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学东;甄林林;施建华
目的:探讨多巴胺联合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TEAP)在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选取30例有胸痛或胸闷症状临床怀疑心绞痛但常规心电图无明显心肌缺血表现者,先行TEAP,30min后静脉使用多巴胺10μg/(kg·min),当血压达到稳定后,再次行TEAP.记录先后两次负荷试验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痛标准(冠脉狭窄≥50%为阳性,诊断冠心病;<50%为阴性,诊断非冠心痛).比较两种负荷试验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TEAP敏感性为57.1%,特异性为77.8%;多巴胺联合TEAP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88.9%.联合负荷试验敏感性高于TEAP(P<0.05),两组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的TEAP比较,多巴胺联合TEAP能提高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不降低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健豪;宋明才;梁嘉永;张稳柱;林转娣;雷汉东;苏景强;区彩文;陈国钦;赵善隽;李志家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7例施行肝癌根治术的病例入选本研究,根据其复发倾向分为早期复发组及非早期复发组.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GPC3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均提示GPC3高表达于早期复发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GPC3表达、肿瘤直径、血管侵犯和ALT(P<0.05)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PC3,肿瘤直径和血管侵犯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PC3其高表达有可能增加复发风险.
作者:陈斯聪;简志祥;陈伟;郑江华;陈志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患者男,27岁,95 kg.因反复咽痛3年余,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于局麻下行双扁桃体切除术.既往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过敏史.人院后各项术前辅助检查正常,术前1 d 1%地卡因咽部喷雾试敏无异常.患者半坐位,因术前晚即禁食水,常规行术中心电血氧监测及复方乳酸钠维持输液治疗.
作者:段汉忠;李楠;李树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对乳腺癌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β1(thyroid hormone receptorβ1,TRβ1)基因沉默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和直接测序法检测40例乳腺癌、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TRβ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TRβ1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80.0%、72.5%,而正常乳腺组织仅10%;直接测序结果显示至少3个CG位点有甲基化改变.TRβ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不相关.结论:甲基化可能是乳腺癌中TRβ1基因表达沉默的重要机制之一,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许小英;令亚琴;刘昕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内含子区ApaⅠ及Bsm Ⅰ多态性与汉族人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分析36例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 Ⅰ及Bsm Ⅰ多态性,采用基因计数法统计两组样本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析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和合并基因型分布的差异.结果:Apa Ⅰ和Bsm Ⅰ住点的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χ2=1.31,P=0.52和x2=0.11,P=0.74),等位基因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χ2=0.14,P=0.71和χ2=0.11,P=0.74).两组间合并基因型分布差异仍无显著性(χ2=1.38,P=0.50).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内含子区Apa Ⅰ及Bsm Ⅰ多态性与汉族人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无关.
作者:李升;黄玉珊;李伟;郭琴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患者男,39岁,因反复上腹隐痛、黑便半年,再发伴呕血1次,于2007年11月23日13:00人院.患者近半年来,不明原因常感上腹隐痛,腹痛与饮食无关,无放射痛,伴间断黑便,为黑色成形便,每天1~2次不等,均持续数日可自然缓解,但反复发作,曾多次到外院就诊,行胃镜检查示:胃体,溃疡A2期.给予抑酸、对症处理效果不佳.
作者:常江;和海玉;柳利明;秦容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粘合式胰肠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6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根据吻合方式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粘合式吻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另一组用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分别对术中吻合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粘合式胰肠吻合在术中吻合时间比套入式吻合明显缩短,术后无胰瘘发生.而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发生2例胰瘘.其余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粘合式胰肠吻合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实用的方法.
作者:陈建雄;霍枫;程黎阳;詹世林;蒲森水;汪邵平;李鹏;陆树桐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感染特点及其药敏结果.结果:4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大部分来自于下呼吸道标本,占80.1%.院内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居多,占64.5%.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中9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到2008年,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吡肟、美洛培南等耐药率均超过65%:介于40%~45%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多粘菌素E的耐药率低,为5.7%.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对抗菌药物存在多药耐药性,该菌耐药率高,临床上应根据其临床分布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
作者:池琼;郑纪阳;戴新建;陈身贤;徐克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环氧合酶-2(COX-2)基因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58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NF-κB和COX-2 mRNA的表达.结果:NF-KB、COX-2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0.01),且NF-κB、COX-2 mRNA在大肠癌组织表达量亦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P<0.05).大肠癌浸润组织越深,NF-κB和COX-2 mRNA相对表达水平越高,且NF-κB mRNA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NF-κB与COX-2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417,P=0.001).结论:大肠癌组织中NF-κB和COX-2 mRNA高表达,两基因间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且与大肠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孙政;曹杰;杨平;张伟健;李洁;张龙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7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87.7±17.5)min,术中出血量(102.6±37.7)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0±4.8)h,术后住院天数(3.8 ±1.2)d,无脏器损伤及严重术后并发症,切口全部甲级愈舍,术后常规2~3个月B超复查子宫,均恢复正常大小,有月经者月经均正常.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有效的手术方法,但需要注意术前常规彩超检查,术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手术操作技巧,必要时中转开腹,防止并发症.
作者:张艳珍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青中年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流行情况,为ESRD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年龄21~60岁的ESRD患者进行病因及诊疗状况调查.结果:164例患者病因构成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49.4%,肾小动脉硬化症14.0%,糖尿病肾病9.8%.其他14.0%.原因不明12.8%.入院前诊疗情况为接受专科治疗28.0%,非专科治疗26.2%,误诊误治31.1%,未治疗14.6%.21.3%首诊时确诊ESRD.肾脏替代治疗为血液透析68.9%,肾移植9.8%,腹膜透析1.2%,拒绝肾脏替代治疗20.1%.结论: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青中年ESRD的首位病因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不同年龄段病因分布特点不同,由于各种原因延误诊治率高.开展慢性肾脏病普查、教育及ESRD早期诊疗已十分必要.
作者:鲍晓红;金烈;吕春燕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类以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性疾病,以手、足的小关节受累为主,并可累及全身其他系统.循证医学证实,合理使用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可以缓解RA患者病情,延缓骨破坏.在生物制剂出现以前,传统的抗风湿治疗药物主要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僵硬和关节肿胀,但对关节的损害仍在继续.随着近年来对RA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生物制剂在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RA的治疗.本文综述近年来用于RA患者中的生物制剂,探讨其在临床中的新进展.
作者:隗佳;张胜桃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体外长期培养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方法:制备原代和第7代体外培养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总蛋白样品进行双向凝胶电泳.采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对获得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进行分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鉴定选取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半定量RT-PCR对差异表达蛋白质的mRNA水平进行确证.结果:获得了蛋白质分离效果较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鉴定选取的2个在第7代角质形成细胞中表达显著下调的蛋白质分别为PA-FABP(psoriasis-associated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5)和Galectin-7,半定量RT-PCR确证第7代角质形成细胞中PA-FABP和Galectin-7的基因转录水平较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相应的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降低.结论:体外长期培养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可能影响一些与细胞的脂肪酸代谢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作者:吴晓萍;曾耀英;聂燕芳;刘钧澄 刊期: 2010年第10期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受到过度刺激导致的生理学调节可能是促使继发性脑损伤的因素之一.而氯胺酮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是否发挥了脑保护作用,长期以来尚无确定的结论.NMDA受体诱导神经元死亡的这一结论是确定的,因此临床上又对NMDA受体拮抗剂的脑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
作者:蔡淑女;方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胰头癌是一种极难治疗的恶性肿瘤,目前外科治疗仍然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多,创伤大,病死率高,而远期效果又很差等.目前,能够手术者也仪占全部胰腺癌患者的30%~40%,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仅为18.6%.手术病死率也有3%~5%,术后并发症率高达25%~40%[1-2],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胰腺癌切除指征尚缺乏合理把握.相当多的临床医师主要还是以手术探查来评价胰腺癌的可切除性,很多病例在术中发现肿瘤固定包绕主要血管或淋巴结融合肿大,甚至已有肝脏转移等情况而放弃手术.
作者:侯宝华;区金锐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体外经小鼠肝癌细胞不同抗原致敏的CD40配体活化的B淋巴细胞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抗肿瘤免疫的能力.方法:分离、纯化T、B混合淋巴细胞,并在CD40L、rmIL-4联合作用下培养.然后分离T、B淋巴细胞以备用.将凋亡的肝癌细胞及其冻融裂解物作为实验组,1640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与B淋巴细胞共同培养,检测培养后各组B细胞表面抗原呈递细胞标记(CD40、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情况.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以负载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诱导的CTL作为效应细胞,肝癌细胞Hepal-6为靶细胞,LDH释放实验检测杀伤活性.结果:负载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具有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实验组的B淋巴细胞,其组织相容性分子及其刺激分子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对靶细胞的杀伤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负载肝癌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诱导的CTL可有效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作用.
作者:万亚锋;李兴睿;易继林;沈文状 刊期: 2010年第10期
鼻内镜手术因其直观、微创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手术术野小,血供丰富,毗邻重要结构,所以术中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决定手术时间及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可明显减少鼻内镜手术术中出血,确保手术操作直观、精细,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罗燕云;张钊;姚行齐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清时氧磷酶-1(PON1)活性的变化,探讨OSAS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仪监测诊断的80例OSAS患者,分为轻度组(n=22)、中度SK(n=23)、重度组(n=35).选取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间血脂水平及PON1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轻、中及重度OSAS组血清PON1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程度的OSAS患者组间PON1活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PON1活性随OSAS程度加重而降低.20例重度OSAS患者经3个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后TG下降(P<0.05),HDL升高(P<0.05),血清PONI活性较前升高(P<0.01).结论:OSAS患者血清PON1活性明显降低,可能是OSAS患者易惠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nCPAP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OSAS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作者:邬勇坚;陈绍森;陈飞鹏;曹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虽然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手术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一直是外科治疗的难点.本文将综合有关文献阐述目前胰腺癌外科治疗中存在的争议.
作者:区金锐;侯宝华;王慧玲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与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的常规支架术相比较,分析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89例行冠脉介入治疗并置入金属裸支架的患者,分为A、B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其中A组187例患者的214处病变施行了直接支架术.B组202例患者的276处病变施行了预扩张置入支架术.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相似,将两组的介入治疗结果相比较.结果:A组187例患者中181例成功施行直接支架术,技术成功率96.8%:6例患者换为常规支架术而顺利置入支架,介入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无差异,A组手术操作时间较短、球囊导管用量较少(P<0.01)、X线暴光时间较短、造影剂用量较少、手术费用较低(P<0.05).A、B两组分别有3例(1.6%)和17例(8.4%)术中发生血管撕裂夹层(P<0.05).术后12~36个月随访显示,A组有10例患者(5.3%)心绞痛复发,9例患者经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证实有心肌缺血复发,这19例复发患者经CAG复查示14例(7.5%)为支架内再狭窄:B组有26例患者(12.9%)心绞痛复发,6例患者活动平板试验心肌缺血复发,复查CAG显示其中20例(9.9%)为支架内再狭窄.临床随访期内A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B组(P<0.05).结论:直接支架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易行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其术中血管并发征及术后心绞痛发生率较低.
作者:张荣林;徐标;施广飞;宋杰;王涟;张静梅 刊期: 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