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羟乙基淀粉溶液加用卡尼汀对失血性休克兔复苏过程中血乳酸变化的影响

刘侃;陈琪;周伟民;周红;余煜豪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 卡尼汀, 血乳酸
摘要: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加用卡尼汀对失血性休克兔复苏过程中血乳酸和剩余碱变化的影响,以评估其对失血性休克复苏的作用.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生理盐水(NS)组、生理盐水加卡尼汀组、羟乙基淀粉溶液(HES)组和羟乙基淀粉溶液加卡尼汀组,在休克前(T1)、休克末期(T2)、复苏后1 h(113)、2 h(T4)、4 h(T5)、6 h(T6)时间点对家兔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进行检测,抽取血液进行血乳酸(BL)、剩余碱(BE)的测定.结果:复苏后,各组BL值随时间呈现逐渐下降,生理盐水加卡尼汀组各时间点BL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生理盐水加卡尼汀组在复苏后2 h BL下降为明显(6.97±2.56)mmol/L,在4 h又有小幅度升高(7.84±1.84)mmol/L.羟乙基溶液加卡尼汀组在复苏后2 h内的BL值变化与羟乙基溶液组没有显著差异,4 h和6 h显著低于羟乙基淀粉溶液组(P<0.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复苏早期使用卡尼汀,对减少乳酸的生成、保护组织细胞.减少因无氧代谢所造成的损伤有一定的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巴胺联合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巴胺联合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TEAP)在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选取30例有胸痛或胸闷症状临床怀疑心绞痛但常规心电图无明显心肌缺血表现者,先行TEAP,30min后静脉使用多巴胺10μg/(kg·min),当血压达到稳定后,再次行TEAP.记录先后两次负荷试验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痛标准(冠脉狭窄≥50%为阳性,诊断冠心病;<50%为阴性,诊断非冠心痛).比较两种负荷试验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TEAP敏感性为57.1%,特异性为77.8%;多巴胺联合TEAP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88.9%.联合负荷试验敏感性高于TEAP(P<0.05),两组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的TEAP比较,多巴胺联合TEAP能提高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不降低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健豪;宋明才;梁嘉永;张稳柱;林转娣;雷汉东;苏景强;区彩文;陈国钦;赵善隽;李志家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氯胺酮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受到过度刺激导致的生理学调节可能是促使继发性脑损伤的因素之一.而氯胺酮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是否发挥了脑保护作用,长期以来尚无确定的结论.NMDA受体诱导神经元死亡的这一结论是确定的,因此临床上又对NMDA受体拮抗剂的脑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

    作者:蔡淑女;方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及辛伐他汀及其他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时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心肌缺血情况、胆固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发作频率、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和辛伐他汀治疗,临床疗效优于仅联用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三强;潘苗;刘建庄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无辅助呼吸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对腹腔镜宫外孕手术术后呕吐的影响

    诱导期无辅助呼吸下气管插管的方法早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我科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也多次应用,获得了肯定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还观察到其与腹腔镜宫外孕手术术后呕吐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夏东云;潘国秋;舒敬华;邱国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小板及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小板及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175例HUA患者(男101例,女74例),按性别分组统计及根据尿酸(UA)水平分为轻、中、重度3组,另选健康体检者87例(男46例,女4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HUA组PLT明显高于各自正常对照组(P<0.05),而MPV明显降低(P<0.05),男性PDW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女性PDW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随着血UA水平的增加PLT逐渐增多(P<0.05),而MPV逐渐降低(P<0.05).红细胞相关参数(RBC、Hb、MCV、RDW)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UA可导致PLT增多,是机体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的一大诱因.

    作者:虞丹丹;王明山;吕美艳;徐春泉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剖宫产瘢痕妊娠误诊致大出血1例

    患者女,29岁,G2P1,剖宫产术后15个月.停经78 d,阴道不规则少量流血3 d.查体:T 37.7℃,P 100次/min,BP 130/70 mmHg,心肺(-),腹部见一陈旧瘢痕.妇科检查:外阴(-),阴道畅,宫颈光,子宫增大约4个月大小,无压痛,双附件(-).

    作者:杨秋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内含子区多态性与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内含子区ApaⅠ及Bsm Ⅰ多态性与汉族人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分析36例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 Ⅰ及Bsm Ⅰ多态性,采用基因计数法统计两组样本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析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和合并基因型分布的差异.结果:Apa Ⅰ和Bsm Ⅰ住点的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χ2=1.31,P=0.52和x2=0.11,P=0.74),等位基因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χ2=0.14,P=0.71和χ2=0.11,P=0.74).两组间合并基因型分布差异仍无显著性(χ2=1.38,P=0.50).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内含子区Apa Ⅰ及Bsm Ⅰ多态性与汉族人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无关.

    作者:李升;黄玉珊;李伟;郭琴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p53,p16,bc1-2,cox-2与鼻咽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是我国头颈部的常见肿瘤,尤其好发于南方各地区.其病因涉及病毒感染、遗传、饮食、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鼻咽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其中抑癌基因失活和癌基因活化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鼻咽癌相关基因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本文就近些年来研究热点的基因p53、p16、bcl-2、cox-2在鼻咽癌中表达及其在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以下简要综述.

    作者:邓文婷;王双乐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负载肝癌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经小鼠肝癌细胞不同抗原致敏的CD40配体活化的B淋巴细胞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抗肿瘤免疫的能力.方法:分离、纯化T、B混合淋巴细胞,并在CD40L、rmIL-4联合作用下培养.然后分离T、B淋巴细胞以备用.将凋亡的肝癌细胞及其冻融裂解物作为实验组,1640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与B淋巴细胞共同培养,检测培养后各组B细胞表面抗原呈递细胞标记(CD40、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情况.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以负载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诱导的CTL作为效应细胞,肝癌细胞Hepal-6为靶细胞,LDH释放实验检测杀伤活性.结果:负载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具有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实验组的B淋巴细胞,其组织相容性分子及其刺激分子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对靶细胞的杀伤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负载肝癌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诱导的CTL可有效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作用.

    作者:万亚锋;李兴睿;易继林;沈文状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初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结肠肿瘤35例诊治体会

    阑尾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结肠肿瘤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前移,部分表现为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的临床表现,使一部分结肠肿瘤常初诊为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初诊为急性阑尾炎后经手术确诊为结肠肿瘤结肠肿瘤患者共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代明盛;沈华强;郑小英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青中年终末期肾脏病病因及诊疗状况的单中心研究

    目的:研究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青中年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流行情况,为ESRD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年龄21~60岁的ESRD患者进行病因及诊疗状况调查.结果:164例患者病因构成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49.4%,肾小动脉硬化症14.0%,糖尿病肾病9.8%.其他14.0%.原因不明12.8%.入院前诊疗情况为接受专科治疗28.0%,非专科治疗26.2%,误诊误治31.1%,未治疗14.6%.21.3%首诊时确诊ESRD.肾脏替代治疗为血液透析68.9%,肾移植9.8%,腹膜透析1.2%,拒绝肾脏替代治疗20.1%.结论: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青中年ESRD的首位病因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不同年龄段病因分布特点不同,由于各种原因延误诊治率高.开展慢性肾脏病普查、教育及ESRD早期诊疗已十分必要.

    作者:鲍晓红;金烈;吕春燕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电解质紊乱观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接受PCI治疗患者58例,其中男38例,平均年龄(57.5±9.70)岁;女20例,平均年龄(63.45±6.74)岁.入选患者均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符合2007年12月ACC/AHA发布的PCI治疗指南中规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治疗指征.所有患者PCI治疗前1 d静脉取血查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术后6 h复查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对比术前、术后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结果:58例接受PCI治疗患者,术后血钾、钠离子浓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术后发生低钾血症.所有患者术后无低钠血症发生.术前血钾3.5~4.0 mmol/L者23例,术后12例发生低钾血症;血钾≥4.0 mmol/L者35例.术后2例发生低钾血症;比较两组术后低钾血症发生率,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钾血症发生率为24.1%,估测总体低钾血症发病率的95%可信区间为13.12%~35.16%.结论:PCI治疗后电解质紊乱并不少见,术后应常规进行血电解质检测.

    作者:张云强;宋昱;齐向前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长托宁或阿托品用于预防无痛小肠镜检查后腹痛

    小肠镜检查中应用无痛技术目前在国内已经逐渐开展[1].尽管麻醉药物能够减轻患者检查操作过程中的痛苦,但检查后腹痛仍有较高的发生率.甚至有些患者腹痛持续时间较长,无法进食进水,严重影响检查后的恢复.阿托品(Atropine)和长托宁(Penehyclidine)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胆碱能受体阻滞剂,可用于缓解由于肠痉挛等原因引起的腹痛.我们将其用于预防小肠镜检查后腹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永波;陈辉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草分子杆菌F·U·36对支气管扩张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草分子杆菌F·U·36对中重度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中重度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伴发感染时予抗感染、平喘等治疗,治疗A组和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用草分子杆菌F·U·36针3.44 μg和卡介菌多糖核酸针0.7 mg肌肉注射,每周3次,共12周.3组均观察半年,评价治疗前后肺功能FVC、FEV1,血清IgG、IgM、IgA水平以及呼吸道再发感染情况的变化.结果:治疗半年后治疗A组血清IgG、IgM水平较其他两组有明显提高(P<0.05),且呼吸道再发感染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草分子杆菌F·U·36能通过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效改善中重度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毛立群;张添威;李小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胰头癌的各种手术方式评价

    胰头癌预后恶劣,其5年生存率仅1%~5%,主要原因是其具有早期即发生淋巴结转移和沿神经束膜扩散至胰外的生物学特征.手术是唯一可以根治胰头癌的治疗方法.20世纪40年代开始即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Whipple手术)治疗胰头癌,但切除率不高,仅为10%~15%,且手术病死率10%~44%,5年存活率<5%.此种PD只注重肿瘤切除,未刻意清扫淋巴结而不能根治肿瘤,已被称为传统的PD.

    作者:陈汝福;周泉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Kai-1、Flt-4和Tiam-1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Kai-1、Fit-4(fms样酪氨酸激酶4)和Tiam-1(T淋巴瘤侵袭转移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寻找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Kai-1、Flt-4和Tiam-1表达情况,比较它们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间的表达差异;对52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评估Kai-1、Flt-4和Tiam-1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Kai-1、Flt-4和Tiam-1阳性率分别为61%、49%和84%,表达率均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1);Kai-1、Fit-4和Tiam-1表达呈正相关性;Kai-1、Flt-4和Tiam-1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90%、66%和94%,特异度分别为67%、67%和25%,准确度分别为78%、67%和49%;Kai-1在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术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Kai-1、Flt-4和Tiam-1表达异常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Kai-1和Flt-4表达情况有助于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作者:韦荣干;黄振录;周祥祯;丁志敏;莫祥兰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灯盏花素注射液与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与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急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灯盏花素与疏血通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与疏血通治疗,连用15 d,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35%,对照组为62.5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对照组比较亦明显改善(P<0.05).结论:灯盏花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进展性卒中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恶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群泽;刘琦;何慧;杨志勇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联合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治疗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是否能降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单纯宫腔镜治疗组(对照组)58例,术后复发16例,宫腔镜治疗+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组(观察组)60例,复发4例;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组内膜厚度均显著<对照组(P<0.05),且月经量明显减少;有15例患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未经任何治疗,4个月后自然恢复.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治疗后辅以置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有效改善月经过多状况,减少内膜厚度及降低内膜息肉复发率,值得推广.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

    作者:温海燕;王靖;杜文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乳腺癌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β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目的:对乳腺癌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β1(thyroid hormone receptorβ1,TRβ1)基因沉默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和直接测序法检测40例乳腺癌、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TRβ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TRβ1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80.0%、72.5%,而正常乳腺组织仅10%;直接测序结果显示至少3个CG位点有甲基化改变.TRβ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不相关.结论:甲基化可能是乳腺癌中TRβ1基因表达沉默的重要机制之一,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许小英;令亚琴;刘昕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臭氧水对感染性创面内源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臭氧水治疗感染性创面后,对内源性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探讨臭氧水抗炎修复作用的机制.方法:将50只vista大鼠随机分成5组,洗必泰治疗组、低、中、高浓度臭氧水治疗组、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各10只.首先在大鼠背部造成实验性感染性伤口,感染成功后48 h进行治疗,每天1次,9 d为1个疗程.并在治疗前,治疗后3、6、9 d后分别对感染伤口的变化进行观察;同时切取皮肤、肌肉组织标本,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并探讨这两种细胞因子含量变化与臭氧水对创面修复作用的关系.结果:EGF含量在臭氧水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洗必泰治疗组,而TNF-α含量则是相反.结论:臭氧水对内源性的EGF以及TNF-α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创面的抗炎以及修复.

    作者:余斌;黄华军;林庆荣;王博炜;陈辉强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