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或;游志松
目的:探讨喉部手法操作在经鼻盲探气管插管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40例择期行颈椎骨折内固定术无经鼻插管禁忌患者,采用喉部手法操作行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结果:40例患者均获成功,一次成功3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喉部手法操作在经鼻盲探气管插管中安全、有效,具有较高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唐毅;耿智隆;汪惠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神经鞘瘤(neurilemmoma)又称施旺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神经鞘细胞.其中约有25%~45%[1]出现于头颈部,尤其颈部较多见,极易与颈淋巴结核、颈动脉体瘤、癌转移瘤相混淆.199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颈部神经鞘瘤患者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志平;孙大鹏;戴胜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控制及稳定糖尿病病情的效果.方法:120例初诊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观察比较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后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血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效果.结果:实行自我管理教育患者的血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有明显改善.结论:糖尿痛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可有效稳定病情,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黄梦斐;黄群;曾慧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66例CHF患者(CHF组)和23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结果:CHF患者外周血Th17/cD4+T细胞比例[(2.4±1.6)%]显著高于对照组[(0.4±0.3)%].Th17/CD4+T比例在缺血性心脏病者与非缺血性心脏病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者[(3.3±1.1)%]比例明显高于Ⅰ~Ⅱ级者[(1.7±0.9)%].结论:CHF患者外周血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增加,且与心功能有一定关系.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军;贺立群;罗兵;昌薇;戴榕;张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上创伤、血栓形成、组织移植、断肢冉植、应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均可以引起肢体缺血,在血供完全恢复后,可出现比缺血时期更为严重的损伤.长期以来,解决缺血问题主要集中在尽早恢复血液供应,但却未注意到当缺血组织恢复血液循环后,虽代谢趋向正常,但组织损伤却仍在继续,并且有加重的现象.
作者:周树保;屠伟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残冠是口腔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磨牙残冠的修复多是在牙齿根管治疗术后,先行桩核的制作,再行全冠修复.我们采用一种在对磨牙进行完善根管治疗后,用根管桩加光敏树脂充填恢复磨牙缺损区,并制作镍铬合金烤瓷冠进行修复.经6个月的临床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辰或;游志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安多霖对于宫颈癌放疗患者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对我科近3年来行盆腔放疗的52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有无口服安多霖分为两组.安多霖组25例,对照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正常组织受量(t检验),并且比较两组患者肠道的毒性反应(卡方检验).结果:安多霖组与对照组各正常组织的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肠道反应有明显差异.结论:安多霖可以明显降低放疗后肠道不良反应,使更大比率患者的肠道反应为0级,并且降低了患者肠道毒性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罗居东;高爱霞;章青;傅深;李萍;邵雨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利用PCR-ELISA法调查广西南宁市不同人群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方法:检查正常人群和特殊人群(包括血透患者、性病患者、静脉毒瘾者、受血者和非甲~庚型肝炎患者)的血清TTV感染指标,用PCR-ELISA法检测TTV-DNA.结果:1 540例正常人群的TTV-DNA阳性率为12.8%(197/1 540),各年龄组人群都能检出TTV-DNA阳性者,以26~35岁组高,为15.8%(61/385),与18~25岁组TT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调查258例血透患者、304例性病患者、106例静脉毒瘾者、235例受血者和197例非甲~庚肝炎患者TTV-DNA阳性率分别为23.6%(61/258)、21.1%(64/304)、37.7%(40/106)、34.9%(82/235)和36.0%(71/197),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结论:静脉毒癌者、受血者和非甲~庚型肝炎患者TTV感染率较高.PCR-EUSA法可用于TTV感染的检测.
作者:黄晓群;庞栋;吴丽霞;赵玉红;陈咏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腔外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的经验.方法:对176例支气管残端,解剖相应的支气管,以双7号线在支气管根部环扎一道.距结扎线远端1~2 cm处置直角钳钳夹支气管,与直角钳与结扎线之间离断支气管,管腔内黏膜处理后再以7号线在结扎线的稍远处缝扎.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例,,经引流胸腔,抗生素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腔外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可明显减少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
作者:王献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静脉复合全麻与咽喉部表面麻醉相联合后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声带息肉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合组,对照组给予全麻后行声带息肉切除术;复合组于全麻前给予1%丁卡因喉腔喷雾麻醉进行局部麻醉.结果:全庥复合咽喉部表面麻醉在声带息肉摘除术中能减少咽喉部的反射,尤其是迷走反射所致心率下降及心血管不良反应,缩短苏醒时间,而且术后喉痛减少,苏醒更快,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全麻和局部表面麻醉的复合麻醉方法优于单纯的全麻疗效,故临床上提倡使用复合麻醉进行声带息肉切除术.
作者:金秀玲;林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49岁.入院主诉:突发下腹痛13 h伴呕吐2次.入院前12 h无明显诱因下突发中上腹胀痛伴发热,后转为下腹部疼痛,伴呕吐2次,疼痛呈持续性痛,无放射痛且与体位无关,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寒战,无肛门坠胀感,无伴阴道流血.近1年出现月经紊乱,伴尿频,无尿急尿痛.
作者:汪余勤;吴建新;宗春华;陈颖伟;李定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fate,HS)在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过程中对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 otein,GRP78)及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乳腺癌上皮MCF-7细胞株,生长达汇合期及汇合后期时收集培养液,提取其中的HS链.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HS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Westem blot法分别检测GRP78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HS对MDA-MB-231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HS可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并随着剂量的增大,细胞的凋亡率升高(P<0.05).HS抑制MDA-MB-231细胞GRP78蛋白的表达(P<0.05).HS可促进Bax蛋白表达(P<0.05),但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HS通过减少MDA-MB-231细胞的GRF78、Bcl-2的表达,增加Bax表达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作者:钱江华;杨芬;刘浩;蒋志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运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PPO)结合锁定加压板(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3年2月至2007年1月期间收治的4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行MIPPO术,内固定材料选用AO专利SYNTHSE的LCP钛板,使用普通3.5系统LCP钛板32例,胫骨干骺端LCP 10例.骨折按AO分型为A2型10例、A3型9例、B2型12例、C1型11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右侧18例,左侧24例,平均年龄为44.5(26~75)岁.结果:所有患者均在4周复查X线片,可见骨折端骨痂生长,14周骨折端出现大量骨痂,骨折线消失.平均随访时间13.6(4~25)个月.平均术后6周开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时间平均16周.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25例,良14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92.9%.局部皮肤出现水泡2例,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病例.结论:MIPPO技术下运用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美观,患者依从性好,固定可靠,愈合率高,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生少,早期功能锻炼、早期负重等优点.但术中需在X线透视下完成骨折复位固定以保证手术效果,对设备要求较高,手术内固定材料价格目前较贵.
作者:戈涛;张光明;邝炯祥;侯之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及E-钙粘连素(E-cadher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NF-κB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46例(76.7%)NF-κB蛋白阳性表达,正常膀胱组织中1例(10.0%)(P<0.05).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24例(40.0%)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正常膀胱组织中8例(80.0%)(P<0.05).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NF-κB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及年龄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的升高和淋巴结转移的出现,NF-κB蛋白表达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减少(P<0.05);两者的变化趋势呈统计学负相关(r=-0.428,P<0.05).结论:NF-κB和E-cadherin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琳巴结转移有无有关,但与年龄、性别无关.NF-κB蛋白与E-cadheri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呈统计学负相关,与肿瘤的进展有关,是判断其侵袭性及转移趋势极具价值的指标.
作者:崔嵩;刘学锋;吴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865年德国人Enricol首先描述了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C)的结构.尽管发现SC的年代久远,但只是在电镜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问世后,才对其功能有所认识.目前认为SC是生精细胞的支架,能合成与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并为其提供高浓度的雄激素环境及必需的营养物质.新研究显示,SC还具有免疫豁免(immune privilege)功能,共同移植SC可延长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现就SC及其在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郑明华;林海龙;陈永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PR)和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IM)改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63例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和18例健康体检者.将患者分为3组,即PR+IM组、PR组及IM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4、8周时,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小板相关的抗血小板抗体(PAIgG).结果:63例患者除12例因不能耐受中途退出外,其余51例患者中IM组PLT在各时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8周PR+IM组和PR组PLT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在各时段PR+IM组与PR组比较,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PR+IM组、PR组及IM组的PLT、MPV、PCT、PDW、PAIgG与健康体检查者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前,治疗后2、4周,PR+IM组、PR组及IM组的MPV、PCT、PDW、PAIgG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用IM不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PR可以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与单用PR相比,PR联合IM并不能进一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PR改善血小板计教的水平是轻微的.PR不是通过免疫机制改善血小板减少症,改善血小板功能是有限的.
作者:贾国葆;吴建胜;黄智铭;林向飞;陈民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板(LCP)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适应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分析54例LCP内固定治疗的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38例,年龄55~82岁.平均63岁.骨折按A0分类为A2型9例,A3型9例,B2型8例,B3型13例,C1型5例,C2型8例,C3型2例.均采用掌侧入路,辅助背侧小切口复位加植骨45例.结果:所有患者都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按Djenst等临床评分标准判断术后优良率85.2%.其中术后出现锁定螺钉松脱1例,掌倾角呈负角合并背侧骨皮质缺损2例,螺丝钉切割穿出关节面1例,关节面残留台阶或间隙1例,桡骨轴向短缩(>7 mm)1例,正中神经支配区域麻痹2例.结论:LCP适合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且效果良好.但并不能完全确保牢固的固定,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中加强手术技巧,注重背侧的复住加植骨,强调合并尺骨远端骨折时的复位固定.应用植骨防止螺钉松动,必要时术后予石膏托加强保护.
作者:邝炯祥;张光明;王新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随着我国步入老年社会,其发病率正逐年增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是目前公认的外科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1].但TURP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因并发附睾炎而再次住院治疗.
作者:李化永;高双友;宋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gamma,PPARγ)和Smad7在子宫平滑肌瘤(u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PARγ、Smad7蛋白在32例增生期子宫平滑肌瘤(ULP组),32例分泌期子宫平滑肌瘤(ULS组),32例增生期配对子宫邻近正常肌组织(NMP组),32例分泌期配对子宫邻近正常肌组织(NMS组)中的表达.结果:PPARγ在ULP组和ULS组的表达均明显高于NMP组和NMS组(P<0.05);Smac17在ULP组和ULS组的表达均明显低于NMP组和NMS组(P<0.05).PPARγ和smad7在ULP组的表达均明显低于ULS组(P<0.05):PPARγ和smad7在NMP组的表达均明显低于NMS组(P<0.05).PPARγ和Smad7在ULP组、ULS组、NMP组、NMS组中的表达均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UL组织中PPARγ、Smad7表达的变化可能与UL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王皓;郑红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髓单个核细胞佳的分离方法.方法:行自体骨髓移植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39例,分别采取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骨髓丢失的单个核计数及CD34+细胞比率的差异.结果: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得到的分离物的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丢失率低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羟乙基淀粉沉淀法为(55.08±6.00)%,(54.71±7.58)%;密度梯度离心法为(82.38±4.79)%,(73.30±3.68)%,P<0.01].结论:经比较,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明显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在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自体骨髓移植治疗中建议使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
作者:王晶;周敏;孟荔;欧阳建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