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燕;王学军
患者男,19岁,因无明显诱因发热3d后,出现疲乏,尿黄,全身皮肤、巩膜迅速深度黄染5 d在外院治疗.当时查体:体温38℃左右.伴有咽痛.
作者:戴琳;冯筱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女,35岁,已婚.因咽痛发热1周、口腔内血疱1 d就诊.1周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咽痛、发热.自服头孢拉定、清热灵等药物无好转,咽痛加剧并口腔内血疱就诊.局部检查:口腔黏膜无明显充血.散在多发血疱;咽后壁大片散在淋巴滤泡呈血性.血常规检查:WBC 9.0 ×109/L.N 0.839,Hb 124 g/L,PLTO.全身检查:神志清,精神可,血压100/65mmHg.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剑突下压痛(+),双下肢可见散在紫点、紫斑,未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
作者:崔彩霞;周雪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CXCR4基因转染对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dermal muhipotent stem ceHs,dMSCs)分化、增殖、迁移等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法、细胞培养分化诱导法和Transwell小室培养体系中化学趋化法,观察CXCR4基因转染后,CXCR4阳性细胞数目以及dMSCs增殖、分化和迁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CXCR4基因转染后.CXCR4阳性dMSCs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MSCs增殖能力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Transwell小室上层迁移到下层的dMSC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转染CXCR4基因的dMSCs可向成脂、成骨、成肌细胞方向分化.结论:CXCR4基因转染后,dMSCs中CXCR4表达增加,并有效地增强其迁移能力,且未影响dMSCs的增殖和分化能力.
作者:宗兆文;程天民;冉新泽;粟永萍;李楠;董世武;史春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操作中,降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浓度对ICSI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32例160个周期接受ICSI治疗的患者所获1 549个MⅡ卵随机1:1分配.分别采用在舍7%和3.5%PVP(对有A、B级活动精子的周期)或者在3.5%和不含PVP(对仅有C、D级活动精子的周期)操作液中制动的精子行ICSI,比较ICSI效果.结果:PVP浓度为3.5%时,ICSI卵的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80.12%和96.78%.与PVP浓度为7%时的受精率(79.84%)和卵裂率(96.8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采用3.5%PVP制动精子行ICSI获得的优质胚胎率达77.76%,高于7%PVP制动时的71.43%,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舍PVP操作液中制动精子后行ICSI,卵子的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均与在3.5%PVP制动精子行ICSI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活动力良好的精子,降低精子制动液的PVP浓度至3.5%,可提高ICSI的优质胚胎率.精子活动力差时,进一步降低PVP浓度对ICSI效果无明显影响.
作者:黄仲英;李尚为;马黔红;樊伟;李蕾;李小红;胡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分析都江堰地区地震灾后儿童疾病谱的特点,为制定有效的地震灾后防病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了3 900例就诊儿童的患病资料,进行疾病分类、统计、描述.结果:各年龄组就诊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婴儿组(1 287例,构成比为33.0%);幼儿组(1 143例,构成比为29.3%);学龄前期组(746例,构成比为19.1%);学龄期组(698例,构成比为17.9%);新生儿组(26例,构成比为0.7%).性别比例方面显示各年龄组均为男性惠儿高于女性怠儿,总体患儿男女比例为1.12:1.新生儿组前三位疾病顺位及构成比依次为新生儿黄疸(32.1%)、新生儿脓疱疹(30.0%)、新生儿肺炎(18.7%).其他各年龄组前三位疾病均为过敏性皮疹、上呼吸道感染、腹泻,但各组疾病顺位及构成比有差别.3 900例患儿各系统疾病构成比中,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33.1%),此后依次为皮肤病(28.6%)、消化系统疾病(21.2%)、中毒及意外损伤(6.2%)、泌尿系统疾病(3.2%)、传染病(1.9%)、血液系统(1.6%)、循环系统(1.1%)、神经系统(0.7%)等.结论:都江堰地区儿童患病呈多样性,但呼吸系统、皮肤病、消化系统疾病占优势,应针对疾病谱特点实施防治方案.
作者:安涛;郭晓清;蒲秀红;李茜;邱萌;吴琼;谭焱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患者在电复律前后P波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WD)的变化,探讨Pmax、PWD对AF电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45例慢性持续性AF患者成功电复律后6个月内复查心电图检查,按AF是否复发分为AF复发组与AF未复发组,观察测量两组的Pmax和PWD,并以PWD≥80 ms为阳性标准,评估PWD对AF电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18例的PWD超过80 ms,其中13例AF复发.27例PWD小于80 ms,12例复发,PWD为60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3.8%和76.5%,PWD为80ms 的敏感性为26.9%.特异性为88.2%.结论:PWD≥80 ms对AF电复律后再次复发的预测具有一定特异性.
作者:翁向群;庄聪文;姜洪;杨胜生;程先进;张哲明;曾志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联合肠内营养对短肠综合征大鼠动物模型结肠黏膜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营养组、Gln大剂量+肠内营养组、Gln中剂量+肠内营养组、Gln小剂量+肠内营养组.分为7、14 d两个时间点进行各组结肠皱襞高度、肠腺分布密度等的观察.结果:Gln各剂量组肠壁肌层增厚明显,皱襞明显增高,肠腺数量增多,其中大、中剂量组的皱襞不仅高且密集,皱壁高度、肠腺密度均明显大于模型营养组(P<0.05).结论:Gln联合肠内营养比单用肠内营养更能促进大鼠结肠的代偿,大、中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
作者:孙欣;林方才;苗迎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迄今病因和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变化多,复发率高.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潜在的特异性黏膜免疫功能失调,以及相关的黏膜细胞群和细胞因子在黏膜损害的病理方面,有关肠黏膜保护和细胞修复作用在炎症性肠病上的研究甚少.近年来,有研究认为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可作为分子伴侣参与细胞的修复功能,研究证实HSP作为细胞内的保护蛋白,对结肠黏膜上
作者:张迎春;潘胜武;贺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潜伏期和活跃期加速期应用自控硬膜外加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方式和母儿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单胎正常临产,无内科合并症的初产妇80例.分为两组:A组宫口扩张1~2 cm,B组宫口扩张3~4 cm.实施产妇自控硬膜外加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另选同期未施行分娩镇痛的4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C组).观察3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1)产程时间比较,A组的潜伏期、活跃期与c组相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娩方式比较,A组及B组阴遗分娩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剖宫产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潜伏期实施产妇自控硬膜外加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可缩短第一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对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无影响,有利于阴道分娩,无增加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无增加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作者:雷蔚华;张玉洁;康佳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Orem自理模式的可行性.方法:将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分级护理制度,观察组44例,将Orem自理模式贯穿于分级护理全程,观察记录两组入院和出院时采用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能力(ADL)水平的评估.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程度及出院时掌握自护方法程度.结果:出院时观察组Barthel指数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出院时掌握自护方法程度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Orem自理学说指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和出院时掌握自护方法程度均明显优于分级护理,因此Orem自理模式有助于患者大程度地发挥自理潜能及早回归家庭、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王凤英;焦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在门诊早孕人工流产中的作用.方法:将早期妊娠自愿要求终止的妇女分为两组,两组术中都使用安慰剂,观察组术前15~30 min肌注PHC 1 mg,对照组术前不用药.结果:观察组宫颈充分扩张的总有效率84.17%.镇痛总有效率50.8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5).结论:PHC肌注用于人工流产,能有效扩张宫颈,减轻术时、术后疼痛,能够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王丽梅;杨军霞;王丹虹;温凯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我们对腰椎间盘退变诱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他相关疾惠多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虽然短期内患者受益,却无法逆转或延缓椎间盘的退变,切除了椎间盘,脊柱的稳定性被破坏,反而加快退变的进程,导致更严重的脊柱疾患的发生.因此,需要通过人工干预逆转椎间盘的退变,使其生物学功能得到恢复.
作者:林曦;叶君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某院抗茵药物使用量与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计算2005-2007年某院18种抗茵药物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用药频率(DDDs)及同期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的耐药率.并对抗茵药物用量与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与丁胺卡那霉素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97,0.78,0.82;均P<0.05);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棒酸、头孢唑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与左旋氧氟沙星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77,0.73,0.75,0.83:均P<0.05);对氨苄西林/棒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90,0.92,0.88,0.93,0.79,0.81;均P<0.05);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与青霉素、克林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88,0.81,0.80;均P<0.05).结论: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对抗茵药物耐药水平变化与抗茵药物使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应提倡合理应用抗茵药物,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作者:岑慧;李文;庞伟君;蔡伟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betaloc)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均接受基础抗心力衰竭治疗,其中倍他乐克组35例,对照组27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大时限(Pmax)、P波小时限(Pmin)、PD.结果:治疗后Pmax倍他乐克组(102±12)ms,对照组(115±1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倍他乐克组(27±13)ms,对照组(39±1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倍他乐克治疗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PD减少,表明倍他乐克可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作者:陈芳;杨剑雪;周纪宁;王芳;杨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NA-SF评分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疗效的相关性.方法:以MNA.SF量表对入选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住院患者进行评分,并分析MNA-SF评分与患者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05例患者中,男79例(75.2%),女26例(24.8%),平均年龄为(74.5±9.4)岁.所有患者MNA-SF评分值为3~14,其中MNA.SF评分≥11者为31例,<11者74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为70.5%(74/105).按MNA-SF评分,营养正常组的机械通气使用率、机械通气使用时间和血气改善时间分别为32.3%(10/31)、(10.3±3.1)d和(46±5.8)h,而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2.9%(4/31)和9.7%(3/31).营养不良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6.5%(64/74)、(26.4±10.4)d、(114±9.7)h、37.8%(28/74)和20.3%(15/74).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MNA-SF评分与上述指标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MNA-SF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营养状况评价的可靠方法,MNA-SF评分对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梅春;赵子文;钟维农;何卫国;曾军;刘朝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肥胖人群体脂含量、分布与代谢综合征(MS)组分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00年筛查出的413例单纯肥胖者[体重指数(BMI)≥25 kg/m2]及196例正常体重的健康人,根据BMI和腰围分成4组.观察指标包括腰围、BMI、血压、空腹血糖(FBG)、血脂、空腹胰岛素、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7年后复查上述相关各项指标,比较各组MS患病率及上述指标在各组问差异.结果:共随访到553例,MS在各组的患病率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腹型肥胖、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外周型肥胖和正常对照组,各组问MS各组分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聚集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前后比较,肥胖各亚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均较初访时显著降低(P<0.05),HOMA-IR呈增高趋势(P<0.05);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与外周型肥胖随访后比较HOMA-IR显著升高、EDD显著降低(P<0.05);多元回归分析FBG、TC、腰臀比、EDD和LDL-C依次是发生MS的危险因素.腰围、HOMA-IR、Ms聚集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结论:中心性体脂分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MS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作者:李晓玲;朱旅云;胡丽叶;王广宇;单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袢利尿荆托拉噻米和半量甘露醇对顽固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同时有高度水肿的患者的疗效.方法:观察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共46例,全部存在低钠血症并有高度水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患者给予每日托拉噻米120mg分次静脉推注(R组),另一组给予托拉噻米20mg静脉推注后,继以20mg/h静脉泵入(T组),每日总量120mg,输入60mg托拉噻米后,静脉点滴甘露醇125mL.经过5 d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总尿量、血钠、血钾以及血浆肌酐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变化(NYHA)以及患者自觉症状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每日尿量、血钠、血钾、血清肌酐水平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T组患者5 d尿总量明显高于R组[(1 0515±177)mL vs (7 231±118)mL,P<0.05],患者心功能明显好转(NYHA 1.8±0.3 vs 2.5±0.5,P<0.05),血清钠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两组患者血钾、血清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联合使用托拉噻米和小剂量甘露醇治疗顽固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的患者可以取得较常规使用托拉噻米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迎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Ⅳ-C)并统计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依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105拷贝/mL、105~107拷贝/mL、107拷贝/mL 3组并对组间肝纤维化指标进行q检验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HA、PCⅢ、Ⅳ-C含量均高于正常上限,HBV DNA与HA、PCⅢ、Ⅳ-C间均无直线相关性(r=0.137,P=0.343;r=0.264,P=0.063;r=0.090,P=0.532),3组间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肝纤维化指标间没有相关性,抗病毒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对其同等重要.
作者:蔡文品;赵春;吴惠洁;金若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连续静一静脉血液滤过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litis,SAP)的治疗作用.方法:22例SAP患者分为两组,连续血液滤过组(甲组,n=10)和对照组(乙组,n=12).在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甲组采用连续血液滤过.观察两组患者的TNF-α、IL-6、IL-8、CRP、肝肾功能、氧合指数(PO2/FiO2)、血氧饱和度(SaO2)、血Ca2+、血糖、血常规、胰腺CT的检查数据,并行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72 h后,甲乙两组白细胞、血糖、血钙水平均明显好转,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甲组白细胞、TNF-α及APACHEⅡ积分与乙组比较显著改善(P<0.01):治疗10 d后两组TNF-α、IL-6、IL-8、CRP下降,甲组明显下降,与乙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甲组APACHEⅡ积分低于乙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甲组胰腺CT积分低于B组(P<0.01),甲组治疗10 d后MODs、MOF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P<0.05).结论:连续血液滤过可早期纠正SAP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全身状况,并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诒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方法:收集、查阅2002-2005年20例诊断为ARVC患者入院病例资料.常规行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的资料分析.结果:20例ARVC患者中有晕厥发作(65%)、心悸(100%)、频发室性早搏(100%)、右心室源性短阵室速(85%).20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中15例(75%)有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2例(60%)电轴右偏,7例(35%)出现Epsilon波,17例(85%)胸前导联V1~V3 T波倒置,13例(65%)V1导联QRS波时限≥110 mg,12例(60%)(V1+V2+V3导联QRS波时限之和)/(V4+V5+V6导联QRS波时限之和)比值1.2.在无RBBB时,18例(90%)胸前导联V1~V3均可见延长的s波升支≥55 ms.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内径为(48.00±8.81)mm,右心室内径为(50.90±10.30)mm.右心功能减退.射血分数为0.301±0.090.结论:ARVC多有发作性晕厥,心电图上可出现频发室早及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速,窦性心律时伴RBBB型或电轴右偏,Epsilon波和右胸导联QRS间期延长,长时间V1~V3T波倒置且无动态变化.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右心室、右心房增大,右室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之比增大,室壁变薄,右室肌小梁消失或紊乱,右室功能减退.
作者:赵健;邹建刚;刘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