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包裹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的体外降解机械性能特性的研究

张辉;薛忠林;靳安民;李森;叶建东

关键词:多柔比星, 磷酸钙骨水泥, 微球, 体外降解, 机械性能
摘要:目的:观察包裹多柔比星(DOX)微球骨水泥的体外降解机械性能特性.方法:精密称取30等份质量为100 mg的DOX微球和空白微球,分别加入SBF液浸泡,计算1、3、5、7、10、14、21、28 d微球的重量丢失.每组各取35个已制备好的干燥骨水泥标本,称重后加入100 mL的SBF中浸泡.每次从各纽取出6块标本分别称重,计算骨水泥样本重量丢失;另外6块用于测量其屈服应力.结果:空白微球早期的重量丢失校少,而4周后,重量丢失较多.DOX微球的重量丢失则在前2周比较迅速,而后期比较缓和.3种骨水泥均可以随时间延长重量丢失逐渐增大,载入微球以后的CPC/M/D在整个过程中重量丢失快.CPC/D和CPC/M/D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骨水泥的强度;前2周各组的强度差异很小,而后逐渐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DOX球骨水泥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解机械性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头癌的各种手术方式评价

    胰头癌预后恶劣,其5年生存率仅1%~5%,主要原因是其具有早期即发生淋巴结转移和沿神经束膜扩散至胰外的生物学特征.手术是唯一可以根治胰头癌的治疗方法.20世纪40年代开始即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Whipple手术)治疗胰头癌,但切除率不高,仅为10%~15%,且手术病死率10%~44%,5年存活率<5%.此种PD只注重肿瘤切除,未刻意清扫淋巴结而不能根治肿瘤,已被称为传统的PD.

    作者:陈汝福;周泉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青中年终末期肾脏病病因及诊疗状况的单中心研究

    目的:研究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青中年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流行情况,为ESRD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年龄21~60岁的ESRD患者进行病因及诊疗状况调查.结果:164例患者病因构成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49.4%,肾小动脉硬化症14.0%,糖尿病肾病9.8%.其他14.0%.原因不明12.8%.入院前诊疗情况为接受专科治疗28.0%,非专科治疗26.2%,误诊误治31.1%,未治疗14.6%.21.3%首诊时确诊ESRD.肾脏替代治疗为血液透析68.9%,肾移植9.8%,腹膜透析1.2%,拒绝肾脏替代治疗20.1%.结论: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青中年ESRD的首位病因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不同年龄段病因分布特点不同,由于各种原因延误诊治率高.开展慢性肾脏病普查、教育及ESRD早期诊疗已十分必要.

    作者:鲍晓红;金烈;吕春燕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类以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性疾病,以手、足的小关节受累为主,并可累及全身其他系统.循证医学证实,合理使用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可以缓解RA患者病情,延缓骨破坏.在生物制剂出现以前,传统的抗风湿治疗药物主要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僵硬和关节肿胀,但对关节的损害仍在继续.随着近年来对RA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生物制剂在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RA的治疗.本文综述近年来用于RA患者中的生物制剂,探讨其在临床中的新进展.

    作者:隗佳;张胜桃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粘合式胰肠吻合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粘合式胰肠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6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根据吻合方式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粘合式吻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另一组用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分别对术中吻合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粘合式胰肠吻合在术中吻合时间比套入式吻合明显缩短,术后无胰瘘发生.而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发生2例胰瘘.其余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粘合式胰肠吻合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实用的方法.

    作者:陈建雄;霍枫;程黎阳;詹世林;蒲森水;汪邵平;李鹏;陆树桐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4例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4例患者中内瘘急性闭塞16例,慢性狭窄18例.低血压是导致内瘘闭塞主要原因,穿刺不当造成的血管损伤及感染极易引起内瘘狭窄.结论: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是内瘘血栓形成和内瘘狭窄,正确评估患者的干体重,预防与及时纠正低血压,提高穿刺技术,切实做好内瘘的护理,是延长内瘘寿命,保证血液透析能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作者:杜春玲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氯胺酮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受到过度刺激导致的生理学调节可能是促使继发性脑损伤的因素之一.而氯胺酮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是否发挥了脑保护作用,长期以来尚无确定的结论.NMDA受体诱导神经元死亡的这一结论是确定的,因此临床上又对NMDA受体拮抗剂的脑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

    作者:蔡淑女;方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肺叶切除术是近年来开展的微创手术,借助于高清晰度电视显像系统,经胸壁小切口完成肺叶切除,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1-3].本院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对65例患者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ST)行小切口肺叶切除术.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朱爱珍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沐舒坦联合糜蛋白酶在鼻咽癌放疗后鼻腔冲洗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沐舒坦和糜蛋白酶在鼻咽癌放疗后鼻腔冲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20例,分为A组(沐舒坦联合糜蛋白酶滴鼻+3%高渗盐水冲洗鼻腔)、B组(沐舒坦滴鼻+3%高渗盐水冲洗鼻腔)、C组(糜蛋白酶滴鼻+3%高渗盐水冲洗鼻腔)和D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0.9%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组30例),1次/d,持续至出院后4周;比较4组间鼻咽黏膜反应程度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结果:4组间鼻咽黏膜反应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P=0.014),A组(平均秩次44.68)、B组(平均秩次63.72)和C组(平均秩次61.50)均轻于D组(平均秩次72.10),且A组亦轻于B组和C组(χ2=6.29,P=0.043),但B组和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间远期并发症(包括口咽干燥感、分泌性中耳炎、放射性鼻窦炎、鼻腔黏连)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显著低于D组,且A组显著低于B、C组,但B组和C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应用沐舒坦和糜蛋白酶滴鼻,再以3%高渗盐水冲洗鼻腔,对减轻鼻咽黏膜反应、预防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吴红伦;朱疆艳;王丽;罗花南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乳腺癌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β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目的:对乳腺癌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β1(thyroid hormone receptorβ1,TRβ1)基因沉默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和直接测序法检测40例乳腺癌、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TRβ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TRβ1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80.0%、72.5%,而正常乳腺组织仅10%;直接测序结果显示至少3个CG位点有甲基化改变.TRβ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不相关.结论:甲基化可能是乳腺癌中TRβ1基因表达沉默的重要机制之一,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许小英;令亚琴;刘昕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胰腺癌非手术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升高.在我国,胰腺癌近20年来发病率增长约6倍,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第5位,而其总手术切除率和5年存活率无显著提高.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能手术切除的只占10%~15%,此类患者无手术治愈的希望,治疗原则是合理选择各种治疗措施,稳定或减缓肿瘤发展速度,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夏金堂;徐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单核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单核细胞是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通过分泌数量众多的细胞因子[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主动和协同作用的方式招募炎性细胞,同时通过MHCⅡ分子给T细胞提呈抗原,引起后者的活化和增殖[1],在抗细胞内致病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1988年首次报道在二色法流式细胞术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新的CD14+CD16+单核细胞,该亚群具有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和抗原递呈能力,目前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已有一些报道.

    作者:黄昂;张纪元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提高陈旧性石蜡标本抗原检出率的抗原修复方法

    目的:提高陈旧性石蜡标本抗原的检出效果.方法:取时间>5年的肺癌石蜡包埋组织,对同一蜡块连续切片,使用4种不同的缓冲液进行高压修复,分别为:构橼酸缓冲液(CA,pH 6.0)、PBS(pH 7.0)、EIYFA( pH 8.0)和EDTA(pH 9.0),每一种抗原修复液又分别采用2、5、10、15、20、25、30 min 7个不同的时间修复,比较不同条件下陈旧性肺癌石蜡组织中Ki-67的表达结果.结果:采用EDTA(pH 9.0)、高压修复维持喷气时间15 min时,Ki-67阳性检出效果明显提高,阳性率可达75%以上;维持喷气时间分别为20、25、30min时,阳性检出效果更好,阳性率达到90%以上.结论:用EDTA(pH 9.0)高压修复肺癌石蜡切片20 min或20min以上可显著提高存放时间>5年的陈旧性肺癌石蜡切片Ki-67抗原的检出率.

    作者:齐文娟;申洪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清时氧磷酶-1(PON1)活性的变化,探讨OSAS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仪监测诊断的80例OSAS患者,分为轻度组(n=22)、中度SK(n=23)、重度组(n=35).选取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间血脂水平及PON1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轻、中及重度OSAS组血清PON1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程度的OSAS患者组间PON1活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PON1活性随OSAS程度加重而降低.20例重度OSAS患者经3个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后TG下降(P<0.05),HDL升高(P<0.05),血清PONI活性较前升高(P<0.01).结论:OSAS患者血清PON1活性明显降低,可能是OSAS患者易惠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nCPAP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OSAS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作者:邬勇坚;陈绍森;陈飞鹏;曹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内含子区多态性与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内含子区ApaⅠ及Bsm Ⅰ多态性与汉族人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分析36例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 Ⅰ及Bsm Ⅰ多态性,采用基因计数法统计两组样本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析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和合并基因型分布的差异.结果:Apa Ⅰ和Bsm Ⅰ住点的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χ2=1.31,P=0.52和x2=0.11,P=0.74),等位基因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χ2=0.14,P=0.71和χ2=0.11,P=0.74).两组间合并基因型分布差异仍无显著性(χ2=1.38,P=0.50).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内含子区Apa Ⅰ及Bsm Ⅰ多态性与汉族人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无关.

    作者:李升;黄玉珊;李伟;郭琴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初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结肠肿瘤35例诊治体会

    阑尾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结肠肿瘤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前移,部分表现为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的临床表现,使一部分结肠肿瘤常初诊为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初诊为急性阑尾炎后经手术确诊为结肠肿瘤结肠肿瘤患者共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代明盛;沈华强;郑小英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GPC3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7例施行肝癌根治术的病例入选本研究,根据其复发倾向分为早期复发组及非早期复发组.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GPC3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均提示GPC3高表达于早期复发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GPC3表达、肿瘤直径、血管侵犯和ALT(P<0.05)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PC3,肿瘤直径和血管侵犯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PC3其高表达有可能增加复发风险.

    作者:陈斯聪;简志祥;陈伟;郑江华;陈志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532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无效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已行周边虹膜切除术,但眼压仍>21 mmHg的病例,我们应用532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其疗效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已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无效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52眼,男14例18眼,女20例34眼,年龄56~75岁,平均63岁,眼压27~46 mmHg,平均31.6 mmHg;其中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30例48眼,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后4例4眼;前房角关闭范围<270°的22例36眼,前房角关闭范围>270°的12例16眼.

    作者:周常波;钱定国;汪冬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利多卡因联合地卡因致延迟毒性反应1例

    患者男,27岁,95 kg.因反复咽痛3年余,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于局麻下行双扁桃体切除术.既往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过敏史.人院后各项术前辅助检查正常,术前1 d 1%地卡因咽部喷雾试敏无异常.患者半坐位,因术前晚即禁食水,常规行术中心电血氧监测及复方乳酸钠维持输液治疗.

    作者:段汉忠;李楠;李树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介绍一种Masson三色的微波改良染色法

    目前,Masson三色染色法仍是胶原纤维、肌纤维染色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同时显示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组织形态通过着染蓝褐色的细胞核有很好的辨认性.Masson三色法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研究工作中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意识到传统的Masson三色染色法[1]操作较繁琐,时间长,试剂作用时间和着色效果受室温影响较大.

    作者:林云恩;许惠娟;何萍;余妙丽;何新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的研究

    胰头癌是一种极难治疗的恶性肿瘤,目前外科治疗仍然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多,创伤大,病死率高,而远期效果又很差等.目前,能够手术者也仪占全部胰腺癌患者的30%~40%,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仅为18.6%.手术病死率也有3%~5%,术后并发症率高达25%~40%[1-2],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胰腺癌切除指征尚缺乏合理把握.相当多的临床医师主要还是以手术探查来评价胰腺癌的可切除性,很多病例在术中发现肿瘤固定包绕主要血管或淋巴结融合肿大,甚至已有肝脏转移等情况而放弃手术.

    作者:侯宝华;区金锐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