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玲平;李荷花;杨敏
目的:观察局部联合应用胰岛素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创面下浸润注射等渗盐水(A组)作为对照组.B组烫伤大鼠创面下浸润注射0.1 U胰岛素,C组创面下浸润注射600 IU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D组予B、C组相同剂量二者联合治疗.记录各组创面愈合时间,伤后3 d起隔日计算4组的创面愈合百分率.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后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测定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D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其他3组明显缩短(P<0.05).伤后第7、11、14、17、21天D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他组(P<0.05).组织学检查D组创面收缩与再上皮化明显,新生上皮向创面中心爬行较快.成纤维细胞与毛细血管肉芽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组.注射后7 h,A组和C组血糖浓度变化不大(P>0.05).B、D两组注射后1 h血糖浓度下降(P<0.05),注射后5 h开始恢复正常.结论:局部联合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可通过协同作用加速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
作者:柳晖;陈武鹏;向红霞;胡检;李新强;张显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福善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福善美片口服,每周1粒(70 mg/粒);对照组28例,给予钙尔奇D片,每日1粒,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积分、腰椎(L2-4)及股骨颈的骨密度(BMD)和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P<0.01).两组治疗后BMD均有上升,血清钙、磷无明显变化,治疗组的L2-4的BMD显著好转(P<0.01),股骨颈的BMD明显改善(P<0.05),ALP下降明显;对照组的BMD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略有上升.结论:福善美可有效减少骨量丢失,增加BMD,降低骨转换,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宝华;王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场单次激发厚层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67例胆系结石患者,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21~87岁,平均57.3岁.采用GE公司SIGNA0.2T永磁型开放式磁共振扫描仪,进行二维(2D)单次激发厚层快速自旋回波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结果:MRCP显示胰胆管系统周围组织呈低信号,在黑色背景衬托下,胰胆管呈亮白高信号.本组67例患者均一次性检查成功.MRCP图像均显示胆管系统,65例显示主胰管.结论:MRCP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胰胆管检查成像方法,无创伤性,无放射性,无须对比剂,可多角度观察,对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赵年家;沈春莲;林革;应琦;蔡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单克隆抗体podoplanin检测结肠腺癌边缘区、中心区及正常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高于肿瘤中,心区和正常组织,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结肠癌主要是边缘区存在淋巴管生成,检测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
作者:郭勇;文显梅;栗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肺外器官系统的损害或仅累及肺外器官系统的损害,已达到共识,近年来诸多形式的小儿MP感染报道也明显增多,但以荨麻疹样皮疹为表现的小儿MP感染少见报道.且此类患儿在基层医院往往以毒血症的形式收入儿内科病房,为使儿科医师对本病进一步认识,现将本院收治的44例报告及分析如下.
作者:俞小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和胺碘酮联合应用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6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及对照组(n=32),两组均口服胺碘酮,治疗组加用坎地沙坦8 mg/d,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值.结果:对照组房颤复发14例,治疗组房颤复发7例.治疗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治疗组(P<0.01).结论:坎地沙坦和胺碘酮联合应用可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作者:陈胜华;贾凌梅;梁琪恩;兰芳;余自然;蒋浩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诱导对骨形成蛋白-7(BMP-7)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分化表型的影响.方法:将辛伐他汀诱导和未经诱导的免MSCs分别转导BMP-7基因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导后细胞BMP-7的表达:通过观察细胞生长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测定骨钙素含量,分析辛伐他汀诱导对BMP-7基因修饰的MSCs的增殖和分化表型的影响.结果:转导后BMP-7基因在诱导组和未诱导组MSCs中均有表达,诱导组细胞BMP-7表达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均比较未诱导组明显增高.结论:转导前辛伐他汀诱导能够促进BMP-7基因修饰的MSCs的成骨转化.
作者:闫露;粟艳;沈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共收治苯酚烧伤患者48例,其中治愈47例,中毒、死亡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利平;张元海;叶春江;倪良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如何识别心肌存活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存活性在临床上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操作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其衍生技术可定量评价心肌收缩舒张运动,客观反映心脏功能,与负荷超声心动图结合更能提高诊断的效率,从而为识别存活心肌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王冲;张平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及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结核性脑膜炎、34例化脓性脑膜炎、15例病毒性脑炎及23例非脑膜炎的有头痛症状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ADA,其中15例结核性脑膜炎分别测定入院时、2周、4周、6周脑脊液ADA.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ADA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ADA>8 U/L作为阳性阈值,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1.7%.随着病情的好转,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ADA含量也逐渐降低.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可作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以及病情好转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谈鹰;王庄;王亚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对比研究射频热凝与痛点阻滞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肌筋膜炎患者分为射频热凝组和痛点阻滞组(每组n=10)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的疼痛评分,1个月后用VAS评价疼痛缓解优良率并观察副作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1周,痛点阻滞组VAS评分低于射频热凝组(P<O.01);而在治疗后1个月,射频热凝组VAS评分低于痛点阻滞组(P<0.01),两组在疼痛缓解优良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和痛点阻滞在治疗肌筋膜炎均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射频热凝在治疗1个月后未见复发,疗效优于痛点阻滞.
作者:卢园园;占恭豪;李军;连庆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微成像检测转基因小鼠前列腺腺癌(TGMAP)模型的前列腺肿瘤和转移.方法:使用三维超声微成像系统监测TGMAP模型小鼠的前列腺肿瘤生长.通过对TGMAP小鼠前列腺癌的三维超声图像和前列腺癌标本的比较.验证该超声系统检测活体小鼠肿瘤大小的可靠性.结果:超声成像可检测到直径为2.4~14mm的肿瘤和转移.通过三维超声体内测量与尸检获得的肿瘤大直径的相关系数为0.998,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结论:TGMAP模型的三维超声微成像有望成为小鼠临床前期研究的新的微成像手段.
作者:武国军;王福利;李晓武;袁建林;王禾;张更;于磊;杨力军;邵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外鼻型T/NK细胞淋巴瘤(ENKL)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ENKL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UCHL1、CD20、CD79a、CD56、GrB,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ER在ENK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3例ENKL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学改变,CD56及EBER阳性表达率达100%.结论:ENKL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特点及EBER原位杂交阳性能准确诊断.
作者:梅开勇;林汉良;苏祖兰;黄世章;陆光明;廖德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方法:对符合CCMD-3广泛性焦虑的首发患者94例及正常对照组63例进行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艾森克个性测验、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测评.结果: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生活事件值高;社会支持分高,但利用率低;艾森克个性测验中N分高: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高(P<0.01).结论: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多,社会支持系统利用少,有明显的焦虑人格特征.
作者:钱敏才;沈鑫华;钮富荣;杨剑虹;林敏;李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氩气刀、高频电刀与传统手术治疗会厌囊肿的效果.方法:分别用氩气刀、高频电刀、传统手术切除治疗53例会厌囊肿患者.结果:采用氩气刀切除比传统手术切除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不易复发的优点.采用氩气刀切除比高频电刀切除具有术后疼痛时间短、创面反应程度轻、会厌红肿消退时间短、创面愈合快的优点.结论:氩气刀治疗会厌囊肿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组织损伤轻、创面愈合快、复发率低、治疗效果确切的优点.氩气刀总体治疗效果优于高频电刀和传统手术切除,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项光早;廖志苏;张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IMT)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65例,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CCA-IMT,随访观察有无脑梗死复发.结果:随访12个月内,265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5例(9.4%)复发脑梗死,复发与无复发脑梗死患者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和CCA-IM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把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CCA-IMT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CA-IMT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林青原;杨继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于入院后第1、3、7、14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同时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田氏公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对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结果:脑梗死组白细胞介素-10在发病后第1、3、7、14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体积脑梗死的IL-10含量大于小体积脑梗死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细胞介素-10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国华;高瑞利;周毅;刘希奇;蒋欣;张宏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TR)是一种环腺苷酸(cAMP)激活的ATP门控性氯离子(Cl-)通道,广泛分布于人体具有分泌功能的组织中.CFTR突变会导致分泌腺功能紊乱,继而引起囊性纤维化病变(cystic fibrosis,CF).CF是白种人中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全身各处多种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胰功能不全、男子不育等.本文就CFTR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王平;魏睦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老年尿毒症患者内皮功能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选取老年健康自愿者22例.肾衰竭组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19例,年龄≥60岁.血液透析组25例,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ESRD患者,年龄≥60岁.分别检测各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组织因子(TF)含量.结果:血浆vWF、TF含量在肾衰竭组和血液透析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浆vWF、TF含量血液透析组明显高于肾衰竭组(P<0.01);血液透析组患者经一次透析后.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透析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TF含量高于透析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205);血液透析组患者透析前后vWF差值与透析年限呈正相关(r=0.328,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这种变化随着透析龄的延长而加重,而与肾功能受损程度无关.血液透析这一体外血液净化过程加重了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异常.
作者:刘宁;黄雯;姜立萍;翟艳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胃癌是一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是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疾病中位居第2.根治性手术后其5年生存率仅40%左右.手术切除病灶是现在唯一有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然而术后长期生存率在个体间差异很大.现就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伍宏彪;吴巨钢;俞继卫;姜波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