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腔外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的治疗体会

王献华

关键词:肺切除术, 支气管瘘, 支气管残端, 腔外结扎法
摘要:目的:总结腔外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的经验.方法:对176例支气管残端,解剖相应的支气管,以双7号线在支气管根部环扎一道.距结扎线远端1~2 cm处置直角钳钳夹支气管,与直角钳与结扎线之间离断支气管,管腔内黏膜处理后再以7号线在结扎线的稍远处缝扎.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例,,经引流胸腔,抗生素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腔外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可明显减少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内侧髌股韧带解剖和重建与髌股关节不稳

    髌股关节不稳是指髌骨在伸屈活动中向外过度移位.在屈膝30°时,外推髌骨超过1 cm,或轴位片上两侧髌股间隙相差2 mm,即可诊断髌股关节不稳.

    作者:徐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三叶型解剖钢板并植骨治疗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15例

    肱骨外科颈骨折大多数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损伤严重者,手法复位困难,部分可以采用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或者各种钢板固定,亦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复杂粉碎性肱骨外科颈骨折,无论是复位还是固定都极其困难,易增加周围肩袖组织及腋神经和腋部血管的损伤.

    作者:肖善富;于凤珍;从先锐;唐云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经皮微创多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多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采用经皮微创多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5(19~83)岁,GardIen Ⅰ型6例,GardenⅡ型10例,GardenⅢ型16例,GardenⅣ型10例,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3例,受伤距离手术时间平均4.2 d,手术时间平均70min,手术失血量平均68.5 mL,平均随访23.8个月,1例复位不良,1例并发肺炎,4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无骨折不愈合发生.Harris术后评分平均93.2分.结论:经皮微创多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是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新亮;张光明;刘永轶;邝炯祥;杨运发;戈涛;侯之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肿瘤抑制因子TSLC1研究进展

    近,Murakami等[1]在人类非小细胞肺癌中通过功能性互补方法发现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因子--TSLC1(tumor suppresser in lung cancer 1).TSLC1定位于染色体11q23.2上,该区域各种不同类型肿瘤频繁发生杂合子丢失.TSLC1cDNA包括一个长1 335 bp单独的读码框架(ORF),编码一段1 620 bp或4 400bp的mRNA序列,终翻译成一种含有442个氨基酸的与细胞黏附相关的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

    作者:何丽亚;王俊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骨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自1962年Gross和Lapiere首先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锌离子依赖酶以来,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已清楚了MMPs的主要功能,它在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机体生理重建和病理破坏的主要基础因素之一.近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与基因工程学的发展,对MMPs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在骨性关节炎(OA)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MMPs已成为研究OA发病机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MMPs在OA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吴剑;鲍同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上尿路梗阻致肾积脓的外科治疗

    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水感染,如不及时解除梗阻,易因感染成为肾积脓,而影响肾功能.肾积脓并非肾无功能,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挽救肾功能.阜新市中心医院从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肾积脓患者56例,经外科治疗,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得到良好恢复.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海绵肾6例影像学特征分析

    海绵肾(sponge kidney)以肾锥体乳头管和集合管呈梭形或小囊状扩张为特征,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而非慢性感染的不常见的先天性肾脏良性病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6例海绵肾患者的超声、放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海绵肾影像学表现特征的认识.

    作者:金轶;董俊杰;吴茂铸;孙新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黄连素联合胞嘧啶脱氨酶自杀基因对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腺病毒介导的胞嘧啶脱氨酶自杀基因(Ad-CD)对直肠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人直肠腺癌细胞株HR-8348细胞,将Ad-CD转染HR-8348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黄连素联合Ad-CD基因对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CD基因序列分析表明,重组子pcDNA3.1(+)-CD含有完整的CD基因.RT-PCR表明CD基因在HR-8348细胞中表达,成功筛选出稳定表达CD基因的HR-8348细胞.FCM检测表明,黄连素联合Ad-CD基因能提高直肠癌细胞HR-8348-CD的凋亡率.结论:黄连素联合Ad-CD基因作用于HR-8348-CD细胞能够增强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马学强;朱雄文;梁斌;刘曾旭;刘德明;刘翰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超声波对犬牙根管内细菌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声波冲洗对牙根尖周炎根管内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开髓法使Beagle犬上、下前牙自然暴露,制备牙根尖周炎模型:在超声波冲洗和K锉预备对模型Beagle犬前牙根管处理前后分别采集标本进行细菌检测,分析细菌检出量、检出率和构成比的变化.结果:超声波根管冲洗后需氧菌落数和厌氧菌落数明显减少,与K锉预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细菌鉴定的检出百分率分别为葡萄球菌属27.77%、61.11%,链球菌属24.07%、49.99%,放线菌属18.52%、44.44%,普雷沃菌属22.22%、44.44%,紫单胞菌属20.37%、38.89%,梭杆菌属14.81%、27.78%,消化链球菌属12.96%、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细菌的检出率、量虽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是厌氧菌还是需氧菌,超声波都能有效地减少其在根管内数量,与K锉预备相比其效果显著.

    作者:符义富;傅尧;游丽萍;王文梅;杨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主动脉夹层致脊前动脉综合征1例

    患者女,68岁,主因双下肢疼痛、无力22 h入院.入院前22 h患者小便后无明显诱因突发双下肢剧烈疼痛,刀割样,20 min后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活动不能,伴腹部柬带感人我科治疗.病前无感冒发热史.既往史:高血压史,脑栓塞史(无后遗症),二尖瓣关闭不全,房颤史.

    作者:刘崴;张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预防性套扎治疗肝硬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预防性套扎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响因素.方法:63例肝硬化伴重度食管静脉由张患者行预防性套扎后,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观察2年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Child-pugh A级29例患者2年内无一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B级24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C级10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并死亡(P<0.05);血小板计数≥50×109/L 33例患者两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死亡2例,<50×109/L 30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死亡2例(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40%患者50例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无死亡病例,<40%患者13例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死亡4例(P<0.05).结论:肝脏储备功能越好预防性套扎治疗效果越好,凝血酶原活动度越高预防性套扎治疗效果越好,反之即预防性套扎治疗效果越差;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对预防性套扎治疗的效果无明显影响.

    作者:肖时湘;韩涛;李岩;阚志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穿刺引流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非急性硬膜外血肿8例

    目的:探讨YL-1型穿刺针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非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本方法治疗的8例患者(亚急性硬膜外血肿6例,慢性硬膜外血肿2例)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复查颅脑CT证实血肿全部消失.结论:穿刺引流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非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费用低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适合于各层次医院开展应用.

    作者:王栋;郑少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配合激光治疗宫颈糜烂60例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配合激光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先以尤靖安(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1 g阴道给药,隔日1次,共10次,于月经干净3 d行激光治疗.对照组60例则仅于月经干净3 d予激光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后8周观察治疗情况,6个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8周痊愈率高于对照组,6个月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配合激光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比单纯激光治疗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淑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9例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19例),溶栓组采用rtPA 0.8 mg/ks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控制并发症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7 d、14 d、21 d、90 d的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E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21 d、90 d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结果:随访90 d,溶栓组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90 d的预后;治疗时间越早,溶栓效果越明显.

    作者:陈秋红;陈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PPARγ和Smad7在子宫平滑肌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gamma,PPARγ)和Smad7在子宫平滑肌瘤(u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PARγ、Smad7蛋白在32例增生期子宫平滑肌瘤(ULP组),32例分泌期子宫平滑肌瘤(ULS组),32例增生期配对子宫邻近正常肌组织(NMP组),32例分泌期配对子宫邻近正常肌组织(NMS组)中的表达.结果:PPARγ在ULP组和ULS组的表达均明显高于NMP组和NMS组(P<0.05);Smac17在ULP组和ULS组的表达均明显低于NMP组和NMS组(P<0.05).PPARγ和smad7在ULP组的表达均明显低于ULS组(P<0.05):PPARγ和smad7在NMP组的表达均明显低于NMS组(P<0.05).PPARγ和Smad7在ULP组、ULS组、NMP组、NMS组中的表达均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UL组织中PPARγ、Smad7表达的变化可能与UL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王皓;郑红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螺内酯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螺内酯和缬沙坦联合应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和缬沙坦组30例,两组控制血糖方法相同,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80 mg,每日1次,联合治疗组加服螺内酯20 mg,每日1次.均连续治疗4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尿素氮、肌酐、肌酐清除率及UAER的变化,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个月后,两组UAER均显著降低(P<0.01),且与缬沙坦组[(86±10)μg/min]相比,联合治疗组UAER[(68±13)μg/min]降低更显著(P<0.0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与小剂量螺内酯联合应用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UAER效果更显著,且使用安全.

    作者:王德琴;施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颈部神经鞘瘤18例

    神经鞘瘤(neurilemmoma)又称施旺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神经鞘细胞.其中约有25%~45%[1]出现于头颈部,尤其颈部较多见,极易与颈淋巴结核、颈动脉体瘤、癌转移瘤相混淆.199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颈部神经鞘瘤患者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志平;孙大鹏;戴胜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化学固化和双重固化两种粘接剂粘接金属颊面管的临床随机试验

    目的:比较化学固化粘接剂和双重固化粘接剂粘接不锈钢网底颊面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0例需做上和(或)下颌直丝弓矫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粘接颊面管经严格配对设计,以便对术后6个月内两种粘接剂的脱落率做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用于比较每个患者的两种粘接系统的平均脱落率.此外,每个受试者分别记录上颌和下颌的脱落率,以比较其脱落率有无差别.结果:6个月内患者的平均脱落率在化学固化粘接剂者为19.17%,用双重固化粘接剂者平均为9.00%(P=0.017:Wilcoxon秩和检验).说明两种粘接剂的脱落率有统计学差异.另外还比较了6个月内采用同一种方法后上下颔牙的粘接脱落情况(化学固化粘接系统:P=0.689;双重固化粘接系统:P=0.211;Wilcoxon秩和检验),说明采用同种方法患者其上下颌牙的粘接脱落情况未见不同.结论:(1)采用双重固化粘接系统脱落率低于采用化学固化粘接系统的患者.即临床上采用双重固化粘接系统粘接磨牙颊面管优于采用化学固化粘接系统.(2)采用同种粘接剂粘接磨牙颊面管时,其上下颌牙粘接脱落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陈文雄;张春元;史剑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黄体期小剂量补充雌激素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体期小剂量补充雌激素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个长方案IVF-ET周期,根据其移植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下降幅度和雌激素剂量分为4组.A组,E2下降<30%,27个周期,单用孕激素进行黄体期支持.B组,E2下降30%~49%,45个周期,黄体期支持采用孕激素+2mg/d雌激素.C组,E2下降≥50%,29个周期,黄体期支持采用孕激素+2 mg/d雌激素.D组,E2下降≥50%,15个周期,黄体期支持采用孕激素+4mg/d雌激素.结果:各组患者的年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和移植日内膜厚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B组、D组间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组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结论:在IVF-ET中,当移植日血清E2水平下降幅度≥30%时黄体期补充雌激素可以改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黄体期补充雌激素的剂量应根据E2的下降幅度而定,下降幅度≥50%的患者需要增加雌激素的补充剂量.

    作者:胡静;杨菁;徐望明;熊素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心动脉压力波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心动脉压测量现实可行,大动脉弹性、中心动脉压及中心动脉压力波分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本文就中心动脉压力波形成、中心动脉压测量方法、中心动脉压力波分析的弹性指数、中性动脉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作一阐述.

    作者:田松枚;邓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