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问不稳定型骨折

谢浩强;刘成坚;邓思远;王润扬;张光明;杨运发

关键词: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老年人
摘要: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采用PFN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4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6.8(65~93)岁:按AO分类:31-A2型37例,31-A3型11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8~170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为50~400 mL,平均180 mL;除1例内固定失败、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其余无明显并发症.随访4-12个月,平均6.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采用Parker活动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行走能力,11例(22.9%)完全恢复至伤前评分,26例(54.2%)恢复至伤前的80%以上.结论:闭合复位PFN内固定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好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老年尿毒症患者内皮功能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选取老年健康自愿者22例.肾衰竭组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19例,年龄≥60岁.血液透析组25例,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ESRD患者,年龄≥60岁.分别检测各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组织因子(TF)含量.结果:血浆vWF、TF含量在肾衰竭组和血液透析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浆vWF、TF含量血液透析组明显高于肾衰竭组(P<0.01);血液透析组患者经一次透析后.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透析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TF含量高于透析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205);血液透析组患者透析前后vWF差值与透析年限呈正相关(r=0.328,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这种变化随着透析龄的延长而加重,而与肾功能受损程度无关.血液透析这一体外血液净化过程加重了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异常.

    作者:刘宁;黄雯;姜立萍;翟艳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苯酚烧伤48例治疗分析

    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共收治苯酚烧伤患者48例,其中治愈47例,中毒、死亡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利平;张元海;叶春江;倪良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压氧对兔视网膜形态学与体视学的影响

    目的:通过形态学观察及体视学分析,探讨临床常用剂量高压氧对胎兔和新生仔兔视网膜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10只,妊娠16 d,分成A组(高压氧组)3只和B组(常压空气组)7只.A组母兔分娩的新生免分至Ⅱ组(17只),B组母兔分娩的新生兔分至Ⅰ(15只)、Ⅲ(16只)、Ⅳ组(15只).其中Ⅰ、Ⅱ组置于常压空气中20 d;Ⅲ组高压氧治疗10 d.常压空气10 d;Ⅳ组常压高浓度氧治疗10 d,常压空气10 d.20 d后取眼球,用光镜观察各组视网膜的结构,并测算仔兔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数密度(Ns).结果:Ⅰ、Ⅱ组仔兔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光镜观察两组无明显差异.Ⅲ组仔兔视网膜光镜下视细胞外节疏松,局部空泡变性.Ⅳ组仔兔视网膜光镜下视细胞外节肿胀.大量空泡样变.Ⅰ、Ⅱ、Ⅲ组与Ⅳ组仔兔视网膜Ns差异均有显著性,其余各组均数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妊娠中晚期应用常规治疗压力、常规吸氧时间、常规疗程数的高压氧治疗对胎兔视网膜无明显影响:在新生兔的应用则有视网膜轻微损伤.

    作者:陈莎丽;肖小敏;叶志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不同浓度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100例择期体表手术的小儿分为5组,每组20例.采用单纯异丙酚(P组)及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分别为0.20 mg/L(PK1组)、0.40mg/L(PK2组)、0.60 mg/L(PK3组)和0.80 mg/L(PK4组)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TIVA),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记录各组患儿入室安静时(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后5 min(T4)、术毕时(T5)5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麻醉效果及术中的通气情况,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及苏醒期状况.结果:与P组相比,PK1、PK2、PK3和PK4组异丙酚用量呈显著递减趋势,减少约13%~28%(P<0.05).术中P组和PK4组MAP及HR显著升高(P<0.05),PK1、PK2和PK3组无明显改变.术中P组麻醉效果评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PK1、PK2和PK3通气情况评分显著优于P组和PK4组.PK4组苏醒时间显著延长(P<0.05),术后躁动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为0.20~0.60 mg/L氯胺酮靶控输注应用在小儿麻醉中,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麻醉过程平稳、苏醒快速、安全可靠.

    作者:谢观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注射液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及药物复苏大鼠不同时间点肺脏组织中血管EPCR的动态变化.结果:失血性休克组肺脏组织中EPCR mRNA明显升高,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组早期有所升高,随后开始下降.与失血性休克组相比.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液组肺内EPCR mRNA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参附注射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减少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EPCR的表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功能,而早期应用效果可能更好.

    作者:吴双华;潘景业;沈晔;张近波;张艳杰;陈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外鼻型T/NK细胞淋巴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结外鼻型T/NK细胞淋巴瘤(ENKL)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ENKL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UCHL1、CD20、CD79a、CD56、GrB,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ER在ENK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3例ENKL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学改变,CD56及EBER阳性表达率达100%.结论:ENKL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特点及EBER原位杂交阳性能准确诊断.

    作者:梅开勇;林汉良;苏祖兰;黄世章;陆光明;廖德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胃癌术后的预后相关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一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是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疾病中位居第2.根治性手术后其5年生存率仅40%左右.手术切除病灶是现在唯一有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然而术后长期生存率在个体间差异很大.现就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伍宏彪;吴巨钢;俞继卫;姜波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中超声刀的应用及护理配合

    目的:评价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中超声刀的应用及护理配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术中用超声刀代替电刀并给予细致的护理配合.结果:25例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50 min(平均50min).术后无肠漏、出血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刀可同时完成切割和凝血,且能保持良好的手术视野.在腹腔镜下使用超声刀可彻底松解肠黏连带,而不损伤肠管,结合细致的护理配合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马玲平;李荷花;杨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绝经前女性风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对绝经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进行骨密度(BMD)的监测,评估发生骨量丢失的原因.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89例绝经前女性患者(SLE 49例,RA 40例)及6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右跟骨部位的BMD,同时对患者诸多影响BMD的因素(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激素使用时间、激素累积剂量及激素日剂量)与BMD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右跟骨部位的BMD(SLE为-1.42±0.56.RA为-1.36±0.63)明显低于对照组(-0.58±0.52,P<0.01),骨质疏松的发生率(SLE为17.1%,RA为1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的BMD与C3呈正相关(r=0.521,P<0.01).与激素累积剂量呈负相关(r=-0.398,P<0.05);BMD与RA患者的cRP呈负相关(r=-0.431,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C3下降与激素累积剂量增高为SLE患者BMD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升高为RA患者BMD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绝经前女性SLE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SLE与RA患者疾病活动与激素累积剂量是影响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何伟珍;李剑松;李博;叶志中;郭粉莲;谭丹丹;谢燕;徐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ASAⅡ~Ⅲ级择期老年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30例,浓度0.01μg/(kg·min),为Ⅰ组(n=30);浓度0.015μg/(kg·min),为Ⅱ组(n=30);浓度0.02μg/(kg·min),为Ⅲ组(n=30).行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设定持续给药量为2mL/h.持续输注48 h.PCIA为每次0.5 m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术后2、4、8、12、24、48 h各时间段内的视觉模拟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患者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之比(T/E).结果:在术后2、4、8、12 h时间段内Ⅱ、Ⅲ组镇痛效果优于.Ⅰ组(P<0.05);Ⅱ、Ⅲ组T/E比在2、4、8、12 h时间段内明显高于Ⅰ组(P<0.05);Ⅲ组恶心、呕吐在3分级别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0.015μg/(kg·min)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

    作者:黄金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适利达与噻吗心安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和眼血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适利达(拉坦前列素)和噻吗心安连续应用12周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和眼血流的影响.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1例,随机分成适利达组和噻吗心安组.分别滴用0.005%适利达每日1次和0.5%噻吗心安每日2次,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后2周、6周及12周随访,测量眼压并观察眼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系统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P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均有明显下降,且眼压下降平稳恒定:但适利达组降眼压作用更强大(P<0.05).适利达组CRA和PCA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流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增加,血管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降低.而噻吗心安组CRA和PCA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适利达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降眼压疗效及改善眼血流作用优于噻吗心安,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是理想的抗青光眼药物.

    作者:熊朝晖;杨春燕;苑亚贞;桂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心包切开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估其在心包切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方法:对259例先心病患者术后第2、7天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应用1958年国际正式命名标准对入选者在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进行判断评估并分为两组(发病组和未发病组).结果: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第7天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术后患者第7天的CRP水平与患者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有关.应用CRP采早期预测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及监测病程变化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魏福岭;张向华;侯晓彬;常祺;张仁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原因.方法:对14例应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术中结石移入肾盂,均留置双J管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4例输尿管扭曲或狭窄致进镜困难,无法窥见结石,其中2例转开放手术,2例置双J管后ESWL治疗;2例因出血视野不清导致结石残留:1例因输尿管开口异常,置镜失败而中转开放手术;2例因术中输尿管穿孔或黏膜撕脱而转开放手术.结论:结石上移肾盂、输尿管扭曲、输尿管狭窄、输尿管开口异常、术中出血、术中输尿管穿孔黏膜撕脱是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失败的常见原因,术中操作者的熟练操作、冲洗速度的调整、术前合适病例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骁;黄亚胜;郑珉;陈轶欣;汤群辉;侯育国;陈寅;程敏捷;虞旗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的调查

    目的:探讨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0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中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1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血液科总的医院感染率;急性白血病的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高:急性白血病未完全缓解病例在粒细胞缺乏症期中感染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病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越低,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也越高.病原体以G-菌多,其次为G+菌、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多见,其次为消化道、皮肤黏膜;在感染后起效药物中,三代头孢菌素多,其次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结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血液病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钱筠;刘复强;吴轶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2例

    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posterior polymorphous dystrophy,PPMD)亦称为遗传性角膜深层营养不良、遗传性角膜水肿、内层大泡性角膜病及Schnyder后部疱疹等.临床上关于中国患PPMD的病例报道极为少见.我院于2007年7月20日发现PPMD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智勇;邹留河;肖扬;胡咏霞;唐思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兔血脂以及肾上腺的影响

    目的:观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氨基末端活性肽(ACTH1-24)对正常饮食兔血脂及肾上腺的影响.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CTH1-24组(n=10)和对照组(n=10).ACTH1-24组予ACTH1-24 100 μg/(kg·d)肌肉注射1周,对照组每天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肌肉注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血脂及肾上腺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TH1-24组经ACTH1-24作用后血脂明显下降,并有改善肾功能的趋势,肾上腺增生明显,这与在人类研究观察到的结果十分相似.结论:新西兰兔能够作为研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降脂机制研究的合适的动物模型.

    作者:聂军;何小舟;许贤林;罗光华;徐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动力障碍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下食管括约肌(LES)低压和食管无效动力(IEM)的发生率以及与食管酸暴露时间、酸清除时间的关系,评价LES低压及IEM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4 h食管动态pH监测诊断为GERD的59例患者,将其按食管压力测定分为正常组、LES低压组、IEM组和混合组.结果:在59例GERD患者中,食管动力异常者占84.1%.LES低压组与IEM组、混合组比较年龄差异有显著性.存在LES低压的GERD患者仅在卧位pH<4时间百分比上较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而IEM组和混合组的GERD患者无论在食管酸暴露时间,还是在酸清除时间上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LEs低压组与IEM组比较,pH<4总时间百分比、立位时间百分比和5 min以上的反流次数差异有显著性;与混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EM组与混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多数GERD患者存在食管动力障碍.LES基础压力降低、IEM都是GERD发生的主要机制,而其中IEM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作者:汤欣;张玫;孙书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应用EcoR Ⅰ和Xba Ⅰ酶切质粒PDC-VEGF和PDC315,连接DNA目的片段后转化大肠杆菌DH5a构建重组质粒PDC315-VEGF,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通过脂质体将质粒PDC315-VEGF与质粒pBHGE3共转染293细胞获取重组腺病毒,以重组腺病毒DNA为模板,PCR鉴定构建的重组腺病毒.扩增、浓缩纯化重组腺病毒,微量滴定法测定腺病毒滴度.结果:通过连接反应构建重组质粒PDC315-VEGF,酶切分析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经细胞内同源重组构建携带人VEGF16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PCR扩增421 bp VEGF165片段,证实VEGF165基因成功克隆到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腺病毒滴度为5.0×109pfu/mL.结论:通过双质粒细胞同源重组,生产携带人VEGF16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为动物试验奠定基础.

    作者:周炜;冯进波;王旭平;刘春喜;姜虹;王荣;丁士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配合

    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技术能精确定位神经,麻醉效果确切,能提供较长时间的术后镇痛,而且该技术对血流动力学和全身的影响较全麻或椎管内麻醉小.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本研究分析本院41例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下肢手术的围术期情况,对麻醉配合进行总结.

    作者:金平湖;董慧春;祝崇雪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脏内阿片受体和阿片肽对心脏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片肽是由大量的小分子蛋白组成的,这些小分子蛋白同吗啡等阿片类药物一样,都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阿片受体相互结合而发挥作用.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疼痛治疗和临床麻醉.早期发现的阿片家族主要有脑啡肽、强啡肽和内啡肽.

    作者:吴财能;屠伟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