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淋巴管标记物LYVE-1、D2-4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陶立生;张振玉;罗新华;王劲松;张予蜀;汪志兵

关键词: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LYVE-1, D2-40
摘要:目的:检测两种新的淋巴管特异标记物LYVE-1、D2-4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对50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组织中LYVE-1及D2-40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LYVE-1和D2-40在淋巴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呈棕黄色.胃癌组织中LYVE-1和D2-40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癌周LYVE-1和D2-40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内组织;低未分化,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中LYVE-1和D2-40的表达水平分别比高中分化,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高.且胃癌组织各分期,各分级,无论有无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及正常组织,同等条件下D2-40阳性率均高于LYVE-1,且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97,P<0.05).结论:胃癌的新生淋巴管主要位于瘤周,从而促进其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管密度与肿瘤进展程度相关.与LYVE-1相比,D2-40能更敏感和特异地预测肿瘤的淋巴管微转移,具有更好的临床病理应用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输注伊曲康唑注射液发生堵管3例原因分析与对策

    血液肿瘤患者常因接受大剂量的化疗出现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加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可造成正常菌群失调,导致各种感染增加,其中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可达10.4%~35.3%[1].近年来,伊曲康唑注射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治疗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伊曲康唑使用有其特殊的注意事项,尤其在深静脉留置时.由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本较高,价格相对昂贵,任何原因导致的置管失败都将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2].本科有3例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因使用伊曲康唑不当导致堵管后拔管,值得深思.经本科全体护理人员讨论分析并加以改进使用方法,再无此类堵管现象发生.

    作者:王务萍;周欣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及与DN发展的关系.方法:将135例糖尿病患者(DM组)分为单纯糖尿病(SDM)组(4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组(46例)和临床糖尿病肾病(CDN)组(49例),分别检测其尿蛋白排泄率(UAER)、Cys-C、HCY水平,并与对照组(45例)比较.结果:DM组血清Cys-C、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DN病情的进展,血清Cys-C及HCY含量逐渐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Cys-C、HCY水平分别与UAER呈正相关性.结论:血清Cys-C、HCY水平可作为DN患者早期肾损伤一个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

    作者:涂良水;詹爱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雌激素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

    目的:观察性激素治疗(HT)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50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每日服用结合雌激素(倍美力)1片(每片含结合雌激素0.625 mg),28 d为1个周期(其中后14 d加服安宫黄体酮6 mg),共3个周期;对照组每天口服谷维素片20 mg,早晚各10 mg,连服28 d,共3个周期;用Kupperman改良评分法和Zung氏抑郁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症状改善有明显差异.结论:HT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有效.

    作者:金敏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急性阑尾炎20年诊治体会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可达10%,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会发病.典型的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据近10年的文献资料统计,其误诊率仍达9%~36%[1].笔者回顾北京军区总医院自1988年9月至2008年9月20年以急性阑尾炎收治和后诊断急性阑尾炎的病案资料,以期加深对急性阑尾炎诊治的再认识.

    作者:陈海;郭玉明;任小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泛素连接酶E3和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决定蛋白质后命运的是一类蛋白水解酶,在真核细胞中主要有两种蛋白质水解体系负责蛋白质的降解:溶酶体(lysome)和泛素-蛋白酶体(ubiquitin-proteasome).前者为人们所熟知,后者是近20年来科学家重点研究的目标.蛋白质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首先是泛素与一系列关联酶协同作用,把要降解的目标蛋白质泛素化,使蛋白质变性并打上标记,以便为蛋白酶体所识别;第二部分是26S的蛋白酶体复合物,它降解泛素化的蛋白质,同时释放出游离的泛素,并可再次被利用.

    作者:程翌;郑国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姜黄素增强卵巢癌耐药细胞株COC1/DDP对顺铂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姜黄素的使用与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COC1/DDP对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和TUNEL法检测姜黄素、顺铂单独和联合作用时对COC1/DDP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RT-PCR检测上述各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Smac的表达.结果:顺铂的浓度在1.25~5 μg/mL时与姜黄素合用后耐药细胞生存率下降明显(P<0.05),尤以2.5 μg/mL顺铂和20 μmol/L姜黄素联合作用时,耐药细胞生存率下降明显;顺铂与姜黄素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相比,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相比Bcl-2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Smac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显著抑制COC1/DDP增殖,并能增强该细胞系对顺铂的敏感性,机制可能与降低Bcl-2基因的表达,增加Smac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吕靖;英焕春;戴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左肾实质内肾上腺皮质异位1例

    患者男,68岁,患者无任何不适,于1个月前体检B超显示左肾下极占位病变.查体:双侧腰部曲线对称,双肾区无隆起,皮肤无红肿,双侧肾区无叩痛.血、尿常规检查均正常.彩色B超:左肾下极实质区近集合系统见1.0 cm×1.2 cm较强回声结节,边界清楚,病灶内回声不均匀,CDFI显示病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作者:李惠民;邵景元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PSD患者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方法,干预前、干预后1、3个月后分别对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状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郁抑状态于干预后1、3个月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改善抑郁状态,减轻PSD患者的病情,促进疾病的恢复.

    作者:彭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踝关节外伤的多层螺旋CT特征

    踝关节南胫腓骨下端的内外踝和距骨组成,是人体负重量大的屈戍关节.踝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青壮年易发生[1].

    作者:李大争;许新秀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CMV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28例)予常规保肝及更昔洛韦5 mg/kg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n=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400 mg/kg,1次/d,连用5 d.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CMV-IgM转阴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对照组总有效率7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先天性CMV感染肝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瑶瑶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洁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324例分析

    目的:了解泌尿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本院2008年8-10月324例住院患者洁尿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12株,其中G-菌62株,占55.0%,G+菌26株,占23.0%,真菌24株,占21.0%,C-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G+菌以肠球菌为主.真菌主要是热带假丝酵母菌.所分离细菌中,耐药率低的G-菌为亚胺培南、G+菌为万古霉素.结论:泌尿道感染患者致病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真菌感染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医生应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赵群益;胡宏平;许小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胃镜嵌顿3例应急处理体会

    胃镜嵌顿是由于胃镜在胃内过度反转打结或在食管或其他狭窄处反转,致使胃镜不能拔出.虽然是胃镜检查中一少见的情况,但处理不当不仅极易损坏胃镜,而且会导致穿孔、出血以及更严重的并发症.对于胃镜嵌顿的应急处理文献中尚无统一有效的方法,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合理的处置,现结合我院1995年以来胃镜检查过程中出现的3例胃镜嵌顿病例及处理情况,谈一下应急处理体会.

    作者:赵保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西洛他唑治疗经皮冠脉内介入术后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随访研究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改用西洛他唑1年余,对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发生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80例冠心痛患者行冠脉药物支架植入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56例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耐受情况,改用西洛他唑,24例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患者,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1.8±0.7)年,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肾上腺素及血小板聚集二磷酸腺苷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时PCI术后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

    作者:高智平;周颖玲;董豪坚;黎励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与恒速输注模式在颅脑外科手术中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与恒速输注(CSI)两种模式在颅脑外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择期行颅脑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TCI组与CSI组.TCI组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TCI全凭静脉麻醉,CSI组行CSI全身静脉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诱导期、插管时、维持期及停药、拔管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麻醉用药量,氧饱和度及脑电图双频谱指数.结果:TCI组在麻醉诱导及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与CSI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TCI组在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在麻醉维持、停药后、清醒时间及拔管期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量方面,TCI组较CSI组明显增多.结论: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TCI与CSI两种模式均能较好满足颅脑外科手术需要,其中TCI组在麻醉诱导及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但麻醉维持过程中用药量更大.

    作者:周翔;王庆利;季蒙;陈利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家兔皮下给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PLGA-MS)在家兔皮下给药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方法:24只新西兰免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皮下注射罗哌卡因(RoP)4 mg/kg、RoP-PLGA-MS 200 mg/kg(相当于RoP 12 mg/kg)和PLGA-MS 200 mg/kg.以针刺皮肤无反应圈直径(PND)和逃跑运动电刺激阈值(EMT)评价镇痛效果.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各时间点血浆RoP浓度.结果:A、B组PNDmax为5.28和2.76 cm,EMTmax为13.02和11.66 s,给药1 h后峰值浓度为2.238 μg/mL和1.306 μg/mL,消除半衰期为2.848 h和17.606 h,平均滞留时间为4.175 h和24.823 h.B组镇痛持续时间(34 h)较A组(5 h)长,C组无镇痛作用.结论:RoP-PLGA-MS局部镇痛持续时间长,扩散范围小,血药浓度稳定且水平低,表明其在体内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照飞;陈仲清;田洪居;徐建设;徐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地震致慢性硬膜下血肿16例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5.12汶川地震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以期减少误诊或漏诊,提高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5.12汶川地震所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地震致慢性硬膜下血肿年龄跨度大,分布无特定的集中趋势,各个年龄段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头部外伤病史不典型;双侧血肿发生率明显增加62.50%(10/16);早期易被忽略及误诊,首诊误诊率达56.25%(9/16);全部病例采用单孔钻颅引流,总有效率93.75%(15/16).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本次汶川地震中呈现高发的趋势,并具有自身的特点,思想上的重视和合理的手术选择是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作者:龙晓东;徐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出疹期麻疹患者30例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麻疹病毒(MV)感染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症状,病程中非特异性免疫力和免疫反应降低,哮喘、湿疹、肾病综合征在麻疹病程中或病后可得到暂时的缓解,较易继发细菌感染[1].其中免疫抑制是临床继发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二次感染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自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我院收治的30例出疹期麻疹患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分析,探讨出疹期麻疹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洪玲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俯卧位颈椎手术术后发生视力损害1例

    患者女,15岁,于2008年8月12日俯卧位全麻下行C1,2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俯卧佗常规行金霉素眼膏涂眼,透明贴膜盖住双眼,外敷油沙,面部棉布下垫海绵垫.手术持续3.5 h,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出血100 mL,尿量1 000 mL,补液2 200 mL.

    作者:陈金梅;陈杰;陶国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Myc基因表达与HL-60细胞分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Myc基因表达与HL-60分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小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HL-60细胞产生终末分化和部分分化模型,应用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内c-Mvc mRNA的变化.结果:ATRA诱导的终末分化细胞c-Myc mRNA表达明显下降,As2O3诱导的部分分化细胞c-Myc mRNA呈现高表达.结论:Myc表达有助于阻止HL-60细胞从部分分化到终末分化转换.

    作者:张伟;张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应用带蒂颊脂垫瓣同期修复口咽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带蒂颊脂垫瓣转移同期修复口咽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8年4月间采用带蒂颊脂垫瓣转移即刻修复的38例口咽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口咽部缺损部位、程度、颊脂垫瓣成活情况、术后并发症、外观和语言、吞咽功能、肿瘤复发等多方面.结果:38例颊脂垫瓣中36例完全成活,另2例部分坏死,经修剪后创面延期愈合,无口鼻瘘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肿瘤复发和死亡.患者术区外观良好,语言和吞咽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带蒂颊脂垫瓣与口咽区邻近,血供可靠,切取方便,制备较简单,并发症少,是修复口咽部肿瘤切除术后中小型组织缺损较实用的组织瓣.

    作者:陈延武;李劲松;武东辉;林钊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