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巍华;盛耀华;岑洁
目的:探讨单次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选取8~10周龄的成年SD大鼠,无菌条件下切取嗅球、剪碎,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后接种,采用18 h单次差速贴壁的方法纯化培养嗅鞘细胞,定期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嗅鞘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生长情况,并对其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抗体(NGFR p75)及碘化丙啶的免疫荧光鉴定,同时计算嗅鞘细胞的纯度.结果:通过18 h单次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的嗅鞘细胞经NGFR p75免疫荧光鉴定后,纯度可达70%~80%,形态上以双极和三极细胞为主,伴有少许单极及多极细胞.结论:应用18 h单次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嗅鞘细胞是一种简便、稳定、经济、快捷的方法.
作者:李玉安;徐华梓;李万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对维持性透析(MHD)患者肾上腺髓质素(ADM)分子水平清除的效果,观察血液灌流对其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MHD患者56例,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组(HP+HD组)56例(正常血压24例、高血压16例、低血压16例)和血液透析组(HD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 h后采血:健康人20例作为正常组;分别检测血清中ADM水平.结果:治疗前HP+HD组和HD组患者血ADM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HD组治疗后血AD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组治疗后血AD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1).HP+HD组治疗后血ADM降低的水平较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比血液透析更有效地降低MHD患者的ADM水平,改善血液净化效果,随着血液透析时间延长ADM水平逐渐升高,血液灌流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金领微;李占园;陈辉乐;叶白如;刘俊;张国华;刘志强;陶惠琴;何晓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退行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多见于老年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40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为27.8%,70岁以上达到46.6%.随着世界老年人口的增加,OA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关节炎虽然很少导致死亡,但对病人的躯体健康、独立水平及整体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影响[2].本文拟评价对入住社区托老中心患有OA的老人进行药物干预、运动疗法和健康教育指导为一体综合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新霞;池景泉;梁德英;苏玉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超声靶向微泡的分子显像是通过超声微泡表面携带的抗体或配体与细胞表面的靶分子特异性的结合,利用超声检测靶向微泡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在体外观察活体内部的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变化的影像新技术,是目前超声造影发展的新领域,主要应用在肿瘤、缺血、炎症、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器官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监测等方面[1].本文重点就超声靶向微泡在器官移植中应用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一探讨.
作者:李发友;吴凤林;龚渭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对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程度与锐器伤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对264名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出科时进行锐器伤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论考试及临床实践操作考核,并调查其手术室实习期间锐器伤发生情况.结果:理论考试合格的锐器伤发生率(15.8%)与不合格者(62.7%)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实践操作考核合格的锐器伤发生率(5.3%)比不合格者(71.9%)显著降低(P<0.01);临床实践操作合格的锐器伤发生率(5.3%)比理论考试合格者(15.8%)明显低(P<0.01);两者考试、考核均合格的锐器伤发生率(1.9%)比理论考试、临床实践操作考核单项合格的均低(P<0.01).结论: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程度与锐器伤发生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加强护生培训、提高其理论及实践操作考核的合格率,能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作者:张东红;胡玉霜;陈聪;陈炯 刊期: 2009年第10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17岁,从事模具制作.右侧臀部和大腿根部疼痛,2~3 d后出现右肢乏力,并出现周围性面瘫,大小便潴留就诊.查体: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眼球各向活动充分,左鼻唇沟浅,左额纹消失,左眼睑闭合不全,伸舌中,四肢肌力V度,双上肢腱反射(++),双膝反射(+++),双巴氏征(-),颈软,右直腿抬高(+),右足跟部针刺觉减退.
作者:苏基滢;应韶旭;张曦;李晓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98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以正常肝脏组织标本20例作为对照,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UNX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RUNX3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肝脏组织(P<0.01);肝细胞癌中RUNX3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有无肝硬化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包膜不完整、出现门静脉癌栓、分化未成熟、临床Ⅲ~Ⅳ期的肝细胞癌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有完整包膜、未出现门静脉癌栓、分化较成熟及临床Ⅰ~Ⅱ期的组织(P<0.05).结论:RUNX3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关,是评价肝细胞癌恶性程度的一个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梁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研究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的临床及血管造影特征性表现,并探讨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例KTS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行惠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显示其异常的血管造影表现,继而用微导管超选择进入靶血管并用聚乙烯醇颗粒(PVA颗粒)加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20例KTS患者中1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静脉曲张.20例患者均可见患肢动脉主干增粗,血流明显加快.动脉分支增多紊乱、呈蜿蜒扭曲状17例,占85%.软组织内造影剂聚集12例.20例KTS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PVA加弹簧圈栓塞治疗,随访6~12个月见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结论:患肢动脉造影可以显示KTS 部分畸形血管,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KTS安全、成功率高,疗效肯定.
作者:李建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成为伞球首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
作者:解晔;胡晓抒;钱晓勤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人群臀部肌肉注射的深度.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肥胖成人男女各100例,B超测量臀大肌注射区皮肤到臀大肌间的距离,并计算7号注射针头能够达到肌层的百分率.结果:男性组皮肤脂肪厚度(22.86±8.15)mm,女性组皮肤脂肪厚度(26.35±7.53)mm,能够达到以7号针头长度32 mm的2/3(21.3mm)进针深度的男占49.54%,女占5.86%.结论:目前使用的7号注射针头大多不能到达肥胖成人的臀部肌肉注射层,建议研制加长型注射针头.
作者:李小云;王从华;袁丽敏;梁雪峰;李靖丽;邹红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对比观察开胸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与单纯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将开胸手术术后行PCLA患者60例均分为两组.A组术后镇痛给予舒芬太尼100 μg+昂丹司琼8 mg/100 mL.B组关胸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术后镇痛给予舒芬太尼50μg+氟比洛芬酯100 mg+昂丹司琼8 mg/100 mL.观察两组术后4、8、16、36、48 h的镇痛评分(VAS)、舒适评分(BCS)和Ramesay 镇静评分以及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于术后48 h内观察两组患者胸腔引流量的变化.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均满意,不同时点VAS评分和BC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4 h和8 h Rmnesay镇静评分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胸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恶心、瘙痒和嗜睡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开胸术后PCIA的镇痛效果与单纯舒芬太尼相似,但不良反应明显降低,且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艳红;王长英;张瑜;张铁铮;刘晓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利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 tracking,ET)评价2型糖尿病(T2DM)及高脂血症患者的颈动脉弹性.方法:血脂水平增高(T2DM组1)和血脂水平正常(T2DM组1)T2DM患者分别为39和21例,正常对照60例,单纯高脂血症组30例.应用ET技术检测颈动脉硬化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2DM组1与T2DM组2、高脂血症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度指数(B)、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顺应性(AC) 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T2DM两组β、Ep、PWVβ均较高脂血症组高(P<0.05),AC、膨大指数(AI)差异不明显(P>0.05);T2DM组2 β、Ep、PWVβ较T2DM组1升高(P<0.05),AC、AI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合并高脂血症的T2DM患者动脉硬化更明显,ET技术能在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之前对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做出准确诊断.
作者:徐小丽;熊建群;李恒青;郭顺华;徐念;过新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采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46例,对其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6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9~43个月),术后椎间隙高度及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度)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提高1~3级.结论:经后路短节段的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肯定.
作者:梁润林;朱文雄;刘先银;何仲佳;郭建恩;周雪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例1患者女,24岁,因诊断早孕10周于2007年3月9日在私人诊所行钳刮术,术中出现剧烈腹痛,给予镇静、止痛药物(具体不详)处理,并告知患者术中、术后出现腹痛是正常现象,不要紧张,并让患者回家休息.回家后患者自觉腹痛,使用止痛药治疗.
作者:周五一;李伟明;冯智毅;陈铁军;全天一;黄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含服联合阴道给药对过期流产的疗效.方法:Ⅰ组第1天18:00口服米非司酮75 mg.第2天早上6:00口服米非司酮75 mg,同时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400μg,及阴道后穹窿置入米索前列醇200μg.3 h后合服米索前列醇600μg.Ⅱ组口服米非司酮25 mg,1日2次连服3 d.第4天早上6时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6 h后再次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比较其效果.结果:Ⅰ组完全流产率达77.59%,Ⅱ组完全流产率38.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Ⅰ组疗效高,住院时间短,方法简便、安全.
作者:汪爱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镜下钬激光治疗尿道内尖锐湿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肾镜下使用钬激光时12例尖锐湿疣进行汽化或切除.结果:本组12例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5 min,全部病例无尿道穿孔,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肾镜下钬激光治疗尿道内尖锐湿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小芳;刘迎;肖克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乳腺曼氏裂头蚴病临床上少见.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常常引起误诊.就目前国内已报道的6例乳腺曼氏裂头蚴病[1],无一例术前确诊;即使是手术后病理科也很难明确诊断,往往需要求助于病原微生物教研室协助诊断.本文作者曾诊治1名乳腺曼氏裂头蚴病患者,现报告如下,并对该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标本处理加以讨论.
作者:田景琦;孙立波;张德恒;崔黎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两点定标方法与多点定标方法测定前白蛋白的差异.方法:选用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试剂,进行两点定标与多点定标,同时检测60份样品和不同浓度的标准血清,进行相关性和准确性的比较,结果采用t检验和相对偏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点定标结果与多点定标结果相比明显偏低:低值、中值和高值分别偏低9.2%、1.7%和11.6%.两点定标方式定标,浓度≤100 mg/L时,结果可偏低33.1%,浓度在101~400mg/L时,结果相差3.7%,浓度>400 mg/L时,结果相差11.7%.而多点定标方式结果准确,相对偏差CV=2.7%,两者相差CV=12.1%.结论:不同定标方式的测试结果差异有显著性,多点定标法测定前白蛋白比两点定标法准确,应提倡使用.
作者:曹永坚;冯妙芙;易四维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B型钠尿肽(BNP)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再住院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CHF患者62例,检测血BNP浓度,3个月后随访再住院情况.结果:患者血BNP浓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768和0.476(均P<0.01);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612(P<0.01).在随访人群中,3个月内因心因性再次住院的患者与其他患者在LVEF,BNP水平方面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1~0.05).结论:在心室功能或血流动力学异常趋于稳定情况下,BNP浓度越高,心因性再住院率就越高,预后越差.
作者:赵彦功;韩盈;郑静晨;白皛;杨长春;罗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鼻内窥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60例,手术结束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毕静脉注射酒石酸布托啡诺1 mg为负荷剂量后接PCA泵,泵内药物为酒石酸布托啡诺8 mg+氟派利多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对照组:术毕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为负荷剂量后接自控镇痛泵,泵内药物为芬太尼1.2 mg+氟派利多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两组均采用持续输注2.0 mL/h,单项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镇痛效果、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可减少芬太尼不良反应,提高镇痛质量.
作者:曾宝眉;陈炽云 刊期: 2009年第10期