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布洛克兰沙门菌肠炎9例

姜天俊;谢阳新;周志平;赵敏;赫兢;闫慧颖;刘博

关键词:布洛克, 沙门菌, 血清型, 临床报道, 细菌学, 人类
摘要:布洛克兰沙门菌(Salmonella blockley)是对人类致病的少见沙门菌血清型之一,临床报道不多.我院于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收治经细菌学确诊布洛克兰血清型沙门菌9例,小结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眼部临床表现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是药疹中较为严重的一型,包括眼部等全身器官组织皆受累.笔者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1998-2007年10年间收治36例该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合并眼部表现特点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廖志群;廖全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性瘫痪高危儿监测及早期干预

    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脑性瘫痪(cerebral paIsy.简称脑瘫)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发达国家脑瘫发生率为2.0‰~2.5‰.我国在1997-1999年曾对江苏、河北、黑龙江、四川、甘肃及广西等省、自治区进行大规模脑瘫流行病学调查,在1~7岁小儿中.

    作者:阮毅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氟比洛酚酯与吗啡复合用于胃癌术后镇痛

    目的:观察氟比洛酚酯超前镇痛与术中硬膜外吗啡复合应用时胃癌根治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酚酯组(F组)和脂肪乳对照组(C组),每组20例.F组于手术前15 min静注氟比洛酚酯10mg;C组于手术前15 min静注脂肪乳注射液10 mL,两组均于手术结束前1 h硬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2 mg.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2、4、6、8和24 h的疼痛程度及术后24 h总体镇痛评价.记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术后VAS各时点F组均低于C组(P<0.05);术后24h镇痛治疗总评分F组均低于C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酚酯与吗啡复合用于胃癌手术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患者感觉更舒适,不良反应少,可以作为多模式镇痛的一种良好方法.

    作者:张立敏;戚思华;王昕;邹玉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脏内阿片受体和阿片肽对心脏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片肽是由大量的小分子蛋白组成的,这些小分子蛋白同吗啡等阿片类药物一样,都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阿片受体相互结合而发挥作用.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疼痛治疗和临床麻醉.早期发现的阿片家族主要有脑啡肽、强啡肽和内啡肽.

    作者:吴财能;屠伟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转基因小鼠前列腺癌及转移的三维超声微成像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微成像检测转基因小鼠前列腺腺癌(TGMAP)模型的前列腺肿瘤和转移.方法:使用三维超声微成像系统监测TGMAP模型小鼠的前列腺肿瘤生长.通过对TGMAP小鼠前列腺癌的三维超声图像和前列腺癌标本的比较.验证该超声系统检测活体小鼠肿瘤大小的可靠性.结果:超声成像可检测到直径为2.4~14mm的肿瘤和转移.通过三维超声体内测量与尸检获得的肿瘤大直径的相关系数为0.998,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结论:TGMAP模型的三维超声微成像有望成为小鼠临床前期研究的新的微成像手段.

    作者:武国军;王福利;李晓武;袁建林;王禾;张更;于磊;杨力军;邵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不同浓度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100例择期体表手术的小儿分为5组,每组20例.采用单纯异丙酚(P组)及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分别为0.20 mg/L(PK1组)、0.40mg/L(PK2组)、0.60 mg/L(PK3组)和0.80 mg/L(PK4组)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TIVA),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记录各组患儿入室安静时(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后5 min(T4)、术毕时(T5)5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麻醉效果及术中的通气情况,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及苏醒期状况.结果:与P组相比,PK1、PK2、PK3和PK4组异丙酚用量呈显著递减趋势,减少约13%~28%(P<0.05).术中P组和PK4组MAP及HR显著升高(P<0.05),PK1、PK2和PK3组无明显改变.术中P组麻醉效果评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PK1、PK2和PK3通气情况评分显著优于P组和PK4组.PK4组苏醒时间显著延长(P<0.05),术后躁动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为0.20~0.60 mg/L氯胺酮靶控输注应用在小儿麻醉中,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麻醉过程平稳、苏醒快速、安全可靠.

    作者:谢观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伏针法提高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的探讨

    常规的桡动脉穿刺,针干与皮肤呈45°角进针,作动脉采血,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在置管时,由于套管与动脉有较大成角,成功率明显降低.改行小于30°角进针,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将明显提高.

    作者:费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压氧对兔视网膜形态学与体视学的影响

    目的:通过形态学观察及体视学分析,探讨临床常用剂量高压氧对胎兔和新生仔兔视网膜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10只,妊娠16 d,分成A组(高压氧组)3只和B组(常压空气组)7只.A组母兔分娩的新生免分至Ⅱ组(17只),B组母兔分娩的新生兔分至Ⅰ(15只)、Ⅲ(16只)、Ⅳ组(15只).其中Ⅰ、Ⅱ组置于常压空气中20 d;Ⅲ组高压氧治疗10 d.常压空气10 d;Ⅳ组常压高浓度氧治疗10 d,常压空气10 d.20 d后取眼球,用光镜观察各组视网膜的结构,并测算仔兔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数密度(Ns).结果:Ⅰ、Ⅱ组仔兔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光镜观察两组无明显差异.Ⅲ组仔兔视网膜光镜下视细胞外节疏松,局部空泡变性.Ⅳ组仔兔视网膜光镜下视细胞外节肿胀.大量空泡样变.Ⅰ、Ⅱ、Ⅲ组与Ⅳ组仔兔视网膜Ns差异均有显著性,其余各组均数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妊娠中晚期应用常规治疗压力、常规吸氧时间、常规疗程数的高压氧治疗对胎兔视网膜无明显影响:在新生兔的应用则有视网膜轻微损伤.

    作者:陈莎丽;肖小敏;叶志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典型附睾结核31例诊治体会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附睾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1例不典型附睾结核,探讨不典型附睾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本组病例中以附睾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约占67.7%(21/31),阴囊坠痛和(或)会阴部不适感占12.9%(4/31);尿路刺激症状占16.1%(5/31);镜下血尿占3.2%(1/31);所有患者均在附睾发现肿块.但未发现附睾以外的结核病灶,手术切除肿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附睾结核.结论:不典型附睾结核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或误诊,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附睾结核预后较好.

    作者:欧汝彪;陈晖;候乐;邓向荣;谢克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eNOS)基因第7外显子G894T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67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自然流产组)和72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的eNOS基因G894T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自然流产组eNOS基因Glu/Glu、Glu/Asp、Asp/Asp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3.1%、28.4%、0,Glu/Asp基因型和Asp等位基因频率虽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X2=2.58、X2=2.26,均P>0.05).携带Asp等位基因个体发生自然流产的相对风险无明显增加(OR=1.78,95%CI0.84~3.79).结论: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自然流产发病无明显关联.

    作者:高丽;于维新;管立学;李海波;刘志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ASAⅡ~Ⅲ级择期老年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30例,浓度0.01μg/(kg·min),为Ⅰ组(n=30);浓度0.015μg/(kg·min),为Ⅱ组(n=30);浓度0.02μg/(kg·min),为Ⅲ组(n=30).行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设定持续给药量为2mL/h.持续输注48 h.PCIA为每次0.5 m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术后2、4、8、12、24、48 h各时间段内的视觉模拟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患者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之比(T/E).结果:在术后2、4、8、12 h时间段内Ⅱ、Ⅲ组镇痛效果优于.Ⅰ组(P<0.05);Ⅱ、Ⅲ组T/E比在2、4、8、12 h时间段内明显高于Ⅰ组(P<0.05);Ⅲ组恶心、呕吐在3分级别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0.015μg/(kg·min)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

    作者:黄金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水通道蛋白8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8(AQP8)在人鼻息肉中的定位,分析其在该病变水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40例成人鼻息肉标本和20例正常下鼻甲标本,制备组织标本,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QP8蛋白在鼻息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QP8在血管壁及血管窦有较强表达,在腺体中也有表达.结论:AQP8主要分布在与水的运输及代谢有关的结构--血管壁及腺体,它在血管壁和血管窦的表达为鼻息肉形成提供了又一解释:AQP8在腺体的表达,提示它可能与腺体分泌异常有关.

    作者:唐鸿;魏莲枝;张成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肠腺癌微淋巴管密度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单克隆抗体podoplanin检测结肠腺癌边缘区、中心区及正常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高于肿瘤中,心区和正常组织,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结肠癌主要是边缘区存在淋巴管生成,检测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

    作者:郭勇;文显梅;栗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组织多普勒及其衍生新技术评价心肌存活性的研究

    如何识别心肌存活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存活性在临床上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操作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其衍生技术可定量评价心肌收缩舒张运动,客观反映心脏功能,与负荷超声心动图结合更能提高诊断的效率,从而为识别存活心肌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王冲;张平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肾损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正逐年升高.并有低龄化趋势.而有关高尿酸血症的研究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相关肾脏损害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肾损害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赵云艽;刘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和胺碘酮联合应用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6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及对照组(n=32),两组均口服胺碘酮,治疗组加用坎地沙坦8 mg/d,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值.结果:对照组房颤复发14例,治疗组房颤复发7例.治疗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治疗组(P<0.01).结论:坎地沙坦和胺碘酮联合应用可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作者:陈胜华;贾凌梅;梁琪恩;兰芳;余自然;蒋浩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Mason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35例体会

    目的:探讨经骶尾入路经肛门括约肌直肠切除术(Mason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7年12月经Mason手术治疗的35例中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中直肠绒毛状腺瘤26例,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9例(局限于黏膜内4例、浸润黏膜下3例、浅肌层2例).行直肠壁部分切除24例,直肠节段切除11例.术后74_3%病例近期出现不全性肛门失禁.均能在14~20 d恢复正常;出现伤口积液2例(5.7%)、直肠皮肤瘘2例(5.7%)、局部复发2例(5.7%).结论:Mason手术具有术野显露直观、手术操作空间大、病灶切除彻底、手术安全性高、便于病理分期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可行局部切除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

    作者:刘全芳;李全业;万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兔血脂以及肾上腺的影响

    目的:观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氨基末端活性肽(ACTH1-24)对正常饮食兔血脂及肾上腺的影响.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CTH1-24组(n=10)和对照组(n=10).ACTH1-24组予ACTH1-24 100 μg/(kg·d)肌肉注射1周,对照组每天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肌肉注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血脂及肾上腺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TH1-24组经ACTH1-24作用后血脂明显下降,并有改善肾功能的趋势,肾上腺增生明显,这与在人类研究观察到的结果十分相似.结论:新西兰兔能够作为研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降脂机制研究的合适的动物模型.

    作者:聂军;何小舟;许贤林;罗光华;徐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老年尿毒症患者内皮功能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选取老年健康自愿者22例.肾衰竭组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19例,年龄≥60岁.血液透析组25例,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ESRD患者,年龄≥60岁.分别检测各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组织因子(TF)含量.结果:血浆vWF、TF含量在肾衰竭组和血液透析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浆vWF、TF含量血液透析组明显高于肾衰竭组(P<0.01);血液透析组患者经一次透析后.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透析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TF含量高于透析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205);血液透析组患者透析前后vWF差值与透析年限呈正相关(r=0.328,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这种变化随着透析龄的延长而加重,而与肾功能受损程度无关.血液透析这一体外血液净化过程加重了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异常.

    作者:刘宁;黄雯;姜立萍;翟艳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细胞凋亡在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中的研究

    近年来,细胞凋亡在病毒研究中已成为了一个热点.凋亡是一种主动的由一些凋亡相关基因相互作用的细胞自我破坏过程.病毒必须在宿主细胞中生存与增殖,但病毒感染对细胞是不利的,因此被感染的细胞有许多通过自身凋亡来清除病毒,有些则被免疫系统所清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病毒也已形成了一些有效的逃避宿主防御反应的机制以维系自己的生存与繁殖,其中之一就是抗凋亡.

    作者:齐维;杨慧兰;樊建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