1a、CD86、CD40及CD14分别是29.8%、18.2%、33.6%、28.1%及8.0%(与第5天比较,均P<0.05).成熟后的DC具备较强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rhGM-CSF联合rhlL-4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获得大量不成熟的DC,该体系有利于Dc扩增,加入rhTNF-α,继续培养2 d,可诱导出成熟的DC,成熟的DC具备较强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
作者:彭卫斌;沙卫红;李瑜元;聂玉强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提高陈旧性石蜡标本抗原的检出效果.方法:取时间>5年的肺癌石蜡包埋组织,对同一蜡块连续切片,使用4种不同的缓冲液进行高压修复,分别为:构橼酸缓冲液(CA,pH 6.0)、PBS(pH 7.0)、EIYFA( pH 8.0)和EDTA(pH 9.0),每一种抗原修复液又分别采用2、5、10、15、20、25、30 min 7个不同的时间修复,比较不同条件下陈旧性肺癌石蜡组织中Ki-67的表达结果.结果:采用EDTA(pH 9.0)、高压修复维持喷气时间15 min时,Ki-67阳性检出效果明显提高,阳性率可达75%以上;维持喷气时间分别为20、25、30min时,阳性检出效果更好,阳性率达到90%以上.结论:用EDTA(pH 9.0)高压修复肺癌石蜡切片20 min或20min以上可显著提高存放时间>5年的陈旧性肺癌石蜡切片Ki-67抗原的检出率.
作者:齐文娟;申洪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诱导期无辅助呼吸下气管插管的方法早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我科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也多次应用,获得了肯定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还观察到其与腹腔镜宫外孕手术术后呕吐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夏东云;潘国秋;舒敬华;邱国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臭氧水治疗感染性创面后,对内源性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探讨臭氧水抗炎修复作用的机制.方法:将50只vista大鼠随机分成5组,洗必泰治疗组、低、中、高浓度臭氧水治疗组、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各10只.首先在大鼠背部造成实验性感染性伤口,感染成功后48 h进行治疗,每天1次,9 d为1个疗程.并在治疗前,治疗后3、6、9 d后分别对感染伤口的变化进行观察;同时切取皮肤、肌肉组织标本,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并探讨这两种细胞因子含量变化与臭氧水对创面修复作用的关系.结果:EGF含量在臭氧水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洗必泰治疗组,而TNF-α含量则是相反.结论:臭氧水对内源性的EGF以及TNF-α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创面的抗炎以及修复.
作者:余斌;黄华军;林庆荣;王博炜;陈辉强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调查康复门诊慢性疼痛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医院康复门诊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调查,用SDS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数据统一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98例慢性疼痛患者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0.30%.在影响患者抑郁情绪的因素中疼痛程度、疼痛病程超过12个月、婚姻状况为单身、医疗费用完全自资,以及头痛患者更易出现抑郁情绪.结论:康复门诊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情绪的状况比较严重,且与多种因紊有关,应引起康复临床的广泛关注.
作者:区丽明;葛兆希;陈芃;梁桂英;耿庆山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内皮生长晕细胞(EOCs)凋亡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并扩增EOCs,免疫组化法、荧光染色法鉴定其内皮细胞特性.将浓度为0、1、5、10、30μmol/L的ADMA与EOCs作用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DAPI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核形态变化,并在倒置显微镜下检测细胞的黏附能力和成血管能力.结果:ADMA(1~30μmol/L)呈浓度依赖性的诱导EOCs的凋亡(P<0.01).ADMA处理组于DAPI染色下可见更显著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除1μmol/L ADMA外,5、10、30 μmol/L ADMA均可抑制EOCs的黏附能力.10 μmol/L ADMA作用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细胞成血管能力(P<0.01).结论:ADMA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EOCs发生凋亡并抑制其黏附能力和成血管能力.
作者:夏雪;张怀勤;贾红梅;林以诺;黄伟剑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感染特点及其药敏结果.结果:4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大部分来自于下呼吸道标本,占80.1%.院内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居多,占64.5%.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中9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到2008年,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吡肟、美洛培南等耐药率均超过65%:介于40%~45%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多粘菌素E的耐药率低,为5.7%.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对抗菌药物存在多药耐药性,该菌耐药率高,临床上应根据其临床分布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
作者:池琼;郑纪阳;戴新建;陈身贤;徐克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Kai-1、Fit-4(fms样酪氨酸激酶4)和Tiam-1(T淋巴瘤侵袭转移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寻找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Kai-1、Flt-4和Tiam-1表达情况,比较它们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间的表达差异;对52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评估Kai-1、Flt-4和Tiam-1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Kai-1、Flt-4和Tiam-1阳性率分别为61%、49%和84%,表达率均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1);Kai-1、Fit-4和Tiam-1表达呈正相关性;Kai-1、Flt-4和Tiam-1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90%、66%和94%,特异度分别为67%、67%和25%,准确度分别为78%、67%和49%;Kai-1在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术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Kai-1、Flt-4和Tiam-1表达异常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Kai-1和Flt-4表达情况有助于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作者:韦荣干;黄振录;周祥祯;丁志敏;莫祥兰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已行周边虹膜切除术,但眼压仍>21 mmHg的病例,我们应用532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其疗效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已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无效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52眼,男14例18眼,女20例34眼,年龄56~75岁,平均63岁,眼压27~46 mmHg,平均31.6 mmHg;其中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30例48眼,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后4例4眼;前房角关闭范围<270°的22例36眼,前房角关闭范围>270°的12例16眼.
作者:周常波;钱定国;汪冬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治疗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是否能降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单纯宫腔镜治疗组(对照组)58例,术后复发16例,宫腔镜治疗+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组(观察组)60例,复发4例;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组内膜厚度均显著<对照组(P<0.05),且月经量明显减少;有15例患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未经任何治疗,4个月后自然恢复.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治疗后辅以置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有效改善月经过多状况,减少内膜厚度及降低内膜息肉复发率,值得推广.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
作者:温海燕;王靖;杜文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在目前三叉神经痛治疗中,无论是口服卡马西平或是无水酒精封闭都存在一定弊端,卡马西平对造血系统和肝脏影响较大,无水酒精局部封闭效果不能持久,半月节封闭则可能引起出血、角膜炎、失明等严重并发症.效果较好的射频热凝技术因为成本原因不易推广.众多口腔科和疼痛科医生都在寻求简单易行效果好的新方法.现将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于我科行三叉神经封闭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焱;王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阑尾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结肠肿瘤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前移,部分表现为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的临床表现,使一部分结肠肿瘤常初诊为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初诊为急性阑尾炎后经手术确诊为结肠肿瘤结肠肿瘤患者共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代明盛;沈华强;郑小英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脓毒症诊断标准将危重评估过的PICU住院患儿分为脓毒症组30例,非脓毒症组30例,脓毒症组患儿又分为一般脓毒症组20例和严重脓毒症组10例.均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并分别检测凝血常规(PT、APTT、TT、Fbg)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脓毒症组PT、APTT、TT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PLT、Fbg均低于非脓毒症组(P<0.05).一般脓毒症组APT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Fbg高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其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作者:蔡爱东;刘勇;肖岳;缪红军;杨军;王晓榕;喻文亮;江涛;李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环氧合酶-2(COX-2)基因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58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NF-κB和COX-2 mRNA的表达.结果:NF-KB、COX-2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0.01),且NF-κB、COX-2 mRNA在大肠癌组织表达量亦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P<0.05).大肠癌浸润组织越深,NF-κB和COX-2 mRNA相对表达水平越高,且NF-κB mRNA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NF-κB与COX-2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417,P=0.001).结论:大肠癌组织中NF-κB和COX-2 mRNA高表达,两基因间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且与大肠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孙政;曹杰;杨平;张伟健;李洁;张龙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4例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4例患者中内瘘急性闭塞16例,慢性狭窄18例.低血压是导致内瘘闭塞主要原因,穿刺不当造成的血管损伤及感染极易引起内瘘狭窄.结论: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是内瘘血栓形成和内瘘狭窄,正确评估患者的干体重,预防与及时纠正低血压,提高穿刺技术,切实做好内瘘的护理,是延长内瘘寿命,保证血液透析能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作者:杜春玲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粘合式胰肠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6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根据吻合方式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粘合式吻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另一组用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分别对术中吻合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粘合式胰肠吻合在术中吻合时间比套入式吻合明显缩短,术后无胰瘘发生.而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发生2例胰瘘.其余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粘合式胰肠吻合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实用的方法.
作者:陈建雄;霍枫;程黎阳;詹世林;蒲森水;汪邵平;李鹏;陆树桐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7例施行肝癌根治术的病例入选本研究,根据其复发倾向分为早期复发组及非早期复发组.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GPC3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均提示GPC3高表达于早期复发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GPC3表达、肿瘤直径、血管侵犯和ALT(P<0.05)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PC3,肿瘤直径和血管侵犯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PC3其高表达有可能增加复发风险.
作者:陈斯聪;简志祥;陈伟;郑江华;陈志红 刊期: 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