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绝经前女性风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何伟珍;李剑松;李博;叶志中;郭粉莲;谭丹丹;谢燕;徐珊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关节炎, 类风湿, 骨质疏松, 骨密度
摘要:目的:对绝经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进行骨密度(BMD)的监测,评估发生骨量丢失的原因.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89例绝经前女性患者(SLE 49例,RA 40例)及6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右跟骨部位的BMD,同时对患者诸多影响BMD的因素(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激素使用时间、激素累积剂量及激素日剂量)与BMD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右跟骨部位的BMD(SLE为-1.42±0.56.RA为-1.36±0.63)明显低于对照组(-0.58±0.52,P<0.01),骨质疏松的发生率(SLE为17.1%,RA为1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的BMD与C3呈正相关(r=0.521,P<0.01).与激素累积剂量呈负相关(r=-0.398,P<0.05);BMD与RA患者的cRP呈负相关(r=-0.431,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C3下降与激素累积剂量增高为SLE患者BMD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升高为RA患者BMD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绝经前女性SLE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SLE与RA患者疾病活动与激素累积剂量是影响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因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配合

    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技术能精确定位神经,麻醉效果确切,能提供较长时间的术后镇痛,而且该技术对血流动力学和全身的影响较全麻或椎管内麻醉小.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本研究分析本院41例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下肢手术的围术期情况,对麻醉配合进行总结.

    作者:金平湖;董慧春;祝崇雪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0月1日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8例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8例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与机械通气时间及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7.599和4.391.在感染的真菌类型中,以白色念珠茵多,占61.11%.结论:机械通气时间≥7 d和抗生素使用≥14 d是造成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龙军;许娟;兰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2例

    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posterior polymorphous dystrophy,PPMD)亦称为遗传性角膜深层营养不良、遗传性角膜水肿、内层大泡性角膜病及Schnyder后部疱疹等.临床上关于中国患PPMD的病例报道极为少见.我院于2007年7月20日发现PPMD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智勇;邹留河;肖扬;胡咏霞;唐思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核转录因子-κB在肝细胞生长因子介导的肝干细胞抗凋亡效应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介导WB F-344细胞凋亡信号转导调控中的作用.方法:为明确HGF对肝干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在加或不加HGF情况下WB F-344细胞用放线菌素D(ActD)20 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细胞凋亡,DNA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为检测NF-κB的活性,用NF-κB报告基因质粒BD Great EscA PeTMSEAP vector瞬时转染WB F-344细胞,通过BD Great EscA PeTM SEAP荧光检测系统检测NF-κB的转录活性.为明确NF-κB活化在HGF介导抗凋亡效应中的作用.我们用NF-κB抑制剂如BAY-11-7082和aspirin(ASA)预处理WB F-344细胞,然后用HGF刺激,再通过ActD 20 ng/mLTNF-α诱导细胞凋亡效应.为证实这一结论,我们用NF-κB抑制质粒转染WB F-344细胞,筛选稳定表达株.转染细胞用HGF刺激48 h,然后检测抗凋亡效应.结果:TNF-α可以诱导ActD致敏的WB F-344细胞凋亡.HGF对WB F-344细胞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HGF能够明显促进NF-κB活性,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NF-κB抑制荆BAY-11-7082或ASA阻断NF-κB后,HGF诱导的抗凋亡效应不能被阻断,在转染NF-κB抑制质粒的细胞.HGF介导的WB F-344细胞抗凋亡也不能被阻断.表明NF-κB的激活并不参与HGF介导的WB F-344细胞抗凋亡调控.结论:HGF对WB F-344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HGF能够明显提高NF-κB活性:HGF介导的WB F-344细胞抗凋亡效应不依赖NF-κB的活化,NF-κB激活对于HGF介导的WB F-344细胞抗凋亡效应不是必需的.

    作者:姚鹏;胡大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水通道蛋白8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8(AQP8)在人鼻息肉中的定位,分析其在该病变水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40例成人鼻息肉标本和20例正常下鼻甲标本,制备组织标本,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QP8蛋白在鼻息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QP8在血管壁及血管窦有较强表达,在腺体中也有表达.结论:AQP8主要分布在与水的运输及代谢有关的结构--血管壁及腺体,它在血管壁和血管窦的表达为鼻息肉形成提供了又一解释:AQP8在腺体的表达,提示它可能与腺体分泌异常有关.

    作者:唐鸿;魏莲枝;张成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可手术的细支气管肺泡癌43例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的临床症状、病理类型、诊断、治疗模式及预后.方法:对43例可手术的BA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BAC的临床表现、治疗模式及预后.结果:BAC患者临床症状与普通肺癌相似.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与生存期密切相关的因素.单独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期37.71个月.5年生存率为18%,手术+术后辅助化疗的中位生存期48.30个月,5年生存率为2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与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相比有自己的特点.术后化疗与否与生存期未见明显关系.

    作者:骆梅青;宋向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苯酚烧伤48例治疗分析

    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共收治苯酚烧伤患者48例,其中治愈47例,中毒、死亡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利平;张元海;叶春江;倪良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3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老龄化增加,脑血管病越来越多,且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对卒中的认识,对临床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除认识其常规临床表现外,对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也要加以认识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以下介绍以呼吸困难起病,随即意识障碍,导致昏迷及死亡的3例患者.

    作者:胡春梅;朱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72株志贺菌属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细菌性痢疾(菌痢)的茵型分布和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本院2004-2007年粪便标本中分离的72株志贺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并以K、B琼脂法进行药敏实验和耐药性统计分析.结果:72株菌株中福氏志贺菌63株,宋内氏志贺菌9株,未检验痢疾志贺菌和鲍氏志贺菌.63株福氏志贺菌中福氏1型12株,福氏2型31株,福氏4型20株.宋内氏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头孢吡肟、菌克单、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福氏(P<0.05),两者对青霉素类和部分三代头孢茵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低,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氨曲南耐药率尚低.福氏1型和2型的耐药性相似,福氏4型对部分青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福氏1型和2型(P<0.05).结论:菌痢病原体主要是福氏志贺菌,且以福氏2型和4型为主,少数为宋内氏志贺菌.不同菌种耐药率不一致,多重耐药率较高,临床治疗应以药敏为依据选用,可首选呋喃唑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经验治疗.

    作者:黄金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Survivin、Caspase-3、突变型p53对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survivin、caspase-3、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对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预后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BTCC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石蜡切片中survivin蛋白、caspase-3蛋白、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在BTCC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0%(38/50),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与BTCC的组织学分级、预后有关(均P<0.05),但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p53阳性表达率为68.0%(34/50),与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30.0%(3/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阳性表达率为36.0%(18/50),与正常组织阳性率[90.0%(9/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与caspase-3表达呈显著负性相关(rs=-0.457,P<0.05),survivin与p53表达呈显著正性相关(rs=0.317,P<0.05).结论: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在BTCC中呈负相关,突变型p53缺乏对survivn表达的抑制而呈正相关,对预后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智彬;宋永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注射液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及药物复苏大鼠不同时间点肺脏组织中血管EPCR的动态变化.结果:失血性休克组肺脏组织中EPCR mRNA明显升高,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组早期有所升高,随后开始下降.与失血性休克组相比.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液组肺内EPCR mRNA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参附注射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减少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EPCR的表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功能,而早期应用效果可能更好.

    作者:吴双华;潘景业;沈晔;张近波;张艳杰;陈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胸腺肽α1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及其在免疫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FCM检测50例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和3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4+/CD8+、NK细胞5项免疫指标变化.肿瘤组中28例患者在应用参麦、黄芪等治疗的同时给予免疫治疗(胸腺肽α1,1.6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其余22例仅给予参麦、黄芪等治疗,并对免疫指标变化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与健康组比较,肿瘤组患者CD3+、CD3+CD4+及cD4+/cD8+比值均降低(P<0.01),而CD3+CD8+、NK细胞(CD16+56+)则升高(P<0.01).接受胸腺肽α1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2次免疫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接受免疫治疗者治疗前后2次免疫指标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FCM检测外周血免疫指标为临床观察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提供有效的依据.胸腺肽α1治疗可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黄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卡维地洛与螺内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86例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与螺内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72例明确诊断为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86例,给予常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洋地黄类药物治疗.观察组8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3.125 mg/次,每日2次,大剂量可增至50 mg/d)和螺内酯(每天20mg).共治疗6个月.治疗6个月后,按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心功能.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压(BP)和心率(HR),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SBP、DBP、HR、LVEF、SV、C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和螺内酯较常规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许继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胃癌术后的预后相关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一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是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疾病中位居第2.根治性手术后其5年生存率仅40%左右.手术切除病灶是现在唯一有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然而术后长期生存率在个体间差异很大.现就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伍宏彪;吴巨钢;俞继卫;姜波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胰岛素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局部联合应用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观察局部联合应用胰岛素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创面下浸润注射等渗盐水(A组)作为对照组.B组烫伤大鼠创面下浸润注射0.1 U胰岛素,C组创面下浸润注射600 IU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D组予B、C组相同剂量二者联合治疗.记录各组创面愈合时间,伤后3 d起隔日计算4组的创面愈合百分率.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后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测定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D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其他3组明显缩短(P<0.05).伤后第7、11、14、17、21天D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他组(P<0.05).组织学检查D组创面收缩与再上皮化明显,新生上皮向创面中心爬行较快.成纤维细胞与毛细血管肉芽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组.注射后7 h,A组和C组血糖浓度变化不大(P>0.05).B、D两组注射后1 h血糖浓度下降(P<0.05),注射后5 h开始恢复正常.结论:局部联合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可通过协同作用加速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

    作者:柳晖;陈武鹏;向红霞;胡检;李新强;张显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的调查

    目的:探讨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0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中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1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血液科总的医院感染率;急性白血病的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高:急性白血病未完全缓解病例在粒细胞缺乏症期中感染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病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越低,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也越高.病原体以G-菌多,其次为G+菌、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多见,其次为消化道、皮肤黏膜;在感染后起效药物中,三代头孢菌素多,其次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结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血液病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钱筠;刘复强;吴轶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于入院后第1、3、7、14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同时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田氏公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对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结果:脑梗死组白细胞介素-10在发病后第1、3、7、14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体积脑梗死的IL-10含量大于小体积脑梗死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细胞介素-10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国华;高瑞利;周毅;刘希奇;蒋欣;张宏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研究

    目的:研究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方法:对符合CCMD-3广泛性焦虑的首发患者94例及正常对照组63例进行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艾森克个性测验、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测评.结果: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生活事件值高;社会支持分高,但利用率低;艾森克个性测验中N分高: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高(P<0.01).结论: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多,社会支持系统利用少,有明显的焦虑人格特征.

    作者:钱敏才;沈鑫华;钮富荣;杨剑虹;林敏;李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以荨麻疹为表现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44例

    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肺外器官系统的损害或仅累及肺外器官系统的损害,已达到共识,近年来诸多形式的小儿MP感染报道也明显增多,但以荨麻疹样皮疹为表现的小儿MP感染少见报道.且此类患儿在基层医院往往以毒血症的形式收入儿内科病房,为使儿科医师对本病进一步认识,现将本院收治的44例报告及分析如下.

    作者:俞小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成人窄小主动脉瓣环术中处理探讨

    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心外科常见手术,手术成型、预后良好.但术中常常可遇见部分患者主动脉瓣窄小,无法植入足够大小人工瓣膜,结果或者放弃换瓣,或者产生人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后果,远期效果不好,甚至造成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给心外科医牛术中处理带来极大困难.现结合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中5例病案,探讨如下.

    作者:张明星;谢贞波;王骏;王建生;王文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